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30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30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30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湖北省统计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改革开放30年,成就辉煌30年:湖北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上新台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为湖北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30年来,湖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1.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

1978年,全省GDP仅为151亿元,1992年全省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1995年突破2000亿元,1998年突破3000亿元,2002年突破4000亿元,2004年突破5000亿元,2005年突破6000亿元,2006年突破7000亿元,2007年突破9000亿元,达到9230.68亿元。

2007年,湖北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2位。

2.国民经济实现10.4%的年均增长速度。

2007年与1978年比较,湖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6.5倍,平均每年递增10.4%,不仅快于改革开放前(1953—1978年)的5.5%,也快于全国平均9.8%的年均增长速度。

分阶段看,1979—2000年湖北GDP年均递增10.1%,2001—2007年年均递增11.2%。

3.人均GDP增长近13倍。

1978年全省人均GDP为332元,人平每天不到1元,2007年全省人均GDP达到16206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2.87倍,平均每年递增9.5%。

按2007年官方汇率计算(1美元=7.11元人民币),2007年湖北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关,为2279美元。

4.大中型工业企业不断增多。

1978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200家,2007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达到930家,净增730家。

武钢、东风公司、省电力公司、神龙公司、武石化、荆门石化、华中电网、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武烟、大冶有色、东风汽车股份公司、东风本田汽车、新冶钢、鄂钢、江汉油田、冠捷科技、宜化集团等一批企业成为湖北工业的脊梁。

2013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湖北省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湖北省经济较长时间低于发展预期的严峻形势,始终坚持“竞进提质、效速兼取”不动摇,凝神聚力,沉着应对,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2013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2466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098.1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171.56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398.77亿元,增长10.0%。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2.8:50.3:36.9调整为12.6 :49.3:38.1。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7.9%、4.9%、15.6%、10.2%、11.8%和8.9%。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2.8,价格水平上涨2.8%,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3.0%。

分类别看,食品上涨4.9%,烟酒及用品上涨0.5%,衣着上涨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2.1%,交通和通信价格下跌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5%,居住上涨3.1%。

全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

市场主体发展加快。

2013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09.04万户,增长73.5%,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13.13万户,增长90.8%;新登记个体工商户93.54万户,增长73.8%。

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9%,比上年末下降0.34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

湖北黄冈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湖北黄冈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湖北黄冈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湖北黄冈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湖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近年来,黄冈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对黄冈市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潜在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冈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中部,交通便利,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黄冈市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着力推进工业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政府投资的不断增加以及企业的积极参与,黄冈市的经济规模逐渐扩大。

目前,黄冈市已经形成了以制造业、物流业和农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黄冈市的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该市拥有多个产业园区和工业基地,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进驻。

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为本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同时,物流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黄冈市为中心的物流网络逐渐完善,加速了本地产品和服务的流通速度。

此外,黄冈市还重视农业的发展,并致力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

采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优质化和农产品品牌化等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黄冈市积极发展农村旅游和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黄冈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经济发展不够均衡,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

虽然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较快,但农业和旅游业等领域仍然比较薄弱。

此外,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也对黄冈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未来,黄冈市的发展还有许多潜力和机遇。

首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黄冈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作为内陆城市,黄冈市可以通过加强对外贸易和物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同时,黄冈市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本地资源,推动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竞争力和吸引力。

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升级,黄冈市可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和加大科研投入,黄冈市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04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面临的挑战
产业结构转型压力增大
湖北省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需 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
人才流失问题亟待解决
湖北省高层次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人才外流现象 较为严重,需要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和留住 各类人才。
湖北省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结构不合 理等,需要深入探讨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社会阶层
湖北省社会阶层结构多样,各阶层收 入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教育与文化事业
教育投入
湖北省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较高,高等教 育发展迅速。
文化事业
湖北省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旅 游资源丰富。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湖北省重视环境保护,空气质量总体良好,水体污染问题仍较突出。
03
研究背景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 仍存在一些问题
国家对湖北省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 支持
研究目的
研究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 其优势和不足
探讨湖北省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为推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 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02
湖北省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总体概况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 和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质量和 效益。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企 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驱动发 展。

孝感市调查报告

孝感市调查报告

孝感市调查报告孝感市调查报告一、引言孝感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近期,我们对孝感市进行了一次调查,旨在了解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城市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希望能够为孝感市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二、经济发展状况孝感市作为湖北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调查显示,孝感市的GDP持续增长,经济总量逐年提升。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孝感市的发展速度更加迅猛。

新兴产业的崛起,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孝感市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人民生活水平调查显示,孝感市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逐渐增加,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城市中心区的商业街区繁荣,各类商店、餐饮店、娱乐场所等应有尽有,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消费选择。

此外,孝感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四、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孝感市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该市的城市环境整体上较为良好。

市区的道路宽敞整洁,绿化覆盖率较高,公园和广场等公共空间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噪音污染等,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关注和解决。

五、文化传承与创新孝感市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调查显示,孝感市的文化传承工作得到了重视和推动。

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丰富多样,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参与。

此外,孝感市也注重文化创新,通过举办文化艺术展览、演出等活动,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六、社会问题与挑战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孝感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社会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城市中心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好,但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条件有待改善。

湖北省情(2024)

湖北省情(2024)

未来规划
加快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提升国际通达能力;完善支线机场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通用 航空发展;加强航空货运设施建设,提高航空物流效率。同时,推动航空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 合发展,打造航空经济产业链。
2024/1/28
18
05 湖北省旅游产业 发展
2024/1/28
19
旅游资源类型及特色景点介绍
湖北省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传统 产业绿色化改造和新兴绿色产业发展,构 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绿色生活方式推广
湖北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推 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和装备,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2024/1/28
湖北省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高 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科技事业
湖北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逐年增加。在光电子、生物 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并成功转化应用于生产实践。
2024/1/28
13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成就
2024/1/28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湖北省近年来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 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分级 诊疗制度建设。
经济增长
社会文化
旅游产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具有显著 贡献。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交通 、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 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同时 ,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湖北省产业 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旅游业的发展对湖北省社会文化产生 了积极影响。一方面,旅游业促进了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 合,有助于提升湖北省的文化软实力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强了 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湖北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湖北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湖北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湖北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尊敬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各位代表:我代表湖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就湖北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向大家作汇报,并提出2023年计划草案。

以下是报告内容:一、2023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2023年,湖北省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年GDP预计达到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利润总额达到2100亿元,比上年增长6.5%。

1.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预计为3000亿元,增长3.5%。

特别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

2. 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预计为4100亿元,增长8.0%。

工业结构调整要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提高整体实力。

3. 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预计为3700亿元,增长9.0%。

要加强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质量和发展水平。

二、2023年社会发展情况1. 就业创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多于100万人。

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

2. 教育科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中小学教育资源均衡布局,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动科技进步。

3. 医疗卫生:加大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推进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4. 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农村金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改革。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5. 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三、2023年计划草案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湖北省根据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需求,制定了2023年计划草案。

具体内容如下:1. 经济发展:继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湖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湖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04年)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努力克服非典疫情、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内需明显回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395.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92.55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2580.58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2022.78亿元,增长9.7%。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4.2∶49.2∶36.6调整为14.7∶47.8∶37.5,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回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2,比上年上涨2.2%。

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1.3%。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4.3%,衣着上涨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7%,居住类价格上涨3.5%,其余类别的价格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其中,轻工业品上涨1.9%,重工业品上涨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2%。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4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2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万人;在岗职工485.1万人,增加1.7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湖北消费水平较高,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居全国第六位。

城镇实现零售额7795.57亿元,增长16.8%;乡村实现零售额1401.24亿元,增长11.7%。

全省城镇居民收入22903.8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达到37672元,年均增长18.9%。

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产业结构稳步升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848.77亿元、11190.45亿元和8210.94亿元,分别增长4.7%、13.2%和10.8%。

三大产业结构为12.8:50.3:36.9。

截至2012年12月,湖北省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东湖高新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在开发区内设出口加工区。

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农业
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

粮食种植面积418.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29万公顷,减少1.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73万公顷,增加2.77万公顷。

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比上年增产53.28万吨,增长2.2%;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1.1%;油料产量319.66万吨,增产14.95万吨,增长4.9%。

第二产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2012年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1230家,比上年净增1312家,增长13.2%。

完成工业增加值955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270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3%。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全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10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

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

全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2.90亿元,增长10.6%;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576.90亿元,下降1.0%。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

全年全省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774家,完成施工产值686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利润291.18亿元,增长25.8%;
第三产业
湖北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

2012年全省完成货物周转量4693.6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1%;旅客周转量1576.97亿人公里,增长8.6%。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55.26亿元,增长22.9%。

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77万公里;固定电话用户1003.6万户,减少16.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554.1万户,新增600.4万户。

全省电话普及率为96.2部/百人。

计算机宽带互联网用户708万户。

全年全省国内旅游人数34230.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1%;国内旅游收入2553.55亿元,增长32.2%。

入境旅游人数264.72万人次,增长24.0%。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03亿美元,增长28.0%。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257.85亿元,比年初增加4110.26亿元。

个人存款13607.35亿元,增加2190.77亿元。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032.24亿元,比年初增加2818.67亿元。

短期贷款6448.58亿元,增加1283.16亿元;中长期贷款11720.67亿元,增加1320.28亿元。

社会
人口
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为5723.7740万人(全省户籍人口为61759720人)其中,男性为29392920人,占总人口的51.35%;女性为27844820人,占总人口的48.65%。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56;0-14岁的人口为7963523人,占总人口的13.91%;15-64岁的人口为44070111人,占总人口的77.00%;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204106人,占总人口的9.09%;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45634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50238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67624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090961人。

湖北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等55个民族。

湖北省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俱全。

全省有7个省级爱国宗教组织,即省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全省正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744处。

佛教:归元寺(佛教重点寺院)、宝通寺(佛教重点寺院)、莲溪寺、正觉寺、古德寺、木兰山等;
道教:武当山,长春观(道教龙门派道观),木兰山等;
基督教:武汉是中国内陆基督教新教最早传入之地。

现有荣光堂(格非堂)、崇真堂、基督教武昌堂、嘉诺撒仁爱修女小教堂、圣米迦勒堂等;
交通
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运输的枢纽。

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武九铁路、武康铁路交汇于武汉市,京九铁路联络线(武麻铁路联络线)与武汉相连,以及京广高速客运专线、沪汉蓉铁路快速大通道使武汉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

内河运输在省内居重要地位,以长江、汉江为两大水运干线,全省一半以上县、市处于航运线上,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省区之一。

铁路干线四通八达。

京广铁路是中国铁路运输最繁忙运输线之一,纵贯省东部,
过境物资运输量远大于省内物资装卸量。

199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1673公里,其中复线占1/4以上。

横穿鄂西北山区的襄渝铁路中的十堰-重庆段是中国第3条电气化铁路。

公路分布不平衡状况有了极大改善。

“十五”期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一、二级公路4609公里,长江、汉江大桥10座,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000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1%,实现省会武汉到各市通达高速公路,市州到县(市)全部通达二级以上公路。

公路建设以“六路六桥”为主,完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以上,完成长江大桥6座,同时完成一、二级公路4609公里。

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

武汉市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空港,设计为4E级国家一级民用兼国际备降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

空中航线共107条。

省内有航线通往宜昌和恩施,省外有航线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

航空
湖北省拥有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宜昌(三峡国际机场)、襄阳(刘集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等民用机场,还有在建的十堰(武当山机场)、神农架机场,以及规划的武汉第二机场和鄂东机场,其中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辟有多条国内和国际航线,宜昌三峡机场也开通了宜昌——香港航线及至日本的国际包机。

陆路
湖北境内的铁路线有京广线、京九线,武九线、襄渝线、汉丹线、焦柳线、长荆线、及宜万线,高铁有武广高铁、武深高铁、京广高铁、汉宜高铁、郑武高铁等,省会武汉有直达省内各地的列车,此外还有直达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昆明、哈尔滨、广州等全国各地市的列车。

湖北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公路网,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公路四通八达,可一直延伸到深山之中,同时也将铁路和水路运输连接起来。

湖北省高速公路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719公里,初步形成了“四纵三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

“四纵”分别是京港澳高速湖北段(京珠高速)、大广高速湖北省北段、菏泽至广州高速湖北省中段(随岳高速)、二广高速湖北省(樊魏、襄荆、荆东高速),“三横”分别是福银高速湖北段(汉十、十漫高速)、沪渝高速仙桃至宜昌段(汉宜高速)、沪渝高速湖北段(黄黄、武黄、汉宜高速),“一环”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

根据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末,湖北省高速公路将超过6000公里,届时将形成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辐射周边、畅达全国、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五纵五横二环”高速公路网络。

水运
“九省通衢”、“千湖之省”的湖北有着得“水”独厚的优势:通航河流229条,通航里程8385公里,居全国第6位,其中,千吨级以上航道1091公里,港口51个,船舶运力300余万载重吨,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1.6亿吨,在全国是名副其实的水运大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