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揭阳真理中学林海燕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历史,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它具有不可再现性。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也成为历史教学做到言之有据的前提。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已十分重视史料的引用,这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得到更多历史教师的关注,本人现就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⒈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述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混战,令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时,我引用了曹操“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场景。教材的描述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我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惨状?历史是否是顺应这个改变发展的?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统一才能改变。并对之后发生的“官渡之战”充满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仅靠讲述很难让学生有全面认识的史料展现出来,如秦兵马俑、敦煌壁画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⒉增强历史感,体验论从史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

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述西汉削藩问题时,若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能把西汉王国分裂割据的情形凸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的历史感,也有助于帮学生

理解削藩的必要性。再如在对明代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理解上,我选取了清代俞樾的一篇八股文《不以规矩》让学生传阅,让学生真切地看到八股文的格式及写作规范的机械、枯燥、繁琐,产生了相应的历史感,再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然得出八股取士制度束缚思想,扼杀才智这一历史结论。

⒊提高阅读水平,培养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学习”是其理论的基本特点。从这种理论出发,本人认为将史料引入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文本(教材和史料)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述抗美援朝中中国的出兵原因时,可引用两段材料,一是朝鲜金日成首相和朴宪永外相联名发来的急电“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二是彭德怀总司令对出兵的看法“……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国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首先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史料,再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史料,得出出兵原因:援助邻邦友国的需要和保家卫国的需要。这种分析和认知也为认识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埋下了伏笔。因此,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⒋培养探究精神,体会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的解释。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如,让学生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要求北洋水师“保船避战”考虑、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双方的准备情况并思考:李鸿章为何会有这样的考虑?这一考虑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这一决定带来了什么后果?等等,让学生通过这种类型的探讨,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开阔思维,体会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发挥史料在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实现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就更显得意义重大。而选择史料、认知史料、分析理解史料和得出结论是史料在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过程,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这个完整过程呢?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应科学地鉴别史料。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其中必然会融入了编撰者的个人好恶和观点、立场,史料也因而有真伪、偏全、粗精、存佚之分。这就要求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艺术作品、遗闻逸事当作是正史来对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内容摘要]史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与活力。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单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历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史料教学应用注意事项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把历史纳入中考考试科目,并且逐步使中考历史试卷在命题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与高考接轨,加大史料分析、史料评价的占有量比例,这样史料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一、史料的释义与分类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传)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文献史料主要表现为史书资料、档案材料、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资料来源。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又可分为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所谓原始史料是指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遗迹遗物;所谓转手史料就是就是史学家凭借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始史料,论述他们没有亲见的事件。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史料主要有文字资料、实物图片、人物图片、图表、示意图、战争形势图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不同分类方法对这些史料进行区别分类,掌握简单的史料甑别、辨伪方法以及通过不同史料对比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揭阳真理中学林海燕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历史,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它具有不可再现性。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也成为历史教学做到言之有据的前提。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已十分重视史料的引用,这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得到更多历史教师的关注,本人现就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⒈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述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混战,令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时,我引用了曹操“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场景。教材的描述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我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惨状?历史是否是顺应这个改变发展的?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统一才能改变。并对之后发生的“官渡之战”充满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仅靠讲述很难让学生有全面认识的史料展现出来,如秦兵马俑、敦煌壁画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⒉增强历史感,体验论从史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 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述西汉削藩问题时,若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能把西汉王国分裂割据的情形凸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的历史感,也有助于帮学生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06年推行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明:要遵循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科书大量引进各种各样的史料,这些史料也集中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新高考也日益重视历史“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材料题中更多地贯彻了考查能力的原则,在强调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学生运用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意义 (一)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就要依赖史料。史料是指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文字资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三类,它具有详细、丰富、系统完整的特点,是我们了解真实历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历史的真实是蕴涵在庞杂繁多的史料当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大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正如梁启超所说:“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 充分结合课本提供的史料以及一切能用的课外知识服务于课堂,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重现历史情境,学生能够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师生应该认识到史料绝不限于历史教科书,史料是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多学科内容,高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有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但同时,他们有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历史事件的热情。史料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向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上创新的机会,对以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探究;使他们在研习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开发出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弥补教材不足,拓展思维空间

历史教学与史料

和科研中最基本的要素。史料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离开了史料也就无所谓历史的存在。“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如下,由于学生不能尽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而这涉及了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①] 目前对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已经有了较为彻底的研究。但是总的来看,目前对此的研究侧重于史料的选择和局限于使用史料教学的意义探讨,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到史 料的编辑、呈现以及叙述等方面。如龚爱琴的《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05年第2期)、杜奎英的《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课程教材改革》2005年10月)、何珏的《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作用新探》(《政史地教学》2004年10月)、 (《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10月)等。选择材料固然重要,但再好的材料也是需要经过教学中的呈现和解析,才能够实现其最终的意义。因此进一步深入到史料教学中史料的具体编辑过程、呈现过程的探讨和研究,实具有极其重要之意义。 二 史料逐步展现的过程。史料的呈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史料呈现的形式和史料呈现的顺序。 由于史料载体的多样性,使得史料的呈现也多样化。根据史料载体的类型,我们可将史料呈现形式分为图片型、文字型、影视型和实物型。图片型史料包含诸如照片、图表、表格等,这种类型的史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其便利之处就是能够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能力。这种类型材料的弊端之处就是难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影视型材料和实物型材料也有相似的特点。文字型的史料比较抽象化,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但却能“逼迫”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其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找出其中的关联和主旨所在。关于材料的呈现顺序,目前国内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国外的研究则相对先进一点。如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的弗雷德瑞克·德雷克和印第安大学的莎拉德·雷克布朗提出了三次序材料教学法。根据材料自身的价值和提供材料的目的将呈现的材料分为三个等次,依次呈现。其研究成果在美国和中国等部分中学和大学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部分专家的肯定。但是根据两位作者的建议,“它可以被有限地使用(也许每学期一次或两次)”[②]。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的使用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 要求,并且在时间上要求比较充裕的保证。 的可能性,但是其思路和方法却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将其精神和方法加以改造,以期符合我国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是值得尝试的有益之举。 三次序材料教学中将使用的资料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次序。所谓第一次序材料是最基本的原始材料。第二次序的材料主要是质疑或支持第一次序材料观点和思想的材料。第三次序的材料是由学生找到的可以佐证第一次序材料的材料。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他们如何找到这些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价值如何。 三次序材料的划分,既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又关注中学学生的既有认知水平,考虑到史料教学的评价问题,既承认材料来源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 发表时间:2013-06-17T10:57:41.5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8月总第143期供稿作者:齐发萍 [导读]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历史材料,教学只能是空谈。 齐发萍新疆石河子市第十九中学832000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历史材料,教学只能是空谈。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的论述,历史教师普遍认为在历史课堂中运用了史料即是符合了历史教育改革的需要,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考虑的是史料能否激起学生兴趣、能否充分论证教科书上的某个结论,这些说明教师在利用史料时功用心过强。 但是我们细读教科书,就会发现除了少量原始史料外,其余大部分内容都是教材编写者自身的研究结果或结论性的语言,其自身是否可以作为“二手史料”尚且不论,作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能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们在教学时运用史料仅仅是印证教科书的结论,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这显然背离了教学的初衷。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史学的基本方法,也是义务教育历史课标的要求。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论从史出”,要尽可能地搜集各方面的史料,对这些史料进行全面分析,才有可能接近历史事实。 以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为例,在选取史料时我引用了陈独秀先生在不同的报刊有截然相反的两段论述:1918年,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发文,痛骂义和团:“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叫义和拳不再发生——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要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到底走哪条路而行才好呢?”1924年,陈独秀却在《向导》中高度赞扬义和团:“还幸亏‘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的一部荣誉。”该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呢?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材料内容,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了义和团运动具有爱国的积极性和愚昧落后的消极性。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部分社会背景:1918年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倡导新文化运动,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愚昧落后被陈独秀无限夸大了;而1924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他,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里,更多关注的是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积极作用。由此我引导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动机、倾向、利益和目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不同。通过这种教学我教给了学生新的学习方法:要搜集、比较不同的史料;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有质疑的精神;要培养解释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比较贫乏,缺乏必要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会辨析材料,在读完前引的两段材料后,可能会出现思想混乱,甚至得出与事实截然相反的结论。前引张静轩老师关于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也提及这一情况,张老师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你(教师)认为下列哪一种说法正确? A.史料是客观历史的真实记载。 B.对同样的史料,可能存在不同的解释。 C.针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史料大致相同。 D.事件当事人的记录最全面、最客观。 受访教师的答案分别是:A占8%;B占85%;C占7%;D为0。 2.你(学生)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B.对同一个史料,可能会有多种解释。 C.历史事件当事人的记载是完全真实和可信的。 D.所有历史结论都必须依靠史料才能得出。 受访学生的答案分别是A占13%、B占19%、C占54%、D占14%。 在这一调查中,对于当事人的记录是否最全面、最客观,学生和老师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而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忽略了辨析史料真伪能力的训练,甚至可以说这是我们教师自己种下的苦果。 在读完张静轩老师的文章后,我也尝试着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例如《戊戌变法》中,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属,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 这段材料一直作为人们拥护戊戌变法的证据,我在讲述时,向学生提了几个问题: 1.这段材料是“戊戌变法”亲历者的记载,那么它是否是真实可信的? 2.以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材料所描述的内容是否真的能够实现? 3.如果内容不真实,作者的目的又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则材料并不完全真实,因为当时能够上书的只有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其目的是为了抬高戊戌变法的地位。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为学生补充:《戊戌政变记》写于变法失败后,当时光绪帝被囚,“六君子”被斩,康、梁流亡海外,海内外舆论纷纷斥之为误君误国。为了进行辩论,争取舆论支持,同时游说日本政要干预解救光绪帝,梁启超匆匆写成此书。所以此书的背景及目的都具特殊性。所以,争论亲历者记载是否属于信史,一方面可以鉴别史料,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才是史论结合。 当然,要把史论结合立即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意味着,这种具有一定反思性的史料教学法,只有持续地进行,才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史料教学的观点很早就提出了,新课改以来,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在试题中的出现率就更多了。那么,中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诠释历史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材料 新课改形势下,连云港历史中考试题的历史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大量使用了文字材料、历史表格材料和图表材料。题目设问角度灵活、能力层次分明、答案简单浓缩,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历史考试的进步中,因为历史学科的学习很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和纯粹知识记忆中,试题中大量材料的引入,使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的传统模式,即“贝多芬(背多分)”,也摆脱了过去死抠教材命题的困境。 因此,对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既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如何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如何利用好历史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材料组织教学,使教学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被使用的历史资料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来自于教科书,另一种来自教科书以外各种原始资料历史典籍、历史书籍。历史材料包括文献典籍、图表、实物图片、笔记碑文、考古资料、影视等。 历史教科书中提供的历史资料是历史教学的主要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有文字、图表、地图等,这是历史教科书的一大进步。教科书提供的资料一般是与教科书内容紧密联系的原始资料。例如,八年级上册《近代工业的兴起》这一课有这样一段材料: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引自李鸿章。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对自己兴办洋务的一番感叹。正文只是提到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措施及评价,而这段材料却是对正文的阐释和补充,教学中如果重视了这些,会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 原始材料又分为两种:一是最权威和最科学的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当事者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所能看到的相关历史事件最早、较早的记录。一般说来这些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被直接利用,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如:在讲《辛亥革命》这课时,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教师可适当补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些原始条款。 第十九条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二条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实施。 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但参议院对于覆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通过补充的材料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第一手材料,学生对这个约法的性质也就有更深的理解。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材料呢? 首先,读懂材料,逐步分析。在材料的运用中首先要通读材料,从整体上把握,对于不能理解的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如,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中有这么一段材料: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引自陈天华的《猛回头》。接下来这样设问:说一说这是学过的哪一幅图描绘的情况?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长官”是在哪一条约签订后?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社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杨恩德 学习好赵利剑老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的最大启迪就是进一步做好,史料教学的实践,并能丰富运用模式,经过简单整理,赵老师讲座使用材料8组,分别说明了 一、教学目标:主要高考涉及的史料分析 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2008年广东) 材料一 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北魏献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易服色,并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第二问则涉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均田制。第三、四问,要求学生在掌握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对比。 参考答案:(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3)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 发表时间:2018-11-12T14:44:24.98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0期作者:李军[导读] 史料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有关史料进行分析整理,让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的一种教学模式。 广西百色市百色高级中学李军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文件、笔记、图片、典籍、文物等。史料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有关史料进行分析整理,让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的一种教学模式。史料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留下来的足记,历史教学要做到言而有据,就必须以史料为基础,合理充分的利用史料,进而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索及反思随着高中历史教学的不断变革,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历史,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对推动历史教学的前进有很大的效用,本文就史料教学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和反思,希望能够对广大师生朋友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1.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通过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学好历史,就要从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应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些文字、图片等资料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活的历史。形象生动的历史、感人的历史故事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史料教学的应用,还能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对学生读懂历史、感悟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应用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们的探索能力。 2.1教师要科学恰当应用史料开展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本上的重难点问题,精心选取了史料,它们就如同大山一样神秘,等着我们去开掘。比如,人教版中每课的“引言”、“补充资料”、“学习延伸”等,这些板块的设计都采用了大量的史料,并且都是编著者精心选取的,具有很强的教学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这部分的内容,精心设置,事先整理好答案,将史料和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融入教学当中去,以此来突破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对于这部分史料,教师要慎重,不要只是让学生单纯的走马观花,一遍带过,而是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并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不断提升,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2以教材史料为基础,开展课外延伸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从教材中获取信息,还要适当的开展课外延伸。不容置疑,教材中的史料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是史料教学的根本,但是,这也不能表明机械的开垦课本,教师要在史料教学中科学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也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开展课外延伸。 2.3积极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在考试试卷中史料出现的形式各式各样,然而,这些史料的出现的方式往往是文言文,大部分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比较差。在历史考试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通常都是因读不懂史料。学生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读史料,利用史料开展历史学习,第一步就是要从语文的视角去读史料。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大部分都是文言文,其理解的首要前提就是读懂文字,理解文章大意,其次就是实行拓展教学,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将重要的史料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最后是理解和分析史料,这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历史内容,全面解读史料中的内涵,进而取得正确的信息。 2.4史料教学要和历史教材结合起来 一些史料通常都是一句话,一个故事。学生要想准确的掌握其内容,就必须深入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人们观点、作者态度等。例如在讲授《启蒙运动》(人教版)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先行提问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的基本观念,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为史料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利用名人名言,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人”地位在不断地改变,启蒙运动是捍卫人的自由伟大运动,进一步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史料中深入了解启蒙运动,进而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3.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反思 3.1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方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的重点都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忽视了历史探究方法的学习,好像掌握历史探究方式都是历史教育学家的事情,与高中学生无关紧要。高中学生学习史料的探究方法,比如判断真伪、比较来源等,可以提升学生们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利用史料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应用,不仅可以证明史实,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某个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不观点,并附上支撑他们观点的资料,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去分析资料,对各个观点进行探究、批判。在探究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依据手中的资料,构建自己的理论认知,这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升教学效率都有着促进作用。尤其是新课改要求下,积极提倡教学模式的转变,明确新的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死记硬背、机械性的练习,这样,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就更加的显现出来了。但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多史料大都局限于文字或图片方面,因此,课外延伸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史料教学,不断探究史料教学的新方法,让史料教学获得新的生机,这将是历史教师恒久不变的研究主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行,其地位越来越明显。但是,当前史料教学的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共同努力、一共改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认真研究教材,合理的利用史料,并融入动人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努力地探索科学的史料教学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历史教学。

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发表时间:2019-01-21T10:41:12.187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4期作者:孙玉良 [导读] 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要深入理解并更好地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改思想。 (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要深入理解并更好地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改思想。本文从高中历史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历史故事的选取和使用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资料;运用;策略 引言 利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这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是相符的。历史资料离我们现实生活相对久远,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依据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善于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刻板印象。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 历史课程的学习首要任务无疑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那些枯燥的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厉害的积极性,也使得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被破坏,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在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把知识点的脉络理清楚,在学习历史事件时要把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任务、主要实践等更生动形象、更具有完整性的表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 (二)历史资料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善于想象,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课堂教学时,善于利用历史资料,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历史资料能够将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历史资料能够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于细节的把握更好,而且学生愿意听。史料把课本的死知识变成了活灵活现的事件,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时间、地点、事件的记忆,有了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学生更能加深记忆和理解。 (四)历史资料的实用性较强 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利用史料的形式向学生铺展开来,不应该把事件的关联性割裂开来,造成断章取义。对于历史资料的学习,我们总要对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才能借古喻今。因此,历史课程的学习不自然的就会用到历史资料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掌握正确的、丰富的历史资料,把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扩展到最大化。在讲述历史资料的过程中突出学习知识点、考点,使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资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贴近历史真相 认真备课特别是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是教师教好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出处教师要做到有根有据,不能乱讲,要对事件做到反复查阅,尽力达到真实可靠。特别是对于一些野史的传说,也要甄别其真伪,不能因为图一时之快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历史不负责任,乱讲一通。 (二)基于教学目标,历史资料要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任何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切不可随性而动。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也有相应的规定,要有针对性的讲解,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讲不出重点,甚至本末倒置,这是教师教书的致命错误,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历史资料要通俗易懂 历史的学习是让大家体会到古代人类发展的历程,看到文明的进步。学习中华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以便启迪人的智慧,指导人们现在的生活。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资料的时候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贴近现实,使学生对历史不陌生反而亲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能理解史料其中蕴含的哲理,增强历史学习的现代意义。 三、高中历史教师正确应用历史资料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情节 历史资料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历史资料是否合理,尤其对于形象思维占据主动地位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资料的时候,开头一定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历史资料的情节要节奏明显,内容充实;历史资料的结尾要与开头相呼应,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历史资料的内容,正确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情节。 (二)注重历史资料的讲解契机 一节历史课程有多个环节,也有很多任务要一一完成,历史教师必须要掌握好契机,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片面的将历史资料的讲解作为给学生提神醒脑的工具。历史教师一般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可以利用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重难点的讲解时,历史教师也可以利用历史资料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也可以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讲解历史资料,巩固本节课所学知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愈益突出重要,可以说史料已日益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史料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建议。课题组根据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方式、史料的定义、分类、史料教学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设计。调查对象为本校的老师和部分校外历史老师及高二、高三80名文科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史料及史料教学与学习的相关知识仍相当缺乏,没有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对史料案例研究更缺乏分析研究。这种状况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下面是对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作一简要的描述与分析。 1.您认为“史料”这一概念应定义为:(选项及调查结果如下。下同) A.与历史学习有关的一切资料:26% B.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35% C.人类社会发展中保留下来的文献材料:39% 关于“史料”学界一般认为,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从调查结果来看,许多教师和学生不是扩大(选择A项)便是缩小了(选择C项)“史料”这一概念的内涵。这表明,许多教师和学生至今仍不清楚“史料”这一概念的准确含义,因而也就很难在实践中开展全面、完整的史料教学。 2.您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考虑的是: A.史料是否真实:20% B.史料是否有趣:10% C.史料能否充分论证教科书上的某个结论:70%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应首先考虑史料是否真实的只有20%,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只是史料本身某方面的功能——是否有趣,是否能证明某个结论。这说明在利用史料时,功心过强,值得注意。 3.您主要从哪些地方获取文献史料?(可多选) A.教学参考书:77% B.互联网:62% C.学校图书馆:45% D.其它:29% 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获取史料的最主要来源为教学参考书。这一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教师宏观的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缺失。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中学特殊的条件与环境——图书及设备等的不足、升学压力等直接相关。 4.您在课堂上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主要是以讲为主的方法:40% B.指导学生进行自学:8% C.设计问题情境,师生共同进行探究:52%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著名史学家周谷城曾说:”离开史料,不能讲历史,离开史料固不能有历史”。同样一个成功的历史课堂也离不开史料。史料教学,实际是指基于史料的历史教学。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教学界,20世纪50、60年代英国中学历史教育出现了”危机”。为了走出窘境,英国对历史教学进行了改革,掀起了”新历史”的思潮。和传统的历史教学相比,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和具体学情,选取合适的史料来引导学生对其识读、理解、分析、探究等,继而获得相应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能力。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不断的理论探讨和大量实践,人们逐渐认可和接受。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2003年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史料教学法的运用,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观,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史料教学也符合当下高考命题改革的要求,以全国卷I为例,2007年开始所有的选择题题干全是材料创设情境,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史料教学也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来自其它同学不同观点,不同文化材料的理解,都有助于他们学会包容、理解和尊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精神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史料教学法也日益受到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视。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还未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在教学和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还有很多值得探究和反思的地方。 一、史料教学使用过于泛化,抛开教材盲目堆砌史料 例如,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的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发展》时,有位教师引用了以下史料: 材料一:伽利略指出不需要外力也可维持运动,论证了惯性运动。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自由下落实验,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物体落下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例”的观点,即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材料二:三条定律构成了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它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所获得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三条定律内在联系紧密共同构建了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

要简明精确。教师要在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反思新课程,不断提高对思想品德课教材的认识的基础上,精确无误地传输这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正确的理论指导,逐步提高认识,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精讲的前提和条件。(2)精当,指教师的内容安排与教学方式选择要精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精”选素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知识、能力要求要适度,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内容结合恰当。这是教师精讲的基本要求。(3)精彩,教学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思想品德课课堂应该是高潮迭起、起伏有致的课堂,教师要结合内容实际,精心组织,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是精讲的艺术手段。 二、新 新思想品德课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内容的设计上注重改革学生呆板僵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合作交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一个“新”字。 “新”是指符合青少年求新求活的心理。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夯实基础的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三新”:(1)提炼“新”素材。首先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扬弃,吸收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素材。其次应注重深入社会,关注时事,调查研究,获得客观具体而生动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变换角度、适当延伸或重新组合,让教学内容充满新意。(2)建构“新”教法。在教学中,要从书中的素材出发,创设情境,在情境表演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用解字说文、自学讨论、互换角色、小论文竞赛、知识抢答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育的目的。(3)激活“新”课堂。课堂要常教常新,如:在例证上可以联系身边的鲜活事例、乡土新事、国内外时事等使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再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以文字、画面、声音的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获得广博的知识。这种“三新”教学,符合学生求新、求活的心理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三、实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体现了一个“实”字。 “实”是指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做到“三实”:(1)情实。思想品德课贵在情实,胜在情实,课堂失去了真情,就失去了感召力,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课堂形象、语言风格要亲切自然,给学生一种温馨的亲情感受,从而调动学生一起读、一起看、一起想、一起听、一起爱、一起恨,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振,产生共鸣。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导之以行。(2)意实。学生的思想实际是教材实际和社会实际的缩影,课堂上不能只管书本,不管实际,避实就虚地讲大道理。意实的要求是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讲清道理,又要解剖社会,还要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解决学生思想上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教师要给学生以真诚关爱和平易近人的亲切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思想。(3)话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和社会实际,从实际出发,承认实际,认识实际,实事求是,要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事例、引用的数字、评述的问题、讲解的道理,一定要真实可信、准确严谨,不夸大、不缩小、不片面、不偏激,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或哗众取宠、假大空式的教学语言。教师语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教育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精”、“新”、“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精”是“新”的内容,“新”是“精”的体现,“实”是“精”和“新”的归宿和落脚点。只有把三者统一地运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突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推广和深入,史料教学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探究和运用史料教学呢?本文提出以下方法:正确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有效地创设问题,培养史料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和运用史料;通过史料情境,培养学生史料研习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探究和运用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推广和深入,史料的探究和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纵观这几年各地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它集中体现和贯穿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能力要求,那就是通过新史料和新情境的创设,来考查学生阅读史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史料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和迁移的综合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仅能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而且能促进学生科学学习的良好态度的养成,更好地开发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手段,即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解决历史问题,通过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探究和运用史料教学呢? 一、正确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 “史料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源泉”,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是史料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的种类很多,按其储存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口碑史料、声像史料及数字化史料。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史料的积淀越来越多,体系也越来越庞杂。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首先要遵循“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这一原则,尊重客观史实,保证史料的真实可信。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除了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水平外,还要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福建永春362609) 刘春治 133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摘要】史料实证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出 现了不少困难。以下通过《五四运动》教学案例,具体探讨史料实证在中学课堂 中的运用。选用学生熟悉的史料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多渠道收集、提炼经典的 各种形式的原始史料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连贯严谨地组织史料,形成证据链,训 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形成独立判断,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五四运动史料实证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习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史实、年代、人名和地名。学习历史,要提出问 题并整理证明问题的证据,掌握比教科书更多的史实,亲自检验历史的记录、文献、杂志、日记,观察历史的遗物、遗址以及其他的历史证据,对这些历史记录 所显示的内容进行有想象力的思考,并对当时的观点进行比较。[] 《五四运动》一课使用了42份史料,包括文字、漫画、照片、视频等。史料铺天盖地而来,却又要井然有序,让学生始终乐在其中,学有所成。 一、选择学生们熟悉的史料入手 课堂从播放说唱节目《party propaganda rap aims to tell foreigners truth about china》及其网评导入。这段MV在各大视频网站播放近千万次,并惊动了诸多外 国媒体跟进,被美国《时代周刊》、英国BBC、英国《卫报》等多家国际知名媒 体聚焦。MV歌曲主创说唱乐队4名成员,是来自成都的90后[]。播放时,弹屏(即时评论)非常丰富。同时展示了网友的跟帖: “这才是现在青年人应有的态度,给这几个小伙点赞。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谣言 喷子扭曲价值观的现在,这歌简直成了一股清流”“以前可能会对这类视频不屑, 但是今天却第一次被燃哭”。[] MV、网评、弹屏等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媒体,学生立即被深深吸引。 二、精炼地运用典型的原始史料,有效地构建历史场景 在介绍五四运动背景时,教师提供两份材料,一份是漫画《贪食小犬》,一 份是当时三余夜校发布的名为《泣血警告》的传单: “猖猖猖,倭奴猖;忘忘忘,耻勿忘……丧丧丧,身可丧;亡亡亡,国不亡; 凉凉凉,血勿凉;望望望,哭泣望——三余夜校全体学生哭告”[]。 两份简洁明了的原始文献,一字一血,生动地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野心,将学生引入了当时真实的历史情景之中。学生们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了五四 运动时期,人们因受到列强侵犯而产生的愤怒和屈辱。 三、将史料串联成完整的证据链 为了说明五四运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教师展示了两个方面的史料。 首先是陈独秀在不同时期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三段不同评论。表面看来矛盾,实 际上是作者对西方列强,由希望到怀疑、由怀疑到绝望、由绝望到反抗! 其次,是苏俄的对华宣言的节录: “现在敬告中国人民:苏维埃政府已废除沙俄与中国、日本、协约国签订的一 切秘密条约,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东北等地用侵略手段取得的土地……” ——1918年7月25日,苏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 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 苏俄的友善立场,与西方列强对华的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