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饮食文化
彝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
夏季 里
,
喜 用 酸 菜或 干 拌菜 ( 白菜
也 有将 玉 米 磨 成米 粒
一
行 酒 的次 序依 据 彝谚 端酒 以 上 而下
“
”
“
耕 地 由下 而 上
” ,
,
去拿 肉 肉
”
、
舀饭 和 舀 汤
。
,
以
“
先 汤 后饭 再 切
或青菜 白水 煮熟 后 晒 干 即成 ) 拌 豆 米 煮 成 酸 汤 做菜
主妇要 时时关注客人簸箕里 的
向父 母 行 礼 致 谢 ; 饭 毕
主 客 还 需叙
“
种名吃
。
堵拉 巴
“
”
的 菜也 是 民 间最
”
、
,
未待客人 吃 光 就要 随时加添
。
,
阵话 邻居
。
彝族 人 招 待 客人有
的风 俗
,
先宾 后 主再
常 见 的菜肴
表 示 待客 的至 诚
”
所以
,
你 如到 彝家作 客
。
彝族 还 有 待客 之 习 羊 猪
、
一
席
、
。
如果 彝族 人 家同时
,
鸡 等相 待
,
在杀牲 之 前
以牛
,
,
要把
,
,
长 辈坐 上 席
,
客人 坐 上 席 或上 有的 更
用牛
牛肉
、
猪
鸡款 待你
、
你首先要 吃
。
活牲 牵 到客 前
用刀
请 客 人 过 目后 宰 杀
。
、
以
晚 辈 只 能 坐 下 方 的座 位 ; 招 待 客 人
彝族年:传统吃特色美食!

彝族年:传统吃特点美食!千里彝山,胜境天成。
独具魅力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边沿地带,是彝族人民世居的地域。
彝族人民依靠这里的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资源,用勤奋的智慧,创建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今日,我们就来感觉一下彝族同胞独具特点的饮食文化。
1彝族坨坨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款待贵宾的招牌菜,其肉为30 市斤以下以非现代饲料饲养而成的小猪为原料,辅以彝族独有的香料、佐料略加加工而成。
其肉块巨大,一般呈正方形,故称“坨坨肉”,入口化渣,肥而不腻,口味细嫩,充足表现了彝族人“大块吃肉,大碗饮酒”的豪迈性情。
2烤小猪烤小猪,是一道彝族独具特点的风味菜。
采用20 -30 斤重的仔猪,杀后去毛,去内脏并洗净后架在火上翻烤。
烤好的小猪,色彩金黄,香味扑鼻。
详细吃法可将小猪切成“砣砣”,抖以佐料食用。
也可将整个烤猪放在一个大盘内,另放几碟蘸水或其余佐料,而后各人拿刀,自割自吃。
烤小猪肉外脆里嫩,酥香可口,滋味鲜美非常。
3射地 (冻肉 )彝族风味菜,即肉冻。
这是彝族地域较为讲究的一种菜肴。
它采用猪蹄和肘子制做而成。
一般做法是将肉放入锅内煮软后捞起,剔去骨头并将肉宰碎,放上木姜、生姜、花椒等佐料,有的还放橘子皮,或鸡蛋之类的东西,而后放回锅里煮上一阵,以便使佐料渗透肉中,最后放入木钵内,放上一夜即成。
肉冻柔嫩可口,香味独到,是彝族十分喜欢的一种食品。
4彝族辣仔鸡彝族的辣仔鸡,用 2 斤左右的仔鸡,杀后烤好,将肉宰碎(搅粉碎)后加上,木姜、生姜、辣椒面、花椒等佐料,和冷开水就能够吃了。
原汁原味,滋味辣而可口,肉细嫩鲜美,品后余味无量。
要用高峰特产的红海椒,深受彝族的喜欢。
5 彝族风味血大肠彝族风味血大肠,血肠是凉山彝族地域最为广泛的一种食品,凡宰杀过年猪后,都要加工制作血大肠。
把猪血、酒米、猪杂油加上食盐、辣椒、花椒、木姜子面等调料佐料拌匀后灌进猪大肠,两端用细绳拴紧,放进开水锅里煮熟后捞起,待稍冷后切成节食用,滋味鲜美,是款待客人和乡邻的佳品。
彝族传统食物

彝族民族传统饮食风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彝族的传统饮食风俗。
彝族年是彝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彝族人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像我们过春节一样。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庆祝和饮食方式以及忌讳。
彝族年的“吃”彝族的历史悠久,主要居住在山区地带,以玉米、荞麦、大麦、粟米等杂粮为主食。
多做成疙瘩饭、粑粑。
肉食多做成"坨坨肉"牛羊汤锅、烤肉等。
民间多食酸菜与豆浆同煮的"多拉巴"。
云南有的彝族人喜食昆虫。
烹调中擅长煮、烤、炸等。
善于腌制肉类和酸制菜类。
喜好咸、酸、麻、辣四种口味。
著名荞耙、面糊酸菜肉,云南的白水煮乳猪和锅巴油粉等。
凉山彝族“坨坨肉”在凉山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最有名,它在彝语里为“乌色色脚”,意思是猪肉块块。
“坨坨肉”顾名思义,其外观如“坨坨”。
制作坨坨肉的选猪极有讲究。
猪、牛、羊、鸡都可制作坨坨肉,然以仔猪坨坨肉最有名气,一般习惯上也是指坨坨猪肉。
特别讲究的人家,要选用按照传统放牧方式自养的、凉山地方品种“乌金猪”的仔猪为原料。
这种猪的肉质比较好,少是饲料喂养无污染,因是放养的猪的肌肉较为紧密结实,而猪多以山上的高寒植物为主食,肉质也带着高山上的醇香。
去毛和砍块也特别。
屠宰后的猪直接放在地上,用草堆放其上烧烤,将体外猪毛烧光,这时猪皮也烧黑,彝族人就将其刮干净,但是可见其皮呈现黄褐色,又再烧刮,直到较为干净,此时闻着也有了肉香,这也是彝族坨坨肉的前期加工的特别之处,俗称烧毛猪,彝族中也有烫肉毛猪,但以烧毛猪为主。
之后再开膛剖肚,将内脏处理完毕,将整猪砍成数块,再将肉砍成扁方形的肉坨坨,大牲畜砍得较大,仔猪肉砍得较小,大的超过六七两,小的也有二三两重。
但大多的地方款待客人以大为敬,自家和本家人食用则要小一些。
别看坨坨肉简单,可是掌握煮火候是关键。
坨坨肉放入锅的冷水中,煮时放些木姜子入汤,一般不再放入其他调料,锅架在锅庄上用柴烧煮,煮两涨待水面的泡沫消失就行了,这时肉刚熟,就须捞起,肉此时还有弹性。
彝族饮食文化ppt

彝族的酸菜汤也是彝 族一大特色菜,酸菜不 同于汉族的腌渍的青菜, 而是彝族种植的一种高 山青菜,摘下来放在屋 项上晒干,贮藏起来, 要吃的时候,再洗净作 料。就是把黄豆磨成粉, 用水浸泡后,连汤带渣 一起煮,再倒入酸菜水, 等黄豆粉凝固后,放入 青菜。煮好的汤有一股 清香。
彝族喜欢喝酒,“泡水酒” 是彝族家庭自酿的传统饮料,酒 精浓度同啤酒差不多,但风味完 全不同于白酒或葡萄酒。制作工 艺是:将玉米粒炒熟,磨成粉, 加酒药和水调和使之发酵,再放 入木桶封盖严实,桶底端钻一小 孔塞好。。饮用前取清水倾入桶 内,约半小时后,从小孔中插入 一竹管,“泡水酒”即从竹管流 出,用完一次可再加水,一般可 以加水两三次,尤以首次最佳。 泡水酒味道醇正,清凉甘甜。年 节或婚嫁喜庆期间,更是不可或 缺的饮料。
彝族腊肉彝族鸡枞干巴彝族泡肝彝族的彝族千层粉彝族跳菜民族的饮食文化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是怎样发展而来的有怎么样的发展过程有什么信仰对于我一个汉族而言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有巨大的吸引力民族文化饮食在我国饮食文化中有不可替代和缺少的位置少了它我们的文化是残缺的在学校里认识的少数民族中很少有遵循他们的时间过节的在饮食方面更少许多人说都被汉化了
锅贴乳饼彝族的传统名菜。 做法是将乳饼切成块,将鸡肉 捶成茸泥拌匀后加鸡蛋清、葱 姜汁、味精、湿淀粉,拌至发 亮成鸡泥。然后在乳饼上刷上 蛋清糊,塌上鸡泥,摊平,用 火腿、黄瓜皮丝排成花粘在鸡 泥上,再刷蛋清糊,上笼稍蒸 定型后用花生油煎至熟透即可。 此菜形态美观,色泽黄亮,鲜 香软嫩,佐酒尤佳。
荞麦烙饼(斗笠荞烙饼),在盆 钵内用温水把荞面拌成稠糊, 用汤瓢舀入铁锅并适当摊开, 锅内可放少许猪油以免粘锅 , 用文火慢烙,适时翻面,两面 烙黄后起锅。这样烙烘出单层 荞饼,待烙烘第二个荞饼时不 待翻面便将已烙成的第一个荞 饼重叠其上,并且依次重叠三 个、四个以上,便得多层荞饼, 缘由厚渐薄,活像两个斗笠对 扣之形,彝族称为斗笠荞烙饼。 食用时用刀逢中交叉切成四等 分或八等分。烙饼既香脆又柔 软,老少皆喜欢吃。与坨坨肉、 酸菜汤、石烙仔鸡、 臼捣仔鸡 凉辣汤待客,味美极佳。
楚雄彝族饮食文化

楚雄彝族饮食文化
楚雄彝族是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其饮食文化独具特色。
饮食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历史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楚雄彝族的饮食特点是以荤素搭配,器皿精美,味道独特。
彝族饮食一般较为简单,但制作精心,口感鲜美。
彝族人崇尚天然食材,注重食物的新鲜和原味。
在彝族餐桌上,常常可以看到香气扑鼻的腊肉干菜、辣椒油炸鱼等特色菜肴。
楚雄彝族的主食是米饭和玉米饭,同时喜欢吃豆类食物如豆腐、豆芽、豆角等,以及面食如米线、粑粑等。
在烹制方法上,楚雄彝族的食品有炒、煮、炖、烤等多种方式,因此风味各异。
此外,楚雄彝族的烤肉技艺也相当独特,深受各地游客的喜爱。
在饮食礼仪方面,楚雄彝族讲究的是尊重食物和主人,让用餐过程更加和谐。
彝族餐桌上常常会有液态食品如米酒和米汤。
在彝族节日中,人们会制作糯米团子,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总之,楚雄彝族的饮食文化深受大众的欢迎,它不仅是彝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瑰宝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楚雄彝族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但传统饮食文化仍是彝族饮食的核心,传承发扬彝族饮食文化,也是保护中华饮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任务。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饮食有哪些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饮食有哪些
彝族分布于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还有一部分分布于越南,如果去彝族地区旅游你一定要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那么大家知道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饮食有哪些吗?接下来请大家跟随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洋芋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区、平坝则以种稻谷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为辅。
彝族以玉米、荞麦、洋芋为主食,有偏爱吃粑粑的习惯。
所食的粑粑多以玉米或荞麦磨粉蒸、烤而成。
粑形扁圆,一般重半斤左右,在旅行时喜携斤粮在彝汉杂区,彝族群众受汉族生活方式的影响,食用玉米粉蒸饭。
肉食以猪、牛、羊肉为主,忌吃狗肉、马肉、猴肉、蛇肉、猫肉等。
彝族群众喜食“坨坨肉”,将鲜肉切割成拳头大小,煮熟后盛入名为“挖伊”或“美时”的食筐内。
筐内放置匕首,食肉者随意割取佐餐。
此外,还喜吃烧烤仔猪,烧烤仔猪肉香嫩鲜美,别有风味。
彝族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
山中森林茂密,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出产熊掌、鹿茸、麂、岩羊、野猪等山珍野味。
奔腾于高山峡谷之中的大渡河、金沙江、南盘江、元江等大小河流又提供了鱼虾螺等水产品种。
彝族擅长煮、烤、拌、烧、蒸、炖等。
尤其长于羊、鹿子等皮毛类动物原料的烹制。
口味嗜咸、香、辣、麻、嗜酒。
彝族居家饮食习俗餐制为一日两餐,沿袭已久今亦然。
一般彝村,人们天明即出早工,九时左右歇工吃第一餐,十时左右食毕。
休息一会又出午工,天暗才吃第二餐。
农忙活重时节,正餐之间要有间
餐,即随身粑粑、馍馍、洋芋等食物和臭豆腐、青椒香肠等带到田地,随时加餐。
峨山彝族特色饮食文化

峨山彝族特色饮食文化彝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与风味美食!所以,接下来店铺就带大家一起来领略下峨山彝族特色饮食文化,欢迎大家的阅读!峨山彝族特色饮食文化1、用餐礼仪彝家人用餐时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长辈坐上席,客人坐上席或上方,晚辈只能坐下方的座位;招待客人时,好酒好菜都先敬客人或长辈。
有的地方有妇女不能同客人一桌进餐的饮食习俗。
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马勺子。
吃饭时,大家围坐成一圈或一排,一簸箕饭和一木盘坨坨肉以及一木盆汤菜放在中间。
每个人用右手握马勺,左手拿肉,并按或饭或肉或汤朝着自己方向的边沿依次动手,忌讳伸出长手越过自己的方位老远去拿肉、舀饭和舀汤,以“先汤后饭再肉”的方式用餐。
彝族人用餐个个动作干净利落。
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汤乱撒在地上,食肉时所丢弃的骨头千万不能朝别人的方向或朝他人面前丢,这是主人或用餐者特别所忌讳的。
长者或主客未放下马勺子或未离席前,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饭毕,主客还需摆一阵话。
彝族人招待客人有“先宾后主再邻居”的风俗,所以,你如到彝家作客则应等主人吃完饭后方能离开。
在公众大型宴会上,宾客男性要坐一席,女性坐一席。
如果彝族人家同时用牛、羊、猪、鸡款待你,你首先要吃牛肉,依次再吃羊肉、猪肉和鸡肉。
在凉山彝族地区,待客的礼仪由其经济状况而定,同时要看接待的是什么样的客人。
招待同姓或一般客人是杀鸡,将鸡头敬给客人,客人要看鸡舌根骨卜,懂得凉山彝族食俗的人都知道,鸡虽是杀给你吃的,但不能吃得太多,鸡胸脯肉要给年长妇女吃、客人或当家的人吃鸡头鸡脖、鸡肝和胃要敬献给老人、鸡腿要给小孩子,应剩一些,不然会闹笑话。
招待贵客一般杀猪或羊,有时有多路贵客一起来到时,为了表示尊重,猪和羊成双杀,但凡待客的肉都烹制成坨坨肉或连锅汤。
非常尊敬的客人来了就要打牛来招待,但杀牛招待客人的家庭不多,一般是娘舅家来人且人多时要杀牛招待客人。
招待客人时,若杀的是小猪,饭后要将半边小猪头连同一些坨坨肉、荞饼一齐赠送给客人带走;若杀羊,饭后则要将羊扇骨肉赠送客人;若杀牛则要在饭后将牛后腿上的大坨重约5-15斤的肉送给客人带走。
彝族的注意事项

彝族的注意事项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习俗的民族,彝族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下面我将从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习俗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彝族的饮食习惯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彝族的主食是玉米、高粱和土豆,他们喜欢吃酸辣的菜肴,在调味上使用鲜辣椒和酸汤。
在餐桌上,他们还有一种独特的酒文化,喜欢用青稞酿造出的酒来款待客人。
因此,与彝族人一起用餐时,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不要随意挑食或者拒绝他们的款待。
其次,彝族的宗教信仰也是需要我们尊重和注意的。
彝族人信奉自然崇拜和巫教,他们崇拜自然界的各种神灵,认为万物有灵。
在彝族人家里,常常能看到他们供奉的神像和图腾,这些物品对他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与彝族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信仰,不要随意乱碰或者干涉他们的宗教活动。
此外,彝族的节日习俗也是需要我们了解和尊重的。
彝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比如“火把节”、“射虎节”、“盖革节”等,这些节日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是他们传承文化和团结的重要方式。
在这些节日里,他们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比如跳火把舞、射箭比赛、赛牛等,这些活动都是他们维系民族传统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彝族的节日里,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传统习俗,不要干扰或者污蔑他们的庆祝活动。
总之,与彝族人交往时,我们需要尊重和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习俗,不要随意干涉或者伤害他们的传统。
只有通过尊重和理解,我们才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饮食文化
彝族是我国大西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的饮食及其文化一直长期被学者们遗忘在一边,荒芜至今。
一般的人都认为彝族的菜品最有名最好吃的是“坨坨肉”和那可口的“酸菜肉汤”。
其实这是不了解彝族的饮食。
彝族在远古时属食肉民族,只是后来由于战争等多种社会原因频繁迁徙,使部分彝族失掉了其纯食肉性的特点,而兼食其它非肉食品。
但部分彝族一直保留了传统的游牧饮食方式和菜品。
彝族的食品从整体来说也有其独特的标准,仍可以概括为五个字:色、香、味、形、养(食品的营养)。
五者必须相辅相成,融汇一体,使人们得到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综合的饮食享受。
其中,又以味的享受为核心,以养的享受为目的,构成彝族烹饪的特色。
烹饪是味的艺术结晶。
正是它飘香吸引了无数食客千里迢迢来到四川凉山州享受彝族传统佳肴,不远万里辗转去云南享受405万彝族同胞那美味的特色菜。
彝族烹饪对于味的追求又不仅仅是为了味的艺术享受,还蕴含有更深层次的对饮食养生这一目的的追求。
彝族烹饪的工艺流程、膳食结构与饮食制度,大多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关于为与饮食养生,彝族先民早已有过总结,是彝族千万年来在烹饪与饮食生活中,经过反复实践的验证,又经过反复筛选、认识、再认识而得出的成果。
因此,彝族制作食品的工艺流程蕴含有——特色菜:千年来它广采博取,充分利用和优选材料,刀工精细,切配加工组配平衡,注重烹饪技法;传统菜:最讲究火候,追求风味独特的调味工艺。
1、优选用料
彝族烹饪所应用的原料数以千计,分为主配料、调味料、佐助料3大类。
这些,既是彝族杂食思想指导下的广采博取、兼收并蓄;又经过了漫长历史的实践、筛选优选。
其标准主要在于既是美味,又可养身。
以下所选举便是如此。
(1)将一种生物分解利用。
如牛、羊、猪,在彝族烹饪中,除掉毛(皮)、齿、角、蹄、甲不用外,其他或按部位或按器官,均可分解后作为原料单独运用。
它们的脏器,在彝族烹饪师收下收下经过治理,都可制成美味佳肴,而且按以脏补脏的认识,都可获得养生效果。
关于这一点已为中国现代医学的细胞疗法(或称组织疗法)所证明。
生物制药也运用动物脏器制成众多的药物,这也验证了彝族烹饪用料的确是一种养生为目的的优选。
(2)将生物原料经过加工制成加工性原料。
彝族加工技法很多,包括干制、腌制、渍制、酵制等。
其作用主要在于增强味、香等食用美感和养生效果。
如彝族腌制的威宁火腿(宣威火腿、冕宁火腿)、腌肉腌鱼、香菇、酸菜、罗汉竹、魔芋豆腐等都是经过加工,使原有风味美化了,不利的成分消除了,营养价值提高了,有的并且利与贮藏。
经过这类加工,在烹饪原料中形成了彝族特有的干货原料系列。
豆花、豆腐也都是彝族加工性原料的又一类型。
黄豆,如以干豆粒烹调,彝族认为用法单调,食用效果不佳,蛋白质利用率仅达66%.一经磨制成豆花、豆腐,其利用率一下子就提高到96%左右,而且烹饪适用面广,食用效果好,所含皂素等不利因素也消除了。
2、精细加工
彝族烹饪工艺流程分两道工序,一是初加工,二是细加工,两道工序都各包含若干内容。
其中,细加工主要是云南彝族特色菜,它讲究刀工、配菜;而初加工是指传统菜部分,传统菜不讲究刀工,只是很注意调味,即将“味”放在首位。
紧密联系于刀工的配菜,在云南彝族饮食行业中为此设有专职人员,家常也很讲究。
配菜多有其独具的规律,其中包括色、香、形的配发,更注重味与养的配法,其关系集中地反映在荤料与素料的组合上。
这是五味调和的一个方面,也包含原料性味的配伍,即营养互补、酸碱平衡、膳食平衡等原理在内,还有对烹饪原料中不利成份的制约、减弱与消除的作用。
彝族的配菜组合是合理、科学的,配菜人员都能遵循早经验证了的配菜规律制作菜肴。
3、讲究火候
彝族的烹调善于用火,从而产生了很多烹调法。
他们即适应了风味各异的食品店需要,也适应了养生的需要。
特别是炒作运用以后,云南彝族、贵州彝族菜品就很有特色。
彝族的烹调师们认识到炒法大都旺火烧油;咸菜用于烹作肉料可是菜品柔嫩,用于蔬菜可是菜品爽脆,得到不同于烧、烤、煮、炸等烹调法所形成的滋感效果,而且利于不耐长时间加热的食品营养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