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

1、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现象的构成是由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2、简述审美对象、审美主体的结构层次以及各层次的关系。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4、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5、本体论美学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6、古希腊早期的毕达哥拉斯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
7、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两个概念。
8、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的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围绕这一主旨,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法国启蒙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先后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
9、经验主义拒绝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否认真理的先验理性法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肯定各种感性质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培根、夏夫兹博里、休谟和博克等人。
10、夏夫兹博里重视人的感官,但他认为人审察美、丑、善、恶的能力依赖于天生的内在的“第六感官”。
11、理性主义美学的思想代表法国的笛卡儿以怀疑为起点,提出“我思故我在”。
12、法国启蒙主义美学以狄德罗为思想代表,他的美学思想集中地体现于“美在关系”说。
13、德国古典美学是认识论阶段的美学顶峰,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美学家,如康德、席勒、黑格尔等。
14、康德以鉴赏判断为核心的《判断力批判》也就是美学。
15、黑格尔认为,美就根源于绝对理念,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16、当代西方美学的语言学阶段分为人本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
17、当代人文主义美学的思想先导是十九世纪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美学,直接发端是克罗齐所创立的表现主义美学,以后又产生、形成了心理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符号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解释学诸美学流派。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自由创造p19所谓的自由创造的自由不是随便、任意的意思,而是对自然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自由创造是美的最终根源,是人类区别于动特的最本质特征之一,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人在自由创造的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
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2、美的规律25-26狭义上理解美的规律是指形式规律,从广义上理解就是从人的本质、特性去理解,其中包括对形式规律的运用,但不只是形式规律。
美的规律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在一般物质产品中美和实用需要结合,体现生产者智慧和创造的“内在尺度”。
3、形式丑35与形式美中的均衡、对称、完整、和谐等相对应的畸形、毁损、芜杂等等。
包括人生理缺陷和社会的病态毁损。
4、社会美60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它不仅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产物。
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等,社会美的特点表现为实践性、社会功利性、以善为前提、重在内容。
5、自然美83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自然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
社会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自然性是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6、艺术美105艺术美指艺术中的审美现象,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
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7、意境134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第一讲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1美学作为一种思想: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美学思想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1)西方:①古希腊②中世纪③近代④现代⑤后现代(2)中国:①先秦(第一个黄金时代)②魏晋南北朝(第二个黄金时代)③唐宋元③清代(第三个黄金时代)④近现代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1)西方:①18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②鲍姆加通③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深化鲍姆加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他在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
1750年,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2)中国: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创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②两次美学热潮二、美学的研究对象1西方美学有关美学研究对象分为四派:第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本身。
(柏拉图、鲍姆嘉通)第二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及艺术理论)(黑格尔)第三种:美学研究人的美感经验。
(立普斯、布洛)2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三、美学的学科性质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研究人的生活世界,即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二,美学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它不属于形象思维,美学属于理论思维,哲学思维。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密切的关系。
4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美学所要体现的是其所处时代的精神,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会生成不同的美学体系。
第二讲美的本质(一)一、美的语义的区分1.“美”的字源学:(1)“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1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一种宇宙的和谐。
2苏格拉底将早期希腊美学的自然哲学基础转变为伦理学基础。
3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与美的对象相适应的原则。
4狄德罗把美区分为“真实的美”和“相对的美”。
5休谟等人认为“美即美感“。
博克等人认为美即客观对象的属性,也是主体感受的对应物。
康德认为美的对象是一种“合目的的形式”。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解词1美感:广义的美感指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审美趣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
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
2审美理解: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意蕴的整体把握和领会。
3自然美及其特征: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其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比较曲折,自然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
4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人化自然:指人类已经改造、把握的自然,它是通过人类劳动实践转化“自在自然”的结果。
简答 1 为什么说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答:审美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
审美感受的细致与深入。
20世纪审美意识的反传统倾向。
2艺术中的丑也具有审美价值吗?答:丑的形象包含着美的意蕴与理想,通过外丑与内美的对比产生审美效果。
揭示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命运,用否定的态度加以表现,从中寄予美的理想。
由于高超的艺术技巧、独特形式使丑的事物具备了可观赏价值。
3结合赏析体验,谈谈对“生活是艺术的基础”原理的理解?答: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与源泉;生活是培育艺术家想象力的源泉;生活是激发艺术家创作激情的源泉;生活是孕育艺术家创作技巧的源泉。
《美学与美育》期末复习要点 *美学。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1、一般识记:一般得美学观点如:鲁迅得喜剧观与悲剧观、形式美得内涵。
重要美学范畴如:优美、审美风尚、自然美、人体美、丑、美感等。
鲁迅得悲剧观:悲剧将人生有价值得东西毁灭给人瞧。
鲁迅得喜剧观:喜剧将那无价值得撕破给人瞧。
形式美得内涵:形式美就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得有规律得组合。
美得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形式美所体现得内容就是间接得,朦胧得。
优美:优美称之为秀美、典雅美,我们平时所说得美,一般指得就是优美。
优美就是指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主观得合目得性与客观得合规律性得与谐统一。
它就是真与善得统一,它表现了人与自然得一种与谐关系,优美得本质在于人与世界得与谐共存。
审美风尚:审美风尚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得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就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内所显示相对稳定得审美风貌。
自然美:自然美得本质就是人化得自然。
自然美就是无目得,无概念,自由得,在自然风景上显美,就是主客观得统一,就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得统一,就是人类得社会实践得产物。
人体美:人体美就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得一个充满生命力得意象世界。
丑:丑就是美得对立面,丑衬托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
如果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微卑贱。
以至于人得本质力量受到窒息与排斥,非人得本质力量以堂而皇之得外观走进了我们得审美领域。
这时它在价值维度表现出来得就就是丑。
美感:美感就是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得一种感动,就是一种赏心悦目与怡情得心理状态,就是对美得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带有明显得感情体验愉悦得特征,始终不离感性得具体形象,而又暗含理性得认识。
2、整体理解:重要得美学观象得性质、存在方式及其相关原理(简答、论述题)如:崇高得审美特征、如何理解人得风姿与风神、就广州某一建筑阐述形式美理论、丑得美学意义、意境得基本特征、艺术品得层次结构崇高得审美特征:在形式上,表现为对象质量得“大”与对象数量得“多”,一般具有磅礴得形式,突出审美得力度。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
2.1735年他在其《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1750年,他则正式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
3.我国最早接收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等文章中,力图用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作为研究《红楼梦》的指导,以及阐明“古雅”作为美学范畴的位置等,他继承了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观点。
4.我们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当前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西方美术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2.康德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3.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4.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5.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
这种直觉是先于理性,先于概念而产生的。
(连线)6.亚里士多德认为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7.达芬奇在《画论》一书中,劝艺术家要善于窥视自然,他认为美并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8.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9.博克承认美的客观性,肯定美是物体的某些属性。
10.狄德罗说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11.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
12.西方美学史上探究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其中哪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孔子“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有周公之才之美”2、孟子“充实之谓美”3、在造型艺术中所谓形、神,也是讲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1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美的现象的差异性、多样性,掩盖了美的本质的一般性、共同性。
2、人的美感的相对性、变异性掩盖了美的客观性、普遍性。
3、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仍未统一。
二、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说法1、客观派:认为美的本质是美的事物固有的客观属性。
2、主观派:认为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产物。
3、主客观结合派:认为美既不全在客观对象,也不都有人的心灵产生,而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当中。
三、关于美的本质的初步看法1、美起源于劳动,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美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2)人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章、美的分类一、千姿百态的自然美1、自然美的审美特征(1)丰富性和天然性(2)变易性和多面性(3)重在形式美2、自然美形成的条件(1)自然经过人类直接的实践、改造,改变了原来不利于人类的方面,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
(2)人类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对它有了充分的认识,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可亲可爱的一部分。
(3)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象征,而被人格化、人情化。
3、自然美的欣赏(1)自然美欣赏的意义A:可以加强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B: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培养高雅的道德情操C:以自然为师,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2)自然美欣赏的方法A:善于选择最佳的自然时空与观景角度,在自然美中发现诗情画意B: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把自然美欣赏和艺术美欣赏融为一体。
C:充分展开自由联想和想象,使自然美融进浓郁的情感色彩。
二、切近人生的社会美1、社会美的特征(1)一切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2)内容重于形式,美和“真”“善”密切联系(3)突出实用功能,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2、社会美的表现(1)劳动美A:劳动环境的美B:劳动过程的美C:劳动产品的美(2)生活美A:服饰美B:居室美C:饮食美(3)人之美A:形体美B:风度美C:情操美三、精粹凝练的艺术美1、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长短比较(1)现实美之长A: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B:直接真实、感染力强C:自由选择性(2)艺术美之长A: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集中B: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典型、更理想C: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富于情感色彩和审美评价D:艺术美大于现实美2、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1)意蕴(2)意境(3)典型第三章、形式美一、形式美及其独立的审美价值1、什么是形式美(1)形式美的概念形式美指的是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
美学原理复习提要

美学原理复习提要《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讲: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1、现代意义上的美学是何时?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2、西方美学的历史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本体论阶段:世界本体。
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特的、终极的、普遍的美。
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奥古斯丁。
认识论阶段:真理获得。
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代表人物:狄德罗、黑格尔、康德、培根语言学阶段:3、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审美是人一种生命实践(命题)。
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4、审美是特殊的人生境界(命题)。
答: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
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是对人与世界无阻无碍、自由自在、圆融合一状态的情感化的觉解和体悟。
在人生实践中,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觉解和感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不应将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割裂开来。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
第二讲:审美活动论1、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2、审美需要有何特征?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是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绪论1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
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缺陷(消极作用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一一鲍桑葵《美学史》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柏拉图对美的定义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
美是理念是指: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
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4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
柳宗元的命题的理解柳宗元命题是: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理解: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总而言之,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美"'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马祖道一的话的理解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马祖道一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也就是说色不是单独存在的,对应于心,才显现出色。
心不是单独的存在,对应于色,才显现出心的存在。
这两个是互为依存,互为显现的。
梅花的显现,是因为本心,本心的显现,是因为梅花。
这是禅宗的智慧,也是禅宗对中国美学的贡献。
心”照亮美的光源。
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化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敞亮。
美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
5.对美在意象”的理解最早提出意象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提出意象”范畴。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看来,意象就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也就是情景交融。
情”景”统一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
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就是美。
意象的分析1审美意象的性质A、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情景交融。
B、审美意象在审美活动中产生。
C、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D、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2审美意象的意蕴,是以情感性质的形式所揭示的世界的意义。
3与美对立的概念美的反面,就是遏制或消解审美意象的生成,遏制或消解美感(审美体验的产生。
美和不美的界限,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就在于能不能生成审美意象,就在于王夫子所说的,能不能兴”产生美感如何理解审美意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意象世界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这就是美和美感的统。
意象是一个意向性产物,意象的统一性以及作为这种统一性的内在基础的意蕴,都依赖于意向性行为的生发机制一一审美活动。
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被唤醒,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是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的。
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
7.如何理解真善美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美”是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生活世界(人生,这是存在的本来面貌,即真”但这个真实存在的真”而不是逻辑的真”。
这就是美”和真”的统一。
这个意象世界没有直接的功利的功效,所以没有直接功利的善”。
但在美感中,当意象世界照亮我们这个有情趣、有意味的人生(存在的本来面貌时,就会给予我们一种爱的体验,感恩的体验,它会激励我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情操,激励我们去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这是美”与善”的统一,当然,这个善不是狭隘的、直接功利的善”,而是在精神领域提升人生境界的善”。
这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但这个统一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
真:美是自然,体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善:意象世界激励我们向善。
第二章美感是体验活动审美体验的出发点是与人生紧密相连;其本身特性是直接、当下的经验;其思维模式是瞬间的直觉,得到的是整体性;其追求目标是创造了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认识的出发点是脱离人和世界;其本身特性是脱离直接性,抽象的概念世界;其思维模式是逻辑思维,对事物整体进行分割;其追求目标是追求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
移情学说19世纪,德国美学家菲舍尔提出移情的概念,移情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立普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侧重我及物”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心理距离学说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本世纪提出的,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是美感有利于快感,因此使观赏者对眼前事物产生了新的体验,若是主客体在心理距离上失距了,则不会获得美感。
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和联系A、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性的,是指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产生的审美意象。
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
生理快感是满足实用要求,完全受外来刺激支配,没有审美意象。
B、美感与生理快感的联系第一,美感往往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视听器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引起生理快感第二,除了视听两种器官,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可以渗透到美感,转化为美感或者加强快感。
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美感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的领域,艺术创造的动力也存在于无意识之中,这就是人的本能欲望,也就是性欲。
性欲要求得到满足,着就是力比多”的愉快原则。
但文明社会对性欲的满足有着种种限制,力比多”就会潜入心的深层,成为潜意识” 力比多”还有另外的出路,一是梦”一是白日梦”还有就是艺术想象”在艺术想象中性欲经过隐秘的隐瞒和伪装,以文明社会所能允许的形式表现出来,着就是人人可以进入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人的本能欲望得到满足,这就是美的源泉。
俄狄浦斯情结”是性本能的典型表现,是一种无意识的欲望。
评价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
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看,坚持了教育独立,建构了健全人格;从社会意义看,重塑国人信仰,实现思想启蒙。
从美感在最高层次上的神圣性,从美感在最高层次上的与宗教感的相通与区分上看,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有了一种新的阐述。
人有一种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而追求绝对和无限的精神需求,而宗教则以他自己的方式满足了人的这种超越的精神追求。
这或许就是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
在社会的某个阶段,狭义的宗教也许会消亡(这是另一个问题,这里不加讨论,但是人性中的这种追求永恒和绝对的精神需求却永远不会消亡。
除了宗教超越,还有审美超越——一种自由的、积极的超越——可以满足人性的这种追求。
这是以美育代宗教”的深刻意义所在。
7•美感的特性1功利性。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
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2直觉性。
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理性的性质。
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
3创造性。
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4超越性。
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
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
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5愉悦性。
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
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
这是人的心灵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第三章1怎样理解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因为,第一,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必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必然受到物质生产力的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2理解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每个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什么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审美主体的审美指向。
审美趣味既带有个体性的特征,又带有超个体性的特征。
审美格调(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