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绪论的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哲学学科,探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审美活动等问题。
本文将对美学原理绪论进行笔记摘抄,以便读者对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有所了解。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审美活动等问题的哲学学科。
美学起源于古希腊,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和学说。
2. 美的本质:关于美的本质,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如主观说、客观说、模仿说、表现说等。
其中,主观说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结果;客观说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模仿说认为美是模仿自然的结果;表现说认为美是艺术家情感表达的结果。
3. 审美:审美是指人们欣赏美的事物,体验美的过程。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认知、审美评价、审美创造等方面。
4. 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审美活动具有主观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
三、美学的发展历程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美学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强调美的本质是理性和形式。
2. 中世纪美学:中世纪美学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强调美的本质是神性。
3.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文艺复兴时期美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美的本质是自然和人性。
4. 近现代美学:近现代美学关注审美活动,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规律。
主要流派有:德国古典美学、俄国形式主义、法国象征主义等。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 美的客观性:美的客观性是指美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与人的主观感受无关。
如自然美、艺术美等。
2. 美的主观性:美的主观性是指美是人的主观感受的结果,与客观事物有关。
如审美心理、审美评价等。
3. 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指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和谐、对称、节奏等。
4. 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包括审美认知、审美评价、审美创造等方面。
审美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和思维对美的认识;审美评价是指人们对美的价值进行判断;审美创造是指人们通过艺术创作、生活实践等途径表现美。
五、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1. 美学与哲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探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等问题。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精品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作者精心整理这篇《美学原理》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篇1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在寻找、在探索,试图解开生活中那些美学的奥秘。
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这本书《美学原理》正是这样一盏明灯,它为我们揭示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让我们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法教授,他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书中,张法教授从多个角度对美学进行了阐述,包括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心理、艺术创作等。
他以清晰、简洁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概念,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学的魅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美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学科,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比如,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中,语言的美学、节奏的美学、情感的美学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感知。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创造美。
同时,书中的一些实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作者提到了唐代诗歌的鼎盛,那是中国美学的高峰。
这些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既有豪放派的磅礴大气,又有婉约派的柔美细腻。
这些例子使我认识到,美学并不只存在于遥远的古代,它就在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然而,《美学原理》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书中的一些理论阐述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复杂。
对此,作者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尽量简化语言,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此外,书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操作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将美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总的来说,《美学原理》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让我们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美学的实践价值。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一直以来,我都对美学有着一种朦胧的好奇和向往。
总觉得美是一种神秘而迷人的存在,却又难以捉摸。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开篇就提到,美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存在于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
比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上,那温暖的感觉,那柔和的光线,就是一种美。
这种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只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书中还讲到,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
就拿绘画来说吧,一幅好的画作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我想起有一次去美术馆参观,看到一幅莫奈的《日出·印象》。
站在那幅画前,我仿佛被带入了那个朦胧的清晨。
水面上波光粼粼,天空中的色彩如梦如幻。
我凑近去看,能看到画家笔触的痕迹,那些看似随意的涂抹,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光影的变化。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那种美让我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再说建筑之美。
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建筑。
有些建筑只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而有些则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成为了美的象征。
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它那独特的造型,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
我曾经在一个傍晚时分,远远地看到了埃菲尔铁塔。
夕阳的余晖洒在它身上,铁塔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周围的人群都在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那一刻,我明白了,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头和钢材的堆砌,它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美的传递。
在书中,作者还强调了审美体验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就像有人喜欢古典音乐的优雅,而有人则钟情于摇滚乐的激情。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听音乐会,我陶醉在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中,而朋友却觉得有些枯燥。
后来又去听了一场摇滚演唱会,朋友兴奋得手舞足蹈,而我却觉得过于喧闹。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美是多元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书中关于自然美的描述也让我感触颇深。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学者和爱好者的关注。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籍,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书中,作者首先探讨了美的本质。
这是美学中一个古老而又核心的问题。
长久以来,不同的哲学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有的认为美在于形式的和谐与比例,有的强调美是主观感受,还有的主张美是客观事物的属性。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美并非是一个简单、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存在。
它既与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相关,又与人的主观情感、认知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是我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这种体验往往是瞬间的、直觉的,但却能给人带来深刻的触动和愉悦。
例如,当我们站在一幅精美的画作前,或者聆听一首动人的音乐时,那种沉浸其中、忘却一切的感觉就是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它可以让我们超越日常的琐碎和功利,进入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
在谈到艺术与美的关系时,书中指出艺术是美的重要表现形式。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将内心对美的感悟和理解表达出来,传递给观众和读者。
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和文化。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文学还是电影,都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让我们对生活、人性和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审美对象,书中提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不同类型。
自然美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蕴含着无尽的美。
社会美则体现在人类的行为、道德和人际关系中,善良、勇敢、友爱等品质都是社会美的体现。
而艺术美则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美。
此外,书中还涉及到审美判断和审美标准的问题。
审美判断是我们对美的事物做出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然而,审美标准并不是绝对和固定的,它会受到时代、文化、个人经历和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评价可能会大相径庭。
王德胜《美学原理》读书笔记1.

王德胜《美学原理》读书笔记1
阅读书目:王德胜主编:《美学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先贤对美的论述
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荀子:全粹全美、水玉比德
毕达哥拉斯:主张美是“和谐与比例”
柏拉图:形体、心灵、行为、制度等都是美,但探讨美的本质应该探究导致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质
亚里士多德:“摹仿说”和“净化说”
中世纪:审美的光辉完全归于神
文艺复兴:以人为本
法国古典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狄德罗(D.Diderot)“美在关系说”
莱辛(G.E.Lessing)“诗画同一说”。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一、引言
阅读《美学原理》让我深入理解了美的本质,美的感受以及美的创造。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引导我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美的奥秘。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阅读心得,包括对主题的思考、与自身经验的关联,以及书中的精彩内容。
二、美的本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交织
《美学原理》指出,美的本质在于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和谐交织。
美既体现在个体的独特性,又体现在整体的和谐性。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尊重他人的差异,欣赏世界的多元,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三、美的感受: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书中强调,美的感受是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一方面,美的感受受到个体审美观念、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美的对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属性,如比例、色彩等。
这使我意识到,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自己的主观感受,也要学会发现和欣赏对象的客观美。
四、美的创造: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美学原理》认为,美的创造是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创新为美注入活力,传统则为美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创新与传统的重要性。
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美。
五、结语
通过阅读《美学原理》,我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懂得如何欣赏和创
造美。
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启迪了我的精神世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敏锐的感受力,去探索生活中的美好。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3000字

美学原理是一本关于美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著作,作者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本书主要探讨了艺术美的本质、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等问题,对于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美的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了美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黑格尔认为,美是一种绝对的精神实体,它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表现,更是一种理性的体现。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将美视为一种神圣的力量,而在中世纪时期,美则被视为一种道德的象征。
到了现代时期,人们开始将美视为一种个人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建立在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之上的。
第二章美的形态本章主要介绍了美的形态及其特征。
黑格尔认为,美的形态可以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两种。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它具有一种客观的存在性;而艺术美则是人类通过创造活动所制造出来的美,它具有一种主观的创造性。
此外,黑格尔还介绍了美的三种表现形式:优美、崇高和喜剧。
优美是指一种轻盈、柔和、和谐的美;崇高则是指一种庄严、威武、雄浑的美;喜剧则是指一种滑稽、幽默、讽刺的美。
第三章艺术创作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其特点。
黑格尔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自由的创作过程,它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内心世界的反思和探索,来创造出具有独特意义的艺术作品。
此外,黑格尔还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即艺术家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创作行为和创作结果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艺术作品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整体。
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方面,黑格尔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的重要性,即艺术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才能使其形式和内容得到完美的表现。
在艺术作品的内容方面,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需要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才能使其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章艺术史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篇一:《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
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
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
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
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
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背后的、促使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即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揭示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并且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扩大人类审美范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三章重点向我们阐述了美的本质问题,包括美的定义、美的来源、美的存在。
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与真、善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
至于外观美和形象美,是两种必须加以区分的美,只有当外观美不妨碍形象美、完全服务于形象美的时候,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第四章即美的存在系统,包括美的社会存在及类型、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以及美与现代社会。
美的社会存在的核心是人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的美、人文环境美、日常生活美等等。
美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如建筑没、风景美等。
第五章审美类型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我重点所要写的部分。
本章节包含了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崇高和悲剧、喜剧、丑和荒诞以及审美类型的文化风格。
中和之美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突出审美过程中主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形式美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与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优美的基本特性是“和谐”。
优美作为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特征。
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以赏心悦目的形式感染欣赏者,其愉悦性质适应了人类最基本、最深层的享乐天性,能够充分唤起人们的审美欲望,使其投入到更加广泛的审美活动中。
崇高和悲剧属于同一序列的审美类型,他们都侧重于审美主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
具有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过渡性、双重性,是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的复杂的情感体验。
崇高和悲剧对于人们振奋精神、升华理想、培育理性审美能力、端正审美态度等,有着非常积极的美育意义。
另外,还有喜剧,它有利于培养人乐观旷达的审美心理和幽默的人生态度,使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能在平凡中获得价值,让生活充满情趣。
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
荒诞最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
但它们具有迁徙默化的影响,对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仍起到促进作用。
第六章至第十章包括以下内容:审美经验、审美判断、艺术审美、审美文化以及审美教育。
在这五个章节中,我重点从审美教育出发来谈谈我的感受,审美教育是本册书最后一个章节,作者将其放在尾部,是因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功用。
审美教育着力于以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娱乐性、情感性、个人创造性和潜移默化性。
他对于青少年德智体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借助美的魅力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具体教学过程来贯彻审美教育的宗旨,而这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审美教育的作务就是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美育更深层次的目标,则是培养人们的审美创造力。
它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备崇高情操与富有的实践能力的人。
篇二:《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2012版主要参考书:《现代传播美学》曾耀农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第一版《新编美学教程》王一川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上海《美学基础》孟唐林窦俊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2月北京《美学漫话》宗白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武汉《美学》(法)于斯曼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12月北京《实用美学》彭明福朱云才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重庆《图说美学》常宏著华文出版社2009年北京《广告美学》赵会霞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北京《美学其实很好玩》陈韵鹦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长沙绪论为什么开设此课“美”是人之生活所必须。
“审美”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
美学是广告专业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
何谓“美学” ?此“美”非彼美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术语“Aesthetics”,原意为“感性”“感觉”。
日本的中江兆民和我国的王国维将其译作“美学”。
关于“美学”内涵的两种观点:研究“美好”的学问,侧重哲学、伦理学;研究“感觉”的学问,研究使人产生某种愉悦感受的规律。
侧重心理学、传播学。
美学的学科属性美学更侧重人文学科,涉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
?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基本问题? 美本身? 审美心理? 艺术? 美学中的“语言”。
? 美学的学习方法? 呈多元化趋势? 1、结合审美经验学习美学理论,将经验上升为理论。
? 2、用美学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在审美实践中培养、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 3、学习美学理论要学习美学史,加深对美学知识的理解。
? 4、学习美学要学习审美文化,为审美实践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 特点:? 虽然也运用概念,但更注重把握形象;? 抽象与具象相结合。
? 美学在当代的历史使命一、“美”是人之生活所必须。
? “真善美”是人们的永恒追求。
? 陶冶情操,拥有梦想。
由本能走向“人性”。
二、“审美”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
? 价值观导向,规范社会行为。
三、提高对“美”的鉴赏力。
? 第一章美学第一节、美学传统与当代一、西来的美学美学为何产生于西方?? 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的学科,或者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 美的特征:1、形象性2、文化性3、社会性4、新颖性? 二、“二传手”式的中国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的三大来源:日本、西欧、前苏联? 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 第二节美学的主要观点及流派1、本质论美学? “美是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 代表人物:柏拉图? 柏拉图谈美? 事物总存在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本质。
? 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它的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 “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
? 苏格拉底谈美?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无人自愿为恶。
? 目的论? “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对现实人愿望它要达到的目的适应性。
”? 案例:道德总是为人的本质需求服务。
? 方法论? 金汤勺未必适用。
? 案例:歌曲《我和你》《山楂树之恋》? 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 2、神学美学? 美自天成? 美是“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得当,加上色彩的赏心悦目。
”(奥古斯丁)? 美的赏心悦目终究来源于唯一的造物主——上帝。
? 事物间存在着客观的“关系”,如比例、对称、秩序等。
? 案例:“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西方最早涉及美的定义。
? 美是数的关系的和谐。
?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 黄金分割:1:0·618或1·618:1? 美的人体比例符合黄金分割。
? 英雄(神)的人体比例。
? 神学美学的积极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其独特的“肌理”,需要“完整的”接受。
? 现代科学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未超过10%。
? 神学美学的消极作用? 人并非“无所作为”。
? 讨论:“无为而治”? 3、认识论美学? 产生于17-19世纪的欧洲,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 17世纪欧洲哲学出现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的统治的潮流。
?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先有美的概念,后有美的体验。
如“丰腴”与“骨感美”。
? 认识论美学有如下几种形态:? 经验主义美学、理性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科学美学和生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