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

合集下载

湖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湖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湖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经济增长对于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深入了解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对影响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影响湖北省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政策上的决策将直接影响湖北省的经济增长。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湖北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贸易方面的发展,为湖北省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

政府还会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湖北省的重点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政策的稳定性和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湖北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科教基地,湖北省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其科技创新实力较为雄厚。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湖北省的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科技创新还可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率,推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结构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湖北省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特别是汽车制造、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比较发达。

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传统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环境压力等问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

湖北省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绿色环保产业等,推动湖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四、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推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市场需求的增长将直接促进企业的扩大生产和创新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湖北省要充分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激发投资需求的潜力,加快推进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消费升级,从而为湖北省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湖北经济发展现状

湖北经济发展现状

湖北经济发展现状
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湖北的经济总量逐年攀升,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该省的GDP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

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该省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为主要支柱,三者协调发展。

制造业在湖北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以汽车、电子设备和食品加工等领域为主要产业。

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湖北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旅游、金融和物流等领域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

湖北省推动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改革开放。

近年来,该省不断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创新创业。

特别是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外资吸引方面,湖北省迅速行动,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投资。

此举不仅促进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

此外,湖北省还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对绿色经济的重视,湖北省加大了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工作。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生态建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然而,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湖北省在物流和交通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对湖北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湖北省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挑战并持续实现经济增长。

总体来说,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稳定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态势。

随着深化改革和开放,该省将继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为湖北的长期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办法

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办法

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07•【字号】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432号•【施行日期】2024.04.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432号《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办法》已经2023年11月27日省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长王忠林2024年2月7日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市场准入第三章金融支持第四章创新发展第五章要素获取第六章权益保护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维护民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创业创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关工作。

本办法所称民营经济组织,是指在本省依法设立或者投资、经营的,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和外商投资企业之外的各类经济组织,包括个体工商户。

第三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应当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分层分级与民营企业定期沟通及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制定促进发展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民营经济组织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服务指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税务、海关、金融监督管理等中央驻鄂单位,根据国家和本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关工作。

第六条工商业联合会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发挥人民政府与民营经济组织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助人民政府开展服务和指导工作,依法维护民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

湖北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

湖北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

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 矿产149种,其中磷、铁、铜 、金、银等储量大,质量好。
生物资源
湖北省动植物种类繁多,拥有 多种珍稀濒危物种。森林覆盖 率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
旅游资源
湖北省拥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 观,如长江三峡、武当山、黄 鹤楼等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游 客前来游览。
02
湖北经济发展历程
古代至近代经济发展
丰富的自然资源
湖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 和矿产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水路交通枢纽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水上交通便利,是古代重要的 水路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近代工业萌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湖北地区出现了近代工业的 萌芽,如汉阳铁厂、大冶铁矿等。
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
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推动湖北科技创新走向 世界。
06
湖北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 击环境违法行为。
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重点 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 生态功能区和湿地保护。
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 持续农业模式,减少农业面源 污染。
80%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湖北率先进行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
100%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80年代,湖北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
80%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90年代以后,湖北城市经济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武汉、宜昌、襄 阳等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湖北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发展迅速,为经济转 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湖北省经济发展分析

湖北省经济发展分析

湖北省经济发展分析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经济大省之一。

近年来,湖北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本文将对湖北省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一、湖北省经济总体情况截至2019年,湖北省的GDP总量达到了3.86万亿元,在全国居于较为靠前的位置。

湖北省作为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省份,其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平衡,以制造业、农业、服务业为主导。

湖北省拥有多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如武汉、襄阳、宜昌等,这些城市为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二、湖北省经济发展特点1. 制造业发展迅速:湖北省的制造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汽车制造、钢铁产业、电子信息等行业发展迅速,不仅为湖北省的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也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2. 农业结构优化:湖北省的农业以水稻、小麦、棉花等为主,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湖北省的农业产值不断提升,实现了从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3. 服务业蓬勃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北省的服务业迅速崛起,金融、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蓬勃发展,为湖北省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产业结构尚待优化:虽然湖北省的产业结构相对平衡,但仍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

2. 区域发展不平衡:湖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东部沿江城市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需要实施差别化的发展战略。

3.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湖北省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加大环保力度,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四、未来发展建议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湖北省应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 优化产业结构:湖北省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附加值。

3.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湖北省应注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湖北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湖北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湖北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影响和制约湖北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目前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经济职能改革滞后,政府经济行为制约市场经济行为是病根,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失控、权利经济、决策失误是影响湖北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障碍。

本文试从上层建筑的改革促进经济基础发展的关系来谈湖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一政府行政职能错位是制约湖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还存在比较突出的“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应当在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行政职能,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新确定各级政府在宏、中、微观经济活动中的工作任务和管理范围,明确各级行政部门在国民经济短、中、长期活动中的职能定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邹东涛教授认为,当前中国改革攻坚战面临一系列重大的战略转变,包括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以公有制为主体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差别型的转变;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战略向市场主要管效率、政府主要管公平的发展战略的转变;由单纯的GDP增长的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转变;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这些转变应是纠正政府行政职能不到位现象,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现代自由派经济学家们也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之所以导致社会资源配臵的最优化,是因为有关资源配臵的决策是在多个相关经济主体之间进行自愿交换和契约交换的制度下作出的,而这一制度的有效性又在于,经济主体必须对所要交换的物品有明确的、专一的和可自由转让的所有权(私有产权) 。

同时,一个社会的所有权体系如果规定每个人的专有权,为这种专有权提供有效保护,那么这个社会就更富于“革新精神”,并且更能使经济增长。

这正是市场经济的内涵。

正因如此,市场经济制度中的经济主体便具有努力实现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追求财富积累的创新机制,并表现为持久的积极性、敏锐的市场意识和各个领域内的创新行为。

湖北省经济发展情况及重点行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经济发展情况及重点行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经济发展情况及重点行业发展现状目录第一节、湖北省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 (1)1.1湖北省经济发展概况 (1)1.2湖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情况 (2)1.3湖北省经济在中部六省中的地位分析 (4)第二节、重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6)2.1湖北省工业整体情况 (6)2.1.1工业利润逐月好转 (6)2.1.2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 (7)2.2重点行业情况 (7)2.2.1电力行业利润增加 (7)2.2.2汽车行业产销稳步增长 (8)2.2.3冶金行业效益有所改观 (10)2.2.4房地产形势有所好转 (10)2.2.5交通运输行业建设提速 (11)2.2.6电子(设备制造)行业提速明显 (12)2.2.7轻纺行业利税快速增长 (12)2.2.8石油加工行业扭亏为盈,化工行业利润减少 (12)第三节、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13)3.1总体发展概况情况 (13)3.2制造业二级子行业结构特点 (14)3.3应收账款及库存情况 (15)3.4用电情况 (15)第四节、明年信用业务投向思路和建议 (16)4.1总体思路 (16)4.2主要行业及业务投向建议 (16)4.2.1电力行业 (16)4.2.2公路交通行业 (17)4.2.3铁路行业 (17)4.2.4钢铁行业 (17)4.2.5汽车行业 (18)4.2.6光电子行业 (18)4.2.7房地产行业 (18)4.2.8政府信用项目 (19)4.2.9其他行业 (19)插图清单图1.1湖北省GDP变动趋势图 (1)图1.2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变动趋势图 (2)图1.3湖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分布图 (2)图1.4湖北省主要城市经济指标对比分析图 (4)图1.5湖北省在中部六省经济实力对比分析图 (5)图2.1工业利润增长变动趋势图 (6)图2.2工业不同分类收入、利润对比图 (7)图2.3汽车产业产量变动图 (9)图2.4房地产成交量及价格变动趋势图 (11)图3.1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变动趋势图 (13)图3.2装备制造业收入、利润变动趋势图 (14)图3.3湖北省全社会及工业用电变动趋势图 (15)表格清单表1.1湖北省各州市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3)表1.2中部六省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4)表2.1湖北省主要火电企业分布一览表 (7)湖北省经济发展情况及重点行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第一节、湖北省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1.1湖北省经济发展概况来自湖北省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省GDP总量为8656.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3.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速度为12.5%,较去年同期下降 1.7个百分点,但较今年一季度10.2%的增速提高了2.3个百分点,比二季度11.3%的增速提高了1.2个百分点,我省GDP总体呈现逐季回升的态势,变动趋势如下:图1.1湖北省GDP变动趋势图从三次产业增速分析,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83.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8.01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3773.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25.84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359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69.5亿元,增长11.7%。

湖北各县市经济水平排名

湖北各县市经济水平排名

县市人口排名GDP总量GDP排名天门市161万151.483生产总值(现单 位价)仙桃市148万190.41甲亿元监利县146万779宜都市84.38麻城市116万64.3112江夏区122.9枣阳市110万97.486黄陂区123.77汉川市108万120.974潜江市156.63钟祥市103万113.085大冶市139.8公安县103万67.6410夷陵区88.04浠水县103万59.3413蔡甸区76.31潜江市101万156.632曾都区171.47阳新县99万82.018新洲区109.9黄梅县98万54.115枝江市85.25蕲春县97万57.914汉川市120.97洪湖市92万66.9611仙桃市190.4广水市92万86.157赤壁市82.39天门市151.48当阳市81.51钟祥市113.08东宝区83.8广水市86.15天门市人口161万人应城市71.56仙桃市人口148万人京山县81.69监利县人口146万人咸安区60.38麻城市人口116万人嘉鱼县45.79枣阳市人口110万人石首市56.5汉川市人口108万人武穴市65人口103万人云梦县62.66 **县人口103万人荆州区53.12浠水县人口103万人孝南区55.53潜江市人口101万人远安县29.68阳新县人口99万人阳新县82.01黄梅县人口98万人黄州区56.48蕲春县人口97万人通城县31.67洪湖市人口92万人襄阳区126.38广水市人口92万人兴山县23.47大冶市人口89万人丹江口市54.51利川市人口84万人安陆市52.63松滋市人口84万人枣阳市97.48恩施市人口77万人麻城市64.31武穴市人口73万人恩施市52.86石首市人口65万人公安县67.64人口65万人黄梅县54.1京山县人口65万人谷城县48.12孝昌县人口64万人松滋市57.45应城市人口64万人蕲春县57.9安陆市人口63万人宜城市50.9郧 县人口62万人长阳县39.65大悟县人口61万人崇阳县33.74沙洋县人口60万人监利县77罗田县人口59万人老河口市49.83南漳县人口59万人南漳县39.73云梦县人口58万人沙洋县64.1宜城市人口56万人罗田县28.33谷城县人口55万人团风县21.19老河口市人口51万人浠水县59.34郧西县人口51万人洪湖市66.96人口51万人红安县37.67枝江市人口51万人英山县27.15赤壁市人口50万人大悟县44.26房 县人口49万人孝昌县33.67丹江口市人口49万人保康县18.82当阳市人口48万人鹤峰县16.19巴东县人口48万人竹溪县17.66崇阳县人口47万人郧 县25.01通城县人口46万人神农架 6.96竹山县人口45万人竹山县19.73通山县人口42万人通山县19.01英山县人口41万人秭归县29.64长阳县人口41万人五峰县16.82江陵县人口40万人房 县19.32宜都市人口39万人巴东县27.32人口39万人来凤县15.72咸丰县人口36万人建始县24.1竹溪县人口36万人郧西县19.35团风县人口36万人宣恩县17.38嘉鱼县人口36万人咸丰县18.93宣恩县人口34万人江陵县23.65来凤县人口31万人利川市35.22保康县人口29万人鹤峰县人口22万人五峰县人口21万人远安县人口20万人兴山县人口19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设计--以湖北省为例摘要:现代区域经济理论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湖北省现有的“两圈一带”战略定位的依据是区域分工,这并不符合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层级性特点。

湖北省应该定位于区域梯级发展战略。

具体设计是以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经济发展要素最富集的武汉城市圈和江汉平原为先发,以形成湖北省区域发展的双引擎。

在此基础上,利用襄阳和宜昌两市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形成湖北省区域发展的两翼。

恩施和十堰以及神农架林区作为尾翼,发展轻型的旅游服务业,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最终形成湖北省区域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战略设计,湖北省区域发展战略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对片面强调区域均衡发展、轻视经济效率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从效益原则和效率目标出发,重新对区域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开始对区域经济布局和区域发展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决定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和在部分省区实施特殊政策。

1988年,全国省长会议决定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让具有更大发展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然后通过逐步提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逐步向中部和西部地区推移,不断缩小区域发展的差异,为最终走向全面协调的区域发展局面创造条件。

这一非均衡的区域梯级发展的战略定位,是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从古典区位理论到现代区域经发展理论大多认为,区域发展水平和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决定了区域发展一般都是从要素集聚的中心区域不断向外扩展,经济发展也呈现块状或层级推进,最后形成多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

古典区位理论最早是冯·杜能在1826年创立的农业区位理论[1],它第一次试图解释区位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1933年,瓦尔特·克里斯塔勒提出中心地理论[2]。

1940年,奥古斯特·勒什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3]。

1949年,劳尔·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外围思想,并运用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指出了拉美国家处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外围,即依附性发展理论[4]。

现代区位论摆脱静态的区位优势,开始立足于整体经济,以实现区域发展要素的充分利用和地域空间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

20世纪60年代,艾萨尔德将古典的静态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重点分析了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从而考虑到了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要求[5]。

1957年,缪尔达尔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与要素资源的利润动机相联系的。

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其他区域大量的要素资源必然流向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由此不断积累竞争的有利因素。

因此,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是从条件较好的发达地区开始的,一旦发达地区获得超前发展,它们就会不断积累竞争的有利因素,并在循环积累的过程中,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但是,有利因素的积累在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在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要素资源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形成从发达地区向其他地区进行扩散的效应,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机会就会到来[6]。

也就是说,区域发展应该适应要素资源对利润追求的要求,率先发展具有要素资源优势的发达地区,然后利用扩散效应,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1958年,赫希曼明确指出,“发展是一连串不均衡的锁链”“发展确实是按照主导部门带动其他部门增长,由一个行业引发另一个行业增长的方式进行的[7]。

”保罗·弗里德曼于1966年构建了一个二元空间结构。

给定中心区域的发展条件相对于外围区域的发展条件优越,则生产要素必然会从外围区向中心区净转移,中心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就必然先于外围区域,形成外围区域依附于中心区域的经济现象,即二元空间结构的单核经济发展模式。

但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中心区域的要素回报不断降低,从而促使生产要素不断向外围区域转移,外围区域的经济发展机会增强,中心区域先发的单核结构模式逐渐为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共同发展的多核结构模式所替代[8]。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欧美的经济学家寻求用实证方法来研究区域发展的收敛或发散。

著名的索罗一斯旺增长模型在给定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即各国或一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这样,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将逐渐缩小,因此,区域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就呈现收敛的趋势。

1965年,威廉姆森认为,经济发展的前期,要获得经济增长,其必然前提是区域差异的扩大。

因为,在更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集中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才能提高这些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否则将导致整体经济效率的损失。

这些地区理所当然地成为先发地区。

在经济发展进入成熟的后期阶段,资源比较丰裕,这使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能出现。

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必然会与先发地区不同。

因此,他认为区域差异从扩大到缩小是遵循倒“U”形轨迹的,并最终实现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9]。

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都对区域发展进行了研究,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1909年,A.韦伯提出工业区域发展的集聚概念[10]。

1955年,佩鲁在此基础上提出增长极理论[11]。

后来,布代维尔、弗里德曼、缪尔达尔等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

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在自然状态下总是不平衡的。

从地理空间上说,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同的。

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一些主导产业和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主导产业和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的行业往往会由于外部效应而在空间上进行集聚,形成经济优先增长的中心,并对周邻地区产生较为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向周边以外的地区进行扩散,最终形成对整个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这些经济优先增长的中心就是增长极。

一般来说,有两种途径可以形成增长极:一是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规模经济效益的理性原则而自愿集聚在某些地区进行发展,并逐渐形成经济优先增长的增长极中心;二是由政府进行战略谋划,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组织重点投资,促进增长极的形成。

从后一个途径来说,要创建增长极,应该实行向增长极中心的投资倾斜政策,并为增长极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积极构建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网络关系,进一步扩大增长极的外部效益。

通过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力持续扩大发展规模,并带动后发地区的经济发展。

点轴理论是对增长极理论的扩展。

它不仅重视增长极这个“点”的作用,更强调通过“点”“点”间的“轴”的作用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随着不同地区增长极的形成,多个增长极的扩散就会形成增长极之间相向的要素集聚,从而在增长极之间的“轴”上产生相对密集的要素流,形成区域内相对于增长极而言较为发达的轴线。

这种轴线一般是沿着交通干线展开的,它一旦形成,对开发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的发展潜力是较为有利的。

轴线地区以其区位优势,吸附企业和经济部门等聚集,形成次发优势,最终将成为一条更为开阔的增长地带。

点轴理论的实际发展路线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选择具有开发潜力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进行重点开发,再确定发展轴上进行重点发展的中心,即增长极[12]。

从这个意义上说,点轴理论与增长极理论既有相同之处,即“点”的增长极作用,也有不同的地方,即点轴理论的起点和着眼点是在“轴”上,而不是在“点”上。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不同发展阶段[13]。

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形成区域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

区域的经济部门是由区域内的主导产业部门决定的,它又决定了区域的产业结构,并进一步决定着区域发展。

因此,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就显得尤其重要。

区域主导产业部门处于创新阶段,该区域将具有发展潜力,该区域就是高梯度区域。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就会逐渐从具有创新活力的高梯度地区向不具有创新活力的低梯度地区转移。

厉以宁提出中国特色的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理论,即将全国县域划分为经济发达、较发达、欠发达、落后等四类,以发达和较发达专区或县为点辐射、线辐射或面辐射中心,分期分批地缩小欠发达和落后地区的面积[14]。

古典区位理论关注区域的静态独立发展,缺乏对区域发展的关联性研究,因而无法提出区域间存在差异性的整体发展战略。

但是,无论是古典区位理论还是现代区位理论,都是以承认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研究的。

然而,现代区位理论更关注区域间差异性的动态联系,并据此提出了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期最终实现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区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就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实施非均衡梯级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确实取得了发展的成功。

反观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迄今还没有取得成功发展的先例。

因此,我们认为,非均衡的梯级发展战略是区域发展的普遍规律。

之所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大多实施非均衡的区域梯级发展战略,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财力等资源也很有限,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对具有较好资源优势的重点地区进行扶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然后,已经发展起来的重点地区通过向其他地区进行要素扩展,再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二、湖北省现有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其存在的问题不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资源禀赋上的差异。

以不平衡发展规律为基础的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资源禀赋较为丰裕以及创新活力较强的高梯度地区,可以获得更快的发展,然后通过高梯度地区得产业和要素向低梯度地区的推移,带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资源禀赋较为贫瘠以及创新活力较弱的地区的发展。

因此,按梯度推进区域发展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直到21世纪初,湖北省始终没有明确的区域发展战略。

自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湖北省开始积极探索区域发展战略之路。

2002年以来,以武汉市发展为龙头,湖北省先后提出了局部性的武汉经济圈、武汉城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15]。

直到2008年,经过谋划和专家论证,湖北省正式提出了涵盖全省的“两圈一带”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16]。

“两圈一带”的含义是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再加上一个长江经济带。

它作为湖北省整体发展战略,不仅在湖北省占据着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而且在全国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围绕“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湖北省随后又提出了振兴大荆州的“壮腰工程”[17]、“一主两副”布局(一主是指省域中心城市武汉市,两副是指宜昌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2014年初提出的“汉江生态经济带”等等[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