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工艺规范

合集下载

电工接线工艺标准

电工接线工艺标准

电工接线工艺标准
电工接线工艺标准是指在电气设备安装和维修过程中,为了保证电气
连接的安全可靠以及工作稳定,制定的一些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
常见的电工接线工艺标准:
1. 电线选择标准:根据需要传输的电流和电压以及环境条件选择合适
的电线规格和材质。

常用的电线规格包括2.5mm²、4mm²、6mm²等。

2. 接线盒选择标准:选择合适的接线盒以提供连接和保护电缆的功能。

接线盒应具备防尘、防水、防腐蚀等特性,并且能够容纳电缆的数量。

3. 接线端子选择标准:根据电缆的规格和材质选择合适的接线端子。

接线端子应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和接触性能,能够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4. 接线方法标准:采用正确的接线方法,包括剥皮、压接、扭接等,
确保接线的牢固性和连接的稳定性。

5. 接地标准:根据电气设备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确保设备
的安全运行。

接地标准一般遵循国家电气安全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

6. 绝缘标准:在接线过程中,需要保证电线和设备之间的良好绝缘,
以防止短路和触电。

绝缘标准一般遵循国家电气安全规范和相关行业
标准。

7. 安全距离标准:在接线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确保人
员的安全。

安全距离标准一般遵循国家电气安全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

总而言之,电工接线工艺标准的目的是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可靠
性和稳定性,减少事故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
具体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来执行。

端子压接注意指南

端子压接注意指南
记录
对压接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压接时间、压接力度、质量检查结果等信息,以 便追溯和分析。
04
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
Chapter
剥线长度不合适导致的问题
剥线长度过短,可能导致导体无法完全插入端子筒内, 影响电气连接性能。
剥线长度过长,可能使导体裸露部分过多,增加接触电 阻和故障风险。
解决方法:根据端子规格和压接要求,合理控制剥线长 度,确保导体插入端子筒的深度适中。
作用
端子压接在电气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确 保导线和端子之间的可靠连接,减少接触电阻,提 高电气性能,并增强连接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压接原理与过程
压接原理
压接技术利用特定的压接工具和模具,对导线和端子施加一定的压力和位移, 使导线与端子的接触部分发生塑性变形,形成紧密的金属间连接。
压接过程
压接过程通常包括准备、定位、压接和检验四个步骤。首先准备好导线和端子 ,然后将导线插入端子的压接孔中,使用压接工具施加压力和位移进行压接, 最后对压接质量进行检验。
Chapter
材料选择与检验
根据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合适的 导线材料,如铜线、铝线等,并 确保导线规格与端子匹配。
对所选材料进行严格检验,包括 外观检查、尺寸测量、电性能测 试等,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端子材料 导线材料 绝缘材料 检验要求
应选用符合标准要求的优质铜材 或合金材料,保证良好的导电性 和机械强度。
04
外观检查
目视检查压接后的端 子,确保无裂纹、毛 刺或其他缺陷。
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01
02
03
数据采集
使用专业工具或设备收集 端子压接过程中的关键数 据,如压接力、时间、温 度等。

不锈钢管卡压式连接施工工艺

不锈钢管卡压式连接施工工艺

不锈钢管卡压式连接施工工艺在完成干管安装和试压后,进行立管的安装和试压。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设计图纸规定的坐标和标高线,在干管上开出立管接口,并进行卡压连接。

2)立管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保证立管垂直度不超过1/500,立管的支撑应符合规范要求。

3)进行立管试压,试压压力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且不小于0.6MPa,试压时间应不少于30min,试压结束后应进行外观检查,以确保立管连接牢固、密封无漏。

5、支管安装1)根据设计要求,在干管上开出支管口,并进行卡压连接。

2)支管的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支管的支撑应符合规范要求。

3)进行支管试压,试压压力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且不小于0.6MPa,试压时间应不少于30min,试压结束后应进行外观检查,以确保支管连接牢固、密封无漏。

通过以上安装施工工艺,可以保证不锈钢管卡压连接的安装质量,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

将预制好的立管段运至安装现场,并进行卡压连接。

明装立管时,公称管径≤25mm时距装饰墙面的距离为40mm,公称直径32~40mm时为50mm。

管道井的暗装立管应按施工图尺寸进行安装,穿越楼板处应加设塑料套管,穿过屋面时采用金属防水套管,套管高出地面和屋面50mm。

管道安装必须在墙壁粉饰完成后进行,以免污染管道。

立管安装完成后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及试验方法同干管试压。

将预制好的支管运至施工现场组装。

明装支管一般沿墙敷设,并设有2‰~3‰的坡度,坡向立管或配水点。

支管与墙壁之间可用塑料管卡固定,在给水栓或配水点处则应采用金属管卡或吊架固定。

管卡或吊架宜设置在距配件40~80mm处。

暗装的支管敷设在墙槽内,不锈钢管件应加设防护套管或外缠防腐胶带。

支管安装完成后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及试验方法同干管试压。

不锈钢管卡压式连接应注意以下几点。

管材下料截管后,必须清除管子内外的毛刺。

管子插入管件前,应确认管件O型密封圈已安装管件端部的U形槽内,严禁使用润滑油。

closeend crimp压接iec标准

closeend crimp压接iec标准

《深度探讨:Close-End Crimp压接IEC标准》在现代工业领域中,电气连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在电气连接过程中,Close-End Crimp压接技术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

它不仅能够确保连接的牢固和可靠,还能够满足IEC标准的要求。

本文将深度探讨Close-End Crimp压接技术,并结合IEC标准,分析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1. Close-End Crimp压接技术Close-End Crimp压接技术是一种通过压紧导体和绝缘壳来实现连接的工艺。

它可以有效地将导体和绝缘壳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坚固的连接点。

这种工艺不仅能够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能够减少连接点的厚度和重量,提高连接效率和电气性能。

在工业领域中,Close-End Crimp压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气连接。

2. IEC标准IEC标准是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性标准,旨在规范和统一全球范围内的电气产品和系统。

在电气连接领域,IEC标准对于连接器、导线和接线端子等产品的性能和规格都有详细的要求。

并且,IEC标准还规定了各种连接技术的测试方法和要求,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 Close-End Crimp压接技术与IEC标准的结合在实际应用中,Close-End Crimp压接技术与IEC标准的结合,可以有效地确保连接的质量和安全性。

Close-End Crimp压接技术能够满足IEC标准对于连接技术的要求,例如连接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等方面。

Close-End Crimp压接技术在应用中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满足IEC标准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

4. 个人观点与总结在工业领域中,Close-End Crimp压接技术与IEC标准的结合不仅能够满足连接技术的要求,还能够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充分理解Close-End Crimp压接技术和IEC标准的要求,合理选择适用的压接工艺和产品规格,并加强质量管理和技术培训,以确保连接的质量和可靠性。

电缆端子压接标准

电缆端子压接标准

电缆端子压接标准电缆端子压接是一种连接电缆和设备的常见方法,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保证电缆端子压接的质量,各国普遍采用了一系列的标准来规范和指导电缆端子压接的工艺和要求。

在国际上,IEC60820标准是对电缆连接器压接连接评定的主要参考文件。

该标准通过多项测试要求,评估电缆连接器到导电元件之间的压接连接,以保证其性能和可靠性。

IEC60820标准包括了对电缆端子的尺寸、材料、压接工艺、导通电阻和机械性能等方面的详细规定,确保了电缆端子压接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另外,在德国,DIN46234标准是电缆端子压接的重要参考文件。

该标准规定了电缆端子的尺寸和性能要求,以及压接工艺中的压接工具、压接压力和压接工序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DIN46234标准的实施能够有效保证电缆端子压接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中国,中国电线电缆工程技术协会发布了《电线电缆端子压接和断面连接检测技术规程》,这是我国电缆端子压接的行业标准。

该规程包括了电缆端子压接的定义、要求、检测方法、设备和工具要求等方面的详细内容。

规程中还规定了电缆端子的压接工艺标准、压接电缆截面的限制和压接质量的检验方法,以确保电缆端子压接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除了上述国际和行业标准外,还有一些公司和组织制定了自身的标准和规程,用于指导电缆端子压接的质量控制。

例如,ABB公司制定了《ABB电缆接头工程技术标准》,该标准包括了对电缆端子的压接工艺、工具要求和机械性能测试等方面的详细规定。

这些公司和组织的标准通常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对电缆端子压接进行了专门化的规范和指导。

总之,电缆端子压接的标准化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

国际上的IEC60820标准、德国的DIN46234标准,以及中国的《电线电缆端子压接和断面连接检测技术规程》,都是电缆端子压接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文件。

此外,一些公司和组织还制定了自身的标准,以指导压接工艺和质量控制。

图文解析架空输电线路导、地线压接施工工艺

图文解析架空输电线路导、地线压接施工工艺

图文解析架空输电线路导、地线压接施工工艺01架空线路对导、地线的要求1.1 架空线路对导、地线的基本要求△ 导线必须要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 导、地线应有在架设中承受自重、风压、冰雪荷载的能力。

△ 架空导、地线还应具备抵御自然界空气中有害气体侵蚀的抗腐蚀性能。

△ 导线通常由铝、钢、铜等材料组成,多采用绞合的多股导线,典型为钢芯铝绞线;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或铝包钢绞线。

1.2 导、地线连接与工程质量的关系△ 对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 对放线施工安全的影响△ 施工整体外观质量的影响△ 压接质量对工程的进度及工程成本的影响1.3 导、地线连接质量对线路运行的影响连接质量达不到要求,影响线路正常运行时的供电质量和供电的连续性。

接续管的接触电阻过大,线路运行的能耗过大;导致供电稳定性及供电连续性的下降。

1.3.2 导、地线质量对运行的影响连接的机械性能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将直接影响线路的正常、安全稳定的运行。

发热,会直接导致接头处的机械强度下降。

强度不满足设计的规程的要求,在线路遇到其它外界影响时,导线断线的机会增大。

02压接施工的基本工艺要求2.1 导、地线压接施工的工艺流程导、地线压接的方法:压接施工工艺流程2.2 导、地线连接施工的基本要求1、不同生产厂家、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制方向的导线或地线架空严禁在一个耐张段内连接使用。

2、压接施工的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

3、连接金具(接续管及耐张线夹等)必须使用现行规范、标准的电力金具配套连接。

4、握着强度不得小于导线保证计算拉断力的 95%。

5、切割导线铝股时严禁伤及钢芯。

6、连接前必须将导线或地线上连接部分的表面、连接管内壁以及穿管时连接管可能接触到的导线表面用汽油清冼干净。

7、钳、液压连接导线时,导线在清洗后应涂上导电脂,应保留导电脂进行连接。

8、连接金具与耐张线夹出口间的距离不小于15m,连接金具出口与悬垂线夹中心的距离不小于5m,连接金具出口与间隔棒中心的距离不小于0.5m。

低压电缆压接标准

低压电缆压接标准

低压电缆压接标准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额定电压为1kV及以下的低压电缆压接连接,包括电力、照明、控制系统等领域的电缆压接。

本标准旨在规范低压电缆压接的术语、材料、连接方式、检验规则等方面,以保证电缆压接的质量和安全。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以下文件:GB/T 2013 低压电缆附件基本技术条件GB 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GB 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以上文件在本标准中称为“相关文件”。

术语和定义3.1 低压电缆:额定电压为1kV及以下的电缆,由导线、绝缘层和护套等组成。

3.2 压接连接:通过压接管或压接帽等工具,将电缆的导体压接在一起,以达到电气连接的目的。

3.3 压接端子:用于电缆压接连接的端子,可包括铜管、铝管、接线端子等。

3.4 绝缘层:包裹在电缆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用于保护电缆导体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3.5 护套:包裹在电缆绝缘层外部的保护层,用于保护电缆免受机械损伤和环境影响。

材料要求4.1 导线:低压电缆的导体应采用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导线,具备足够的导电性能和机械强度。

4.2 绝缘层:电缆的绝缘层应采用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材料,具备足够的电气绝缘性能和耐候性能。

4.3 护套:电缆的护套应采用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材料,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4.4 压接端子:压接端子应采用导电性能良好、耐腐蚀、机械强度高的金属材料制成,符合相关文件的规定。

压接连接要求5.1 压接方式:低压电缆压接可采用两种方式:插孔压接和螺栓压接。

插孔压接适用于单芯电缆,螺栓压接适用于多芯电缆。

5.2 连接方式:低压电缆压接的连接方式应符合相关文件的规定,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压接后的接头应与电缆本体牢固相连,防止松动或分离。

5.3 压接端子规格:压接端子的规格应与电缆导体截面相匹配,确保压接质量和安全性。

5.4 压接操作:压接操作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严格遵守相关文件的规定。

导地线压接作业指导书

导地线压接作业指导书

导地线压接作业指导书一、前言为确保在导地线的安装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必须在施工前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导地线压接作业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对于导体的机械强度和导体的导电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主要是为导地线压接作业制定了一份指导书,旨在能够为导地线压接作业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指引,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标准化和高效性。

二、导地线压接需要遵循的准则导地线压接工作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准则:1. 保证工作的安全导地线压接需要在保证工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在进行导地线压接时,必须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比如使用专业的导地线压接器材、穿戴相应的安全设备、排除现场的危险隐患等。

2. 符合国家标准导地线压接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标准,包括但不限于GB /T 2314-2008《电力金具及电力配件用压接管柱》、GB /T 1179-2008《导线用压接管柱》、GB 3049-2008《导线用绝缘管》等。

3. 遵循工艺规范导地线压接需要遵循相应的工艺规范,掌握压接导线的压接量、压接时间、压接顺序等技术要求。

4. 保证压接质量导地线压接是一项技术活,需要保证压接质量。

保证导线和压接连接部分无气隙和内外壁平整,表面光亮、无损伤和无锈蚀等情况。

三、导地线压接具体步骤1. 准备工作:准备导线、压接器材、工具以及相应的ISO检验标准、电笔等检测工具。

2. 导线切割:根据设计要求,将导线切割至所需要的长度。

3. 清洁导线:使用洁净的布将导线表面清洁干净。

4. 选择合适的压接管柱:选择适当的压接管柱,需要保证管柱的型号和规格与导线匹配,避免因规格不符而导致压接效果不佳的情况。

5. 压接管柱:将导线穿入压接管柱内,将导线的端头和压接管柱的接触面做好清理处理,安装压接器材,接通电源开始压接。

6. 压接质量检查:在压接作业完成后,要对压接的导线、压接管柱以及压接器材做检查工作,以保证压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四、导致导地线压接失败的原因导地线压接在实践中,有可能会出现以下失败的原因:1. 压接管柱的规格不符合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限公司
工作指令文件修改记录表
保存期限:新版发行后1个月
第 1 页, 共 10 页 第 A 版
第 0 次修改
一、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连接器压接的基本工艺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压接型连接器的压接。

二、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三、 术语和定义
压接:压接是由弹性可变形插针或刚性插针与PCB 金属化孔配合而形成的一种连接。

在插针与金属化孔之间形成紧密的接触点,靠机械连接实现电气互连。

为了形成紧密的配合,针脚的横截面尺寸必须大于PCB 金属化孔孔径,在压接过程中,针脚横截面或金属化孔要产生变形。

刚性插针:在压接过程中不产生变形,而孔会变形。

因对孔径的公差要求严格,已经淘汰。

柔性插针:在压接过程中会受挤压而变形,而孔不变形。

压接垫板:fixture ,压接时用于支撑PCB ,防止连接器插针和PCB 损伤的工艺装置。

压接模具:tooling ,压接时适应不同连接器的需要而设计的,置于连接器的上面将连接器压接到PCB 的金
制 作:洪 登 月 审 核: 生效日期 :2006.05.20 批 准: 批准日期:
未 经 同 意 不 得 复 印
***** 有 限 公 司 工 作 指 令 文 件 题 目:压接工艺规范
***** 有限公司工作指令文件
第 4 页,共10 页
5.2 垫板和PCB厚度的处理能力
IMPRESS 500E 垫板的厚度+PCB的厚度≤35mm
TOX 垫板的厚度+PCB的厚度≤40mm
HT604 垫板的厚度+PCB的厚度≤40mm
HKP16 垫板的厚度+PCB的厚度≤50mm
5.3 相关工艺参数
压接模式:定行程(fixed stroke)、定压力(fixed force)、压力增量(delta force)
压接行程:35~160mm
压接力:根据不同的连接器进行设定
压接速度:和压接模式对应,设备无此显示和调节功能
六、品质水平
压接后连接器和PCB的间隙在0~0.2mm,连接器无移位、扭曲、弯针、塑壳损坏、不出针等不良现象,PCB 无任何损坏,具体参见《PCBA验收标准》中第三部分“压接件”
七、初始参数
7.1 压接行程
采用任何设备压接连接器,必须首先根据连接器、PCB、压接垫板、压接模具的尺寸调节好或设定好设备的行程,以保证压接时连接器不会过压。

7.1.1 TOX、HT604压接机
采用TOX、HT604压接机压接连接器必须采用“定行程”的模式进行压接。

即必须首先调节好行程,保证压接行程:
最低点:Hmin =H1+H2 +H3;其中H1——压接模放入连接器中/上两者的总厚度,H2——PCB的厚度,H3——垫板的厚度,如图3所示。

最高点:Hmax≥H1+H2+H3+5mm,如图4所示。

图 3 压接厚度示意图
****** 有限公司工作指令文件
第 5 页,共10 页
图 4 压接行程示意图
7.1.2 IMPRESS 500E
采用IMPRESS 500E压接时,可采用“定行程”或“压力增量”模式进行压接。

不论采用何种模式,压接
机中连接器库文件设置都必须按照精确的行程进行。

7.1.3 HKP16手动机
采用HKP16手动压接机压接时,不对行程作严格的要求,但压接时必须时刻观察压接过程中行程的变化,
压接到位即停止用力。

7.2 压接力
压接时应根据连接器的种类和压接设备的特点,合理的设定或控制压接时的设备的最大、最小压接力,以防止行程调节或控制不当时损伤PCB和连接器。

常用连接器压接时所需的压接力参见附表B
7.2.1IMPRESS 500E 压接力数值设定
各种连接器时最大、最小压接力的设定可按照下面的经验公式:
最大压接力 Fmax=单pin压接力*pin数* 1.5
最小压接力 Fmin =单pin压接力*pin数* 0.5
压力增量 F〥=(Fmin+Fmax)*0.005
7.2.2 HT604压接机压接力的设定
HT604压接机是通过滑阀调节气压或油压以改变设备的压接力,压力控制精度较差,其压接力的参数见表2,参数设定好后不允许操作员随意调节。

****** 有限公司工作指令文件
第7 页,共10 页适用于所有的压接设备,各种连接器压接都可以选择该模式压接。

9.3.2压力控制
适用于压力控制能力精确的压接设备,现各种连接器都禁止采用该模式压接。

9.3.3 压力增量控制
适用于具有精确行程、压力控制能力的压接设备。

对连接器底部平整,可整体受力的,优选该模式压接。

具体参见图 5 所示。

图 5 连接器示意图
十、工艺要求
10.1 基本要求
压接时压接模具应该位于设备压头的正下方,一次压接多个连接器时,压接模具相对于设备压头的中心应该对称布置。

压接时压接模具应该“平”、“稳”,不允许压接模具没有放平或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压接。

插装好连接器的PCB放置到压接垫板上时,必须对准位置,平拿平放,防止损伤或碰弯连接器的插针和PCB 表面的电阻、电容等其它器件。

****** 有限公司工作指令文件
第9 页,共10 页
附录 B常用连接器所需的压接力参数
序号连接器的分类压接力N/pin 序号连接器的分类压接力N/pin
1 欧式连接器(针眼型,FCI)80~120 9 2mmHM连接器(Z型、AMP) 45~50
2 欧式连接器(C型,ERNI)100~140 10 2mmHM连接器(X型、ept)45~50
3 欧式连接器(Z型,AMP)100~140 11 牛头插座(X 型、FCI)110~150
4 欧式连接器(X型,EPT)100~140 12 牛头插座(针眼型、AMP)100~130
5 2.5mmHS3连接器信号针40~55 13 D型座(C型、ERNI) 100~130
6 2.5mmHS3连接器屏蔽针15~25 14 D型座(针眼型、FCI)100~130
7 2mmFB连接器(针眼型)45~60 15 D型座(大电流)90~120
8 2mmHM连接器(针眼型、FCI)35~45 16 普通插座3pin(AMP) 60~70
注:AMP的普通插座,每pin有4各插针,表中所示为各插针的压接力。

附图 3 Z 型针示意图
附图 4 X型针示意图
编号:WI.PNNPI.015 ****** 有限公司工作指令文件
第10 页,共10 页附图5 针眼型针示意图附图6 C 型插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