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内部压强的探究

合集下载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引言:液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了解液体内部的压强对于我们理解液体的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液体内部的压强变化,探究液体的特性以及与压强相关的现象。

实验目的:1. 理解液体内部的压强概念;2.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3. 了解液体内部压强变化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器材:1. 一个透明的长方形容器;2. 水和食盐溶液;3. 一个刻度尺;4. 一根塑料管;5. 一个压强计。

实验步骤:1. 将容器填满水,加入适量食盐搅拌均匀,制成食盐溶液;2. 将塑料管插入容器中,确保管子底部贴近容器底部,并用胶带固定;3. 将压强计连接到塑料管上,并将刻度尺固定在容器旁边;4. 缓慢向容器内加入食盐溶液,同时观察压强计的读数和刻度尺的变化;5. 记录不同深度下的压强读数,并绘制图表。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发现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压强计的读数也随之增加。

这表明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是正相关的。

这一结果符合液体的性质,液体受重力作用,底部受到的压力更大,因此压强也更大。

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液体深度一定时,压强计的读数也是稳定的。

这是因为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均匀分布的,不论液体的深度如何,压强都会均匀作用于液体内部的每个点。

实验应用:了解液体内部的压强对于理解一些实际现象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液体中潜水时,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潜水员所受到的压强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正相关,潜水员需要通过相应的装备来平衡体内外的压强差异,保证潜水的安全。

此外,了解液体内部的压强还有助于我们理解液体的运动和流动。

例如,液体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过程中,液体分子之间会受到压强差的作用,从而产生流动。

这种流动现象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如水力发电、液体输送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液体内部的压强概念,并探究了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报告引言液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容器中,如水杯、水桶等。

然而,液体内部的压强是一个我们经常忽视的概念。

本实验旨在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并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揭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性和相关规律。

实验一: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我们首先进行了一项实验,以探究液体深度对压强的影响。

我们选取了一个透明的容器,并在其中注入了不同深度的水。

然后,我们使用一个压强计在不同深度处测量了液体的压强。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液体内部的压强也随之增加。

这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因为液体的重力作用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强,从而导致液体内部的压强增加。

实验二: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另一个实验,以研究液体密度对压强的影响。

我们选取了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分别是水和食用油,并在相同深度处测量了它们的压强。

实验结果显示,尽管水和食用油的深度相同,但由于两者的密度不同,其内部的压强也存在差异。

具体来说,食用油的密度较水小,因此其内部的压强也较低。

这说明液体的密度会直接影响液体内部的压强。

实验三:压强与液体种类的关系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液体种类对压强的影响。

我们选取了水、酒精和甘油三种液体,分别测量了它们相同深度处的压强。

实验结果显示,尽管三种液体的密度并不相同,但它们的压强却非常接近。

这表明,液体的种类对于液体内部的压强影响较小。

这一结果可能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不同种类的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差异较小,从而导致了它们内部的压强相似。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2. 液体的密度会直接影响液体内部的压强;3. 不同种类的液体对液体内部的压强影响较小。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液体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液体内部的压强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使用各种容器,从而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液体压强的探究实验

液体压强的探究实验

液体压强的探究实验液体压强的探究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探索液体内部的压强分布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物理定律、实验准备和过程,以及实验的应用和其他专业性角度对这一实验进行详细解读。

一、物理定律在进行液体压强的探究实验之前,我们需要熟悉一些液体压强的相关物理定律。

首先是帕斯卡定律,即液体在静力平衡状态下,任意一点的压强大小与方向都相同。

根据帕斯卡定律,液体内的压强仅与液体的密度和高度有关,并且对液体内部的任意一点来说,压强只与该点所处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形状和容积无关。

另外还有浸没定律,该定律指出,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挤出的液体的重量,与物体的形状和材质无关。

二、实验准备和过程1.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包括:一个透明的容器(如玻璃瓶)、不同密度的液体(如水、橙汁、食用油)、一个支撑物(如长木棍)、一些标尺或尺子等。

2. 实验步骤(1)将透明容器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使其底部与桌面保持平行。

(2)在容器中直立放置一根支撑物,这根支撑物的高度可以通过放置标尺或尺子并调整其位置来设定。

(3)将不同密度的液体分别倒入容器中,要保证液体的高度不同,并且顶部要与容器的边缘平行。

(4)通过观察液体的高度以及液体顶部与容器边缘的相对位置,来了解液体内部的压强分布情况。

(5)如果需要进一步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高度和密度的关系,可以调整容器的高度和液体的种类,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实验。

三、实验应用和其他专业性角度实验结果的应用与涉及液体压强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关。

以下从应用和其他专业性角度对实验进行详细解读。

1. 水塔和水压控制液体压强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水塔和水压控制的原理。

水塔中储存的水会通过重力作用施加压力,带动水流通过管道供应给上层建筑。

而水的流动速度和水压大小与液体高度和密度有关。

通过测量不同高度和密度的液体所产生的压强,可以帮助我们合理设计水塔的高度和管道的直径,以确保合适的水压供应。

2020年中考物理必考实验11: 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

2020年中考物理必考实验11: 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

实验十一、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实验器材】:压强计;相同的大烧杯2个;食盐;水;刻度尺。

【实验设计】:提出问题: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或假设:可能与液体深度,液体的密度,液体重力,方向等有关。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步骤】:①将水倒入烧杯,如图a,控制探头在水下深度不变,调节旋钮改变探头的朝向,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②如图b,控制橡皮膜的朝向不变,改变探头浸入水中的深度,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③如图c,控制探头在水和盐水下的深度相同,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记录】:实验内容液体物质探头浸入水下深度橡皮膜朝向U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cm)a 水相同(5cm)向下相同(5cm)向前相同(5cm)向上不同(3cm) 向下b水不同(5cm)不同(7cm)向下向下c水相同(5cm)向下盐水相同(5cm)向下【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种液体在同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考点方向】1、由图1、图2可以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因此在太空失重情况下液体不会产生压强)2、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采用了哪些方法?答:。

3、通过观察什么知道液体压强大小的?答“”。

4、实验前的两个操作:(1)。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实验时发现U型管内高度差没变化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答:。

6、使用的U型管是不是连通器?答:。

7、此实验U型管内液体为什么要染成红色?答:。

8、比较甲乙实验结论是:。

9、比较乙丙实验结论是:。

9、如图甲乙,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答:。

10、如图丙,左侧金属盒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答:。

关于液体压强的物理实验

关于液体压强的物理实验

关于液体压强的物理实验1.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实验1:在废弃的空饮料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地方用钉子钻出上、中、下3个小孔,先用手指堵住小孔,往里面倒满水,然后松开手指,可以观察到水从3个小孔中分别流了出来,其中最下面的小孔流出的水喷得最急、最远,上面小孔流出的水喷得最慢、最近。

实验证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探究液体压强规律。

实验2:把废弃的空饮料瓶(较柔软的)盖子打开,正立着逐步伸入水中,观察到空饮料瓶向内凹陷,饮料瓶发生了形变,伸入水中越深,饮料瓶凹陷越大。

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实验3:把废弃的空饮料瓶侧壁同一深度不同的方向刺好几个小孔,把空瓶插入水中,发现外面的水从各个不同方向的小孔向瓶内射入。

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

把废弃的空饮料瓶侧壁不同深度同一方向扎好几个小孔,发现外面的水从各个小孔向瓶内射入,上孔射入又近又慢,下孔射入又远又急。

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实验4:在废弃的空饮料瓶不同侧壁上的同一高度扎好几个小孔,先用手指堵住小孔,最后给瓶里充满水,再松开手指,瓶中的水会向外喷向不同的方向,但喷射的距离是相同的。

实验证明,同种液体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实验5:用橡皮泥将饮料瓶侧壁扎有的几个小孔堵住,将空饮料瓶装满红色的浓盐水(目的是使效果明显),再把装满红色浓盐水的塑料瓶插入盛水的水槽中,使瓶内外的液面相平,再把橡皮泥同时拔出。

结果显示,饮料瓶里红色的浓盐水从各个小孔向瓶外射向水槽中的水里。

实验证明,液体内部的压强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系。

3.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实验6:将一饮料瓶去底,在底部包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系紧,向内部灌水,可以看到橡皮膜向外凸起,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不装水,将橡皮膜的一端压入水中,橡皮膜向内凹陷,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当向饮料瓶内加水到与外面水位等高时,橡皮膜又会变平,这说明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的压强相等。

中考物理实验复习宝典实验14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考点解读)

中考物理实验复习宝典实验14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考点解读)

实验14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设计与进行实验】图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对比实验1.实验器材:压强计、刻度尺、水、硫酸铜溶液(盐水)等。

2. 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轻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型管中的液柱是否变化,若漏气,两液柱始终相平;3. 实验前U形管液面应调平:为了避免橡皮管中有气体导致液面不相平,应拆除橡皮管重新安装;4. 实验方法:(1)转换法:通过观察U形管两液柱的高度差来比较压强的大小;(2)控制变量法:①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方向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同种液体的统一深度,改变金属盒的方向,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方向不变,改变金属盒的深度,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③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相同深度,金属盒方向不变,改变液体的种类,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5. 实验过程中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的原因:实验仪器气密性不好;6.分析数据和现象,总结结论【交流与反思】7.探究移动方向的判断:改变液体密度,为了使液体压强不变,若密度增大,探头应向上移动,若密度减小,探究应向下移动;8.液体密度的相关判断:①同一深度处,液面差大的液体密度大;②液面差相等时,深度深的液体密度小;9.液体压强的相关计算;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液面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则压强越大。

10.注意:①液体压强大小与其他的因素,如重力、体积、容器的形状、底面积等无关。

②此实验只能定性的描述液体内部的压强特点。

【例1】如图所示为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四幅图中容器中的液面相平.甲乙丙丁(1)实验前,首先应检查U形管压强计的气密性是否良好.(2)在进行(1)中的操作时,发现无论重压还是轻压橡皮膜,U形管两侧的液柱的高度均变化很小,说明该U形管压强计气密性较差.(3)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内的水面已有高度差,通过②方法可以进行调节.(填序号)①从U形管中向外倒出适量的水②拆除软管重新安装③向U形管中倒入适量的水(4)U形管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两侧液柱的高度差来显示橡皮膜所受压强大小的. (5)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6)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它的朝向,如图乙、丙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在同一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7)比较图乙和图丁,能初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吗? 不能,理由是: 没有控制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8)该实验中用到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9)若图乙中U形管左侧液柱的高度为4 cm,右侧液柱的高度为7 cm,则U形管底部受到的液体的压强为700 Pa.(ρ水=1.0×103 kg/m3,g=10 N/kg)【例2】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宇的探究过程如下:(1)他分别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相同的橡皮薄膜(a、b、c粗细相同,d横截面细些),并在玻璃管内注入不同的液体,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下凸起,实验现象如图戊所示:根据图甲cd 猜想A: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质量无关;根据图甲a、b猜想B: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根据图甲b、c猜想C: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2)小宇用压强计继续探究,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吴却观察到如图乙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气压:调节的方法是 B (填选项字母);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3)小宇再做如图乙b所示的操作,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薄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软管与U形管接触不严密或漏气.(4)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宇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不同液体中进行实验,如图乙c所示,并记录部分实验数据在下表中:实验序号液体的密度ρ(×103kg/m3)U形管液柱高度差H(cm)橡皮薄膜的深度h(cm)10.8 H 5.02 8.0 10.0实验序号液体的密度ρ(×103kg/m3)U形管液柱高度差H(cm)橡皮薄膜的深度h(cm)31.0 10.0 10.04 20.0 20.05ρ12.0 10.06 24.0 20.0忽略橡皮薄膜的影响,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序号1中的H= 4 cm,实验序号5和6中的ρ= 1.2×103kg/m3,再继续分析实验序号2、3、5的数据初步得出猜想 C 是正确的.赵华小组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时,遇到如下问题:(1)本实验探究中,主要用到的物理方法有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法.(2)如图甲,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水中,若要使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减小,可行的办法是 B (填选项字母).A.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向下移动一段距离B.将压强计金属盒向上移动一段距离C.将压强计金属盒在原位置转动180°D.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在同深度的食盐水中(3)该组同学用a、b两种液体进行了多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液体压强随深度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a、b两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a>ρb(选填“>”“=”或“<”).。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系列问题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系列问题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系列问题(1)(2013长春)错误!未指定书签。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的压强计____(选填“是”或“不是”)连通器。

(2)将如图乙中的探头向下移动,U 型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将____,探头受到的浮力将____。

答案:(1)是 (2)变大 变小 (2013宁德)错误!未指定书签。

.如图所示,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实验中:(1)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通过观察U 型管两侧液面的_________来判断探头处水的压强大小。

(2)比较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__。

(3)比较丙图和丁图,可以得到: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_________的增加而增大。

答案:(1)高度差 (2)相等 (3)深度 (2013衡阳)错误!未指定书签。

.在探究“液体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1)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__________的关系。

(2)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丙和丁两图进行对比,结论是: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__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3)要探究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应选用__________两个图进行对比。

答案:(1)深度 (2)无关 (3)乙丙探头甲 乙甲 乙 盐水丙 丁盐水水水甲 乙 丙 丁水水水(2013潍坊)错误!未指定书签。

.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1)分析序号为①②③的三组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2)分析序号为_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分析序号为⑤⑥⑦的三组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_______有关。

答案:(1)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2)③④⑤ (3)密度 (2013武汉)错误!未指定书签。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了解液体压强与深度、方向、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材料
液体压强计(U型管)
水槽或透明容器
01
不同密度的液体(如水、盐
水)
02
03
刻度尺
04
05
记录纸和笔
实验步骤
3. 测量液体深度
2. 设置实验装置
将液体压强计放入水槽或透明容 器中,确保其稳定放置。
结论与讨论
结论总结
液体压强与深度成正比,与液体的密 度成正比,与液体的重力加速度成正 比。
液体的压强可以通过压力计测量,压 力计的读数等于液体对压力计的压强 。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相等。
讨论与思考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液体压强与容器形状的关系是 什么?
液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
液体压强的单位和测量
01
液体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 ,在国际单位制中,1帕斯卡等于 1牛顿每平方米(N/m^2)。
02
测量液体压强的工具包括压力计 、压力表和压强计等,这些工具 通过测量液柱高度或液柱压力来 计算液体的压强。
02
CATALOGUE
液体的压强原理
液体压强的产生
液体压强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而 产生的。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 它们会对阻碍其运动的物体施加压力 。
下一步行动计划
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产生的 原因。
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容器 形状的关系。
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温度 的关系。
THANKS
感谢观看
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 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和重力 加速度等因素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体内部压强的探究
【内容提要】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它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教育观念向吻合,但有些课堂打着探究的旗号,实质与填鸭式教学相差不大,更可怕的是部分教师按照探究式教学的几个步骤墨守成规,把探究式教学变成一种新的教条主义。

本文结合液体内部压强的探究,不在于提出批评和批判,在于和同行讨论和交流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如何一起为教育这门艺术添砖加瓦。

【关键字】探究液体压强
苏科版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主要内容概括为两个活动,即“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所以学生活动在这节内容的实施中占较大比重,探究式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有它独有的步骤,有些教师往往按步骤行事,为了实现探究步骤而进行所谓的探究活动,使探究式教学这种新方法称为新教条。

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顺其自然地让学生乐于探究才是真探究。

结合本人的上课,把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作简单介绍。

活动10.4 体验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
实验:指导学生采用底部和侧壁都有开口的玻璃管,在开口处蒙上橡皮膜,往管内倒适量水,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并用手指触压橡皮膜。

师:从力学上讲,你的手指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有被挤压的感觉。

师:由此可见,若水装在容器中,水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在水的内部有没有压强呢?如果有的话可以怎样去验证?请同学们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用下部蒙有橡皮膜的空玻璃管插入水中,若橡皮膜形变,则能表示水的内部也是有压强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用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来验证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

实验:指导学生把玻璃管插入水中,观察橡皮膜的变化,讨论发言。

生:可以看到橡皮膜向上凸起,表明液体内部有向上的压强。

师:很好,通过这位同学的发言,老师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液体内部向其他方向有没有压强呢?如果想要验证的话,又应该如何操作呢?
生:(讨论后回答)液体内部向其他方向应该也有压强,可以把橡皮膜朝向各个方向,看它有没有形变。

为了解决水进入玻璃管的问题,可以在两头都蒙上橡皮膜。

师:看来同学们很懂得思考,其实要研究液体内部各个方向是否都有压强,不仅可以采用刚才那位同学的工具,而且我们有新的工具要隆重登场——压强计。

活动10.5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
师:现在每组同学桌上都有一个压强计,请大家观察它的结构(介绍金属盒、橡皮管、U形管、刻度板等),并用手指轻压压强计上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并告诉老师压橡皮膜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操作后回答)手指压橡皮膜后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发生了变化。

师:有没有进一步的发现?
生:手压得重一些,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就大一些。

师: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发生变化,说明金属盒的橡皮膜发生了形变,也就是橡皮膜受到了压强;手指压得重些,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就大些,说明了液面高度差的大小表示了橡皮膜受到压强的大小。

只要把金属盒放入水中,改变金属盒的朝向,就可以检验一下液体内部是不是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了。

师:我想,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想动手了吧,但动手实验之前要先知道自己应该怎
么做,要观察些什么,如果你想好了,你就可以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各个方向是否都有压强。

教师参与其中,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注重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变化。

师: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有没有解决刚才的问题?
生:实验中可以看到在水中改变金属盒的朝向,压强计的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始终存在,说明了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师:刚才的实验解决了我们原有的问题。

能解决问题的人是聪明的,但如果你能看到新现象、发现新问题,能够表明你是真正的智者。

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你有没有新发现呢?如果有,请你大胆地告诉大家!
生:我发现把金属盒慢慢放入水中时,压强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越来越大,应该是深度变深导致压强变大。

师:是吗?有这样的现象吗?这位同学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大家一起来试试看,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实验:学生把金属盒浸入水中,改变深度,观察U形管液面高度差。

师:同学们经过实验,应该看到了同样的现象,表明刚才这位同学的眼光是敏锐的,得到的结论也是非常正确的: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让我们用掌声来表示我们对智者的钦佩,也为我们一起得到科学的结论庆祝。

(师生一起鼓掌)师:人对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回想一下刚才的实验,在你改变金属盒朝向的时候,有没有观察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如果有的话,说不定又是新发现哦。

生:(思考后回答)在转动金属盒的时候,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不变的,说明在某一深度液体内部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师:他说得是真的吗?事实胜于雄辩,赶快来验证一下。

实验:指导学生保持金属盒的深度不变,改变金属盒的朝向,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并把实验结果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师:你们得到的结论一致吗?
生:是一致的。

师:刚才的同学也是很了不起的,他发现了液体内部压强的另一个特点: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同学们也一起验证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我们理应把掌声送给有新发现的人,也要送给学到新知识的自己。

(师生一起鼓掌)师:同学们的新发现越来越多了,现在老师又有新问题了,液体内部的压强除了与深度有关以外,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让你的思维和别人的思维碰撞,说不定有意外的惊喜。

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液体内部压强可能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师:很好,可能新发现又要产生了。

那你准备采用怎样的实验去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用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把金属盒放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师:很好,这位同学注意到了控制变量法,而且也讲出了怎么去操作这个实验。

每组同学桌上都有一杯淡水和一杯浓盐水,大家一起来检验这个猜想的正确性吧。

实验:指导学生控制金属盒的深度相同,观察金属盒在淡水和盐水中时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大小。

师:同学们有没有新发现?
生:在同一深度,金属盒在盐水中时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比淡水中大,说明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师:这正是液体内部压强的又一个特点: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
大,压强越大。

面对液体压强这个难题,同学们没有退缩,用自己的力量得到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在学习物理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会观察,学会探究,学会分析,学会合作和交流。

【简评和反思】
以上内容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省略了引入、应用和课堂小结等环节。

对于两个学生活动的衔接,用上述思路比较自然,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探究活动的设计思路与教材上有较大的不同。

教材上是先提出问题: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猜想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深度、密度和方向有关,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想到学生刚刚接触液体内部的压强,对这一知识不具备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所以降低实验的难度,让学生去体验液体内部有压强这一事实,在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新发现,得到新结论,在得到新结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探究的兴趣。

对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在有深度这一因素做铺垫的基础上,学生稍作思考也能猜想到。

探究式教学不在于一定要满足某些步骤的需要,也不一定要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探究,探究的精髓在于“探”和“究”,在“究”中发现新问题,然后再探再究。

也有老师向我提出建议,如果不是按课本上那样设计表格并且记录数据并分析数据,学生碰到“根据表格数据写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题目时可能会有困难,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的能力并不是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这一实验中才有,这个能力经过之前和之后多个实验应该能够养成,本实验中分析实验数据不具备特殊性;而且我们的教学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分数是要的,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应该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