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四、案例分析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历史教学案例来说明史料在其中的运用:
在教授中国近代史中“鸦片战争”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史料, 如当时的政治环境、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以及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计划等。这些史料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 解清政府的无能和落后以及英国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三、史料运用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形式:
1.插入图表
图表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现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数据。 例如,在讲述某一时期的经济状况时,可以插入相关的统计图表或贸易路线图等, 让学生更清晰地了生自主搜集和分析史料,以便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例如, 在讲述世界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古埃及金字塔的史料,并分析其历史意 义和文化价值。
四、史料运用的效果和局限性
1、史料运用的效果
通过运用史料,中学历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参与度得到了提高;其次,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最后, 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意识得到了增强。
3、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 意识
史料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传统,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学生可以更 好地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史料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 式
1、引入生动的史料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动的史料,如图片、故事、文物等,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时,可以展示《独立 宣言》的原件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经过。
有时候,单纯的历史事件描述不足以让学生全面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这 时候,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相关的史料,如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来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浅析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浅析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史料教学法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和评价历史文献和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并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
下面就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进行浅析。
史料教学法可以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中学生对历史感到枯燥乏味,认为历史只是一堆无法改变的过去。
而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直接接触史料,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分析史料,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授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清朝末年的官方文件、慈禧太后的殿谕等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史料了解晚清社会的腐败、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等,从而激起学生想要了解更多历史知识的欲望。
史料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指把历史事实加工、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史料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史料,了解史料之间的关系,解读史料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通过分析史料,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授二战时期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当时的战地信件、战地报道等史料,了解战争的残酷性、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和人民的顽强抗战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史料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评价、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批判性思考,分析史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偏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授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时期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释和评价,如孔子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解释和评价,使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独立的历史观。
史料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
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历史研究,让学生接近历史文献和史料,进行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
浅析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浅析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史料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史料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以史料为本,以史料为师,以史料为学,以史料为用。
古人云:“古之学者为治世之学。
”史料是记录历史的原始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来源。
史料教学法强调在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史料的使用,通过引导学生使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
史料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分析历史、评价历史,形成批判性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
史料教学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通过搜索、筛选、分析和运用史料进行研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史料教学法的教学特点史料教学法具有许多独特的教学特点。
史料教学法是一种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
在史料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是与学生一同参与史料的选择、分析和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和历史探究。
史料教学法强调“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具体的历史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史料搜集和史料分析,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史料教学法也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原始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增强对历史的体验和认知。
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际运用性。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史料来开展课堂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原始史料、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等多种形式的史料来引导学生开展历史研究和历史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学生可以通过史料来展开课外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史料、查阅历史资料、采访历史人物等方式来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调查,形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深入认识。
史料教学法也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一些项目式的探究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课外调研、实地考察等形式来开展历史项目研究,提高他们的历史调研和历史表达能力。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历史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材料,通过史料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和触及历史的脉络,有利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就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探讨。
1. 强化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材料,是历史真实性和严谨性的体现。
通过史料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历史事件中的原始资料,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真实感受历史。
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的存在。
2. 提高学生历史研究和分析能力史料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获取历史资料,还要能够研究和分析史料,明确史料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史料教学,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借助于历史事件的史料,学生可以进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和分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史料教学要求学生在接触历史文献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分析和思辨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这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历史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通过史料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感,加深对历史的认同和情感投入。
这对于学生的历史修养和历史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经典史料导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前阅读史料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选取一些经典的历史史料,如《苏格兰手稿》,《阁楼》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来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感受历史的魅力。
2. 史料分析与讨论在历史课堂中,可以选择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史料,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史料分析与讨论。
通过分析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探究史料的价值和局限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的价值和局限性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是指通过使用史料来教授历史课程,并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和
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下面将介绍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
学中的具体运用。
史料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史料,如历史
文件、图片、文字等,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份历史
文件,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人物关系等,并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分析史料的来源、内容、作者立场等,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给
学生提供多个来源不同、内容各异的史料,让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之处,并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史料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研究和分析史料,教
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授某个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
论和研究相关的史料,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帮助学生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
史料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学生需要具备有效获取、分析和
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使用史料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获取和分析史料的方法
和技巧,并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利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是一门研究过去社会发展,人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学科,它是我们了解与发展现代社会的重要学科之一。
而史料则是历史学家们通过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分析等科学研究手段所得到的文献、画像、物品等历史记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了解和探究现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和人类智慧,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史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揭示历史真相,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史料可以忠实地反映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丰富的信息,从而揭示历史真相。
形象生动的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当时人的思想、民俗、风俗等情况,从而更好地感受到历史风云背景和深刻含义。
另外,让学生观看史料,从而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世界不同的文化。
2、提高学生的史观史念只有发展正确的史观史念,才能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用于人生的道路上。
史料是史观史念的重要来源,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到历史的重要性,以此来提高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在历史研究中史料的使用也需要正确的史观和史念指导,否则会引起不良的思想影响。
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史观史念、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学生可以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总结归纳历史,形成对历史的思考。
这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形成组织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做好史料工作的高要求,也需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史料的类型及其应用1、文学类史料文学类史料包括历史文献、地理志、族谱、经陈、传记等。
这些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般以历史文献为主,主要包括史籍和碑册等。
这些文献可以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面貌,开展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史观。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史料是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们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真实过程和细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史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史料的引用、解读和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史料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情景和当时的人物思想。
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史料,如日记、书信、实物图片等,通过阅读引用的史料,学生可以亲自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感知。
在讲解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时,教师可以引用张仲柳等当时的南京居民的日记,让学生们亲自阅读他们的笔记,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悲伤,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史料的解读是学生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对史料的解读,了解到不同历史事件的多个角度和不同人物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人物的动机和意图等,帮助他们从史料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时,教师可以引用《太平惠民和副元聪明百工全书》中关于制作火药和指南针的史料,让学生们亲自解读其中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学生可以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并培养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史料进行分析,比如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以引用清末《义和团研究会纪要》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目标和组织的史料,让学生们思考义和团运动的因素和影响,并进行自主分析和评价。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适当的引用、解读和分析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情景和人物思想,培养历史思维、科学思维和批判思维,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史料的教学方法,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历史的深入理解。
浅析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浅析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随着历史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实际运用。
史料教学法是指通过史料的收集、分析和解读来开展历史教学的方法。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下面将对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进行浅析。
史料教学法能够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和具体。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课本中的文字和图片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
而通过史料教学法,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亲自接触并分析这些史料,从而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在教授二战历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真实的战时报道、战地信件、宣传海报等史料,通过这些史料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史料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历史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分析史料,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
在教授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时,教师可以通过史料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和归纳,帮助他们从史料中总结出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和不同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超越单纯的知识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历史学习者。
史料教学法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史料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事件本身,还可以通过分析相关的政治文件、经济数据、文化艺术等史料,了解历史事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有着显著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摘抄)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史料以教材重、难点为依归,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宗旨,被大量引入中学历史课本中,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等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史料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向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上创新的机会,使他们在研习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开发出来。
创造性地运用史料是指在材料的解析中能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断、新诠释,并能进行逻辑验证。
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走向培养能力、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的境界。
同时,教师还必须以课本所选史料为本,做到充分合理利用;以“论从史出”为圭臬,恰当补充部分课外史料;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史料等。
一、引言与其他知识类型不同,历史具有两大特性,即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史料而并非历史本身。
在认识历史中,始终存在着主体和客体在时空上的异位和分离。
故“史料”便成为人们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构建历史不可或缺的“媒介”。
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是构成历史的材料。
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说:“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人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史料可谓浩如烟海,其种类不可谓不多,有典籍、笔记、民谣、碑文、图表、实物图片、考古资料等。
人们就是凭借这些史料去了解和认识历史,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故史料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历史教学或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依归,做到言之有据。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明确规定:“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最近几年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增加了大量各式各样的历史材料,它一方面犹如开启了一扇扇历史尘封之门,将一幅幅绚丽多彩、真实的历史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又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借助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就史料运用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运用史料进行论述,以期对史料教学有所裨益。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重要性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其重要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日益彰显,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求突出本门学科自身的特点,作为历史教学也是一样,厚重的历史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没有历史感的人,是无法理解历史的。
如果我们获得了对于某个时代的历史感,那么,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在我们的理解中都会是题中应有之事,是理所当然的。
否则,许多历史现象都令人不可思议。
”所谓历史感就是一个人对历史在不断发展、自己时刻处在历史之中,在内心是否有感觉。
培养历史感既不能依靠消遣性的历史“戏说”,也不能盲目相信荒诞无稽的历史虚构。
而必须从广泛阅读大量真实的历史材料、通达古往今来之史迹中去体验、想象和感悟才能获得,故《三字经》日:“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如亲目。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古籍原文和古人的原话,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历史教学更具时代气息。
譬如,在教学西汉王国问题时,教师可恰当引述晁错有关“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这句话言简意赅,它将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人木三分、淋漓尽致,并把西汉王国“尾大不调”、分裂割据的态势凸显在学生面前,使之有身临其境之危感。
质言之,历史教学中,往往简短的一句原话或一段原文,就能把历史感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使学生倍感学历史犹如饮陈年佳酿,回味无穷。
2.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指学习者乐于接触、认知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世界大文学家托尔斯泰云:“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兴趣能赋予学习者以神奇的内驱力,变无效为有效,化腐朽为神奇。
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把学习历史当做一件快乐之事。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不少史料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可以成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源。
如在教学东汉末年各军阀集团割据混战、致使社会生产大受摧残时,可以引用曹操著名诗篇《蒿里行》中的诗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勾勒当时的历史画卷,使他们犹如亲身感受到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景况。
又如在讲述北宋末年朝廷腐败时,课文中引用了当时在民意流传的一首歌谣:“打破简,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在这里,“筒”与“童”谐音,指童贯;“菜”与“蔡”谐音,指蔡京。
该歌谣反映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对朝廷奸臣的无比痛恨,盼望过上太平日子的美好憧憬。
诸如此类,蕴含吸引力的史料,课文中可谓比比皆是、府首即拾。
3.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历史知识讲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这种过去的实质就是一去不复返,因此,过去性是历史知识最为显著的特点。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这就给中学生理解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他们对历史的领悟能力不强。
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机械记忆教材中现存的结论,这就严重地束缚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拓展。
而教材中所撷取的史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原貌,既活化了教材,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能帮助学生正确地领悟历史。
譬如,在教学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英国殖民头子克莱武在议会上一番讲话可谓为殖民主义的罪恶做了很好的注脚。
他大言不惭地表白道:“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
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
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虽然克莱武的这一番“自供”无耻至极,但却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殖民主义的血腥性和残醋性,从而加深了其对地殖民主义罪恶的理解和领悟。
4.丰富学生的情感历史学科作为文科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蕴藏着厚重的人文主义因素。
史料作为构成历史的材料虽然是死的,但其精神内涵特别丰富,本身蕴涵着强烈情感因素,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教育,塑造其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以实现隋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譬如,在讲授“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图画《苏格拉底之死》,并结合文字材料饱含深情地叙述:“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
’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
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了眼泪。
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
”苏格拉底用如此平静而又悲壮的死亡,向人们诠释了他对美德的理解:知识即美德。
从苏格拉底视死如归的悲壮行为中,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其热爱知识,为了捍卫真理,既不惧怕权贵也不在乎冒犯大众,对世俗成败不屑一顾;虽然苏格拉底受到了不公正的死刑判决,但他并不肯违背国家法律而求生。
这种勇敢悲壮的殉道精神会使学生的人格情感受到强烈震撼。
5.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历史教学旨在使学生成为有思想头脑的人,而不只是让他们简单地背诵某种现存答案或某种权威性的解释,在历史教学界,这已成为不争的共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并根据学情,向学生介绍比较盛行的多种说法、诠释和观点,如此,则可让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何人、何时、因何事而做出的,对历史进行直接探索研究,从而使教材中的结论获得佐证或者得出新的看法。
学生经过如此一番的探究过程,就摆脱了死记教材结论的弊端,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
譬如,某位学生在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时,他吃惊地发现这是一部很好的环境保护法。
因为《田律》中有这样的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
”他据此认为这是世界上环境保护法之滥觞,是文明古中国一朵骄艳的奇葩。
可见,这位学生的思维很独特,表现出了大胆而可贵的探索精神。
三、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史料既然在历史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将其教学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充分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史料在历史教学运用中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以课本所选史料为本,做到充分合理利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所撷取的史料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的,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供了充分保障,但没必要也不可能都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性、情景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史料,然后,在备课时将这些史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反复斟酌,使其融人教案之中,以实现重点解决、难点突破。
例如,关于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问题,课文中引用了一段原始材料。
(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高一历史新课程·2004人民版) 此段史料是对教材正文的阐释和补充,它不仅印证了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史实的存在,以及郡县制实施的过程,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新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提高了学生对新旧制度的辩证认识:郡县制对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有利,而分封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废除是历史的必然。
另外,有些史料还设计了质量较高的思考题,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尽可能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按照要求简明扼要地回答思考题,充分挖掘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没有搭配思考题的史料,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粗阅”而过,而要联系课文内容,认真设计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
例如,教材中有一段史料摘自林则徐上道光皇帝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