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川菜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川菜的形成发展及特点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四川省的地方饮食为基础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而来。
它是以其独特的调味风味和创新的烹调技巧而闻名于世。
为什么川菜会取得这样的成就?本文将从川菜的形成、发展以及其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川菜的形成川菜的形成少不了眼前的“三大件”,即天府之国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四川盆地是一个位于亚热带和温带之间、高原和平原交错的地理区域,加之气候条件的变化和地形的高低起伏,使得四川菜有了强大的地理底蕴。
四川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山川秀丽,自然景观瑰丽,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这些物质的丰富性提供了四川美食传承和发展的必备物质条件。
四川文化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
不少民间节日都和川菜结合在了一起。
例如,腊八节食七碗粥、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香包等等,这些故事和传统时令风俗节日,都对于川菜的特色造就起来了重要作用。
二、川菜的发展四川菜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直到现代的川菜才是逐渐成熟并形成今天的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明朝以后,四川成为南北交通要道的角色。
借鉴其他菜系和不断的创新,也是川菜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源泉。
民间的饮食文化总是在不断创新中不断逐渐完善。
除了一些优秀的川菜大师之外,像川菜协会这样的组织也花费了很多心智在宣传川菜和研发新品种上。
三、川菜的特点川菜烹饪风格的特点是“麻、辣、独特”。
特别是“麻辣”成为家喻户晓的形容词。
更进一步的来说,“麻”是由花椒制成的,而“辣”的“辣味”是由辣椒造成的。
这两个因素造就了火锅,麻辣烫和牛肉汤等一些川菜经典品种。
另外,川菜讲究“中和”,在“麻、辣、香、脆、嫩、鲜、酱”的七个口味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菜品味道。
总之,流传至今的川菜广为人知,并且成为了国内外很多人的饮食首选。
有趣的事情是,川菜的特色和独特味道很难以配合其他菜系的食物,因此,需要川菜本身的配菜和餐具。
不同的食材配合川菜不同的调味,会让你体验到不同的口味和碰撞,让你引吭高歌。
最后,川菜不仅是中国的饮食文化符号,也是国际间舌尖的味道。
浅析四川饮食文化

浅析四川饮食文化四川是一个美食之都,而四川的饮食文化也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四川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因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菜,被誉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四川饮食文化不仅体现在菜品的口味上,更是融合了地域风俗、历史文化与人文特色,成为了一个独特的饮食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四川饮食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特色菜品以及餐桌礼仪等方面进行浅析,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四川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历史渊源四川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四川的饮食文化就开始形成,受到了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风格。
在隋唐时期,四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美食之地,不仅有丰富的物产,更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前来品味美食。
宋代以后,四川的饮食文化更是迅速发展,成为了川菜的发源地。
明清时期,更是有许多名厨名菜在四川诞生。
四川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十分悠久的,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影响着当地的人们至今。
二、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四川地处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多山丘陵,气候湿润,四季分明,这种地域环境决定了四川的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色。
四川的饮食以辣为主,因为潮湿的气候导致食物容易变质,辣椒的辣味可以帮助食物保鲜。
同时也因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四川的饮食口味更加鲜香、酸甜、麻辣,是以山珍、野味、水产为主的“川菜”。
四川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特点,而这种特点也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特色菜品四川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其特色菜品上。
川菜以“麻、辣、鲜”为主要口味,辅以酸、甜、咸等多种味道,大大增加了食物的口感。
在众多特色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四川火锅”了。
四川火锅集麻辣鲜香于一体,以鸳鸯锅为代表,有牛油、菜籽油两种,吃起来麻辣鲜香,十分开胃。
四川还有多种特色小吃,如“夫妻肺片”、“辣子鸡”、“五香牛肉”、“水煮鱼”等等,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口味特色,值得品尝。
四、餐桌礼仪四川餐桌礼仪也是其饮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四川饮食文化的特点:1.麻辣味道:四川菜以麻辣味道为特色,辣椒和花椒是四川菜的主要调料。
这种麻辣味道独特而浓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口感丰富:四川菜追求口感的多样性,无论是麻辣、酸甜还是咸鲜,都可以在四川菜中找到。
四川菜的烹饪技巧独到,可以将不同食材的口感完美结合。
3.炒技高超:四川菜以炒菜著称,炒技高超,火候控制精准。
四川菜的炒技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传承,对锅气、火力和时间的把握非常精准。
4.丰富的食材:四川地处温带和亚热带交界处,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四川饮食文化以花椒、辣椒、豆瓣酱、豆腐等为特色食材,这些食材给四川菜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饮食习俗的特点:1.四川人讲究“吃辣”。
四川人对辣椒情有独钟,认为辣椒可以驱寒、解毒,并且可以增加食欲。
因此,四川人在日常饮食中喜欢吃辣椒。
2.四川人喜欢聚餐。
四川人热爱美食和社交,常常邀请亲朋好友聚餐。
聚餐时,大家可以品尝各式各样的四川菜,并且可以一边聚会一边品尝美食,增加亲友之间的感情。
3.四川人讲究“过年”。
四川人过年时,饮食文化十分丰富多样。
年夜饭是四川人过年的重要习俗之一,家人们会围坐一桌,共同品尝各种美食。
同时,四川人过年还会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四川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早在新石器时代,四川地区就出现了具有高度文明的古蜀文化。
这种高度文明的存在,恰好为四川的饮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古代,四川作为中国西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人才和资源。
这使得四川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了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饮食文化逐渐形成独特的特色,并逐渐影响了周边地区。
随着时代的变迁,四川的食品工艺和烹饪技巧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例如,四川的火锅文化在清朝时期得到了发展,成为了四川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的麻辣火锅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火爆的口感,吸引了无数食客,成为了四川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总结起来,四川饮食文化以其麻辣味道、丰富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闻名于世。
浅析四川饮食文化

浅析四川饮食文化四川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菜肴而闻名于世。
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饮食传统和文化,其饮食以川菜为主,被誉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深受民众喜爱。
四川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下面将从四川饮食的起源、特点、代表菜肴以及民俗饮食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四川饮食的起源四川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为四川的饮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饮食的形成得益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双重影响。
四川自古就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也为四川的饮食文化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1. 食材多样:四川地处长江流域和川西高原相连的地带,气候和地形多样,物产丰富。
四川饮食以禽、兽、水产为主,烹饪技法多样,煨、炖、炸、炒、烧、蒸等各种烹饪手法应用广泛。
四川的蔬菜、水果、家禽、家畜以及野味种类繁多,品种齐全,为四川美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2. 口味独特:四川饮食的口味多样化,以麻辣味、鲜香味、酸辣味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四川人喜食辣,辣椒、花椒是四川菜肴的不可或缺的调料,给四川菜肴增添了特有的香气和味道。
3. 独特烹饪手法:四川菜肴的制作注重刀工和火工,刀工精细,火工火候恰到好处,且烹饪技法独特,如“擀板烧”、“夫妻肺片”等,使菜肴味道独特,口感鲜美。
4. 重视饮食文化:四川人对待饮食有着独特的情感,不仅注重饮食的口味,更注重饮食的文化和礼仪。
四川的饮食节庆活动频繁,如年夜饭、传统节日食品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四川代表性菜肴1. 麻辣火锅:麻辣火锅是四川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以其独特的麻辣口味和新鲜的食材而闻名于世。
麻辣火锅的调料主要由花椒、辣椒、姜片、大蒜等组成,配以牛油或菜籽油,锅底汤料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 夫妻肺片:夫妻肺片是四川川菜中的经典川味菜肴,其制作精细,口感鲜美。
川菜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川菜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川菜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地方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丰富的调料和辣味的特点而闻名。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川菜的历史渊源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川菜的历史渊源川菜起源于中国四川地区,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交通要道,连接了中原和西南地区。
四川地区的气候条件多变,土地肥沃,拥有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为川菜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自然环境。
早在春秋时期,川菜就已经开始形成。
这时期的川菜以冷热兼顾、一菜一品的方式为主,留下了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经典菜品。
随后,唐朝时期,川菜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水土丰富的四川大地为川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来自中原地区的文化、食材和烹饪技巧的影响也加速了川菜的繁荣。
这个时期川菜开始采用大量的调料和香辛料,并逐渐形成了川菜独有的麻辣口味。
明清时期,川菜开始展现了其独特的风貌。
尤其是清朝时期,四川成为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和官员,而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不仅带来了更加繁复的烹饪技巧,还为川菜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审美标准和要求。
因此,川菜在这个时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高峰。
二、川菜的发展里程碑1. 川菜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20世纪初,大量的四川移民开始涌入中国的其他地区。
这些移民带去了家乡的味道和烹饪技巧,川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普及。
今天,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能找到川菜馆,川菜已成为了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四川菜谱的整理和出版20世纪5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四川的烹饪文化受到了冲击。
然而,在这个时期,一批热衷于保护和发扬川菜的专家开始整理和出版川菜的经典菜谱,如《川菜譜要》和《川菜譜》等。
这些菜谱的出版,为川菜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四川菜入选世界美食之列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川菜开始走向世界。
1982年,中国著名厨师教育家向红福在国际厨艺比赛中以川菜夺得金牌,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
浅析四川饮食文化

浅析四川饮食文化四川饮食文化,又称川菜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四川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调技法和丰富多样的食材而闻名于世,也因此成为中国烹饪界的一张名片。
四川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重口味,以麻、辣、酸、鲜为主要口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麻辣味。
四川菜的烹调方式独特,在将食材炒、烤、煮、炸等常见的烹调方式的基础上,还有剁、爆、煎、炖等特殊的烹饪技法,这些独特的烹调方式赋予了四川菜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四川饮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创意和风味的融合。
四川菜在烹调技法上不拘一格,注重食材的新鲜和风味的组合,在保持传统口味的还不断创造出新的菜品和美食,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
四川菜的经典菜式有宫保鸡丁、水煮鱼、夫妻肺片等,这些菜肴不仅口感独特,而且色香味俱佳,风味十分丰富。
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四川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川地处四川盆地,地势平坦,属于湿润的亚热带气候,降雨充沛,水源丰富,这为四川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四川的农作物主要有大米、玉米、小麦、豆类等,主要蔬菜有豆芽、黄豆芽、芸豆、绿豆、麻辣菜、芥菜等,这些农产品不仅为四川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材,还使四川菜的烹饪技法和风味得以发展和创新。
四川饮食文化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川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在四川都有所体现。
四川人民尊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追求色香味俱佳的菜品,注重菜肴的造型和装饰,将食物视为艺术品来对待。
四川人的饮食文化中也融入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节约和克制,讲究”有菜有饭,有菜有肉,有菜有菜,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的饮食观念。
中国川菜文化

中国川菜文化中国川菜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传统菜系之一,以其丰富多样、麻辣可口而闻名于世。
川菜的发展源远流长,融汇了各个地方菜系的特色,代表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川菜文化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中国川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其中最早的两个代表性川菜,是蜀菜和川菜。
蜀菜起源于四川盆地,以其麻辣独特的味道而深受大众喜爱。
而川菜则是在宋朝时期发展起来的,以其多样的调料和烹饪技巧而闻名。
川菜主要以成都为中心,分为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东四大菜系,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特色。
中国川菜的特点在于麻辣、重口味和多样化。
川菜使用的调料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花椒、红辣椒、豆瓣酱等。
这些调料给川菜带来了独特的麻辣味道,使其在口感上有着与众不同的风味。
此外,川菜注重烹饪技巧的讲究,包括炒、烤、煮、蒸等多种烹饪方法的综合运用。
这些技巧使得川菜的色香味俱佳,成为了广大人民喜爱的美食。
中国川菜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川菜在中国菜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丰富多样的菜肴和独特的风味吸引了无数人的味蕾。
不仅在国内,川菜也在海外广受欢迎,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其次,川菜的烹饪技巧和调料运用对于其他地方菜系也有一定的影响。
川菜的独特烹饪方法和味道启发了其他地方菜系的创新和进步,形成了中国菜系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最后,川菜文化也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文化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人们常常以品尝川菜为契机,聚集在一起享受美食,这种餐饮文化也成为了中国社交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中国川菜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多样、麻辣可口而闻名于世。
川菜的起源和发展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千百年传承。
川菜的特点和技巧对于中国菜系的创新和多样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川菜文化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享受川菜的美味之余,也要注重健康饮食的原则,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川菜的发展历史以及特点

川菜的发展历史以及特点
川菜,又称川味菜,是中国广泛流行的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四
川地区,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川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秦朝,当时川菜的起
源地在川中地区,后来扩展到川东、川南、川西等地。
在汉代,
巴蜀地区成为了重要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外来
的移民,他们的饮食文化影响了川菜的发展。
唐朝时期,川菜开
始流传到其他地区,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川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麻辣独特:川菜以其麻辣口味而闻名,主要使用花椒、辣椒、姜、蒜等香辛料,给人独特的刺激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
一是麻辣火锅,将各种食材放入火锅中烹煮,口感麻辣开胃。
2. 注重刀工:川菜在刀工上有很高的要求,追求精细烹调和巧妙
切割技巧。
切菜时讲究“三顺”即刀、菜、手的协调,使得菜品保
持原味的同时更易入口。
3. 多样化的味型:川菜有多种味型,如麻辣、酸辣、麻酸、甜辣、鱼香等,让人品尝到不同口味的滋味。
川菜的调味料丰富多样,
使用酱油、豆瓣酱、花椒油等进行调配,使菜品味道丰富复杂。
川菜以其麻辣独特的口味、精细的刀工和多样化的味型而闻名,
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菜系。
川菜的发展历史悠久,今天在中国
及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简介: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基本情况概述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天宝物丰,地杰人灵,山奇水丽,味美食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又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
四川的粮食以稻米为主,其次是小麦、玉米、红苕(即甘薯)、豆类、青稞、荞麦、洋芋(马铃薯)等。
家畜以猪为大宗,其次是牛、羊、兔等。
家禽鸡、鸭饲养量大。
蔬菜四季不断,调味品应有尽有。
油料作物以油菜籽为主,还有芝麻、白苏。
水果以柑桔为代表,另有甘蔗、荔枝、雪梨、柿子、苹果等。
最能说明四川饮食文化特点的,莫过于川菜。
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早已名传遐迩。
其特点是:味多、味广、味厚、味浓。
其基本味是咸、甜、麻、辣、酸。
用这5个基本味调配出的复合味型有23个:家常味、鱼香味、麻辣味、怪味、椒麻味、酸辣味、糊辣味、红油味、咸鲜味、蒜泥味、姜汁味、麻酱味、酱香味、烟香味、荔枝味、五香味、香糟味、糖醋味、甜香味、陈皮味、芥末味、咸甜味、椒盐味等。
川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多种,即炒(生炒、熟炒、小炒、软炒、贴锅炒、沙炒、盐炒、油炒)、爆、熘(鲜熘、炸熘)、干煸、煎、锅贴、炸(清炸、软炸、酥炸、浸炸、油淋)、炝、烘、氽、烫、冲、炖、煮、烧(红烧、白烧、葱烧、酱烧、家常烧、生饶、熟烧、干烧)、软、烩、焖、煨、蒸(清蒸、旱蒸、粉蒸)、烤、炸收、卤、拌、泡、渍、糟醉、冻等。
川菜的用料十分讲究。
比如用辣椒,有鲜红辣椒、鲜青辣椒、青紫辣椒、干红辣椒、油炸湖辣椒、泡鱼辣椒、辣椒面、辣椒油、泡红辣椒、糊辣椒、辣椒豆瓣、莽海椒等,各有各的用途,任你选择。
又如花椒,有茂汶的大红袍花椒、北川的子母花椒、汉源花椒等多种,用法又分整花椒、刀口花椒、花椒油、花椒面、花椒水、油作花椒等,各具特色。
酱油有白、红、咸、甜之分,或调味,或增色,或提鲜,各有侧重,马虎不得。
川菜的季节变化明显,夏秋季清淡不腻,冬春季浓香肥美。
每餐的菜肴也讲究搭配,先上浓味、厚味,后上淡味、清味,让食者吃时味美,吃后口爽。
川菜宴席的档次多,能适应不同层次和场合的需要。
著名的高档席是:燕窝席、鱼翅席、海参席、熊掌席、烧烤席、鲍鱼席、裙边席、鱿鱼席、鱼肚席、鱼皮席等。
这些席面豪华、阔绰,讲究摆设,注重质量。
以杂烩为“头菜”的席面叫杂烩席(这里的杂烩无残汤剩菜之意),注重实惠,不尚浮华。
此等宴席属于中等,常用作寿宴、喜宴。
再次一等的是风味席,多巴蜀特色菜,味美价廉,可用于招待远方来客。
田席,因摆于田间院坝上而得名,是农村中流行的一般酒席。
田席都在自家办,又是“流水席”,上菜要快,于是就要多做蒸菜,田席因此又名“三蒸九扣”。
田席适用于农村的一切礼仪,最富巴蜀特色、乡土风味。
水八碗是田席中的低档次,因菜肴连汤上桌,总共8样,故名“水八碗”。
有时增至10样,又叫“十大碗”(取十全十美意)。
坐席的宾客要送大米或蔬菜为礼品。
此外,还有斋席、素席、豆腐席,各具特色,决非寒伦。
信佛吃斋者或有特殊爱好者乐此不疲。
剑门关豆腐席名扬中外,几十样菜,样样以豆腐为主料,常见者有棱角豆腐、怀胎豆腐、灯笼豆腐、崩山豆腐、酿熘豆腐、口袋豆腐、火腿豆腐、雪花豆腐、麻辣豆腐……名目繁多,作法奇特,形态各异,色味诱人,美不胜收,是川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上讲的是宴席菜。
普通家庭只能搞出七八个味型,用得最多的还是“家常味型”,其特点是咸鲜微辣,有时回味略甜,有时略带醋香。
能做的菜肴也有一二百种。
当然四川各地区物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饮食也有差别。
兄弟民族与汉族的饮食则有质的不同。
据此,在饮食习俗上,将四川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大类区。
汉族食风在平原区表现较为典型,低山区汉族食风也有特点。
在少数民族中,羌族、白马人的食风很有特点,土家族、彝族、苗族、藏族的食风将略作介绍。
汉族饮食习俗平原丘陵区饮食习俗这一地区大致包括成都和重庆市及周围市县、成渝铁路沿线广大城乡。
这里冬暖、春早、夏热,是全省最富饶的地方,古称“天府之国”,四川话称之为“保肋肉”。
春秋之前,这里只住着土著居民。
战国时,秦国势力渗入,外地人入川,规模大者有汉末刘备入川,唐代“安史之乱”后唐明皇等入川,清初“湖广填入川”等。
抗日战争时,四川成为大后方,干千万万难胞逃来四川;解放后,四川建设发展,八方健儿汇集四川……因而四川食风既有本地特色,也有外省痕迹。
四川人一日三餐,讲究“早饭吃得少,午饭吃得饱,晚饭吃得好。
”三餐饭几乎都是大米。
按川人说法:“世界上最养人的,除了‘糠壳心'无二。
”糠壳心指的是大米。
吃法首推“甑子饭”,其次是焖锅饭。
丘陵区农民主吃玉米、红苕、洋芋,也喜吃大米。
面粉在城乡人的饮食中,多做小吃,是点缀品。
-- http://特色饮食.cn --平时改善一下生活,吃点肉,幽默地称为“打牙祭”。
四川人“打牙祭”专指吃猪肉。
泡菜在四川人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位置。
早年川南、川北一些地方将泡菜(连坛子)作为陪嫁品,并以此衡量新娘的烹调水平。
近年,有的市县(如青神)还推出了形形色色的泡菜罐头,让它走向全国全世界。
四川人爱吃辣椒(海椒),究其原因,主要是气候潮湿,辣椒可以祛风除湿,发汗驱寒,避瘴气,健脾胃,开口味,舒血活络。
川菜靠它调味,穷人靠它御寒。
四川有句谚语:“糠菜半年粮,海椒当衣裳。
”城镇居民特别是退休职工的饮食,很有规律。
退休职工,生活无忧无虑,他们一日的饮食,还能反映旧时的蜀风川俗:饮早茶竹靠椅,小茶桌,盖碗茶,任君久坐,十分舒适。
茶碗下面是铜茶船(也叫茶托)可以接水,放茶碗不烫手;碗上有瓷盖儿,清洁卫生。
成都茶馆早五更天开门,老人喜早起,舞舞拳,跑跑步,接着进茶馆喝早茶。
老茶客们都有固定的座位。
成都人一般爱喝茉莉花茶。
坐茶馆并非单为品茶,看、听、闻,都是享受。
茶座满了,卖小吃的也来了,选几样,打个尖儿,边吃边喝边聊天儿,四川话叫“摆龙门阵”。
快中午了,茶客们纷纷离座,早茶到此收场。
午饭饭前去街头转转,顺便买点下酒肉。
最常见的午饭是:炒猪肝,酱爆肉,鱼香肉丝,外搭一个时鲜小菜汤,两样泡菜,一碗“甑子饭”。
饭后,睡一会儿,在家看看书、喝喝茶,或去茶馆打打牌。
下午的茶馆,茶客较杂,有长客,也有暂坐的。
有听说书的,有下棋打牌的,还有睡觉打呼噜的……晚饭有人叫它“宵夜”(消夜)。
老人们饭前还要喝点儿酒,有时也让儿子陪着自己喝几杯。
以上是老人们的生活轨迹,大致反映了四川城镇居民的日常食俗。
低山区汉族饮食习俗住在低山区的汉族人,其饮食习俗与平原、丘陵区汉族并无大异,只是碍于条件,不得不有所变通。
现择其主要者列于此。
主食:以大米、玉米为主,小麦、荞麦、红薯为辅。
副食:蔬菜品种少,但肉食并不少。
几乎所有低山区都产魔芋,将块根切小,加水上磨推成浆,煮熟晾凉,加少许碱或草木灰水,即凝成黑色凉粉状,当地人称之为“鬼豆腐”。
近年发现它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又不增加胆固醇,具有美容、减肥、延缓衰老等多种奇妙作用。
如今,它已走下低山,进入平原,出口欧美日本。
另一种常见菜是酸菜。
大巴山区的农民常说:“一天不吃酸,两腿打闪闪。
”究其原因,山区水质硬,碱性大,吃酸菜则可中和。
低山区适于饲养牛、羊、鸡等畜禽。
养兔者也不少。
农民还不时地参加围猎活动,因此吃肉并不困难。
其酒席以肉菜为主。
狩猎时用明火烤野味,饮烈性玉米酒(或高度数白酒),别有一番粗犷古朴之趣。
川北常见的小吃有:蒸凉面(酿皮子)、核桃馍、豆花等。
当地人爱说:“好吃莫过豆花饭,好看莫过素打扮”——他们把清淡素雅的豆花饭比做红装素裹的美女,反映了一种“反朴归真”的情趣。
川北出红枣,中秋收获后装坛,在顶部摆一小杯白酒,封存一阵儿即成醉枣。
出门远行,带在身上,既可解酒瘾,又能提神。
半山区还有一种吃食叫海耳巴。
据说“海”是“大”意。
杀年猪时,砍下猪大腿,去皮,切下肥肉,只留瘦肉和扇子骨,抹上盐,挂起让寒风吹晾,此块精瘦肉因像个大巴掌,故称“海耳巴”,为待客佳品。
低山区的某些地区农历十月初一,为庆祝丰收,举行“大肉会”。
参加此会者,每人交银元一枚,届时可敞开肚皮吃肉。
此会由附近各村轮流举办。
主办者常故意多备吃食,劝与会者多吃。
侍外村与会者吃不下时,围观者也参加劝吃,最后变成强塞、强灌,甚至酿成纷争、扭打。
第二年别村举办又打回来。
由此造成的村仇接连不断。
解放后,此陋俗始禁绝。
少数民族饮食习俗羌族饮食习俗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羌族也是一个英雄的民族,一说大禹即羌族人,几乎全部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区。
主要聚居地有茂汶羌族自治县、北川县、汶川县、理县,松潘、阿坝、甘孜也有少量分布,其他省则寥寥无几。
散居的羌族,生活习俗多已汉化,而在聚居地,羌族古老的习俗至今犹存。
羌族居地,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山高坡陡,石多土薄,气温较低,缺水少肥,主产粮为王米(玉麦)、洋芋(马铃薯)、小麦、青稞、荞麦、莜麦和各种豆类,产量都不高。
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圆根等,品种不多,产量不高。
另外还有蘑菇、蜂蜜等。
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北川的茶叶等,是著名的土特产。
-- http://特色饮食.cn --基本烹调法有煮、蒸、焖、烙、烤、烧、卤、拌、爆、炸,其中爆炒法是从汉族那里引进的。
羌族家家户户都烧着永世不熄的“万年火”,名曰“锅庄”。
“锅庄”既是羌族的火神,又是羌民取暖和烧饭的热源,还是欢歌狂舞的中心。
“锅庄”是神圣的,任何人都不得踩、蹬,不得在上面烤衣、裤、鞋、袜及尿布等。
不能向火塘里吐唾沫,也不能跨过火塘。
羌民多不分家,故三代同居者常见。
平日吃两顿饭,由媳妇做;从清明节起,农事繁忙,则吃三顿。
早饭由媳妇做,多为“玉米蒸蒸”,午、晚饭由婆婆做(媳妇上山劳动),多为菜稀饭加馍馍,晚上还喜吃“砣砣肉”,喝白酒,以解乏。
盛饭由主炊妇女担任,盛好后,先捧给长辈,后送给男人,最后给女的。
切肉则是男人的专职,女人是绝对不准的。
据说是因为屠宰家畜与祭祀有关,必须由男人来干。
在家中,座次是固定的,一进门是孩子们的座位,孩子对面是上席,供老人坐,老人背对后山墙,山墙上镶嵌着白石(即最尊贵的白石神)。
老人左侧是男人位,右侧是女人位。
切肉的刀放男座旁,炊具、餐具放妇女座旁。
客人来,则男客坐男位,女客坐女位。
如是贵宾,经老人邀请可与老人同坐。
羌族极重视年纪,其次是辈份,再次才是社会地位。
虽贵为一寨之长,未经长者允许也不能坐上席。
在羌族人家里作客不能翘二郎腿,否则会被视为轻浮、无礼。
羌族的主食:除玉米蒸蒸外,尚有:金裹银、荞面条、搅团、酸汤面、面疙瘩、玉麦汤圆、玉麦羹羹、炒面、大米干饭、馍馍(馍馍不可称馒头,因“馒”“蛮”谐音,为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忌讳)等。
副食品:副食中常见者有酸菜、砣砣肉、苦荞凉粉、血豆腐、猪血灌肠、猪肚子骨头、油炸洋芋片、腊肉等,也吃火锅。
肉食:主要是猪肉、羊肉,猪肉一般都是抹上盐腌上几天,平摆在锅庄上方熏干,再挂出去,这就是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