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_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

《美学原理》整理版

《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 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 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 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 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 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 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 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 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美学原理重点内容

美学原理重点内容

美学原理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①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本身。

它的这种观点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他认为美是主观的。

黑格尔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克罗齐的美学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②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单独存在的,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他肯定了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

达芬奇认为美并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荷迦兹、博克、狄德罗的美的观点也都承认了美的客观性。

③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他的、见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出现以前的最高水平。

但他对美和生活的本质的理解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在分析美的本质时缺少辩证法。

因而,也具有缺陷。

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枝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朱光潜提出,说琴声在枝头上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在琴上的是机械唯物主义。

琴声的发生既要有琴,又要有琴声的手指,总之,要主观与客观统一,那就是美。

3、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先秦时期,墨子、孔子、孟子、荀子等都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的,是有功力性的。

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

②结合艺术来研究美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索美的途径,可以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从风格上研究美三个方面来看。

所有这些关于美的创造的理论,不仅接触到艺术创作的关键问题,而且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还不能科学地全面地解释艺术创造的全过程,往往夸大艺术家的个人天赋和灵感作用。

③结合现实研究美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有其独特性,与西方美学史有很大的不同。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1、一般识记:一般得美学观点如:鲁迅得喜剧观与悲剧观、形式美得内涵。

重要美学范畴如:优美、审美风尚、自然美、人体美、丑、美感等。

鲁迅得悲剧观:悲剧将人生有价值得东西毁灭给人瞧。

鲁迅得喜剧观:喜剧将那无价值得撕破给人瞧。

形式美得内涵:形式美就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得有规律得组合。

美得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形式美所体现得内容就是间接得,朦胧得。

优美:优美称之为秀美、典雅美,我们平时所说得美,一般指得就是优美。

优美就是指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主观得合目得性与客观得合规律性得与谐统一。

它就是真与善得统一,它表现了人与自然得一种与谐关系,优美得本质在于人与世界得与谐共存。

审美风尚:审美风尚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得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就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内所显示相对稳定得审美风貌。

自然美:自然美得本质就是人化得自然。

自然美就是无目得,无概念,自由得,在自然风景上显美,就是主客观得统一,就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得统一,就是人类得社会实践得产物。

人体美:人体美就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得一个充满生命力得意象世界。

丑:丑就是美得对立面,丑衬托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

如果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微卑贱。

以至于人得本质力量受到窒息与排斥,非人得本质力量以堂而皇之得外观走进了我们得审美领域。

这时它在价值维度表现出来得就就是丑。

美感:美感就是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得一种感动,就是一种赏心悦目与怡情得心理状态,就是对美得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带有明显得感情体验愉悦得特征,始终不离感性得具体形象,而又暗含理性得认识。

2、整体理解:重要得美学观象得性质、存在方式及其相关原理(简答、论述题)如:崇高得审美特征、如何理解人得风姿与风神、就广州某一建筑阐述形式美理论、丑得美学意义、意境得基本特征、艺术品得层次结构崇高得审美特征:在形式上,表现为对象质量得“大”与对象数量得“多”,一般具有磅礴得形式,突出审美得力度。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这一定义反映了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人类审美活动的对象(客体)[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的美的一般规律和原则],还包括审美活动的主客体的关系 [人的审美心理规律、美感产生与发展规律等]=============================================================================== 为什么学习美学?1.时代的需要当今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混杂时期;西方后工业社会艺术、审美深入生活;消费领域中价值消费转向审美消费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美学研究能促进创作。

欣赏和批评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3 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狭义:有意识的通过审美活动特别是艺术活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人的综合性精神能力的活动广义:通过审美活动实现人的自我生成=============================================================================== 怎样学美学?1.学好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理论联系实际美学史的理论实践和艺术实践3.独立思考 1要有自己的认识2要系统的学习研究掌握知识要点=============================================================================== 补充:1鲍姆加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逻辑学]、情[美学]、意[伦理学]2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3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许家窑人的石球]4审美意识的形成:远古时代人类已有审美意识,它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1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2具有理论的形态,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6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1有专门的美学著作2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一)柏拉图【大哲学家大教育家柏拉图学园】美学理论:1《大希庇阿斯篇》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2 主张美来源于美本身即美的理式(世界存在的依据也来源于理式“理式说”)理论贡献与不足:理式论柏拉图论爱情贡献:1努力追问美本身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2 讨论了各种美的定义启发思考批判错误观点[如美不是恰当不是有用]错误:1客观唯心主义2 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康德【德国大哲学家美学家】观点:审美的规定是鉴赏判断的主管原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贡献与不足:1审美与功利、概念无关审美活动独立了但削弱了它与真、善的联系——审美其实是有功利意义的它以客观功利为前提能完善人格 2 审美依据“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肯定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不过是主观唯心主义3 审美鉴赏的判断只是主观的普遍性(三)黑格尔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贡献与不足:1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但是是唯心主义的2认识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是是唯心主义的3强调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统一但还是唯心主义的(四)克罗齐观点:美是直观贡献与不足:承认主观非理性的作用但有主观唯心主义的缺点(五)弗洛伊德观点:美是性欲的升华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一)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大哲学家大教育家吕克昂学园逍遥学派】观点:1美在物体的形式安排与体积2承认摹仿的美,认为艺术创作就是摹仿3论悲剧的美(二)达芬奇观点:美是可以用感官去认识的事物的性质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三)荷迦斯【英国18世纪风俗画家艺术理论家英国绘画之父】观点: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的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四)博克【英国18世纪美学家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观点:美是客观的美感的形成与人的生物本能有关(五)狄德罗观点:1“美在关系”说2 他将美和美感混为一谈没有划清两者的界限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1.美是可爱的生活是可爱的2.美是活生生的、多样性的生活也是活生生的、多样性的贡献:1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坚持了美的客观性2超越了过去的唯物主义美学从自然属性来理解美,将其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3具有革命性对沙皇的强烈批判不足:1对生活的理解还没有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层次2分析美的本质时缺少辩证法=============================================================================== 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基本途径: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结合着善(功利)研究美:(一)《国语▪楚语上》;“伍举论美”这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审美判断标准(二)墨子的“非乐”思想承认艺术是美的但从功利的角度来理解美才去否定艺术和美的(三)孔子1承认艺术、美的作用2意识到美与德之间有不同、有冲突3要求美善的统一(四)孟子1把精神愉快和感官愉快等同起来,为把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统一起来奠定了基础2充实之为美养成道德的善就是充实就是美(五)荀子人欲是过度的是恶的主张学习礼义以抑制性恶——《劝学》1肯定艺术的作用反对“非乐”思想同时肯定人欲的合理性能刺激人民去创造财富 2化性起伪可以实现人格完善就是美结合着艺术来研究美:(一)从主客观的关系研究美——主客观的统一是意境,即美(二)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研究艺术美——艺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中内容起决定作用(三)从风格上研究美结合着物质现实来认识美:(一)汉末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认为人的面貌反映人的命运(二)南朝齐梁时期刘勰《文心雕龙》为文之用心精细的研究肯定美的客观性(三)柳宗元美在自然自然是客观的自然的美就存在于自然的变化中(四)刘禹锡1自然是客观的2自然的规律是客观的提出理数势三个哲学范畴以揭示自然规律3天与人相交胜,还相用(五)郭熙美在自然中(六)王夫之1肯定美是自然本身的属性2主张艺术美是自然、现实美的反映第四章真善美和丑美和真善的关系: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真善美的联系与区别?美与真的联系:美的产生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真指客观世界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真理是对其的正确认识。

区别:1真是客观规律本身,可以在人、人的实践之外独立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