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
《双城记》的叙事视角分析

《双城记》的叙事视角分析作者:刘芬郭萍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08期《双城记》是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本著名的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小说。
本文试以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对小说进行了写作手法的分析。
叙事学1969年在法国出现,形成过程中大量吸收了相关学科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
叙事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叙事文的三大方面:叙述方式、叙事结构和叙事学的阅读。
而叙事视角是叙述方式的一个重要部分,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时间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和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本文借鉴胡亚敏的《叙事学》,将视角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
非聚焦是一种无所不知的视角,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它擅长做全景式的鸟瞰,还可以对整个故事做出语言或回顾,还可以把握各类人物的所思所想;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则严格的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外聚焦视角中,叙述者则只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和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它就像一台摄像机,摄入各种情景而不给予解释,因此能造成一种扑朔迷离、高深莫测的效果。
而在《双城记》中作者灵活的结合运用了非聚焦和外聚焦型视角,使得小说不仅构思巧妙而且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总之,这种高超的写作手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下面本文就具体分析这两种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
一、非聚焦视角的运用(一)描绘出一幅社会的全景图对于空间和时间跨度都很大的历史小说,非聚焦视角的运用能合理地安排故事情节,并描绘出一幅社会的全景图,给整本小说以良好的铺垫。
小说在开篇便描绘了法英两国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社会局势。
法国统治者骄奢淫逸的同时又企图以残酷的镇压,骇人听闻的酷刑来维持他们的专制统治。
而英国“几乎谈不上什么社会治安和人身保障”,每天都有大量的抢劫盗窃等案件,司法制度亦是一片混乱。
作者有意将两国社会现状并列描绘,一方面是为后面的法国大革命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是警醒英国统治者,如果他们继续剥削压迫工农群众,那英国革命亦不远矣。
叙事视角

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
通常我们一般用“视角”指涉感知角度;一个人的感知也涉及对事物的特定看法、立场观点或感情态度。
申丹将叙事视角分为无限制型视角、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视角。
叙事人称指作者表达思想意图时使用的人称,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叙事人称即是叙事视角一种不完全的的表达。
写作中灵活交替使用各种视角,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思想意图。
比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总体来说,采用的是零聚焦叙事,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
在这种传统的全知叙述中,叙述者采用的是自己处于故事之外,可随意变换的上帝般的叙述眼光。
叙述者对阿Q的外貌衣着,对其内心活动,其生活环境以及旁人对他的评价,方方面面,了如指掌。
鲁迅采用这一视角,从一个高高在上的角度将阿Q这一人物完整无遗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这种总体叙述视角的选择极有利于作品内容的展现。
但是,在这种整体的全知叙事的大环境下,也同样存在不少视点转换现象例如,在第二章“优胜纪略”中,当写到阿Q赢了钱却几乎落得失败这一情景时,作者便暂时搁下零聚焦叙事,转而采用了阿Q的眼光来进行叙述,以便让读者从他的眼中感受所要发生的事情。
故事是怎么讲的——从叙事时间、空间和叙述视角方面解读《我的叔叔于勒》

故事是怎么讲的 ——从叙事时间、空间和叙述视角方面解读《我的叔叔于勒》发布时间:2023-02-28T03:30:19.178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0月第19期作者:李乐琪[导读]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莫泊桑的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以丰富的细节、丰满的人物、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更是支撑起整篇小说的关键。
李乐琪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 524048摘要:“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莫泊桑的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以丰富的细节、丰满的人物、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更是支撑起整篇小说的关键。
从叙事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究《我的叔叔于勒》中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述视角的技巧运用,以拓展学习视野,深度理解小说。
关键词: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述视角当我们看小说时,我们在看什么?一直以来,人们在看小说时,多关注小说“写了什么”,却忽略了小说“怎么写的”。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小说叙事学在西方兴起,引发了人们对小说的形式技巧和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就《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出发,从张弛有度的叙事时间、隐喻丰富的叙事空间和别具匠心的三叙述视角。
一、张弛有度的叙事时间文学与现实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现实中只会规律性延伸的时间,在文学中可以产生畸变。
叙事与时间的关系问题是保罗·利科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通过对叙事时间的把控,可以让小说产生特别的意蕴。
1.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差异的效果“叙事的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
这种双重性不仅使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挑出叙事中的这些畸变是不足为奇的;更为根本的是,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换为另一种时间。
”法国文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把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
故事时间指叙事中主旨事件的跨度;话语时间指阅读话语所花费的时间,一般以作者叙述过程中文字篇幅的长短来计算。
叙述视角的特点-定义说明解析

叙述视角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叙述视角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写作手法,它通过特定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发展和人物心理。
叙述视角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两种形式。
第一人称叙述是以某个特定角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通常使用的是“我”这样的第一人称代词。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叙述者的情感和思想,更容易产生共鸣。
第三人称叙述则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描写故事,通常使用的是“他”、“她”等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客观地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貌。
叙述视角的特点在于其独特性和多样性。
通过改变叙述视角,作家能够赋予不同的人物以独特的叙述风格和个性,进而展示出不同的故事维度和角度。
叙述视角的选择还可以影响读者对故事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例如,选择第一人称叙述可以让读者更加贴近故事中的主角,深入感受其内心变化和成长历程;选择第三人称叙述则可以呈现更多的故事细节和多个角色的思想感受,使读者能够全景式地了解故事的发展。
总体来说,叙述视角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选择来展示复杂的情感、丰富的故事细节和多样的人物形象。
不同的叙述视角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和魅力。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更加详细地探讨叙述视角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2 文章结构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叙述视角的特点:引言部分会先对叙述视角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和定义,然后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要的说明,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介绍叙述视角的定义以及其具体的特点。
在2.1节中,将详细解释叙述视角的定义,包括其在文学创作和口述历史等领域的应用。
文学理论叙事学角度分析总结

文学理论叙事学角度分析总结叙事视角的角度有: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等。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全知视角(零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正如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中所说:“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作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
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
韦勒克曾说:“无论从质上看还是从量上看,关于小说的文学理论和批评都在关于诗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之下”。
这一论断至少是符合20世纪中期以前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现状的,但这一现状与最近一百多年来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极不相称。
之所以会出现小说理论与批评长时间落后于诗歌理论与批评这样的情况,与小说批评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突破口有关。
由于诗歌语言在节奏、韵律、平仄等方面与日常语言相比有很大差异,形式因素十分突出,因而从语言学、文体学的角度规定与把握诗歌的本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很容易被想到的思路。
对小说而言,情况却复杂得多。
一方面,小说语言与山常语言在形式上的差异比诗歌要小得多,小说语体往往是混杂不纯的,因而传统的以语词选择为核心的形式研究在面对小说这一文体时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小说内容层面的东西(人物、情节、故事)又太容易吸引批评家的注意力,从而使小说话语层面的东西很容易被掩蔽。
中外小说批评几乎都是从最直观的地方开始的。
只要我们稍微涉猎一些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小说批评,就会发现它们毫无例外都是以情节和人物为核心而展开的批评。
这种以人物和情节为中心的旧式批评,没有抓住小说文体的要害,没有提炼出概括小说文体本质特征的核心范畴,因而使得小说批评缺乏牢固的理论基础,无法超越教条式批评和印象式批评的局限,而拥有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
这种状况只有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叙事学建立起来的时候,才得到了改观。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阿长与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阿长与《山海经》叙事学理论在文本层面主要讨论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等问题。
其中叙事时间又分为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层面。
叙事视角又称叙事聚焦,它又分为内聚焦、外聚焦和全聚焦三个层面。
所谓内聚焦是叙述者就是文中人物,是叙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述故事;所谓外聚焦是一种限制性叙述,叙述者知道的事情少于故事中的人物;所谓全聚焦则是叙述者能准确掌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是全知全能的。
下面我就从叙事视角中的内聚焦视角出发简单解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主要写的是作者对自己儿时保姆的回忆。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叙事视角中的内聚焦模式描写了作者对自己儿时与保姆阿长的回忆。
是通过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时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来描述了阿长的一些特征,作者本就是故事中的一员,所以他的了解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阿长做了一些描述而不是全面的细致的描写。
这就是内聚焦区别与全聚焦及外聚焦的特点: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抒发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就从文章中截取几个片段进行具体的分析。
片段一:“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是作者描述与阿长睡觉时自己看见的情景,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其他人无从得知。
是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阿长的睡相进行了描写,表达出作者对阿长这种睡相的厌恶但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片段二:“她教给我的道理还是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
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麻烦的事情”。
从叙事学角度再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从叙事学角度再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朱冬民来源:《语文建设》2011年第02期一、叙事视角:“中国套盒”式的故事结构叙事学理论认为,小说的美学价值往往并不在小说故事本身,而在小说的叙事技巧。
小说叙述“不仅仅是故事,而且也是行动。
某人在某个场合出于某种目的对某人讲的一个故事”,而且,“有讲述者、故事、情节、读者、目的组成的这样一个基本结构在大多数叙事中至少是双重的:首先是叙述者向他的读者讲述故事,然后是作者向作者的读者讲述的叙述者的讲述”。
〔1〕因此,小说形成了一个由多种声音建构和传递,多重故事彼此镶嵌、并置的“中国套盒”式的故事结构。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故事并不复杂: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兽医伊凡·伊凡内奇因打猎留宿乡村,谈到村长老婆玛芙拉的古怪行为时,布尔金认为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于是给兽医讲述了自己的同事、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的故事。
别里科夫的最大特点是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
首先,在生活上,他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包得严严的。
他不仅要将自己的躯体和物品用套子套起来,而且连自己的思想、精神也要套起来。
政府告示、法令和保守报刊的文章,是他思想的唯一准则。
凡是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与他无关,他也很不高兴。
他不仅把自己的一切都藏到套子里,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
城里新设一个茶馆、一个阅览室、一个戏剧小组,他便惊恐不已:“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他的套子在危害别人的同时,也毁坏和扭曲了自己正常的人性。
在整篇小说中,布尔金不仅是别里科夫故事里的人物,见识了别里科夫生活中的种种“套子”,而且又是小说的叙事者。
这样,在小说文本叙述中,至少形成了以下两个相关层面的叙事:第一,内部层面,由布尔金作为叙事者向伊凡讲述的自己同事别里科夫的故事;第二,外部层面,由契诃夫作为叙事者讲述的布尔金所讲的关于别里科夫故事的故事。
在这两个层面里,布尔金始终是别里科夫和契诃夫之间的“中介人”:他既是叙事者,又是被叙事者。
这种双层结构因叙事视角的不同,在文本中留下了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召唤着读者用自己的经验、体会、情感和理解去填补和充实它。
叙述位置与叙述立场——新写实小说的叙事视角研究

中文摘要叙事视角是叙事者对故事进行观察和讲述的方式,它通过反映叙事者同他所讲述的故事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距离和角度两层面),从而决定实践的被叙述区域和层次。
视角是叙事理论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深层上,它反映了作家的人生观、创作观念和叙事观念,在表层上,它是引起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根源。
本文将叙事学中叙事视角研究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新写实小说叙事研究当中,采用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探寻新写实小说在叙事视角运用上的独特之处。
本文分为三部分:导言、正文和结语。
在导言中,对叙事视角在小说叙事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进行简要地说明,指出对新写实小说进行叙事视角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对这一研究所涉及到的主要小说文本作了一个界定。
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章主要对“视角”、“旁知视角”、“平视角”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并对叙事者与作者、隐含作者的关系进行理论辨析,指出其在叙事视角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对新写实小说视角运用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简要地分析与概述。
第二章:新写实小说叙事视角类型的文本分析。
本章通过对新写实小说几种视角类型的文本分析,指出新写实小说在叙事视角的运用上较建国以来的小说叙事有了很大的突破。
主要表现在:从无所不知的全知叙事向“有限的全知叙事”转变,旁知视角在文本中被广泛运用,平视角取代俯视角成为一种主导视角。
第三章:新写实小说叙事视角的表意功能分析。
本章通过对叙事角色在新写实小说中位置和立场的变化的分析,论述了叙事角色位置、立场的变化与特定时期新写实小说独特叙事特征的关系。
本文认为,新写实小说的叙事角色经历了由以前的代言人叙事向个性化叙事、由权威叙事向个人叙事的平民化立场的4转变,叙事角色的身份和态度也由以前的单一明确向暧昧性转变。
第四章:叙事视角转换对新写实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本章分析了叙事视角转换对新写实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与建国以来的小说相比,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
《皇帝的新装》叙事学理论在文本层面主要讨论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等问题。
其中叙事时间又分为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层面。
叙事视角又称叙事聚焦,它又分为内聚焦、外聚焦和全聚焦三个层面。
所谓内聚焦是叙述者就是文中人物,是叙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述故事;所谓外聚焦是一种限制性叙述,叙述者知道的事情少于故事中的人物;所谓全聚焦则是叙述者能准确掌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是全知全能的。
简而言之其实就是叙述者与故事中人物的关系:
内聚焦就是叙述者等于人物;外聚焦就是叙述者小于人物;全聚焦就是叙述者大于人物。
下面我将从叙事视角中的全聚焦模式出发解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全文采用“全聚焦”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一个一眼就可以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演出一场闹剧。
童话中我们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还有那些睁眼说瞎话的官员、百姓。
文章将人物的所作所为及其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及其细腻的剖析了文中所有人物的形象,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这就是全聚焦的特点:
全面而且细致。
下面就从全聚焦的叙事视角出发解读文中不同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文章的主角——皇帝。
文章对皇帝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做了一定的描写,从这几个方面的描写中让极清晰得展现了皇帝的愚蠢、荒诞、可笑。
如文中当两个骗子向皇帝讲述说他们缝制的衣服不仅漂亮,而且不称职或是愚蠢的人都是看不见这件衣服的,此时皇帝不但信以为真而且还在心理默想:
那真是件漂亮的衣服啊!还真就以为自己穿上这件衣服后就可以辨别哪些人不称职,哪些人不聪明。
仅仅几行文字就将皇帝的愚蠢全面细致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其次是文中的得意之人——两个骗子。
文中主要对两个骗子的动作和语言进行了描写,仅从这两个方面的描写就足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两个骗子的狡猾以及他们那进行的天衣无缝的诡计。
就因两个骗子的一句话:
“只有称职的,聪明的人才能看见我们缝制的衣服”。
所有人都想自己是称职的,聪明的人,两个骗子正是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所以他们的诡计才得以实现。
可见两个骗子不仅骗技高超而且能揣摩到人物的心理,抓住人性的弱点。
这些在文中的字里行间都是可以领悟到的。
然后就是被皇帝派去看衣服的两个大臣,明明没有看见衣服,却怕自己不称职不聪明而违心的说出称赞的话语,可见其是多么的虚伪及不自信,傻到认为一件衣服就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真是滑稽之极。
大臣的性格弱点在文中也是极易发现的。
接着就是那些因畏惧权势而阿谀奉承,随波逐流的百姓,都怕自己太愚蠢不称职,怕得罪皇帝而在皇帝着新衣游行时连连称赞:
“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衣服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更是可笑至极。
他们怕自己愚蠢却就因这怕而证明了自己的愚蠢,人性的弱点就这样毫无掩饰的暴露出来。
最后是发出: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感叹的儿童。
就这一句话就能看出儿童的天真烂漫及纯洁,此时只有拥有童心的人才会肆无忌惮的说出真话,因为儿童的心灵是最纯洁的。
文章中只简短的几句话,几个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就将文章所有人物的性格特点全面的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而且叙述的是那样细致,分析的是那样透彻。
在整篇文章中叙述者是了解整个故事的每个情节的,是全知全能的。
这便是全聚焦的叙事视角的特点,在这篇文章中将这种特点展现的极其清晰。
班级:
语文教育一班学号:姓名: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