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美术概论复习提纲

美术概论复习提纲

美术概论复习提纲一、美术的特征1、艺术起源“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多元决定说”。

艺术的起源最有影响的是“劳动说”和“多元决定说”。

2、探索艺术起源方法(P、31)(1)、文献学方法以古代比较经典的文字记载为依据,推测艺术的发生,是较早的一种途径。

在中外古代文献中有关艺术起源的方法,一些是古代先哲对艺术的天真而朴素的猜测,一些则是对更为久远时代传说的记载,文献学的方法不适合作为艺术发生学的基本方法,古文献中有关艺术的起源的记载适用于对相关判断的佐证。

(2)、考古学方法(3)、文化人类学方法(4)、认识发生学方法(5)、动物学方法(6)、美学方法3、美术形成要素(P、41)1,首先,原创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要素,他也是决定美术在发生后所必须具有的特质。

2.其次,创造主体对象化是美术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4、实用美术包括(P、53)包括工艺美术、民间手工艺、工业设计和建筑5、作品形式要素(P、102)(1)造型:就是模仿所表现对象外形的基本手段和结果。

只出现在具象性作品中。

造型形式感和材质感。

形式感体现的主要作品是意味。

6、美术一般的传播形式(P、139)1、直接传播指美术作品本身直接为大众接受的过程和方式。

通常的直接传播有开放性展示、现场创作和展览。

展览是最普及和主要的一种直接传播方式。

2、间接传播通过一定的媒质中介把美术作品的复制图形传送给观众,即美术的间接传播。

间接传播的媒质中介有纸制品印刷、影视录像和因特网等。

3、综合传播以学术活动为中心同时结合展览和媒体传播的综合传播。

7、美术演变的方式(P157)1、继承和出新2、求异和融合3、衍生和演替4、亦变亦恒二、典型形象(名词解释)1、造型艺术(P、12)造型艺术是和西方缪斯艺术相对而言的。

显著特点是:(一)、造型艺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与空间中,可以凭视觉、触觉感知,无需借助音响或语言一类非物质媒介以展示。

(二)、造型艺术的构成要素为光、色、线、形、空间、体量等,变现为二维空间和三三维空间的形态。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关于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诞生1.美学学科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P5第一个阶段:审美意识的原始发生。

时间:前文字时代(主要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阶段:美学思想的自觉构建。

时间:文字时代以后直至18世纪。

第三个阶段:美学学科的诞生和独立。

(标志性事件: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2.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有两个基本而明显的特征:P7第一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第二是审美性和精神性(超功利性)。

第二节西方美学的进程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把审美活动归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

(美学最初最基本的定义)P122P12-14维柯(“诗性的智慧”是感性的智慧和想象的智慧,是以感觉为基础的想象,即具有形象的想象)3.P15毕达哥拉斯学派: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立体是球形。

苏格拉底:美是有用的。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给人类带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带来科学。

”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

美的现象体现美的本质,美本体与美的现象是合一的。

普洛丁:太一说和流溢说。

中世纪:美在上帝。

19世纪理性主义美学:理性主义认识论法国布瓦罗: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德国莱布尼茨:美是直觉的,不一定是清晰的。

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认识论英国培根:关注现实中具体的审美范畴霍布斯:以善为美的核心,以美为善的形式洛克:“白板说”古典美学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从关系上讲,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黑格尔:艺术的三类型或三阶段德国古典哲学伟大的终结者和集大成者著名论断“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也属于认识论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人栖居在语言所筑的家中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就意味着我们的世界的界限语言构建了我们的智慧、眼界伽达默尔: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1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1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美的现象的差异性、多样性,掩盖了美的本质的一般性、共同性。

2、人的美感的相对性、变异性掩盖了美的客观性、普遍性。

3、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仍未统一。

二、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说法1、客观派:认为美的本质是美的事物固有的客观属性。

2、主观派:认为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产物。

3、主客观结合派:认为美既不全在客观对象,也不都有人的心灵产生,而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当中。

三、关于美的本质的初步看法1、美起源于劳动,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美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2)人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章、美的分类一、千姿百态的自然美1、自然美的审美特征(1)丰富性和天然性(2)变易性和多面性(3)重在形式美2、自然美形成的条件(1)自然经过人类直接的实践、改造,改变了原来不利于人类的方面,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

(2)人类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对它有了充分的认识,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可亲可爱的一部分。

(3)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象征,而被人格化、人情化。

3、自然美的欣赏(1)自然美欣赏的意义A:可以加强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B: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培养高雅的道德情操C:以自然为师,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2)自然美欣赏的方法A:善于选择最佳的自然时空与观景角度,在自然美中发现诗情画意B: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把自然美欣赏和艺术美欣赏融为一体。

C:充分展开自由联想和想象,使自然美融进浓郁的情感色彩。

二、切近人生的社会美1、社会美的特征(1)一切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2)内容重于形式,美和“真”“善”密切联系(3)突出实用功能,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2、社会美的表现(1)劳动美A:劳动环境的美B:劳动过程的美C:劳动产品的美(2)生活美A:服饰美B:居室美C:饮食美(3)人之美A:形体美B:风度美C:情操美三、精粹凝练的艺术美1、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长短比较(1)现实美之长A: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B:直接真实、感染力强C:自由选择性(2)艺术美之长A: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集中B: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典型、更理想C: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富于情感色彩和审美评价D:艺术美大于现实美2、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1)意蕴(2)意境(3)典型第三章、形式美一、形式美及其独立的审美价值1、什么是形式美(1)形式美的概念形式美指的是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绪论什么是美学1.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

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吕荧、高尔泰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缺陷〔消极作用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是人性的一项基本的价值需求。

"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都可纳入到"审美活动"的设定中。

4.美学的学科性质: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2>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是哲学。

"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鲍桑葵《美学史》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美学概论复习纲要

美学概论复习纲要
第一节 艺术起源论
一、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说法 1、本能说:以人的本能需要来解释艺术的起源, 如:谷鲁斯——“内模仿”说;
斯宾塞——“过剩精力”说; 弗洛伊德——“本能”说。 2、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如爱德华·泰 勒认为野蛮人相信“交感巫术”和“模仿巫术”。
艺术活动
3、神创说:认为艺术是由神所创造的。 如:柏拉图——诗歌的产生是神灵凭附的结果;
艺术活动
二、历史上对艺术创造的看法 1、西方文艺复兴以前,艺术注重模仿,“创造” 与艺术几乎没有关系,如柏拉图:艺术是“模仿 的模仿”; 2、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兴起,艺术的创造 性受到重视,如康德:想象力是创造性的,诗人 的想象力创造了自然找不到的范例。 3、二十世纪以来,创造几乎成了艺术的同义词, 如弗洛伊德、克罗齐等都把艺术看成是非理性的 创造。
什么是美学
二、关于美学的定义
1、原有三种对美学的定义:A、美学是艺术哲学, 以黑格尔为代表;B、美学是研究美 (Aesthetics)的科学,西方的一些百科辞典是 这样定义的;C、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近现 代西方美学所主张的观点。
2、上述定义有其合理性,但第一个定义太窄, 只是指出美学研究的艺术方面,第二个定义同义 反复,第三个定义太窄又太宽,太窄:把美学仅 看成是研究审美心理方面的;太宽:混淆于艺术 心理学的具体研究。
三、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人类的文化 知识结构有巫术、神话、科学、艺术、伦理、宗 教、哲学等,其核心是科学研究真(合规律性), 伦理学研究善(合目的性)和艺术探索美,美是 真善统一的感性体现。 2、美学教育有利于以“美”启“真”,以情商 来启发智商。 3、美和艺术的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自由境界。
什么是美学

美学导论复习提纲

美学导论复习提纲

美学导论复习提纲
一、美学的定义和起源
1.美学的概念和范畴
2.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3.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
1.审美经验的特点和重要性
2.审美对象的特点和分类
三、审美观念和审美判断
1.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2.审美判断的基础和标准
3.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四、美的本质和价值
1.美的本质的不同解释
2.美的价值和意义
3.美的功能和作用
五、美学理论和流派
1.古典美学理论和代表人物
2.现代美学理论和代表人物
3.当代美学理论和新兴流派
六、艺术与美
1.艺术的定义和功能
2.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分类
3.艺术与美的关系和辩证
七、审美教育和美学实践
1.审美教育的意义和目标
2.美学实践的形式和方法
3.美学实践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八、美学与现实生活
1.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美学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3.美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九、美学的未来发展
1.当前美学理论的争议和问题
2.美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以上为美学导论复习提纲,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内容,请自行扩展每个主题的子主题和论点。

美学概论复习纲要

美学概论复习纲要

美学概论复习纲要2014级汉语言本科专业《美学概论》复习纲要填空题20分、选择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24分、论述分析题26分一、常识题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2.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朱光潜、宗白华。

3. 鲍姆嘉通在历史上第一个主张美学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将之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

1735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首次创造性地使用了这个术语,1750年他将自己研究感性认识完善的专著命名为《美学》。

鲍姆嘉通将艺术和美专门提出来讨论,又将美学从哲学中分出,给予专门的名称,鉴于其引人瞩目的贡献,人们称他为“美学之父”。

4.哈奇生把美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狄德罗认为绝对的美是没有的,只有“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两种;康德认为美不在事物的存在,只有“自由美”与“附庸美”之分。

鲍桑葵则把美分为“浅易的美”与“艰奥的美”两种。

5.通常我们把美的形态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现实美又分为社会美和自然美。

6.黑格尔的《美学》实质上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7.如果说美的本质是千古难解之谜,自然美是美学的危险三角区或“大绊脚石”(朱光潜语),那么,没有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为什么美则被称为“阿喀琉斯的脚后跟”。

8.自然美的文化价值:启迪智慧、激发创造,陶冶性情、提高境界,愉悦身心、丰富生活,和合天人、通融群己。

9. 艺术作品的价值结构区分为三种层次:即艺术的认识价值、艺术的伦理价值与艺术的审美价值。

10.审美变形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艺术主体的“陌生化”原理,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创造。

11. 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是一个常常被人例举的化丑为美的典型艺术品。

12. 1746年,法国美学家巴托首次使用“美的艺术”概念,可以看作是艺术取得独立地位的标志。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本课程主要内容一、美论二、美感论三、美的形态论四、审美论五、美育论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二、美的本质三、审美关系一、美的探索1、关于“美是什么”的历史探索(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普洛丁(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3)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美的探索2、美的理论模式(1)美在客体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2)美在主体柏拉图“理式”;普洛丁“太一”;康德“人类集体理性”;黑格尔“绝对理念”休谟“主体性”;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3)美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一、美的探索3、中国在探讨“什么是美”这一问题上的主要问题(1)美是在心还是在物?(2)“夫美不自美,引人而彰”(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4)中和为美:发乎情,止乎礼仪(5)仁为美:尽善尽美另:一般认为《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二、美的本质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A从对象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探讨美的本质B从客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C从主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D从社会生活探讨美的本质E否定美的本质二、美的本质2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四种说法客观派主观派实践派意象派二、美的本质3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1)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3)劳动创造美三、审美关系1、什么是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是人同现实的一种特殊精神关系(2)审美关系与功利关系、认识关系的区别2、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3、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个体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本章重点1、美的几种模式2、美的本质3、劳动和人化自然的美学意义4、美的规律的两个层次5、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6、审美关系与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的区别与联系7、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涵义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三、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四、美感的特征五、美感的本质六、美的欣赏与判断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涵义1审美感觉与其他感觉(1)认识感觉(2)道德感觉(3)日常感觉2作为感觉的美感3美感与美的关系4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第二章美感论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1美感产生的根源(1)倾向于从审美的主观意识方面探究美感产生的根源柏拉图神灵说;夏夫兹博里“第六感观”说;康德先验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内模仿说;心理距离说(2)倾向客观存在对美感的作用,并从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角度解释美感的产生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达尔文;博克第二章美感论(3)美感的形成是整个实践史的产物原始劳动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原始艺术使审美走向了自觉;美感的形成是社会实践和自然界人化的结果第二章美感论二、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四、美感的特征⑴直觉性(2)愉悦性(3)超越性(4)情感性五、美感的本质美感是对善的直观、真的追求第二章美感论六、美的欣赏与判断(1)审美的欣赏的主客观条件(2)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和共同性(3)审美判断的标准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一、美的存在形态1自然美(1)自然美的产生自然的“人化”和“解人化”的自然(2)自然美的表现形态奇、秀、险、幽、雄、旷(3)自然美的不同方面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声响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4)自然美的特征自然美以自然属性为存在基础;侧重于形式美;自然美有着特定的内容(5)自然美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用、比德、畅神第二章美的形态论(6)关于自然美的几个问题美的对象还是美的感觉?自然美是否具有等级之分?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自然全美?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社会美(1)社会美的涵义和范围(2)社会美的特征(3)社会美的类型(4)社会美的具体体现人、人文环境、日常生活、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文化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科学美4技术美5环境美6产品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二、艺术美1艺术与非艺术(1)能否感兴(2)能否脱离现实利害进入审美思考(3)能否将现成物的物性转化为精神性第二章美的形态论2艺术的涵义(1)起源模仿说、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劳动实践说(2)有关艺术本质的探索(3)艺术的基本类型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艺术美的基本特征(1)创造性(2)主客观统一(3)非物质实用性(4)永久性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三、美的表现形态1崇高(1)不同审美对象中的崇高自然中的崇高社会中的崇高艺术中的崇高第二章美的形态论(2)美学史上的崇高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弩斯最早提出“崇高”概念一伟大心灵的回声博克:英18世纪的他站在纯感觉论的立场上考察对象的崇高属性康德: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黑格尔:《美学》一崇高是理念大于或压倒感性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体大,量大,力大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优美(1)什么是优美(2)优美与崇高的比较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悲剧(1)悲剧涵义(2)悲剧的本质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鲁迅、尼采(3)悲剧的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4)悲剧的分类(5)悲剧的作用认识、教育、审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4喜剧(1)涵义(2)分类(3)产生的根源本质与现象的不协调期待与事实的落差(4)喜剧特征是寓庄于谐第二章美的形态论5丑(1)概念界定(2)基本范畴审美范畴的丑、道德范畴的丑、艺术内容丑、艺术形式丑、自然丑(3)艺术丑的特征(4)美学史上对美丑关系的探索(5)审丑的实质第二章美的形态论6荒诞(1)涵义语源:“荒诞” (absurd)一词源于拉丁字absurdus,意指“悖理”和“刺耳”字典:不合逻辑、不合情理、悖谬、无意义和不可理喻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三个问题“荒诞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为什么这样的生存状态被判为“荒诞的” ?“荒诞的”意识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状态?第三章美的形态论(3)“荒诞”技巧:“无化”(4)荒诞的审美状态:不和谐本章思考题1、自然美有那些形态?如何理解自然美的产生?自然美在当前对人们的生活有何新的意义?2、怎样认识人的美?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如何?3、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如何对艺术美进行评价?4、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对科学美与技术美的认识?5、什么是崇高?崇高有那些审美特征?6、试比较优美与崇高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人的本质:一方面是指人类特有的承担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它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一要使得人适应环境和自然的要求,二又通过改造环境和自然以适应人的要求。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另一方面是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从属于一定社会形式,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

2.艺术丑:1)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2)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4)在园林艺术中山石以“丑”为美。

(这里的“丑”,实际上是一种不规则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种险怪的美。

)3.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

4.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对对象世界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

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经验等,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的产物。

5.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

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醒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联系比较曲折。

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6.形式美: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是指事物的属性在合乎规律时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来源于生活实践。

7.单纯齐一:或者叫整齐一律,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

单纯能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感受,齐一是一种整齐美,就各个局部所结成的整体看仍是属整齐的美,给人秩序感,条理感,节奏感。

8.调和对比: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相并列,使人感到融和、协调,在变化中保持一致。

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

9.节奏韵律:节奏是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

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与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一是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

把运动中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

韵律是指在节奏基础上赋予一定情调的色彩使形成的。

即是节奏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内容和抑扬节度的有规律变化统一。

10.多样统一:这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多样统一所产生的整体效果就是和谐。

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

“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与整体联系。

11.意境:指艺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12.传神:是指在艺术中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

13.优美: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美、和谐、安静和秀雅,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14.数学的崇高:是指对象的体积和数量无限大,超出人们感官所能把握的限度。

审美对象在体积上的广大所显示出来的崇高美。

15.力学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与这种威力相抗争。

审美对象在威力上的强大而显示出来的崇高美。

16.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

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

17.喜剧: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以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生活的本质的一种美学艺术形式。

18.滑稽:滑稽是审美范畴的一种。

从审美对象说,它的特征包含某种丑的因素,但丑的分量远不能构成对主体威胁或压力;从审美经验说,它引起主体嘲笑,表明主体对这种丑的形式背后有关的客观规律性达到了清醒认识,“丑乃是滑稽根源和本质”。

19.移情说:认为美的本质不存在于外在对象,而是在对象中观照自身的情感,审美是一个移情于物的过程,审美经验是审美者情感的外射。

20.心理距离说:认为我们在观照外物时能得到的美感享受,就要撇开功利的、实用的、生理的、物理的观念,即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来观照对象,才能进入审美世界。

二、论述题1.简述西方美学史上对美学对象的几种基本看法。

答:有关美学研究对象,主要有下列四种观点: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凭理性认识的完善,例如一个数学演算式的完善,是科学研究的真,凭感性认识的完善,例如一首诗或一朵花的完善,是美学研究的美。

)2.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美学就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美的内容,感性显现是美的表现。

3.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可以把美学看作是关于艺术的科学,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美是生活”,”“如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如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4.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

A.立普斯的“移情说”:产生美感的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把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B.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心理距离”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也就了一种审美原则”。

“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能成立。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答:1)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2)人的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生产劳动对象上必然表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

在生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3)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才能在劳动的产品中直观自身,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仅是指人和各种劳动产品的关系,而且包括人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4)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包括各种劳动产品和生活本身。

一种新的美好生活方式的出现,同样是人类社会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

总之,人类不仅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美,而且在社会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中都创造美,产生美。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1)我们认为在生活中真善美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真,是指客观规律;善,是指功利;美,是指,在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是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2)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1)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

(2)美以善为前提。

区别:(1)从功利性上看,善是直接和功利相联系的,而美和功利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2)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可以不顾及形式,而美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3)美与真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美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区别:(1)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人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

(2)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关照的对象。

4)总之,美离不开真和善,但是又有所不同。

只有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就是真的时候,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并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的存在。

4.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答: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从历史上说,以有意识的实用观点来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审美观点来看待事物。

”人们的实用要求推动工具造型的发展。

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首先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实用。

因为它们实用,而且又体现人的创造,人们才喜欢这些事物,这些事物才具有美的性质。

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个新的进展,不但体现了实用效能的提高,同时也标志人类创造和智慧的发展。

在实用基础上才逐渐出现产品的装饰,并分化出主要为满足审美需要的装饰品。

5.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内容?答:社会美的特征:1)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2)与社会功利性紧密相关3)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人物形象的美侧重内容原因:1)人的美和人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

人物形象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侧重于内容。

人的美是一种可关照的生活现象,人的内在品质显现于外部特征才能引起美感。

没有了内容,则美也就不存在了。

2)人的内在美有持久性。

它不像生理现象那样易于消逝。

人的内在美的持久性的由于人的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内在美的显现更为生动丰富。

它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表情、动作、语言都与人的内在品质、精神有密切联系。

而外在的美仅有长相一种。

4)内在美对人的精神生活能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6.举例说明自然美在审美活动中的积极意义。

答:(1)自然的美,给我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激起我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2)自然美可以培养人们的优美情操,寄托自己的理想;(3)欣赏自然美可以使人们在恬静中恢复疲劳,得到休息,热爱自然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美的法则在艺术创造中的意义。

答: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主要有:⑴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例如人们根据形式美的法则去烹饪色香味俱全的食品。

⑵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比如在绘画构图上,一根横线使人感到开阔、平静。

东山魁夷的《湖》,一根平行线横贯画面,加上湖面的倒影,特别显得安静、开阔、明净。

8.简述艺术美与生活的关系。

答: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

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1)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

例如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是在深入观察、研究生活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而创作出来的珍品。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艺术美并不是生活形象的简单的再现,在艺术形象中浸透了艺术家的激情,而这种激情也是来源于生活实践。

3)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艺术技巧不仅为表现生活思想情感服务,而且是在表现生活与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技巧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

生活在不断发展,要求艺术家在技巧也相应变化。

9.怎样看待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答: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

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

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