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7课《基督教兴起与法兰克王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7课《基督教兴起与法兰克王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基督教兴起与法兰克王国》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兴起,以及法兰克王国对基督教的支持和传播。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欧洲历史的影响,以及法兰克王国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对基督教的支持。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宗教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的历史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基督教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对基督教的支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基督教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提高学生对宗教、政治等问题的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
2.法兰克王国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对基督教的支持。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的历史。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基督教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基督教和法兰克王国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的PPT或其他多媒体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引导学生思考基督教为何能在罗马帝国内兴起。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的历史。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基督教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说课稿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主要讲述了基督教的起源、传播和法兰克王国的发展。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督教的兴起,包括耶稣创立基督教、基督教的传播和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第二部分是法兰克王国,包括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改革和查理曼帝国的建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古代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历史知识,对于宗教和国家的兴起和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基督教的起源和传播以及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基督教的起源、传播和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的过程;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马特改革和查理曼帝国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宗教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基督教的起源、传播和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的过程;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马特改革和查理曼帝国的建立。
2.教学难点:基督教教义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基督教的传播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基督教为何能在罗马帝国传播开来。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基督教的起源、传播和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的过程。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马特改革和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分享讨论成果。
4.讲授法:教师讲解基督教教义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以及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历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教案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作为恩赏,称作采邑);9世纪,法兰克王国解体后,分封普遍存在;11世纪时,分封在西欧相当流行,并形成明确和规范的仪式。
2.材料展示:材料一: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材料二:西欧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条规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阅读教材“封君与封臣”一目,结合上述材料一,理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提示: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土地和兵役:国王把一些贵族和教会的土地没收后,作为采邑赐给手下将领和官吏,采邑的领受者必须服从兵役,受封者称为“封臣”,赐地的人称为“封君”。
即封君赐土地给封臣,封臣给封君服兵役。
二是层层分封: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赐给大封建主后,大封建主又可以把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部下。
国王是封君,大封建主是国王的封臣,同时,大封建主又是他部下的封君。
(2)阅读教材“相关史事”,结合材料二,理解封君与封臣的特点。
提示:从三个方面介绍,一是严格的等级性: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逐次分封,层层效忠,从而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是权利与义务交织:封臣对封君要忠诚,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有责任保护封臣,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等。
三是带有一定的契约性:封君与封臣关系一经缔结,必须按契约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若封君封臣一方不履行相应的义务,其封君与封臣关系就会按契约而结束。
四、查理曼帝国1.材料展示:800年12月25日,教皇利奥三世为法兰克国王查理加冕,尊其为“罗马人的皇帝”。
这样,西罗马帝国灭亡300多年后,在它的大部分领土上又建立一个“罗马帝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教皇为什么要为法兰克国王查理加冕。
提示: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如每个教区的人民要向教会交“什一税”,使教会更加富有,势力越来越大。
(2)为什么说又建立一个“罗马帝国”?下面选项与其有关的是 ( )A.率领部属皈依基督教B.率领军队东征一直打到印度和流域C.创立元首制,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D.接受罗马教皇加冕6.对如图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帝王效忠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封君与封臣的关系D.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本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联系前面所学。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一、教学内容历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二、教学目标1.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对欧洲的影响。
2.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以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3.能够分析基督教和法兰克王国对欧洲历史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对欧洲的影响。
2.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以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课件、讲解、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上课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这个新课的主题。
2.提问方式: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之前学过的欧洲历史相关的知识,例如罗马帝国的衰落、拜占庭帝国的兴起等等,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基督教和法兰克王国的出现也变得十分重要呢?第二步:讲解基督教的兴起和影响1.讲述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1)耶稣是基督教的缔造者,公元1世纪在以色列出生。
(2)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合法化。
(3)基督教在欧洲逐渐发展壮大,并且在唐朝传播到中国。
2.讲解基督教的影响:(1)基督教信仰的传播带来了欧洲文化的转变。
(2)基督教教义对现代欧洲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基督教广泛的爱心和慈善道德,深深影响了欧洲文化。
第三步:小组合作探究法兰克王国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2.讲述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影响:(1)法兰克王国建国的背景和意义。
(2)卡洛曼大帝时期,法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
(3)查理曼大帝能重建一个法国王朝,并能击败阿拉伯军队。
(4)法兰克王国对欧洲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第四步:总结复习1.让学生总结和回顾课上所学内容。
2.提问方式:请同学们分别从基督教和法兰克王国的角度,提出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本节历史课上,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解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优质课教案_1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中世纪的西欧是西方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它上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下启近代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 。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是西欧中世纪史的第一课,课标要求“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基督教的兴起”、“法兰克王国”、“封君与封臣”、“查理曼帝国”四个板块,时间跨度超过800 年,涉及宗教、政治制度、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内容。
法兰克王国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的最为强大,最为持久,也最具代表性的政权,它在保留日耳曼文化传统基础上,吸收希腊罗马传统文化,接受基督教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新的文明——西欧文明。
据此对教材内容整合重构,确立教学主题为“迈向新欧洲:文明的交融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
将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发展演变历程放到西欧文明形成的视角下探究学习,有利于开拓视野,培养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理解能力。
既能帮助学生从法兰克王国的发展演变了解西欧中世纪文明的基本特征;又能从西欧中世纪文明的形成过程理解人类文明不断交流融合的总体趋势,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西欧文明的特点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是本课的另一个难点,这两部分内容难度较大,需要结合学情,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
(一)导入教师活动:展示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示意图,讲述蛮族以及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说出西欧封建社会的起止时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概况,了解蛮族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政权的史实,在历史情境中感知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背景。
(二)【保护与传承】帝国奔溃,文明不亡1. 问题导学教师活动:展示《410年8月24日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和对罗马帝国的入侵示意图,提出问题:帝国的奔溃无力挽回,光荣伟大的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还能传承下去吗?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是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新编教材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兴起过程,以及法兰克王国对基督教的支持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法兰克王国与基督教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宗教和封建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的历史背景、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法兰克王国与基督教的关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宗教和制度的尊重,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基督教的兴起过程及其在罗马帝国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对基督教的支持和基督教对法兰克王国的影响。
3.宗教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在中世纪欧洲的体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3.合作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网络资源,了解基督教在现代世界的影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罗马帝国的兴衰。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宗教在罗马帝国时期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重点讲解耶稣基督的教义、使徒的传播以及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兴起。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优质课教案_0

习题
自行完成课后3:49-45:10
回顾本课时间轴,明确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法兰克王国的重要事件及意义
跟随教师教学回忆本课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明晰法兰克王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及其之间的关系
八、教学流程图
九、板书设计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查找相关资料《欧洲中世纪简史》(,霍莱斯特著,商务印书馆)、《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侯建新著,天津社科出版社)
2、制作相关课件,运用多媒体及实物展台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五、学习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课中进行阅读资料训练,表达训练,设置交流分享、问题探究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认知的多样性;课后总结预留伏笔,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根据教学法的真实性原则,设计学习活动,提供话题和真实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创造合作学习型活动的必要条件,包括明确的小组活动目标,小组成员积极依赖的关系,成员间面对面的交流,注重学生社交技能的锻炼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横向的联想式发展教学,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创新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1、基督教的诞生与发展
2、法兰克王国的诞生与发展
1、克洛维建国 2、查理马特改革
3、丕平献土 4、查理曼帝国
十、学习评价与反馈
学生基本都能牢固掌握本科的重难点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辩证解析的方式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学习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打下基础。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法兰克王国的历史。
教材还包括了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一些世界古代史的基本知识,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
他们对宗教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法兰克王国的历史不太了解。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法兰克王国的历史;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插图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2.法兰克王国的历史;3.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考。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法兰克王国的历史;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3.视觉辅助教学:通过插图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插图和视频;3.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的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历史知识,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插图和视频,向学生介绍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法兰克王国的历史。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考历史事件。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掌握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给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信息等的阅读利用,培养学生利用图片等学习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提炼出对学习有效的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基督教的兴起
1.图片展示:《耶稣》
2.教师提问: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
提示:犹太人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
3.教师提问: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
提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
4.教学补充: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圣经》的知识,如关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诺亚方舟、大洪水的
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是基督教的教义,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
比如,在大洪水的故事中,就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的部分历史史实,以此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形成对基督教的正确认识。
5.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比较一下佛教和基督教,完成表格。
提示:
名称产生时间诞生地创造人经典教义主要节日
佛教公元前6
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
悉达多
《大藏经》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浴佛节
基督教1世纪巴勒斯坦
地区
耶稣《圣经》
忍受苦难,死后可
以升入“天堂”
圣诞节
复活节
目标导学二:法兰克王国
1.教师讲述: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相继在西欧建立起一系列的日耳曼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是最典型的西欧封建国家。
法兰克(意为勇敢的、自由的)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其中,居住在三角洲的称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法兰克人。
3世纪,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
4世纪,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
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初,在克洛维(465—511)统率下,经过不断地武力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占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地图《5—6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指出法兰克王国在不断扩张过程中的版图范围。
3.教师提问: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
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作用:①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起来。
目标导学三:封君与封臣
西欧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条规则: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
(1)西欧封建制度以什么为纽带而形成的?
提示: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2)在西欧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
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
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3)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通过以上探究,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提示:①等级森严,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②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③层层分封。
目标导学四:查理曼帝国
1.教师提问:查理为了得到教会的支持,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
提示:措施: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
影响:教会变得富有起来,势力越来越大。
为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2.图片展示:《教皇为查理加冕》
3.教师提问:教皇为什么要给查理大帝加冕?查理大帝又为什么要接受教皇对他的加冕?(在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提示:查理为了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巩固自身统治,需要加强与教会的关系,而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也需要借助查理的势力。
于是,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立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帝。
查理称帝不仅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更标志着西欧新兴封建国家的独立地位得到确认,并与罗马教会联手共同统治西欧。
4.拓展延伸: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5.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三、课堂总结
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
3 板书设计
1.4世纪末,基督教确定为国教
2.法兰克王国建立(时间、人物)
3.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
4.查理曼加冕;帝国的分裂,德意志雏形形成
4 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
西欧的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受到中国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影响,存在模糊认识,对此应着重加以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