工程热力学论文

合集下载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论文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论文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论文1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相关概述工程热力学是动力工程、机械工程、能源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传统的技术基础课程,是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一种技术,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版块。

目前,我们国家对能源利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质量也相对提高,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尤其是面对未来生产的发展对能源动力需求迅速增加的趋势,许多相关联的热力工程技术、环境保护技术都需要工程热力学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并且在实际的生产与生活中其应用价值极高。

在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教师不容易清晰明了的讲授清楚工程热力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学生也不易掌握基本的公式、概念与相关方面的条件。

不仅如此,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课堂教学知识进行实验,这就大大降低了工程热力学的实际运用价值,削弱了工程热力学的课程教学质量。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比较基础的课程,也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研究创新的基本前提。

工程热力学是研究动能、机械能与热能的基本学科,也是研究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知识,主要讲述三者之间能量的转换趋势与规律。

建筑、机械与其他工业产业利用工程热力学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此实现降低成本得目标,这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们国家的工程热力学的教学质量亟待提高,教学方式与课程教学内容急需改革,并且其实践过程中的运用效率偏低,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工程热力学的特征与现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其实践效率。

课程教学改革是指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课程内容与课程教学方式也应当发生相应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放在课程实施工作之上,课程的实施依赖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工程热力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工程热力学论文

工程热力学论文

中央空调系统的火用分析摘要: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火用分析方法,对空调系统热力学模型中的四个子系统分别进行了火用分析,分析了造成空调系统能量利用率低的根本原因,指出了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措施。

关键词: 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火用分析,火用效率,节能1.引言现有的空调系统尽管已经经过了不断改进及完善,但仍然存在许多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的问题,如:温湿度耦合处理带来的损失、难以适应温湿度比的变化、冷表面滋生霉菌、对流吹风感、盘管送风的噪音以及室内重复安装两套环境调节系统等。

因此继续研发高舒适度、节能、低成本的室内环境调节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建筑节能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我国的建筑能耗现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0%~30%,空调能耗又占建筑能耗的50%~60%。

不同空调冷热源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很大,因此,需要考察冷热源的经济性问题。

如何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节约能源,传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方法仅从能量的数量上进行分析,存在着有时不能揭示真正薄弱环节和问题实质的不足。

本文则尝试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火用分析方法,揭示空调系统能量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真正薄弱环节,提出提高空调系统能量利用率的根本措施。

2.空调系统的热力学模型热力学分析方法在分析中首先要建立实际分析对象的热力学模型。

常规的集中空调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常规空调系统可以视为由冷却水、制冷机、空气处理和空调对象四个子系统组成,冷却水系统主要由冷却塔与冷却水泵组成,制冷机系统主要由制冷主机组成,空气处理系统则主要由空气处理机组和冷冻水泵组成,空调对象系统主要由送、回风管道和末端送风装置组成。

图1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1h,2h分别为冷却塔进出口空气的比焓,kJ/ kg;3h,4h分别为冷却水进出口比焓,kJ/ kg;5h, 6h分别为冷冻水供回水比焓,kJ/ kg;7h为新风比焓,kJ/ kg;;8h, 9h分别为空调送、回风比焓,kJ/ kg; 10h为排风比焓,kJ/ kg;acG为进出冷却塔空气质量流量,kg/s;c G 为冷却水质量流量,kg/s;f G为冷冻水质量流量,kg/s;anG为新风质量流量,kg/s;agG为空调送风质量流量,kg/s;avG为排风质量流量,kg/s;1W为冷却塔风机功率,kW;2W为冷却水泵功率,kW;3W为制冷机功率,kW;4W为冷水泵功率,kW;5W为空气处理机组风机功率,kW;6W为末端空气处理设备功率,kW;kQ为冷却塔的散热量,kW;1Q为空调系统冷负荷,kW。

工程热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工程热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工程热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工程热力学是一门研究能量转换和能量传递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机械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机械工程是利用物理学、材料科学和力学等理论来设计、制造和操作机械设备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工程热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首先,在机械工程中,工程热力学的最主要应用之一是热力学循环的设计和优化。

热力学循环是指通过热能转换产生功或热效率的过程。

例如,蒸汽轮机使用蒸汽的压力和温度差来产生机械功,从而驱动发电机发电。

通过应用工程热力学原理,可以优化热力学循环的参数,提高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

这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还可以降低机械设备的运行成本。

其次,工程热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热传导的研究和分析。

热传导是指热的能量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传递的过程。

在机械工程中,热传导的研究对于优化设备的散热系统至关重要。

通过工程热力学的分析,可以确定热源和散热器之间的温度差,从而设计合理的散热系统,确保机械设备的长时间稳定运行。

此外,工程热力学还可以应用于机械工程中热力学参数的测量和控制。

在机械设备中,如何准确测量和控制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参数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

工程热力学提供了各种测量和控制方法,例如热电偶、压力传感器和流量计等,可以准确地获取和控制需要的热力学参数。

这对于保护设备的安全和提高设备的性能至关重要。

此外,工程热力学还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中的气体和液体流动分析。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动力学性质和流体行为的学科,而工程热力学则提供了研究和分析流体流动行为的基础。

在机械工程中,了解流体流动的特性和规律,对于设计和改进各种液压系统、油气管道以及风力发电机组等设备都至关重要。

通过应用工程热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模拟和分析不同流动条件下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等,从而优化系统设计和提高设备性能。

综上所述,工程热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无论是在热力学循环的设计和优化、热传导的研究和分析、热力学参数的测量和控制,还是气体和液体流动的分析,工程热力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工程热力学论文

工程热力学论文

空调的热力学知识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空调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此我粗略的介绍一下空调特别是变频中央空调的知识,及其用到的热力学知识及基本原理。

简单分析一下空调的制热及制冷原理。

家用中央空调(又称为家庭中央空调)是一个小型化的独立空调系统。

在制冷方式和基本构造上类似于大型中央空调。

由一台主机通过风管或冷热水管连接多个末端出风口,将冷暖气送到不同区域,来实现室内空气调节的目的。

它结合了大型中央空调的便利、舒适、高档次以及传统小型分体机的简单灵活等多方面优势,是适用于别墅、公寓、家庭住宅和各种工业、商业场所的暗藏式空调。

家用中央空调技术含量高,拥有单独计费、停电补偿等优越性能,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安装,可实现美观典雅和舒适卫生的和谐统一,是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潮流。

“变频”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启动时电压较小,可在低电压和低温度条件下启动,这对于某些地区由于电压不稳定或冬天室内温度较低而空调难以启动的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由于实现了压缩机的无级变速,它也可以适应更大面积的制冷制热需求。

所谓的“变频空调”是与传统的“定频空调”相比较而产生的概念。

众所周知,我国的电网电压为220伏、50赫兹,在这种条件下工作的空调称之为“定频空调”。

由于供电频率不能改变,传统的定频空调的压缩机转速基本不变,依靠其不断地“开、停”压缩机来调整室内温度,其一开一停之间容易造成室温忽冷忽热,并消耗较多电能。

而与之相比,“变频空调”变频器改变压缩机供电频率,调节压缩机转速。

依靠压缩机转速的快慢达到控制室温的目的,室温波动小、电能消耗少,其舒适度大大提高。

而运用变频控制技术的变频空调,可根据环境温度自动选择制热、制冷和除湿运转方式,使居室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所需要的温度并在低转速、低能耗状态下以较小的温差波动,实现了快速、节能和舒适控温效果。

中央空调与普通分体式空调相比较,家用中央空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在室内机、风管式等十几种样式的空调,每种样式又有许多型号相对应,这就给1用户提供了很多选择机会。

2023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工程热力学期末结课论文

2023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工程热力学期末结课论文

2023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工程热力学期末结课论文化学工程热力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研究了化学系统中的能量转化与传递规律以及与热力学有关的热力学循环,对于提高工程设计、工艺控制和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2023年为背景,对化学工程热力学的相关理论和应用进行探讨,以期对热力学在化学工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2023年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的一年。

在全球能源危机背景下,工程师们亟需掌握高效能源利用技术,而热力学正是解决能源转化与利用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论文将介绍化学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二、热力学基本概念1. 系统与界面在热力学中,我们将待研究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划分,将其称为系统。

系统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与外界有能量或物质的相互作用。

系统的边界与外界相交处称为界面,可以是实际物体的表面,也可以是想象出来的虚拟界面。

2. 热力学状态与状态函数系统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热力学状态,比如温度、压力、物质组成等。

与热力学状态相关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如内能、焓、熵等。

三、热力学循环热力学循环是指一系列经过一定过程的热力学系统,在最后回归原始状态的过程。

在化学工程中,热力学循环被广泛应用于能源转化与利用中。

1. 卡诺循环卡诺循环是热力学中的一个理想化过程,它由两个在等温和绝热条件下进行的可逆过程组成。

卡诺循环对于研究热力学效率和节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布雷顿循环布雷顿循环是一种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热力学循环,用于从热源提取能量并产生功。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介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来实现能量转换。

四、化学工程中的热力学应用1. 反应热力学反应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热力学平衡。

通过分析反应热力学,可以确定化学工艺中反应的热效应,进而指导反应条件的选择和过程的优化。

2. 热力学循环在能源利用中的应用热力学循环被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中的能源利用,如燃烧过程、蒸汽动力系统、制冷系统等。

论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在机制专业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论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在机制专业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综述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在机制专业应用及发展趋势工程学院10机制4班关德彪30510403 摘要: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最先发展一个分支,它关键研究热能和机械能和其它能量之间相互转换规律及其应用,是机械工程关键基础学科之一。

而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输规律,研究不一样温度物体或同一物体不一样部分之间热量传输规律学科。

在机件冷、热加工过程中包含有大量复杂热传输过程。

Abstract: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is one of the earliest development branch of thermodynamics, It mainly studies the heat energy and mechanical energy and other energy between the rule of their conversion to each other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subjec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heat transfer is a subject which studys of heat transfer law, and the heat transfer law between the object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 or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ame one. In parts of the cold and hot working process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complex heat transfer process.关键词: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应用发展1、什么是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工程分支,也是热力学最先发展一个分支,它关键研究能量转换,尤其是热能转化成能规律和方法,和提升转化效率路径。

2021工程热力学论文(独家整理范文6篇)范文3

2021工程热力学论文(独家整理范文6篇)范文3

2021工程热力学论文(独家整理范文6篇)范文 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热能与机械能和其他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物质系统在平衡时的性质和建立能量的平衡关系,以及状态发生变化时,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学科,以下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工程热力学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参考作用。

工程热力学论文独家整理范文6篇之第一篇:浅析电磁炉中电能与热能的转化 摘要:高中物理知识当中涉及到了电能与热能两个方面,电能与热能的原理在实际生活当中非常常见,而且应用非常广泛。

电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更是成为了一种研究的主要对象,比如电磁炉发挥功用就是通过将电能转化成热能实现的,本文主要对此作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能;热能;转化; 高中物理中的电能是指电在各种形式下之下做功的时候所产生的能,平常也被称之为电功。

物理中将电能分为了直流以及交流两种,两种电能之间可以发生转化。

热量可以被称之为热量以及能量,是生命的能源。

实际生活当中随处可以见到能量,即热量,热能可以通过电能转化而来。

一、电磁炉的工作原理 从电磁炉的作用可以看出,它本身在厨具市场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原因就是电磁炉是一种现代社会中的新型灶具。

通常在实际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烹饪方式是明火。

而电磁炉一改这种形式,利用磁场感应电流的加热原理进行烹饪。

电磁炉当中安装了电子线路板,这些电子线路板会组成交变磁场。

如果在烹饪的时候将铁质的灶具放到了电磁炉上面的时候。

灶具中包含的切割交变磁力线会开始发挥作用,主要的表现就是在锅具的底部金属部分上面产生一种非常明显的交变电流,常常也被叫做涡流。

这里可以详细叙述一下涡流的作用。

涡流能够让灶具中的铁分子发生高速度的,但是没有规则的运动。

这些铁分子在运动的过程当中,会发生很大程度的碰撞和摩擦,进而产生热能。

所以在实际生活当中,电磁炉本身所具备的热量即热源就是来自于灶具底部,而并不是电磁炉本身在发热,进而传导给了锅具的。

而且从实际调查数据可以发现,电磁炉所具备的热效率要比一般灶具的效率高出很多,甚至高达一倍左右,热能可以让器具本身发热,而且是自行发热,这样的热能用来烹饪食物完全足够了。

高等工程热力学论文

高等工程热力学论文

后的焓值是相等的。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得稳流开系的熵方程: (7) 稳流条件时,系统的熵变;由于绝热,熵流,又,则节流阀的不可逆熵 产可以表示为: (8) 由于理想气体,且节流前后温度不变,故节流阀的损失可以表示 为: (9) 1.2膨胀机分析 节流阀虽然可以满足工艺要求,但是蕴藏在高压燃气中的压力和温度 不能得到合理利用。能量回收装置—透平膨胀机利用气体体积膨胀向 外输出机械功,在气体温度降低过程中获得冷量,可显著减少过程 损,对节约能源和提高燃气管道效率有重大意义。 膨胀机平衡方程为: (10) 式中:为膨胀机的输出功。 考虑稳流工质的焓表达式,其损可表示为: (11) 式中:为膨胀机的绝热效率。 效率为: (12) 2 实例与数据分析 以南方某城市门站为研究对象,选取夏、冬季代表性工作日,对其运行 参数进行计算分析。 2.1 基础数据处理 2.1.1 气源的物性参数(详见表1)
表1 天然气组分及摩尔分数表 %
组分 摩尔分 96.12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7 0.26 0.12 1.65 0.48
数 2.1.2 门站的运行参数 该站8:00开机,22:00关机,输气量34000,每隔2h对站内运行参数(进 出口温度、压力等)进行1次记录。用绝热率为85%的透平膨胀机代替原 有流程中得节流阀,在进站温度、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完成相同的调压 任务,使出战压力稳定在2.50Mpa。整理后的数据详见表2:
际能量系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摩擦、温差等,会引起能量品质的贬 值,产生损。将损的概念应用于能量系统可得平衡方程:体系中的 增量=进入体系的—离开体系的—体系中的损失;效率=体系 输出的有效/体系输入的有效。运用和损失的概念,对能量利 用和转化过程中的传递、转化、利用、损失等进行热力学分析,可揭 示出能量利用体系中损失的部位、大小和原因,为改善过程的能量利 用效率指出方向和途径。 1 调压过程的分析 燃气调压过程的分析基于以下假设而展开:流动工质为理想气体;研 究对象为稳定流动开口系统,且与外界绝热;在所研究的范围内,在常 数。从给定的进口状态到出口环境状态的稳定物流的焓为: (1) 则单位质量温度物流的比焓为: (2) 忽略稳定流动工质的宏观动能和位能,则稳定的就仅考虑焓一种形式 的能量的,即: (3) 根据热力学熵的关系式可得焓为: (4) 其中:为压力,为温度。 1.1节流阀分析 传统节流调压方法中,设管道伴热输入的热量为,进入系统的 为,离开系统的为,损失为,则根据效率的定义可得该过程的 效率为: (5) 节流阀的损为: (6) 节流阀膨胀是一个典型的不可逆过程,忽略势能和动能的变化,节流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热力学课程论文柴油机实际循环的传热分析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课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前言一、柴油机实际循环的组成 (1)二、实际循环的特点 (2)三、实际循环理想化 (2)四、传热的相关基础知识 (3)五:柴油发动机的传热分析 (4)六:参考文献 (7)前言在工程热力学中,我们将柴油机实际循环理想化为绝热压缩过程;定容加热过程;定压加热过程;绝热膨胀过程;定容放热过程。

这样几个理想过程,而理想化的模型忽略了很大部分传热的能量损失问题,故在此讨论柴油机实际循环中的传热损失。

在研究传热损失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了解了柴油机的各个实际循环过程。

一、柴油机实际循环的组成柴油机有四冲程机与二冲程机二种,一个工作循环都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过程组成。

如果一个工作循环在活塞连续的四个行程中完成,称为四冲程机;如果一个工作循环在活塞连续的二个行程中完成,称为二冲程机。

所以本节的讨论对四、二冲程内燃机都适用。

下面以现代机械喷射四冲程柴油机的p-V图为例,介绍其工作循环。

0-1为吸气过程:吸气过程中,由于流动阻力,缸内气体压力略低于大气压图9-1 四冲程柴油机示功图力。

l-2为压缩过程:压缩早期,空气从气缸壁吸热,q>0;压缩后期,空气向气缸壁放热,q<0。

压缩过程的平均多变指数n=1.34~1.37。

压缩终点空气温度约600℃~700℃,压力约3~5Mpa,超过柴油自燃点(335 ℃左右)。

2-3-4为燃烧过程:现代柴油机采用喷油泵和喷油器,将燃油在压缩冲程上止点前(2′点)喷进气缸,由于高压燃油(供油压力80~150MPa)经细小如针孔的喷孔挤出时受到强烈的摩擦、扰动以及气缸内压缩空气的阻力,被粉碎成雾状,细微的燃油被高温压缩空气加热而蒸发,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气,当某处燃油达到自燃点燃烧,放出热量而引燃所有可燃混合气。

燃油在上止点前喷入气缸到火苗出现的这段时间,称为“滞燃期”,滞燃期内积累的燃油量在活塞位于上止点附近的一瞬间燃烧放热,工质压力在一瞬间上升到6~8Mpa,使理想循环可以认为这部分热量是在定容下加入的;而火苗出现后喷入的燃油由于随喷随烧,此时活塞已向下止点方向运动,燃烧放热量使气缸在容积增大时保持定压,理想循环可以认为这部分燃油放热量在定压下加入,燃烧终了时,工质温度可达1400℃~1800℃。

由于兼有定容加热和定压加热过程,所以现代机械喷射柴油机的理想循环称为混合加热循环,燃烧过程为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的过程。

4-5为膨胀过程:高温高压工质推动活塞下行,由于气缸容积增大,工质的压力、温度下降,过程实现热能转变成机械能,即工质推动活塞的功通过连杆传递转变成曲轴的转矩输出。

膨胀过程进行到排气阀打开时为止,由于气缸容积的限制,膨胀终点工质的压力为0.2~0.5MPa ,高于大气压力,温度约600℃~700℃。

膨胀过程的前期工质吸热,后期向缸壁放热,平均多变指数n=1.2~1.38。

5-6-0为排气过程:在活塞的下止点前排气阀开启,废气在压差作用下排出气缸,气体压力突然下降;随后活塞上行,将剩余废气推出。

由于存在流动阻力,排气时缸内气体压力略高于大气压力,温度约300℃~500℃。

二、实际循环的特点从图可知:1. 柴油机不是封闭循环,循环中吸进新鲜空气,排出废气,工质处在开口系统中;但由于进、排气压力差不大,进、排气过程线靠得很近。

2. 循环中工质的组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3. 压缩和膨胀过程的多变指数都是变化的,但由于压缩、膨胀过程工质平均温度都很高,因此,这两个过程的总体效果是向气缸、活塞头部冷却介质放热。

4. 循环中排气带走了相当数量的燃烧放热量,这是动力循环向低温热源的放热过程,是实现动力循环不可缺少的条件。

5. 所有过程都不可逆。

三:实际循环理想化:理想循环基于以下假设:1.取消进、排气过程,使循环中工质处于封闭系统,进行封闭循环。

压缩始点压力1p 、温度1T ,循环工质的质量11RT V p m s ;循环喷入的燃油量相对燃气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工作容积s V 在压缩始点时的燃气量等于m 。

2.忽略压缩与膨胀过程中工质向缸壁、活塞头部的热交换,将压缩与膨胀视为绝热过程。

3.循环中工质的化学性质不变,即认为循环中不发生燃料燃烧的化学反应,而用工质从外界的定容吸热和定压吸热过程替代燃油的燃烧放热过程。

4.用定容放热过程代替排气过程,认为定容放热后,工质恢复到循环的初始状态。

5.所有热力过程均可逆,循环为可逆循环,比热为定值。

由上面理想循环的假设知,理想循环热效率要比实际循环高,因此,它可以看作实际循环热效率的极限,它为热机工作的改进提供了依据。

如图9-2 混合加热理想循环的p-v图和T-s图经过简化,可以得到柴油机理想循环如图9-2所示。

柴油机理想循环组成过程:1-2绝热压缩过程;2-3定容加热过程;3-4定压加热过程;4-5绝热膨胀过程;5-1定容放热过程。

因为兼有定容和定压加热过程,所以称之为混合加热循环,混合加热循环是现代机械喷射柴油机的理想循环。

四:传热的相关基础知识:由于理想化的模型忽略了很大部分传热的能量损失问题,故在此讨论柴油机实际循环中的传热损失:了解了柴油机的各个循环后,我们对柴油机的传热问题进一步探讨:首先先给出传热的相关基础知识:传热的基本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

热传导是指在不涉及物质转移的情况下,热量从物体中温度较高的部位传递给相邻的温度较低的部位,或从高温物体传递给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过程,简称导热。

热对流是指不同温度的流体各部分由相对运动引起的热量交换。

工程上广泛遇到的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其接触的固体壁面之间的换热过程,它是热传导和热对流综合作用的结果。

决定换热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对流的运动情况。

热辐射是指物体因自身具有温度而辐射出能量的现象。

它是波长在0.1~100微米之间的电磁辐射,因此与其他传热方式不同,热量可以在没有中间介质的真空中直接传递。

太阳就是以辐射方式向地球传递巨大能量的。

每一物体都具有与其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比例的热辐射能力,也能吸收周围环境对它的辐射热。

辐射和吸收所综合导致的热量转移称为辐射换热。

实际传热过程一般都不是单一的传热方式,如火焰对炉壁的传热,就是辐射、对流和传导的综合,而不同的传热方式则遵循不同的传热规律。

为了分析方便,人们在传热研究中把三种传热方式分解开来,然后再加以综合。

五:柴油发动机的传热分析:发动机的传热一般可以分成若干子系统, 第1 和第2子系统为进排气系统, 它在叉流处有弯管和非流线体(气门和气门导管), 因此出现压力波不稳定流和接合面不稳定流;第3 子系统为燃烧室, 这是最重要的子系统, 燃气在燃烧室中进行周期性相互作用的三维流动, 使燃气压力急剧变化;第4子系统是不规则冷却系统中的冷却剂, 利用它进行强制对流换热;第 5 子系统是润滑剂, 它既冷却活塞, 又决定着缸套与活塞环间的磨损情况;第6子系统为发动机整体,它分隔开了其他5 个子系统, 在该系统内进行着三维非稳态传热。

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系统, 如涡轮增压器、中冷器等装置。

内燃机整个传热过程指的是缸内燃气通过燃烧室壁把热量传给冷却介质的过程,可分为:缸内燃气放热,固体部件间传热(气缸盖、缸体、活塞组—气缸套),冷却介质(循环冷却水、润滑油)散热三部分。

传热过程直接影响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是内燃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内燃机整个传热过程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应将缸内燃气、燃烧室整体部件和冷却介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各种物理场一流动、燃烧、传热、润滑、摩擦,及燃烧室各部件问~一气缸盖与气缸体、活塞组与气缸套的耦合作用,进行整体耦合模拟。

循环冷却水是整个机体最主要的散热源,其直接影响到柴油机的冷却效率、高温零件的热负荷、整机的热量分配和能量利用。

循环冷却水由机油冷却器流人各缸体水套,再流人缸头,返回油冷器完成整个水路循环。

内燃机润滑系统的主要功用是润滑、冷却、清洁、密封和防腐等多种功能,对内燃机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内燃机可靠工作、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保证。

润滑油的特性及其流动状况、油路的布置、油冷器的设计也是影响内燃机性能的主要方面。

润滑油的特性与缸内工作过程.油路的布置,固体部件的结构,冷却系统状态有关。

下面从循环的各个过程进行分析传热对于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下面以4冲程发动机为例讨论传热情况。

进气冲程开始后, 进气道壁和气门背上的热量传向进气, 热能随气体进入气缸。

由于接触的时间短且传热效果低, 因此对流动的影响不大, 但会降低发动机的容积效率, 这对绝热发动机尤为重要。

有冷却系统的发动机在全负荷时, 这种传热可使容积效率降低3%~4%。

压缩过程为一个多变的过程, 但不是绝热过程。

压缩过程中的传热影响柴油机的压燃。

传热产生的温差不能用单区柱体模型来确定, 因为一般水冷发动机在上止点时边界层气体包含了大部份柱体所包围的质量。

压缩传热对爆震的定量影响难以计算, 而温度对爆震的影响已很清楚了。

在压缩过程中, 废气的传热和不均匀气体的传热均会导致边界层气体和中芯气体的混合。

绝大部份传热发生在燃烧膨胀期,在燃烧过程中, 开式燃烧室的热流量迅速升高。

这在柴油机上是由对流换热和火焰幅射传热造成的由于柴油机上同时存在对流换热和辐射传热, 因此, 定量分析传热过程较为困难。

后燃期长、放热高正是传热对燃烧过程的主要影响。

燃烧过程中, 柴油机燃料能量的14%用于传热, 把这部份能量以及膨胀过程中剩余的热量节省下来并不能大幅度地增加输出功率, 因为发动机80%的传热量由排气带走了。

气缸里的热量有50% 传到活塞,30% 传到缸盖。

由于气门温度较高, 所以, 传到其上的热量比传到其他零件上的少, 传到暴露在燃气里的缸套上的热量也比较少,若减少传到活塞的热量, 则减少了通过活塞环的传热量, 这对润滑油有利。

对于普通冷却的发动机, 传入缸套中的热量有1/3是由摩擦引起的在膨胀期问, 燃气温度的降低导致传热率很快下降, 燃气密度的减少使对流换热系数也减少了。

在排气门处热流由气门流向气体。

排气过程中主要的热能损失是从排气道壁散失的, 一小部分(约10%)是从排气门背损失的。

用陶瓷或金属空气隙将排气道壁绝热, 可使冷却液负荷降低大约20%。

排气过程中气缸内传热量很少, 但可降低缸内残余废气温度,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由以上传热损失的分析可知,传热损失对于发动机的性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