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注氮防灭火设计

合集下载

防灭火注氮流量的计算

防灭火注氮流量的计算

防灭火注氮流量的计算氮气防灭火技术已作为综采和综放工作面的主要防灭火措施,由于每个矿井的地质条件、煤层开采条件及外围因素各不相同,因此,确定防灭火注氮流量就成为一个比较剌手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注氮流量越大,防灭火(特别是灭火)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就越差,甚至不起作用。

要使选用的制氮能力既能满足防灭火所需注氮流量的要求,又能充分体现经济技术上的合理性,根据我国应用氮气防灭火的经验,在设计时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指标。

⑴采空区防火惰化指标预防综放面采空区内煤炭自然发火,重点是将采空区氧化带进行惰化,使氧含量降到阻止煤炭氧化自燃的临界值以下,从而达到使氧化带内的煤炭处于不氧化或减缓氧化的状态。

按煤炭氧化自燃的观点,采空区气体组分中除氧气外,氮气、二氧化碳等均可视为惰性气体,对煤炭的氧化起抑制作用。

氧气是煤炭自燃的助燃剂,注氮后采空区氧化带内氧气浓度的高低反映出注氮效果的好坏,因此把氧含量临界值作为惰化指标是合理的。

根据国内外实验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氧含量降到7%—10%时煤就不易被氧化,我国煤矿安全规程也明确规定,注氮后采空区氧化带内氧含量应小于7%,因此煤矿安全规程将采空区防火惰化指标定为7%是合理的,并将其指标作为设计依据。

⑵火区惰化指标采空区或巷道一旦发生火灾,采用注氮方法灭火时,在注氮的初期注氮流量要大,这是因为:一方面要迅速将火区空间惰化,另一方面注入的氮气还要惰化漏进的新鲜风流。

火区惰化后,继续注入的氮气主要起惰化漏风的作用,注氮流量就相应减少。

国外如德国和法国,灭火注氮流量一般每分钟为几十至几百立方米,总耗氮量达数十到数百万立方米,若按此计算,我国煤矿自身的经济承收能力是难以满足的。

通常灭火注氮量可按封闭火区体积的3倍计算。

实验研究表明:气体成分中当氧含量低于5%时就能阻止煤炭的氧化和燃烧,为防止采空区内可燃气体因明火而发生爆炸,因此,煤矿安全规程将火区惰化指标定为以氧含量低于3%是合理的,并将其作为设计依据。

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设计

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设计

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设计背景在煤矿开采中,火灾是一种常见的安全事故。

工作面作为生产煤矿中的重要部位,其火灾风险系数特别高。

在过去的实践中,采用水幕隔离、砂浆封闭、灭火剂喷洒等传统的防灭火方法已逐渐显得不够有效。

因此,在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技术上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原理注氮防灭火技术采用氮气作为灭火介质,通过在综采工作面注入一定的氮气浓度来达到防灭火的效果。

其原理在于:1.氮气不会支持燃烧过程,可以使燃烧失去氧气而窒息,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2.相比于其他灭火方法,如水幕隔离和砂浆封闭等,注氮防灭火技术适用于各种综采工作面类型,无需进行复杂的改造和封闭。

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设计注氮防灭火技术与其他灭火技术不同,在注氮浓度、接口位置、综采工作面区域等方面均需要进行设计,以下是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 注氮浓度的确定注氮浓度是防灭火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注氮浓度的设计值为12%~15%。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综采工作面的大小来进行确定,以保证注入的氮气充分覆盖整个工作面,达到有效的防灭火效果。

2. 注氮接口位置的确定注氮防灭火技术需要在综采工作面上设置合适的接口位置,以便将注入的氮气传送至工作面不同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注氮接口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原则:•覆盖面积要尽可能大,以便能够覆盖整个工作面;•接口的数量要足够,以确保氮气能够充分传送;3. 综采工作面区域的划分将综采工作面划分成若干个区域,适当设置注氮接口位置,可以提高注氮防灭火技术的效果。

因为不同的区域存在不同的火灾风险,对比较脆弱的区域应多设置注氮接口,以增强防灭火能力。

4. 监测和控制设计注氮防灭火技术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以保证其在工作面内的作用。

监测和控制系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注氮浓度的检测•注氮量的控制•氮气的供应和储备结论综采工作面注氮防灭火技术针对工作面自燃、皮带和马路局部烧毁、火烧通道、机电设备自燃等主要火源,具有防火能力强,操作简单、无需设备改造等优点。

注氮灭火安全技术措施

注氮灭火安全技术措施

注氮灭火安全技术措施注氮灭火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火灾现场的一种灭火方式,它通过向火灾区域注入高压氮气,将氧气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这种技术具有速度快、效果好、安全可靠等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火场防护在注氮灭火技术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火场防护,特别是在易燃易爆场所,以免因操作不慎引发二次事故。

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禁止吸烟、明火等禁止性标志,防止火源的产生,必要时应设置警戒线,拉起警示带,以限制外人进入施工现场。

二、安全防护1、安全防护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设有安全防护员,负责指导工人有序进行作业,避免因不当操作引发事故。

2、通风措施:注氮灭火过程会使火场氧气浓度急剧下降,引起一定的缺氧危险,因此必须采取恰当的通风措施,保持现场空气流通,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3、防抱死装置:注氮灭火设备采用高压氮气,施工人员必须穿戴适当的防抱死装置,以确保在操作过程中,人员在发生瞬间高压氮气喷射时能够迅速躲避,避免被喷射气流冲击造成身体伤害。

4、氧气浓度监测仪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使用氧气浓度监测仪器,及时监测火场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以确保作者人员的安全,并防止因氧气浓度过低而引发的二次爆炸等危险。

三、灭火方案制定在施工前必须制定详细的灭火方案,确定灭火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明确好每位操作人员的职责、任务,以确保实施灭火过程中的安全可靠。

同时,在灭火结束后,还需要对灭火现场进行清理,尽可能的避免草率结束施工而导致的火势复燃。

四、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在实施注氮灭火技术之前,必须对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施工期间可能的危险和风险,培养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危机应对能力,以使他们在施工过程中能够迅速反应,避免危险,确保自身的安全。

注氮灭火技术是一种高效、可靠的灭火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各种安全技术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存在的危险、隐患,以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注氮防灭火实施方案

注氮防灭火实施方案

井下移动式防灭火注氮系统实施方案一、实施背景综采放顶煤开采方法是当今我公司15#煤层的主要采煤方法。

与分层开采相比较,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采煤工作面的单产,而且还能降低吨煤掘进率和工作面的搬家次数,降低吨煤成本实现高产高效。

但从防治采空区自然发火的角度来看,由于综采放顶煤工序较多,推进速度相对较慢,回采率较低,采空区丢煤较多,漏风空间较大等,这些因素都明显增加了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危险。

而综采放顶煤开采所形成的采空区空间体积较大,使得注粉煤灰浆、喷洒阻化剂等防灭火措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目的和任务注氮防灭火技术是防治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的有效方法之一。

由于氮气比空气轻,所以当氮气注入采空区后,不但可以向上浮动而且可以向四周扩散并充满整个采空区,降低采空区的氧气浓度,从而达到抑制采空区自然发火的目的。

三、实施方案依据采用注氮防灭火技术防治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首先要掌握采空区的“三带”分布状况,它对于选择合理的注氮防灭火工艺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要求我们在实施注氮防灭火工作之前,首先要观测分析出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开采区域的采空区“三带”分布规律,从而相应地做出注氮防灭火工艺设计,使氮气注入到采空区最容易自然发火的区域,并且形成合理的氮气惰化带,达到抑制采空区自然发火的目的。

3.1采空“三带”分布规律3.1.1、采空区“三带”概述对于非充填采空区的回采工作面来说,随着工作面向前推移,切顶线之后附近的采空区顶板逐渐开始垮落,在这一范围内形成比较松散的冒落区,因而漏风比较严重。

这一区域内的浮煤在氧气的作用下开始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微量的热量。

但由于该区域漏风量较大,氧化所产生热量的绝大部分被风流带走,因此无法积聚,从而不能发生自然发火。

这一区域就是通常所说的“散热带”。

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移,这些松散的冒落区也逐渐被压实,其间的漏风通道减小,漏风量亦随之减小。

此时的漏风,一方面携带着足够的氧气供给浮煤,保证浮煤氧化的继续进行,另一方面适量的微风已不能过多地带走氧化所生成的热量。

氮气灭火系统设计

氮气灭火系统设计

氮气防灭火概况:氮气防灭火现已有地面固定式、地面移动式和井下移动式变压吸附制氮装置和膜分离制氮装置,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原则:1)对于自燃发火频繁,且火灾范围大的矿井,可根据地表与火区的距离远近采取地面固定式制氮装置,管道或者直接从地表打钻输送氮气的工艺系统;2)对于矿区范围大,火灾频繁,地表与井下工作面距离近的矿井,可采取地面移动式制氮装置,管道输送氮气的工艺系统;3)对于井田范围大,风井多,井口距离火区较远,且火区多而分散,输氮管路长的矿井,可采取井下移动式制氮装置的工艺系统。

3注氮工艺:1)注氮系统:地面固定式和地面移动式制氮设备生产的氮气,经井上下输氮管路送达采空区或火区。

该系统优点:制氮设备产氮能力大,灭火速度快。

缺点:需专门铺设一趟输氮管路。

井下移动式制氮设备安置于距需要防火或灭火区域的就近处,经供电、供水、管路连接,便可开机生产氮气,经输氮管将氮气送达防灭火区内。

该系统优点:不需铺设专用输氮管路。

缺点:制氮设备产氮能力较小。

2)注氮工艺根据矿井具体情况,可选择适当的注氮工艺A 埋管注氮――在工作面进风侧沿采空区埋设一趟注氮管路。

当埋入一定深度后开始注氮,同时埋入第二趟注氮管路(注氮管口的移动步距通过考察确定。

)当第二趟注氮管口埋入采空区氧化带与冷却带的交界部位时向采空区注氮,同时停止第一趟管路注氮,并又重新埋设注氮管路,如此循环,直至工作面采完为止。

B 拖管注氮――在工作面进风侧沿采空区埋设一定长度(其值由考察确定)的厚型钢管作为注氮管,它的移动主要利用工作面的液压支架,或工作面输送机头、机尾,或工作面回风巷的回柱绞车牵引。

注氮管路随工作面的推进而移动,使其始终埋入采空区内的一定深度,C 钻孔注氮――在地面向井下火灾或火灾隐患区域打钻孔,通过钻孔套管(全套管)将氮气注入防灭火区。

利用工作面消火道,或与工作面相邻的巷道,向采空区或火灾隐患区域打钻孔注氮。

D 插管注氮――工作面开切眼或停采线,或巷道高冒顶火灾,可采用向火源点直接插管的注氮方式进行注氮。

注氮防灭火实施方案

注氮防灭火实施方案

井下移动式防灭火注氮系统实施方案一、实施背景综采放顶煤开采方法是当今我公司15#煤层的主要采煤方法。

与分层开采相比较,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采煤工作面的单产,而且还能降低吨煤掘进率和工作面的搬家次数,降低吨煤成本实现高产高效。

但从防治采空区自然发火的角度来看,由于综采放顶煤工序较多,推进速度相对较慢,回采率较低,采空区丢煤较多,漏风空间较大等,这些因素都明显增加了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危险。

而综采放顶煤开采所形成的采空区空间体积较大,使得注粉煤灰浆、喷洒阻化剂等防灭火措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目的和任务注氮防灭火技术是防治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的有效方法之一。

由于氮气比空气轻,所以当氮气注入采空区后,不但可以向上浮动而且可以向四周扩散并充满整个采空区,降低采空区的氧气浓度,从而达到抑制采空区自然发火的目的。

三、实施方案依据采用注氮防灭火技术防治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首先要掌握采空区的“三带”分布状况,它对于选择合理的注氮防灭火工艺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要求我们在实施注氮防灭火工作之前,首先要观测分析出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开采区域的采空区“三带”分布规律,从而相应地做出注氮防灭火工艺设计,使氮气注入到采空区最容易自然发火的区域,并且形成合理的氮气惰化带,达到抑制采空区自然发火的目的。

3.1采空“三带”分布规律3.1.1、采空区“三带”概述对于非充填采空区的回采工作面来说,随着工作面向前推移,切顶线之后附近的采空区顶板逐渐开始垮落,在这一范围内形成比较松散的冒落区,因而漏风比较严重。

这一区域内的浮煤在氧气的作用下开始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微量的热量。

但由于该区域漏风量较大,氧化所产生热量的绝大部分被风流带走,因此无法积聚,从而不能发生自然发火。

这一区域就是通常所说的“散热带”。

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移,这些松散的冒落区也逐渐被压实,其间的漏风通道减小,漏风量亦随之减小。

此时的漏风,一方面携带着足够的氧气供给浮煤,保证浮煤氧化的继续进行,另一方面适量的微风已不能过多地带走氧化所生成的热量。

注氮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注氮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采空区注氮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一、采空区注氮设计方案(一)、概况目前1101采空区密闭已全部封闭,密闭中间充填3米黄土,密闭顶部,密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留设了观测孔、措施孔和反水池。

为了防止采空区遗煤自燃,现需向采空区注入氮气。

为确保此项工作安全顺利进行,特制定本设计方案。

(二)、成立采空区注氮领导小组组长:艾合买提.尕依提(总工程师)副组长:谭金安(通风副矿长)成员:倪建华(通风副总工程师)、(调度室主任)、(通风科科长)(机电科科长)、(通风科技术员)、其他成员职责:(总工程师):组织开展并全面指挥此次注氮工作。

(通风副矿长):协助总指挥负责注氮的具体指挥工作;当总指挥不在现场时,自动承担总指挥的一切职责。

(通风副总工程师)负责指导、监督落实此项工作,并保证此项工作安全顺利完成。

(调度室主任):负责安排调度室监测监控人员实时关注注氮机所在地回风区域的气体变化情况。

(通风科科长):负责组织实施注氮工作;协调通风科的对外联系。

(机电科科长):负责注氮机安设、接电、使用和机电现场管理工作。

(通风科技术员):负责编制、贯彻注氮安全技术措施;安排瓦检员盯防注氮过程中及注氮后分析采空区气体变化情况。

(三)、注氮气可靠性计算:1、注氮设备主要技术指标QTD200/97型氮气产量200m 3/h出口压力0.6Mpa氮气纯度≧97%2、输氮系统制氮车间→轨道上山→1101运输巷,均采用4寸无缝钢管。

注氮管路能否满足输氮气要求通过下式计算:P1﹣P2=0.0056(Qmax/1000)*L ………………①式中:P1-管道始端的绝对压力MpaP2-管道末端的绝对压力MpaQmax-最大输氮量m 3/hL-管路当量长度 KmL 计算式为:L=∑o)i/(×5)/(λλDi Do ×Li ……………………………②式中:Do-----基准管径(Do=100mm )阻力损失系数:oλ=0.026Li………………相同直径管路长度kmDi………………实际输氮管路内径mmiλ………………实际输氮管路直径的阻力损失系数Di=99mm iλ=0.0296将以上数据代入②计算:L=(100/95)5×(0.0296/0.026)×1.10=1.597km假设管路末端绝对压力0.2Mpa将以上数据代入①计算得:P1=0.0056(200/1000)2×1.597+P2P1=0.204Mpa根据以上计算,从地面制氮机到1101采空区的输氮管路长度为1300米的情况下,管路初段压力只需0.204Mpa,便可将200m3/h的氮气输送到1101采空区内,末端的绝对压力还有0.2Mpa,因此制氮机氮气出口压力0.6Mpa完全满足要求。

注氮设计

注氮设计

4301工作面注氮防灭火设计我矿4301采用综放工艺回采,其采空区遗煤较多、范围广、空间大,加之所采4#煤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工作面防灭火工作十分重要。

采用注氮防灭火措施的有效覆盖率较高、适应性较好,能有效的保证工作面回采期间防灭火安全。

为了防止输氮管路和采空区泄漏氮气造成人员伤害、保证注氮防灭火效果,特编制如下设计。

一、工作面概况1、采煤工作面位置:工作面位于位于主斜井工业广场东北约1000m空地处井田西部,东翼回风北部,南部为东翼回风巷,对回采无影响,北侧为后安煤矿,开采过程中应预防后安煤矿采空区水通过塌陷裂隙导入工作面,编制好安全规程。

2、工作面有关参数走向长度:892m,煤层厚度为5.7-8.3m,平均7.26m。

平均采高:机采3m,放煤高度4m。

瓦斯等级:瓦斯。

自燃倾向性:Ⅱ类自然。

工作面倾斜长:207m。

一、注氮防灭火方案1、注氮防灭火措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分析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无毒的气体。

由于氮气分子结构稳定,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氮气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它是一种良好的惰性气体,随着空气中氮气含量的增加,氧气含量必然降低。

当氧气含量低到5~10%时,可抑制煤炭的氧化自燃;氧气含量降至3%以下时,可以完全抑制煤炭等可燃物的阴燃与复燃。

用氮气防灭火和阻止瓦斯爆炸的过程称为惰化,惰化后的火区因氧气不足而不能燃烧和爆炸。

氮气的防灭火作用,即是使采空区等有关区域惰化。

具体地说,氮气的防灭火作用和特点是:1)氮气可以充满任何形状的空间并将氧气排挤出去,从而使火区中因氧含量不足而将火源熄灭,或者使采空区中因氧含量不足而使遗煤不能氧化自燃;2)在有瓦斯和火存在的气体爆炸危险区内,注入氮气能使可燃性气体失去爆炸性;3)向采空区或火区中大量注入氮气后,可以增加采空区相对压力,致使新鲜空气难以漏入;4)氮气防灭火必须与均压和其它堵漏风措施配合应用。

否则,如果注入氮气的采空区或火区漏风严重,氮气必然随漏风流失,难以起到防灭火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石煤矿注氮防灭火专项设计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吉林东北煤炭工业环保研究有限公司分别于2010年、2013年、2014年对我矿19#、19b #、20#、22#、22a #、23#、23a #煤层煤炭自然倾向鉴定,属于Ⅰ类容易自然煤层。

板石煤矿采取的防灭火措施为注氮防灭火,特编制《板石煤矿注氮防灭火设计》,设计如下:一、氮气防灭火原理及特点空气中的氮气体积含量为78.1%,氮气比空气略轻,在标准状态下,1立方米氮气的质量为1.25 kg 。

氮气在常温下常压下是无色、无味、无毒的不可燃气体,对振动,热、电火花等都是稳定的,无腐蚀作用,也不轻易与金属化合。

氮气防灭火的原理见以下框图:氮气防灭火的特点为:氮气比空气略轻,可以充满封闭范围内的所有空间,特别有利于工作面采空区上部和巷道冒顶区的防灭火。

通过管道输送,不需用水,输送方便。

灭火过程中不损坏井巷设备,使灾后恢复工作简单。

氮气本身无毒,使用安全。

使用方便,投入防灭火速度快,采空区有发火征兆时,只需开启阀门,便可迅速向采空区注入氮气。

灭火速度快,能迅速降低封闭区的氧含量使火区窒熄。

目标注氮时,能迅速降低巷道冒顶区的一氧化碳含量,保证灭火人员的安全。

能提高火区内气体压力,减小火区漏风。

火区漏风过多时效果下降,故氮气灭火时需一定程度的严密性。

封闭注氮时对火源的降温效果较差,因此氮气灭火后或者将火源点甩入采空区窒熄带,或者进入封闭区内(巷道火灾)直接降温。

二、注氮防灭火措施和有效性分析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无毒的气体。

由于氮气分子结构稳定,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氮气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它是一种良好的惰性气体,随着空气中氮气含量的增加,氧气含量必然降低。

当氧气含量低到5~10%时,可抑制煤炭的氧化自然;氧气含量降至3%以下时,可以完全抑制煤炭等可燃物的引燃与复燃。

用氮气防灭火和阻止瓦斯爆炸的过程称为惰化,惰化后的火区因氧气不足而不能燃烧和爆炸。

氮气的防灭火作用,即时使采空区等有关区域惰化。

具体地说,氮气的防灭火作用和特点是:(一)氮气可以充满任何形状的空间并将氧气排挤出去,从而使火区中因氧含量不足而将火源熄灭,或者使采空区中因氧含量不足而使遗煤不能氧化自然。

(二)在有瓦斯和火存在的气体爆炸危险区内,注入氮气能使可燃性气体失去爆炸性。

(三)向采空区或火区中大量注入氮气后,可以增加采空区相对压力,致使新鲜空气难以漏入。

(四)氮气防灭火必须与均压和其它堵漏风措施配合应用。

否则,如果注入氮气的采空区或火区漏风严重,氮气必然随漏风流失,难以起到防灭火作用。

基于上述氮气的性质及煤的氧化机理,向采空区及遗煤带注入氮气,使其渗入到采空区冒落区、裂隙带及遗煤带,降低这些区域的氧含量,形成氮气惰化带,从而达到抑制采空区自然和安全开采的目的。

三、氮气来源选取的技术经济分析目前,工业制取氮气均以空气作为原料气,这种原料气的供给是无限量的。

煤矿制氮机主要有变压吸附法和薄膜分离法。

本矿采用QTD1200/97型固定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采用变压吸附法,注氮量可调,最大注氮量:1200m3/h)。

四、氮气防灭火参数及设计依据(一)氮气纯度及惰化指标氮气防火纯度:根据煤矿安全规程,采空区防火注氮的氮气纯度定为≥97%。

采空区氧化带防火惰化指标:根据煤矿安全规程,采空区氧化带防火惰化指标为O2≤7%。

火区注氮惰化指标:进风密闭内O2≤3%(停氮时),回风密闭内O2≤2%。

(二)设计依据板石煤矿2018年生产能力为240万t ,包括3个综采工作面,综采工作面最高生产能力为175万t,加上掘进出煤达到设计产量,因此,按现有回采工作面523a05的生产能力来计算注氮防灭火流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3个综采面同时着火的可能性很小,本着满足523a05综采面注氮防灭火需要,又兼顾全矿达产后防灭火的需要,制氮能力的确定主要依据MT/T 701-1997《煤矿用氮气防灭火技术规范》,现依据523a05综采面剩余产量为13万吨,“三八”工作制,根据采掘接续计划表,523a05工作面剩余产量计划回采59天,日产原煤2203t。

五、注氮能力计算注氮量是最重要的注氮参数,直接决定着注氮效果。

注氮量太小因达不到惰化采空区气体的目的而起不到防火的作用,注氮量太大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注氮量主要取决于被注地点的几何体积、氧化空间大小、裂隙情况、漏风量大小以及气体组分等。

由于煤矿条件千差万别,目前注氮量只能按待注地点的几何体积、工作面的产量、吨煤注氮量、瓦斯量、氧化带内的氧含量进行计算。

(一)防火注氮流量计算1、按采空区氧化带氧含量计算采空区合理的防灭火注氮流量根据理论计算和矿井工作面防灭火注氮实践考察而确定防火注氮流量的计算和工作面的风量、产量、采空区体积、瓦斯涌出量及煤炭发火程度有关。

根据《煤矿用氮气防灭火技术规范》(MT/T701-1997)第7.1条的规定:制氮设备或装置的供氮能力应按矿井注氮工作面防火需要选取(1个采煤工作面注氮量),此法计算的实质是将采空区氧化带内的原始氧含量降到防火惰化指标以下,按下式计算注氮流量。

Q N=60KQ O C1−C2C N+C2−1=60×1.1×6×15%−7%98%+7%−1=634m3/ h式中:Q N——供氮能力,m3/h;K——备用系数,取1.1;Q0——采空区氧化带内漏风量,m3/min;采空区氧化带的范围受工作面的通风状况、采空区的冒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因此采空区氧化带的漏风量的变化范围也较大;采取堵漏风措施后,采空区氧化带内的漏风量取为6m3/min;C1——采空区氧化带内平均氧浓度,%;目前国内应用较普遍的是将采空区氧浓度在10~18%之间的区域视为氧化带,因为氧化带的范围不同而平均氧浓度值也不同,因此选15%;C2——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其值为煤自然临界氧浓度,%;煤的自然临界氧浓度值随煤种、煤质、赋存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其具体数值应根据实验室试验而取得,此值的范围一般为5%~10%。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中的规定:采用氮气防火注入的氮气浓度不得低于97%,注入后采空区内氧气浓度不得大于7%,所以此值取7%;C N——注入氮气的氮气浓度,%;根据新版《煤矿安全规程》中的规定:采用氮气防火注入的氮气浓度不得低于97%,注入后采空区内氧气浓度不得大于7%。

同时根据《煤矿用氮气防灭火技术规范》(MT/T701-1977)第7.2条的关于氮纯度的规定“向采空区注入氮气的纯度要视其能将采空区的氧浓度降低到煤自然临界氧浓度而定。

而向火区注入氮气浓度应不低于97%”。

取98%。

(二)灭火注氮流量计算扑灭采空区火区或巷道发火点所需氮气量,主要取决于发火区域的几何形状、空间大小、漏风量、火源范围和燃烧时间的长短等因素。

1、扑灭巷道火灾所需氮气量对于巷道火灾,可主要按空间量及漏风量计算。

2、扑灭巷道火灾所需氮气量扑灭采空区火灾可按下式进行估算:Q N=V0·(C1C2−1)=12218×(18%−1)=61090m3式中:Q N——注氮量,m3;V0——火区体积,m3;C1——火区原始氧浓度,%;C2——注氮时达到的氧浓度,取3%。

一般按灭火时间3~5d确定灭火注氮流量,即为:Q N 24×5=6109024×5≈510m3/h3、防灭火注氮流量的确定为634m3/h。

通过上述计算,依据国内外应用氮气防灭火的经验,结合板石煤矿综采工作面的开采条件,将防灭火注氮流量确定为634m3/h。

因此选择制氮能力1200m3/h-QTD1200/97煤矿用固定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

六、输氮管路的选取(一)注氮管路铺设注氮机厂房设在地面工业广场主井附近,注氮管路铺设情况:1、地面注氮机房→主井(6寸)→平安车巷(4寸)→暗主井(4寸)→东翼回风巷(4寸)→523a05回风联巷(4寸)→523a05联巷(4寸)→523a05下顺采空区(4寸)2、地面注氮机房→主井(6寸)→平安车巷(4寸)→暗主井(4寸)→东翼回风巷(4寸)→东翼六联巷(4寸)→52301下顺采空区(4寸)3、地面注氮机房→主井(6寸)→平安车巷(4寸)→19层材料下山(4寸)→119b06下顺采空区(4寸)(二)管路铺设要求1、管路的铺设应尽量减少拐弯,要求平、直、稳,接头不漏气。

每节钢管的支点不少于两点,不允许在管路上堆放他物。

低洼处可设置放水阀。

2、输氮管路的分岔处应设置三通。

3、输氮管路应进行防锈处理。

4、定期对输氮管路进行试压检漏。

(三)注氮管路输送压力计算根据《煤矿用氮气防灭火技术规范》(MT/T701-1997)第7.4.1条和7.4.2条的规定:从井下供氮时,除应采用钢管外,在满足输氮压力的情况下,可选用耐压橡胶软管,但进入采空区或火区的管路必须采用钢管。

输氮管路的直径应满足最大输氮流量和压力的要求。

供氮压力可按下式进行计算:P1=[0.0056(Q max)2∑(D0i)5(λi)L i+P22]12⁄≈0.37Mpa式中:P2——管路末端的绝对压力,0.1MPa;Q max——最大输氮流量,850m3/h;D0——基准管径,150mm;D i——实际输氮管径,100mmL i——相同直径管路的长度,0.83km;3.8kmλ0——基准管径的阻力损失系数,0.026;λi——实际输氮管径的阻力损失系数,对于不同的钢管直径,则有如表1的关系:上述计算说明:主管径选用Ф150mm无缝钢管作主输氮管路,支管路选用Ф100无缝钢管,输送距离 4.63km,管口末端压力为0.1MPa的情况下,制氮设备的供氮压力只需0.37MPa,就可将850m3/h的氮气送到523a05综采面采空区,因此制氮设备供氮压力0.6MPa可以满足输送压力要求。

七、注氮设备选型(一)制氮设备根据注氮能力和注氮压力的计算,选用QTD1200/97煤矿用固定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有关性能指标参数如下:1、注氮机型号及名称:QTD1200/97煤矿用固定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

2、主要性能指标参数产N2量:1200N2m3/hN2:纯度:≥97%N2:压力:0~0.6MPa(可调)2、注氮系统与制氮设备的安装要求注氮机安设在地面永久注氮机房内,制氮装置从里往外依次为:空压机、空气缓冲罐车、吸附塔车、储氮罐车。

3、制氮机安设硐室应满足以下要求:(1)制氮装置中的电气设备,必须取得《防爆检验合格证》。

(2)制氮装置必须有独立的供电电源和馈电开关,机房内应设专用电话。

(3)制氮机房内必须挂有完善的管理牌板。

(4)制氮机房内必须按规定配齐消防材料。

八、注氮防灭火工艺和方法(一)采煤工作面防火注氮工艺:采用入风顺槽埋管注氮工艺;采煤工作面防火注氮方法:开放式间断性注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