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几种类型
读书的三种状态

读书的状态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为别人而读,二是为有用而读,三是为兴趣而读。
处在第一种状态是最痛苦的,自己本不想读,但迫于外界压力却不得不读。
好多中小学生就属于这种情形。
在这样的状态下,读书真是苦不堪言。
有不少学生曾咬牙切齿地发誓:毕业考试一结束,一定把××书杀掉。
一些为了拿文凭、评职称而读书的亦在此列,对于他们而言,读书实在是件苦差事。
第二种是为有用而读书。
处在此列的人已知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已经能从烟波浩渺的书海中有所取舍,读书很有目的性。
或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或为丰富知识,学电脑的看电脑书籍,学文学的看小说,当老师的读教育心理,做生意的看经济,搞行政的读政治、管理······为获得某方面的知识而读书,以具备养家糊口的基本技能,凭真才实学立足于社会。
第三种是为兴趣而读书。
这是读书的自觉状态,而是一种境界。
不为有用,只因喜欢。
这些读者把读书当作生存的基本需要,读书已和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
三日不读书,则自觉面目可憎,心里就空虚、失落、不踏实。
(李娇,《读书的三种状态》,原载《河南商报》2001年4月第10版)译文一:Readers fall roughly into three groups. One group reads for others, another for use, and still another for interest.The first group of readers feels sad, because they are forced to read while they don’t like to. Many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belong to this group. Their reading is really a suffering. A great number of students swear bitterly the burning of some kind of books after they pass the graduation examination. It is also true of those who read for diploma or titles. They are indeed doing a hard job.The second group reads for use. These people know that they can benefit a lot from books and that they can benefit a lot from books and that they are well aware what they should read. They have clear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or widening their knowledge. For instance, computer people read computer books, literary people read novels, teachers rea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usinessmen read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ors read politics and management. They read for obtaining some knowledge so that they can make a living and do something constructive.The third group reads for interest. They are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and in a realm of doing something not for use but for pleasure. These readers take reading as their basic requirements for living, which is as necessary as eating and sleeping. They cannot do without reading and if they do not read for some time they will feel shame, meaningless and uneasy.(Three Groups of Readers, 马秉义译,载《上海科技翻译》2003(1),pp.63-64)译文二:Reading can be done for roughly three purposes: for others, for use and for pleasure.Reading for others is the most painful. Readers with this purpose are compelled to read because they just hate reading. Many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 such a state of mind. To them, reading is utterly suffering. That is why quite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often swear bitterly that they will burn the damned books the moment they have had the graduation examinations. Those who read for diplomas or for titles of technical posts also feel the same. To them, reading means drudgery.Reading for use is the most practical. Readers with this purpose know very well that reading enables them to gain success and fortunes, and that they are able to make their own choices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To acquire more expertise or to enrich their knowledge, computer people read computer books, literary people read novels, teachers rea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usinessmen read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ors read politics and management…Thus they read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of a certain field so that they can obtain the basic skills to earn the family’s living and to survive in the society with their own their own genuine ability and learning.Reading for pleasure is consciousness-driven. Or rather, it is the acme of the same of mind. Reading in this way is not for practical use but merely for enjoyment. Readers of this sort simply take reading as their basic needs for a living, and it is considered as indispensable as eating and sleeping in daily life. If they do not read for a single day, they would have a sense of shame, of loss, of emptiness and uneasiness.( Three Purposes for Reading, 李明译)。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一曰“吞读”。
吞读乃生活吞剥、囫囵吞枣、如饥似渴地发愤读书。
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经验时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在此,王国维借用晏殊《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求知心切,如同久旱不雨的树木需要水的浇灌一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时刻刻都盼望得到知识。
吞读虽然因饥不择食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广收博采这个过程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不可少的前提。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的泛读博学而成名成家的。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勤读是成才的基础。
郑板桥在教诲儿子郑鳞的书信中指出:“惟单读时文,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胡适提倡“多翻式”阅读法,一有机会见书便随手翻翻,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土成山,登高望远。
吞读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但毕竟是读的初级阶段。
二曰“啃读”。
啃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精读。
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王国维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
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
三曰“品读”。
品读即焚香淋浴,如饮醍醐,茅塞顿开的领悟。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王国维借用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意思是说经过追寻钻研,功夫精神用到,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过去那种不得而知的困惑以及百思不解的难题豁然开朗。
读书的20种方法

1。
抛弃“书本只要精读一册”的观念 一般人所谓的读书目的,就是指从书本、杂志等文字媒体,学习到自己所必要的信息资料。
所谓的必要信息,则因人而异,但迅速的引用信息,也就是提高效率的读书法,这一点是大家所公认的。
“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又要工作,又得睡眠,又非吃三餐不可,实在很难以腾出读书的时间。
”有一些人这样说。
关于这种说法,绝对不能苟同。
读书并不一定限制在这些时间内进行。
例如上下班的时间,中午休息的时间,就寝以前,等待客人的时间等等,无一不能利用于读书方面。
为了有效率的读书,首先必须抛弃“书本只要精读一册”的观念。
只要阅读自己所需信息的那几页,阅读书本的目的即已算达到了。
例如,有一个问题你无法理解,当你拿到能获得解答的参考书时,根本就不必从最初的一页开始阅读,你一定会翻到解答的那一页,且只阅读这一页。
一旦获得了必要的信息,再阅读这以外的部分,将构成时间的浪费。
当然啦,如果整册都刊载着你需要的信息,那就另当别论。
不过,这种情形很少。
如果自己都无法明确的了解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话,那就不能开展重点式阅读法。
假如,你想阅读一本有关税金方面的书籍,那你就得考虑一下,你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一部分。
例如你想在生前就把财产赠予妻子,或者想知道继承税的申告期限,那就去购买这方面的书籍阅读吧!如果在漠然的态度下,认为某一本书现在很流行,或者他人介绍你阅读某一本书,你就去购买阅读的话,由于你在无心之下阅读,所以可能会在毫无目的中浪费时间。
就象食物有季节性一般,信息这种玩意儿,也是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最能够使你记牢。
因此,以“忙!忙!忙!”做为借口,大叹没时间读书的人,不妨使自己的目的明确化,再开展有效率的读书方式。
个人点评:运用这个技巧时需要注意明确你自己到底是查找什么资料,最好在纸上写下具体目标,不要大概目标。
应用习惯之后,会节省你大量的阅读时间。
2。
最好并读几册书,吸收信息的效果更好 读书的时间因人而异,对某些人来说,他一向都利用上下班的时间,工作的间隙,回家以后的时间读书。
读书的三种方法作文

读书的三种方法作文《读书的三种方法》读书可是个有趣的事儿,但你知道读书也有不同的方法吗?第一种方法呀,我把它叫做“细嚼慢咽法”。
就是像品尝美食一样,慢慢地、细细地去读一本书。
有一次我读那本《百年孤独》,嘿,那真叫一个慢慢品啊!每个字都好像藏着无数的秘密,我得一点点去挖掘。
读到那些复杂的人名和奇幻的情节,就好像踏进了一个迷宫,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之处。
有时候一个段落我都能反反复复读上好几遍,去琢磨里面的深意。
就这样一点点地啃下去,等读完的时候,真觉得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神奇的冒险,那种感觉太奇妙啦!第二种呢,就是“狼吞虎咽法”。
有时候看到一本超级吸引人的书,就像看到了香喷喷的红烧肉,忍不住就想赶紧一口气把它读完。
记得有次我拿到一本悬疑小说,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情节紧紧抓住了,根本停不下来。
我眼睛飞快地扫着文字,心跳都跟着加速了,就想赶紧知道凶手到底是谁,故事的结局到底是怎样。
那真像是一场跟书的赛跑,我不顾一切地往前冲,稀里糊涂地就把书给“吞”下去啦,虽然有些地方可能没那么仔细,但那股兴奋劲儿可真带劲!最后一种呀,是“翻来覆去法”。
有些书啊,就像一杯陈酿的酒,越品越有味道。
我就会把它们反复地读。
像《红楼梦》,那简直就是我的心头爱。
每次读都有新发现,都能体会到不同的情感。
我会在不同的时间去读它,开心的时候读,难过的时候也读。
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和老朋友见面一样,熟悉中又带着新鲜。
我能发现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之啊,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它独特的乐趣。
不管是细嚼慢咽、狼吞虎咽还是翻来覆去,都是我们与书之间的奇妙互动呀。
所以,多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读书,你会发现书的世界真的是太精彩啦!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读书也很有意思呀,那还等什么,赶紧去挑选适合你的方法,开启你的读书之旅吧!哈哈!。
阅读书籍分类

阅读书籍分类读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书籍也是人们学习知识的途径之一。
随着时间的流逝,书籍已经发展成多种类型,可以满足从小孩子到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总结出一些主要的阅读书籍类别,以便便于大家区分不同类型的书籍,在此基础上学习更多知识。
一般来说,阅读书籍可以分为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教育、法律、医学、文学、新闻、科技等几大大类。
其中,哲学书籍主要关注的是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人的思想,人的道德行为,人的影响因素,以及人的行为原则等。
社会科学书籍的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的认知、行为和行为结果,关注的是社会的结构、前因和后果,以及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
历史书籍则主要研究古今发展历程,着重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过程。
教育书籍则专门关注教育理论和实践,旨在指导大家如何进行教育活动,包括教育理念的建立,教育方法的设计,教育改革的探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等。
法律书籍则主要关注法律法规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等领域中法律法规的发展变化。
医学书籍则专注于研究人体各种疾病及其病理机制,以及利用医学知识治疗疾病的方法。
文学书籍是文学家将其想象力融入创作而形成的作品,它们以通俗化的语言体现出人类思考的深刻,力图发掘出真理的本质。
新闻书籍则是以新闻的形式报道记录社会的发展变化,主要围绕国内外的新闻热点,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
科技书籍则是研究科学技术的理论体系,以及科学技术在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如核能、太空探索等。
以上就是阅读书籍的基本分类,书籍可以从不同的分类来看,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今天的阅读书籍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类,还包括政治、经济、管理、休闲等许多不同的分类。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阅读书籍可以分为两大类:文学类和非文学类。
文学类书籍是人们为了提高精神文明水平而非必要的阅读材料,即以文学为导向,其重点是文学内容;而非文学类书籍,即以实用为导向,其重点是提供实用知识,其内容也会涉及很多学科领域,比如工程、计算机、经济、社会学等。
读书常见的几种形式

读书常见的几种形式读书常见的几种形式读书因人而异,读什么书,怎么读法,可谓千差万别。
然而,千差万别中似乎也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类型。
最大量的当然是"求知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常见的几种形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常用的形式有:1、摘要式读书笔记摘要式读书笔记,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精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读书常见的几种形式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
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
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
摘录式笔记可分为:(1)索引读书笔记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
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
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
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
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
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
评注式读书笔记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
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1)书头批注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
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
古人读书的几种方法

古人读书的几种方法
古人读书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逐字诵读:古人通常会将书本内容逐字诵读出来,以强化记忆和理解。
他们相信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掌握书本中的知识。
2. 朗诵:古人通常会选择一些重要的文章或经典诗歌进行朗诵。
通过朗诵可以增强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口才和表达能力。
3. 记忆摘抄:古人会选择重要的句子或段落进行摘抄,并将其记忆下来。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记住书中的精华内容,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
4. 论述:古人读书后通常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通过论述,他们可以深入思考和理解书中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借他人的思考来丰富自己的认识。
5. 注释阅读:古人读书时会在书的旁边或空白处进行注释,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且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
总的来说,古人在读书时注重理解和记忆,并通过朗读、摘抄、注释等方法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他们注重思考和交流,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应
用书中的知识。
关于读书的内容有哪些

关于读书的内容有哪些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读书的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涵盖了各个领域。
关于读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作品类。
文学作品是读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
在文学作品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观念,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情感的共鸣。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加人生阅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历史人文类。
历史人文类书籍是对人类历史、文化、传统的记录和研究。
这类书籍包括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了解到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领悟到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对于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科学技术类。
科学技术类书籍是对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介绍和讲解。
这类书籍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健康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技术应用方法,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生活方式类。
生活方式类书籍是对生活方式、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这类书籍包括心理学、健康养生、职场管理等内容,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的智慧和经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感,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自我提升类。
自我提升类书籍是对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和启发。
这类书籍包括成功学、领导力、职业规划等内容,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获取到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动力,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总结而言,关于读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内容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和兴趣。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和可能。
愿我们都能够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的几种类型
2007-03-14 来源:中华读书报作者:袁良骏我有话说
读书因人而异,读什么书,怎么读法,可谓千差万别。
然而,千差万别中似乎也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类型。
最大量的当然是“求知型”。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要想增进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
头脑,除了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就必须认真读书。
特别青少年,正是应该发奋读书的年龄段。
大、中、小学以及各类职业学校的设立,适应了这种客观需要,“求学”读书成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最大面
积的“求知型读书”。
这种“求知型读书”的最大特点便是如饥似渴,“求知欲”极端旺盛。
中外古今都有许多“苦读”
的例子(像中国古代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成了人们的美谈和榜样。
刻苦努力的结果,是造就了很多
有用的人材,也就是社会的栋梁。
“求知型读书”当然不限于正规的“科班”教育,未入“科班”而自学成材者也数不胜数。
俗话说“皇天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耕耘,就会有丰厚收获,关键在个人的刻苦和得法。
古人一方面强调“开卷有益”、
“书到用时方恨少”,但另一方面也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任何一位读书成功的人士,都是他把书读“活”
了,把书本知识变成了实践知识,也就是把知识变成了力量。
人们在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之后,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还会不断有“求知欲”,还会不断继续读书,正所谓“书
到用时方恨少”。
现代人称这种实践过程中的读书为“充电”,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这正是一种“求知型读书”。
从数量上说,仅次于“求知型”的,应该是“消遣型读书”。
所谓消遣,也就是游戏,也就是“玩儿”,和游山玩水、听戏听歌、看电影、打麻将……同属一个范畴。
民间将这种“消遣型读书”称之为“看闲书”,实在再恰
当不过。
世上男女老少、士农工商大概都看过“闲书”,也都需要“闲书”。
一天到晚营营役役,身心俱惫,不看看“闲
书”何以恢复疲劳?何以心神俱旺?所以,“闲书”往往成为“热门书”、“畅销书”,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且长盛不衰。
这种“闲书”,并不限于文学书,但往往是文学书,特别是中长篇小说。
像金庸的武侠小说、倪匡的科幻
小说、琼瑶、亦舒等的言情小说走俏走红、畅销不衰,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消遣中也难免有借鉴,“金庸迷”中没准儿也能出几个“小金庸”。
但这和专门的“借鉴型读书”毕竟不同。
厨
师看菜谱,画家看历代名画,诗人读中外名诗,小说家读中外名著……简言之,任何一个行当的人读自己的专业书,都
可谓之“借鉴型读书”。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借鉴。
借鉴不是模仿,而是启发、吸收、创新。
杜甫说的“万卷”,并不限于文学,更不仅限于诗,至少包括文、史、哲各个领域。
后人将杜甫诗意发展
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概括得更为全面。
借鉴中自然也有欣赏和消遣,但那是感悟性的“副产品”,和借鉴密不可分。
而“研究型读书”,欣赏和消遣的成份便更微弱了。
首先,学术研究本身主要是一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很少,相当枯燥乏味。
如果说也有乐
趣,那不在阅读本身,而在研究成果的激荡。
胡适说(大意):发现一个字不下于发现一颗恒星,就是指的这种研究意
义和学术愉悦。
韩愈说:“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在日以继夜的苦读、研究中,得到了答案,推进了学术,
发现了真理,于是,快莫大焉。
但这种愉快,实在是苦乐参半,寓乐于苦之中的。
不难看出,求知型、消遣型、借鉴型、研究型四种阅读型态虽有交叉,但区别是主要的。
如果让消遣型读者去读
艰深苦涩甚至佶屈聱牙的学术著作,绝对看不进去,无法读懂从而索然无味。
即使那些“借鉴型读者”,对于枯燥的学
术著作也往往是敬而远之的。
反之,如果让研究型读者(即所谓“学者”)一天到晚去读那些“闲书”(假如不是为了
研究),他们也会觉得浪费光阴甚至无聊透顶。
所谓“开卷有益”,应该说是读书对路,找到了自己的阅读形态,因而如鱼得水,乐在其中。
所谓“读死书”、“越读越蠢”,则是读书不对路(比如到学术书中找消遣,到消遣书中寻学理之类),南辕北辙,苦不堪言。
自然,从思想内容上说,也并非所有的书都有益。
比如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鼓吹的是专制独
裁、血腥屠杀的法西斯主义,对于读者(尤其青少年)有百害而无一利。
有些黄色小说,淫秽下流,影响也极其恶劣。
包括一些打打杀杀的武侠小说,也往往把青少年引入歧途。
“开卷未必有益”,对这些书来说,可谓不幸而言中。
在封建科举时代,莘莘学子皆需按科举考试的要求而读书,比如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之类,可称之为“应试型读书”。
鉴于它已伴随科举时代而消亡,也就不必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