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演讲和书面表达中,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八种,分别是:
1. 比喻:用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或现象来表示或说明另一事物或现象,以加深理解和发展想象。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征、行为或情感,使其具有生命活力,从而达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3. 夸张: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夸大描述,以突显其特点,强调某种感情或观点。
4.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表达的语气和感染力。
5. 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导读者或听众思考问题,突出重点,加强表达效果。
6. 排比:将同类事物或现象进行有规律的排列,以强调主题,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7. 对仗:在词语、短语或句子中,采用对称、平行的结构,以突出主题,美化语言。
8. 谐音:利用语言的发音相似性,创造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
这八种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演讲和书面表达中被广泛应用,可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作品或演讲更具吸引力。
在实际应用中,修辞手法往往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初中常用八种修辞手法列表大全

初中常用八种修辞手法列表大全
种类
定义
作用
例句
说明
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①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例1:太阳像个大火球。
例
例种类
定义
作用
例句
说明
反复
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①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②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例1: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例
【初中常用八种修辞手法列表大全】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导语: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下面是店铺为你准备的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八种常见修辞手法1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八种常见修辞格

八种常见修辞格近年来的《考试说明》仍然规定常见修辞格为八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 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 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设问反问排比对偶夸张借代比拟比喻(八种常用修辞手法)一、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二、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三、排比(一)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和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
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
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三)排比的作用: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改好版的)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拟人(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人)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
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于是,我从记忆的树上摘下一片叶 子,写下了《扳着指头数到十》这篇小 说。 D、我拥抱着夏日的黎明,惊醒那温馨 而生动的气息,美丽的花朵睁眼凝望, 黑夜的轻翼悄然翔起。
⒉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 阳之下的山冈变成了暗紫,好像是云海之中 的礁石。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从色彩和形象两个方面写出 晚霞之下山冈的景色。 B、风是调皮的小男孩,抓把土抛到空中,趁机扯乱女 孩子的长发;风是年老的画家,一味选用灰 色调,造出昏黄的画面;风是不高明的小偷,溜进屋时 弄响了门,逃走时还在窗台下留下了脚印。 ——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而生动地 描绘出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情趣。
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孙淑伟在跳板与水面之间描绘出一连串从 容的曲线。 B.日记是心的轨迹,是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 水滴。 C.笑,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 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D.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 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 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 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 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 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 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 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 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 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 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 惋惜。
修辞的表达效果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 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⑵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 生,语言生动形象。 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 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 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⑺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加深理解。 ⑻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 加深印象。
八大常见修辞手法
准确猜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比喻) 2.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 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 目的春天。(拟人) 3. 牛。(对偶)
4.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 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 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 的希望; 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排比)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 张) 6.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慢慢向外走去。(借代) 7.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吗?(反问) 8.他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吗?是的,他是。 (设问)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 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 八月桂花,香飘万里。(夸大) 这房间,连个巴掌大都没有。(缩小)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内容 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 句子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气,说明道 理,加深感情。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 死它,干旱旱不死它。 梅花是最有品格、 最有骨气、最有灵魂的花。
[答案] 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力的批判者,正是他 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国人;巴尔扎克 是法国19世纪最杰出的批判者,正是他的抨 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种种丑 恶。
• ⒈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 项是 A、在莽莽苍苍的原野,这一组建筑遗迹宛 如一支正在覆灭的船队,而那丛生的荒草, 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 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B、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有的感情汹涌澎 湃,有如奔腾在草原上的野马;有的感情 含而不露,就像朦胧月下的荷花。(喻感情 不当)
⒊研读下面选文,按要求答题 尽管是风欺雪凌的日子,你(树叶)总 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渐渐地蕴蓄着充足 的力量。一天清晨,微雨初歇,无数的珍 珠散落在枝头,那是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 着稚嫩的尖芽,婷妍交辉。我感到绿意萌 动膨胀起来了。春天就要来临了。(比喻或 拟人)
⑴精当的修辞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就 选文中某一处修辞运用作简要评析。(30 字左右) 答:比喻或拟人 。 ⑵炼字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时能收 到一字传神之效。下面的诗句和选文中 “膨胀”二字内涵最接近的一句是 A.千树万树梨花开 B.红杏枝头春意 闹 C.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D.桃溪 浅处不胜舟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或句 子组成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 思的修辞方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 对) 借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的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人或事 物。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上 面坐着两个老爷,一个是马褂,一个是西 装。
⒈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
1 、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是: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 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 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 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
C、他肚子里有墨水儿,脑瓜又灵,看个文件什么 的,只要拿眼把题目一扫,里面的内容便能猜个 大概。——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形象而生动地 点明了“他”有知识有文化。 D、蛙眼对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 ,而对静止不动的物体却“视而不见” 。——观察特点,鲜 明地表现出蛙眼的特征。
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 提出问题,再自行解决。即明知故问,自问 自答。 他的成功考的是运气吗?不是,靠的 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付出。 反问:将明确 的意思用文具的形式表达出来,只问不答, 问中有答。 勤能补拙,难道不是真理吗? 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文具的形式表达出来, 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勤能补拙,难道不 是真理吗?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使用某一种事物或情 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包括本体(被比喻 的事物)、喻体(比喻的事物)、比喻词 (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把事物当人来写,写 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花儿们呼吸着夜晚的新鲜空气,都想谈谈 心里话。
⒋依照下列例句,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 新的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 数相同) 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 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 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 漫无目的地乱舞。(《人是什么》) 例: 他必然会像大海中失去航向的一叶扁 舟,在惊涛骇浪里颤巍巍里随波飘荡。
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 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 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另举两个例子填入下面的空格内,构成前后 呼应的排比句。 庄子是先秦乃至传统中国的最伟大的批 判者,正是他的逍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 了中国文化; , , ; , , 。无论是逍遥,呐喊还是抨击, 他们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和批判者。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
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 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 运用拟人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 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 —此句运用了借代的方法,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 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 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