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邻居吴老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阎钢《我的邻居吴冠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的邻居吴冠中阎钢(1)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
我常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2)他和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做退休多年的老职工。
她三次脑血栓,他伴着她,寸步不离。
他肩并肩搀扶着她,平和而亲昵。
(3)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
有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
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
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
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4)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
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
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零八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
(5)吴老经常在我们的楼下买天津煎饼,卖煎饼的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
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他是个大画家。
”她还看见他去捐画时亲自抱着字画从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6)更令人吃惊的是吴老大清早买煎饼吃过后,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
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你这是做什么?”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
”“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多么珍贵的文物啊!为了防范赝品,吴冠中破釜沉舟。
(7)一天,又邂逅他和她,便提到《他和她》。
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地笑。
《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
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第1卷(选择题共48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这时舷.(xián)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操作盒,屏.(píng)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
B.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quán)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pí)间。
C.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bài)谷,棒上系.(xì)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
D.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qī),我枉(wǎng)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2.不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匡骗,却看看他的筋骨箱脊梁。
C.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做则,鞠躬尽粹,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D.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不在,我心照不...宣.地知道他在哪儿,就飞跑到存放眼睛的那个小房间,他果然在里面,看着大屏幕。
B.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夸夸其谈....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C.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D.我猜想关键一定在母鸭的叫声上,因为从外表看来,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的天各一方....。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法定节假日期间,为解决停车困难,市政府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免费对外错时开放。
邻居吴老先生

邻居吴老先生作者:叶圣陶来源:《新作文·初中版》2019年第10期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
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
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
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
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
半晌才看定了我。
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
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
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
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
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
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
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
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来着?一下子想不起来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送到....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③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回答5-8题。
(11分)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窝,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北京邻居》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邻居夏鲁平钥匙插在门锁孔里,左拧右拧,没拧动。
我调整钥匙的深浅度,试探着再柠,门终于开了,同时打开的还有我的心情。
大白天的,走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我无法适应这里的光线,伸手触摸着墙壁,一点点摸索着往前走。
突然,这时我只能说突然,我的脚下哗啦一声巨响,踩到一堆空塑料水瓶,惊心动魄。
屋里的一道门紧跟着打开了,走廊里出现了大片光亮。
吴老太太手扶门框,看着我问,你来了?我应声说,来了。
之后便归于平静。
我关上自己的房门,脱鞋,换衣服,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洗一把脸。
第二天,我去了一趟市场,拎回一捆小白菜。
吴老太太好心地告诉我,以她的生活经验,市场上的菜最便宜的时候是在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11点钟,早市摊贩们快要撤摊了,一块钱可以买到一大堆蔬菜。
第三天早晨,我准备出去锻炼,她从厨房里出来问,你出去办事吗?我说,我去龙潭湖公园打太极拳。
吴老太太说,龙潭湖公园要收两元钱门票的,你应该去西湖,西湖公园不收门票。
出了这个小区的院儿,一直往西走,过了铁路桥洞,再往西,就是西湖公园。
她大约看出我的一脸茫然,就说道:“干脆我领你去一趟。
”她将我带到西湖公园大门后,摆一下手,转身回去。
西湖公园景色跟龙潭湖公园没法儿比,而且占地面积、绿化程度远不如龙潭湖公园。
我找个肃静的地方压压腿,打了两套太极拳,我走出公园,顺便去了菜市场,买了三根黄瓜回来。
打开门,吴老太太还在厨房忙活,看到我的黄瓜,便问:“多少钱买的?”我说两块五。
她惊讶地问我在市场哪个摊位买的,我简单描述给她。
吴老太太听完,忽地拎起一个塑料袋,里面有三根弯弯曲曲、很不好看的黄瓜,说道:“我这是花三块钱买的。
我要去菜市场讨回公道!”说着,很快不见了踪影。
过了一会儿,吴老太太回来了。
她告诉我,她从商贩那里讨回了五角钱。
然后又善解人意地说,刚才买菜人多,商贩肯定是忙乱中报错价了。
傍晚,我回到龙潭湖公园门口,闻着公园里飘出的花香,便买了门票,走进公园里。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理解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理解一.阅读理解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习题。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1.本语段写了哪几件事来说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而感动的?答案:亲自描标点、请“我”润色2.对叶圣陶先生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答案:语言、动作描写3.写吕叔湘先生说自己以后写文章不敢再草率,有何用意?答案: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吕叔湘先生以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不敢草率了事,是为了反衬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而感动。
4.文中画线句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答案:通过“我”与先生的对话,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解析:1.划分本段的层次即可得出2.略3.侧面描写的作用。
4.语言表达人物情感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习题。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肖复兴⑴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⑵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
语言关键词:走向文本深处之幽径——以《邻居吴老先生》的教学为例

语言关键词:走向文本深处之幽径——以《邻居吴老先生》的教学为例郑杰(浙江省桐庐中学,浙江桐庐311500)摘要:关注文本语言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是深入文本教学的必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分析语言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
《邻居吴老先生》一文的教学,可从“吴老先生”“邻居”“迁川第一世祖”“只是”“橘树”“任夫先生”“病”等关键词切入,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关键词:文本解读;关键词教学;《邻居吴老先生》现在有很多朗读式的课堂,学生跟着教师的指令读过来又读过去,最终学生的情感体验始终在一个平面上滑行;也有很多赏析式的课堂,把几个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句子赏析来赏析去,最终学生也没能学会灵活应用;还有很多感悟式的课堂,整堂课让学生感悟来感悟去,最终学生感悟到的只不过是几个孤零零的支离破碎的片段,课堂就变成了空对空的对话。
这样的课堂形态,虽然教师会让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但要么断章取义,要么流于形式,并不能把语言的作用整个地挖掘出来,因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关注语言的课堂。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作家的情感、作品的主旨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
如果缺乏对语言的敏锐发现,缺乏对语言的深入挖掘,要走向文本的深处谈何容易。
语言是师生深入文本的共同途径,也是师生进行课堂探讨的基础。
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巩固这块阵地,才能避免出现教学进度和学习进度两相分离的状况,才能进一步把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语言是走向文本深处之径。
本文以叶圣陶先生的小说《邻居吴老先生》为例,谈谈如何以语言为径,带领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
《邻居吴老先生》讲述了普通民众吴老先生在抗战期间,迁入四川定居而不肯做亡国奴的故事。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了普通人身上令人敬佩的爱国之心和令人同情的思乡之情,并且表现了这两种情感在还乡与不能还乡的问题上的心理挣扎,进而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
该文本看似平淡,却耐人咀嚼,教学时如果不抓住文本语言的关键词,不抓住语言的细微处,则很容易上成思想教育课,或者让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停留于文本的表层而无法深入人物的内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
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
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
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
就是这么一句话。
”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
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
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
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
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
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
”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
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
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
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
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
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
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
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
”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
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
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
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
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
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
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
”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
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
”老先生说。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从家乡来的表兄随便的一句话,吴老先生气得大病了一场,并由此对家乡的地名感到羞惭,表示再也不说回家乡的事儿。
B.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并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
C.吴老先生融入当地生活,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
D.作品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吴老先生买橘树苗叫儿子种在院子里,表现出吴老先生从巴望回家乡到要以成都为家的变化。
E.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2)作品开头写吴老先生“晒他的手提皮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作品中的吴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品为什么以吴老先生喃喃念着文句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11.(1)答B给3分,D给2分,A1分,C、E不给分。
(C项,“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分析错误。
E项,“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分析错误。
A项“气得大病了一场”表述不准确。
)
(2)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③用细节开头,初步显示吴老先生的思想性格。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吴老先生眷念故土,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他曾急切地巴望着回去。
②吴老先生正直爱国,因为家乡被日本人评价为“最出色的中国人”,他痛心失望,以提家乡名为耻。
③吴老先生重视气节。
尽管思念家乡,但他不愿回去与那样的家乡人为伍,喃喃地念着:“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人物形象上,表现吴老先生对世风的不满,形象更别丰满;②情节结构上,暗示家乡人轻视节义的行为,与前文呼应;③思想内容上,以普通百姓正直爱国反衬家乡人深化主题;④情感表现上,借吴老先生之口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