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 书法艺术

合集下载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中的小调。

它创建于三国魏朝的仲由。

他是最杰出的隶书权威,楷书的笔法脱胎于韩立,笔法生动如在大海中飞翔。

但结构宽平,横画长直画短,官分遗风犹存。

然而,模型方法已经准备好了,它实际上是官书的祖先。

王羲之到了东晋,对小楷书法的研究更加细致,使之臻于完美,也为中国小楷书法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欣赏标准。

汉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

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

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

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

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唐首先要提的是写经体,特别是敦煌写经,这些墨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是当时民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些不容忽视。

蔡襄传注释

蔡襄传注释

蔡襄传注释
【一、蔡襄简介】
蔡襄(1012-1067),字伯简,南宋官员、文学家。

福建晋江人,自幼聪慧,成年后参加科举考试,状元及第。

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是南宋初年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

【二、蔡襄的文学成就】
蔡襄的文学成就颇高,尤其擅长诗、散文和辞赋。

他的诗歌作品富有抒情性,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著称。

散文方面,他的《岳阳楼记》被誉为千古名篇,传颂千古。

辞赋方面,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蔡襄的政治生涯】
蔡襄的政治生涯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地方政务,二是朝廷政务。

在地方政务方面,他历任建州、泉州、福州等地知州,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在朝廷政务方面,他曾任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要职,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决策,对南宋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蔡襄的书法艺术】
蔡襄的书法艺术成就卓越,尤以行书、楷书见长。

他的字体结构严谨、笔势雄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书法作品有《颜筋柳骨帖》、《祭侄文稿》等,被誉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五、蔡襄的历史评价】
蔡襄在南宋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政治作为和文学成就受到后世的赞誉,被誉为“一代文宗”。

在书法领域,他被誉为“宋四家”之一,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四家书法欣赏

宋代四家书法欣赏

宋代四家书法欣赏
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着众多书法家的杰出成就,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北宋的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他们在笔法、章法、气韵上各有卓越,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艺术风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篱,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

苏轼的书法风格大胆雄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善于借鉴古人之作,同时也注重创新。

苏轼的草书颇有自己的风格,多见于诗词、札记、书信等。

他的代表作有《赤壁道中书》、《兰亭序》等。

黄庭坚(1045-1105),字耽溪,号石湖,是宋代文学和书法的杰出代表。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体现了他的个性和思想,富有强烈的感情表现力。

他的行草和草书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宝贵遗产。

他的代表作品有《自虞山诗帖》和《归田赋》。

米芾(1051-1107),字元德,号东篱,是宋代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和书法家。

米芾的书法风格优美大方,造诣极高。

他擅长行书和楷书,尤其在章法和布局上有独特的见解。

米芾的作品有清华《八大山人墨迹册》、北京故宫博物院《春雨图》等。

蔡襄(1103-1148),字介之,号襄阳,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

蔡襄尤其精通篆书,其书法遒劲有力,字型浑厚。

他的书法传承了唐代
颜真卿、柳公权的传统风格,刚柔并济,充满了阳刚之气。

他的代表作品有《道德经》、《千字文》等。

总之,宋代四大家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后人书法创作的启示和指导。

我们应当认真欣赏、借鉴、传承这些伟大的书法遗产,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蔡襄 与宾客帖译文

蔡襄 与宾客帖译文

蔡襄与宾客帖译文(原创版)目录1.蔡襄简介2.宾客帖背景3.宾客帖译文及赏析4.蔡襄的书法艺术特点5.蔡襄对中国书法的贡献正文1.蔡襄简介蔡襄(1012-1067),字伯简,南宋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他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子中允、知制诰等职务,是北宋文人代表之一。

蔡襄才学出众,擅长诗文,与梅堯臣、歐陽修、蘇洵并称为“永嘉二王五子”。

此外,他在书法方面也有着极高的成就,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2.宾客帖背景《宾客帖》是蔡襄的一篇书法名作,书写于 1044 年。

当时,蔡襄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应友人之邀,书写此帖以赠宾客。

此帖内容为七言绝句,描述了作者与友人相聚欢宴的情景,诗句优美,寓意深刻。

3.宾客帖译文及赏析原文:夜泊牛渚怀古怨,潮平江静梦翩翩。

渔火夜多愁断肠,重重门望月华满。

岸蒲方绿鸟归巢,岛柳依依人归远。

琵琶声里忆荷花,不知今夕是何年。

译文:夜晚停船在牛渚,怀念古人,抱怨时光流逝。

潮水平静,江面宁静,梦境翩翩。

夜晚渔火令人愁肠寸断,重重门望,月光洒满。

岸边蒲草绿意盎然,鸟儿归巢,岛上柳树依依,人们离去。

在琵琶声中回忆荷花,不知今夕是何年。

4.蔡襄的书法艺术特点蔡襄的书法以楷书见长,融汇古今之长,刚柔并济,骨韵并重。

他的楷书字形端庄,结构严谨,笔画流畅。

在用墨上,他善于运用枯润、浓淡的变化,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在布局上,他力求简洁明了,注重行、列的对称与和谐。

蔡襄的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书法家排行榜

中国古代书法家排行榜

1.王羲之,其书法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被尊为一代“书圣”。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

2.颜真卿,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

行书遒劲舒和,神彩飞动。

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颤体”。

书风饶有筋骨。

悲恸处所作行草《祭侄文稿》后世评为“天下第二行书”。

3. 柳公权,其书结体紧密,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

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

,后人习楷书多“以柳体入门,以颜体见功”。

著有《玄秘塔碑》。

4.王献之,被评“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5.诸遂良,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

《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6.钟繇,工书法,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

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

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

7. 欧阳询,学自王羲之父子,参以隶法,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后人称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

谁是“书法四大家”之

谁是“书法四大家”之

谁是“书法四大家”之作者:丁启阵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8年第19期宋代著名书法四大家的排名为“苏黄米蔡”,其中“苏黄米”分别指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但“蔡”究竟是指蔡襄还是蔡京,却众说纷纭。

那么,宋代书法四大家中的“蔡”,究竟指的是谁呢?最早记载书法四大家的是元朝时南宋遗民王存。

王存在《跋蔡襄洮河石砚铭》墨迹中称蔡襄书法“笔力疏纵,自为一体,当时谓之为四家。

窃尝评之,东坡浑灏流转,神色最壮,涪翁瘦硬通神,襄阳纵横变化,然皆须纵笔为佳。

若君谟(即蔡襄)作,以视拘牵绳尺者,虽亦自纵,而以视三家,则中正不倚矣”。

可见,最早的“宋四家”中的“蔡”指的是蔡襄,而非蔡京。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质疑的主要依据有两条:一是“苏黄米蔡”四个姓氏的排列顺序;二是蔡襄、蔡京书法的优劣。

明代书画鉴赏家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云:“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者,谓京也。

后人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君谟书耳。

君谟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米芾字)后,其为京无疑矣。

京笔法姿媚,非君谟可比也。

”明代孙镀也说:“宋四大家其蔡是蔡京,今易以君谟,则前后辈倒置。

”(《书画跋》)清代著名学者杭世骏在《订讹类编续编》中也将“苏黄米蔡非蔡襄”作为“人讹”的一个事例。

此后,这两种说法各有追随者,争论不休。

主张蔡襄者,提出的较为有力的补充证据主要是宋代人对蔡襄书法的普遍推崇,如宋仁宗非常喜欢蔡襄的书法,曾下令让他书写自己撰写的《元舅陇西王碑文》,又曾经命令他书写《温成后父碑》。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说:“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

”欧阳修也曾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苏轼同样对蔡襄的书法艺术推崇备至:“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现代一般论者也说,蔡襄的书法取法晋唐,讲究古意与法度,其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淳淡婉美,草书参用飞白法,卓然能自成一体。

此外,对于“苏黄米蔡”的排序问题,现代收藏大家曾在《宋四家书》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解释:“按次序应是蔡、苏、米、黄,普遍读为苏、黄、米、蔡,以阴阳平上去顺日,遂成习惯。

宋代对蔡襄评论的

宋代对蔡襄评论的
,被誉为“小李白”。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 深远,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
人文精神。
在宋代文学史上,蔡襄被视为 与苏轼、王安石等人齐名的文
学家。
蔡襄在书法上的造诣
蔡襄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端庄秀逸、潇洒流畅”。 他的书法风格以楷书为主,行书也有较高的造诣,被后人称为“蔡体”。
除了书法,蔡襄在文学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其诗、词、散文均有佳作,且 作品内容丰富多样。
蔡襄的政治作为
地方行政经验丰富
蔡襄在地方担任过许多职务,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其治理措施多为民谋福利 ,深受百姓爱戴。
忠言逆耳
蔡襄在朝中曾多次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一些政治弊端进行了尖锐的 批评,虽然引起了某些官员的不满,但也得到了部分开明人士的赞赏。
他在任期间实施了许多有益于民生的政策,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救 灾赈济等。
他还注重教育,修建了许多学校,为百姓子女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
蔡襄在民间的传承
蔡襄的文化成就和道德品质在民间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视为珍宝,许多 诗词和文章被编入各种文集广为流传

宋代以后,蔡襄被尊为文化名人和道 德楷模,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刚正不阿
宋神宗赞扬蔡襄在政治上 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讳 。
尽心尽力
宋神宗评价蔡襄在为官期 间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 民做出了贡献。
宋徽宗对蔡襄的敬重
敬重其品德
宋徽宗敬重蔡襄的品德,称赞 他是一位道德楷模。
敬重其书法
宋徽宗敬重蔡襄的书法,认为他 的书法作品是珍贵的艺术品。
敬重其学问
宋徽宗敬重蔡襄的学问,认为他的 学识渊博,对国家文化发展有重要 贡献。

蔡襄《入春帖》《南归帖》受信人考——兼论蔡襄与葛宥的交游

蔡襄《入春帖》《南归帖》受信人考——兼论蔡襄与葛宥的交游

T圉_雨水研究蔡襄《入春帖》《南归帖》受信人考—兼论蔡襄与葛宥的交游◊武宝民蔡襄(1012—1067),字君漠,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

天圣八年 (丨030)甲科前十名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三 司使、端明殿学J r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 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卒谥“忠惠'累赠少师。

所作《荔枝谱》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 罘树分类学著作”。

有《端明集》传世。

其诗文 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在 中国书法史上,蔡襄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 一,且是有宋以来第一人,引领整个宋代书法艺 术的发展趋势,是“尚意”书风的先导者。

今笔者不揣拙笔陋见,对蔡跋遗存的书法墨迹和刻本中的《人春帖》《南归帖》进行考析,论正两帖身份归宿问题,以求正于诸同仁。

一、《入舂帖》《南归帖》考析1.《入春帖》,纸本,草书。

信札则,凡十一行,共一百二十字,纵30厘米,横41 •丨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图I)。

历史上,此帖有许多别名:《蔡襄集》称《致公绰仁弟书》,《平生壮观》称《公绰仁弟》,《大观录》称《公绰札》,《敬一堂帖》《渤海藏真帖》中皆称为《与公绰仁弟书》等。

襄启,入春以来,属少人便,不得驰书上问,唯深瞻想。

日来气候阴晴不齐,计安适否?贵属亦平宁。

襄举室吉安,去冬大寒,出入感冒、(积)劳,百病交攻,难可支持。

虽入文字,力求丐祠。

今又蒙恩,复供旧职,恐知,专以为信。

前者铜雀台瓦研,十三兄欲得之,可望寄与,旦夕别寻端石奉送也。

正月十八日,襄顿首。

公绰仁弟足下。

1蔡襄的书法,崇尚法度,诸体皆掖,草书一体更具独特面貌。

他大胆开创,用^泰/-Mvl、:$、\表rw^i r^-®^^:^、r^A^^^^^4-r^^^d^^3:.^^7叙>>o圓图1蔡襄草书入春帖30cm X41.1c m纸本故宫博物院藏图2蔡8行草南归帖ffi 本“散帛笔”写•散草”,谓之“飞草”,如《思 咏帖》《陶生帖》《虹县帖》都具有其自成 一家的“飞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 2009-08-15 12:20 阅读7 评论0字号:大大中中小小蔡襄(1012-1067)字君谟。

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

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

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

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

蔡襄著作的《茶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

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

另有《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

著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最后不得不补充一点,在书法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

这一点值得商榷。

《门屏帖》尺牍(下为局部)纸本27.8cm X1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颛诣门屏,陈谢推官吕君。

九月日,襄上谒。

《门屏帖》为蔡襄早期作品。

《海隅帖》1045年作纸本28.8cm X15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再拜。

襄海隅陇亩之人,不通当世之务,唯是信书,备官谏列,无所裨补。

得请乡邦,以奉二亲,天恩之厚,私门之幸,实公大赐。

自闻明公解枢宥之重,出临藩宣,不得通名。

下史齐生来郡,伏蒙教勒,拜赐已还,感愧无极。

扬州天下之冲,赖公镇之,然使客盈前,一语一默,皆即传著,愿从者慎之!瞻望门阑,卑情无任感激倾依之至。

襄上,资政谏议明公阁下。

谨空。

《虚堂诗帖》1048年纸本22.6cm X16cm 藏处不详释文:虚堂永昼来风长,石枕竹簟生清光。

文园肺渴厌烦热,更要夫君在侧傍。

《入春帖》1051年纸本30cm X41.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贫贤帖》纸本高31.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昔之贫贤寒俊,偶有流落失职者,其为文章,多所怨诽,不得其正。

又况久处乐而行患难,乃能克意文翰,而无前所累者,非胸中泰定,有以处之,非数数能也。

故人之弟以示余,故书。

襄。

尺牍《思咏帖》1051年纸本纵29.7厘米横39.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

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

知官下与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乐。

唐侯言: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

初夏时景清和,愿君侯自寿为佳。

襄顿首。

通理当世屯田足下。

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陶生帖》尺牍1051年纸本29.8cm X5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陶生帖》为草书翰札。

潇洒劲逸。

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

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的。

释文:襄:示及新记,当非陶生手,然亦可佳。

笔颇精,河南公书非散卓不可为,昔尝惠两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

耿子纯遂物故,殊可痛怀,人之不可期也如此。

仆子直须还,草草奉意疏略。

五月十一日,襄顿首。

家属并安。

楚掾旦夕行。

蔡襄《虹县帖》尺牍1051年纸本行楷书31.3 x 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襄启:近曾明仲及陈襄处奉手教两通,伏审动静安康,门中各佳,喜慰喜慰!至虹县,以汴流斗涸,遂寓居。

馀四十日,今已作陆计,至宿州,然道途劳顿,不可胜言。

尚为说者云:渠水当有涯,计亦不出一二日。

或有水,即假轻舟径来;即无水,便就驿道,至都乃有期耳。

闽吴大屏皆新除,想当磐留少时。

久处京尘,无乃有倦游之意耶?路中诚可防虞,民饥鲜食,流移东方,然在处州县,须假卫送,老幼并平善。

秋凉,伏惟爱重,不宣。

襄顿首。

郎中尊兄足下。

谨空。

八月廿三日,宿州。

蔡襄自书诗卷局部请点击右键下载[解压密码:《蔡襄自书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纸本,三接纸,纵28.2cm,横221.2cm,行书,73行,884字。

卷尾有宋、元、明、清及近代共134家题跋。

鉴藏印记:“贾似道印”、“悅生”、“贾似道图书子子孙孙永保之”、“武岳王图书”、“管延枝引”、“梁清标印”、“焦林”及清嘉庆内府诸印。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

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11首即是。

书写时间当在诗成之后不久,蔡襄时年约40岁。

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

近代朱文均赞云:“此册行楷略备,无不臻美。

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栗不减柳谏议。

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

”《珊瑚网》、《吴氏书画记》、《平生壮观》、《石渠宝笈三编》、《选学斋书画寓目续记》、《壬寅销夏录》等著录。

刻入《秋碧堂》、《经训堂》、《玉虹鉴真》诸帖。

(撰稿人:华宁)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附录:从旧藏蔡襄《自书诗卷》谈起作者:朱家溍故宫博物院藏宋蔡襄《自书诗卷》,是他的主要传世作品之一。

此贴曾由我家珍藏(当时是册),虽已过去了几十年了,收藏过程还历历在目。

今追忆往事并谈谈蔡襄的书法。

蔡襄《自书诗卷》,素笺本,乌丝栏,纵28.2、横221.1厘米。

内容包括《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书藏处士屋壁》《题龙纪僧居室》《题南剑州延平阁》《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杭州临平精严寺西轩》《崇德夜泊寄福建提刑章屯田思钱唐春月并游》《嘉禾郡偶书》《无锡县吊浮屠日开》《即惠山泉煮茶》等共11首。

卷后有宋至清时人题跋,今依序移录于下:"政和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子之子伸敬观。

" "端明蔡公诗稿云"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者,欧阳文忠公所题也。

二公齐名一时,其文章皆足以垂世传后。

端明又以翰墨擅天下,片言寸简落笔人争藏之以为宝玩,况盈轴之多而兼有二公之手泽乎?览之弥日不能释手,因书于其后。

政和丙申夏四月癸未延平杨时书。

""君谟妙画如此,诗词称之,宜乎每为欧公所誉,二公所谓陪奉得着也。

张正民题。

""君谟字画名世。

每自书所作诗,不惟意在挥染,亦使后人得之便可传宝,向来过目不啻十许卷也。

蒋璨。

""东坡先生曾以蔡公书为本朝第一。

此公自书所为诗也,才三纸余而真行草法皆备。

欧阳文忠尝题其一篇云极有古人风格。

可为三绝矣,真予家之宝也。

""余旧得君谟所书诗十数幅,一卷于秦忠献公家。

今复得此三纸。

纸虽一同而界行不接,故难续于其后。

因书以记。

嘉定壬午岁除先五日,窠林老人向水、苦冰甫。

""蔡君谟书深得魏晋之意,深稳端润,非近时怒张筋脉屈折生柴之态。

且其诗极有古人风致,诚为二绝。

吴郡张天雨题。

""端明蔡学士,书翰文藻与欧公并驱联璧,称誉当世。

欧公亲题是作谓有古人风格。

龟山先生道学先贤,亦推奖之,信不诬也。

去公今五百有余岁,处楮在人间者无几矣。

以恒宗友当宝惜之。

林泉老生陈留张枢拜观。

""华亭陈彦高平生以好古自喜,年已八十,家无余赀,而所藏蔡端明手书自为诗用诗及宋诸儒先题识凡一卷犹存。

它日命其子以相示,展玩再四,固念先哲身殁名传者有其实也。

握笔知愧矣!愿为同志言之。

后学奉化陈朴敬书。

""楚纪善管公竹间示余所藏宋学士君谟诗累幅。

学士自书其作凡十有一首。

字画清劲,诚一代绝笔,如华星秋月,辉映大虚。

当时欧阳公、龟山先生俱有品题,阅之诚希世之宝也。

夫自皇祐至今流传数百载,非好古博雅之君子孰能知所宝乎。

今观学士所书,殆不止此,惜其有缺简耳。

竹间公宝而藏之,可谓好古博雅之君子矣。

洪武九年正月庚寅匡山*翁。

""昔者孔子读诗,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曰:诗之好仁如此。

盖高山景行,人自不能不仰之行之耳。

蔡公君谟文翰有名一代,此其自书所为诗,辞气类陶彭泽、韦苏州。

书法得晋人笔意,当时欧阳文忠已称其极有古人风格,龟山杨文靖公亦赞其左方。

夫以蔡公之才贤自足为二公所景仰,况二公文章道德尤为古今所崇望,观此卷者安得不起高山景行之恩。

卷末题尤多名士。

余同僚竹间管候得之珍重特甚,非好仁之君子恶能然。

壬午冬十二月甲子会稽胡粹中拜观敬书。

""乾隆五十五年岁在庚*七月朔日,观于吴中经训堂。

丹徒王文治。

"卷后最末有先父题跋。

此卷所钤鉴藏宝玺有"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

所钤收传印记则有"贾似道图书子子孙孙永宝之""贾似道印""似道""长""悦生""武岳王图书""管延枝印""梁印清标""蕉林""棠村审定"等。

曾经著录此帖的有《珊瑚网》《吴氏书画记》《平生壮观》《石渠宝笈三编》《选学斋书画寓目续记》《介祉堂藏书画器物目录》。

清朝时还曾刻入《秋碧堂法帖》《经训堂法帖》《玉虹鉴真法帖》。

据前人题跋和收藏印记以及著录,可以明确蔡襄《自书诗卷》的收藏者,宋人有向水、贾似道,元人有陈彦高,明人有管竹间,清人有梁蕉林、毕秋帆,最后入内府。

辛亥革命后,宫中书画器物等除溥仪以赏溥杰为名携出的部分和作为向银行借款的抵押品以及赏赐遗老、赠送民国要人的以外,由太监和内务府人员窃出的也不在少数。

蔡襄此帖想当然也是被太监们窃出的。

当年地安门大街桥南路西有一家"品古斋",是北城惟一的古玩铺(其余还有一两家只是所谓"挂货屋子")。

太监们出神武门,距离最近的销赃处所那当然就是"品古斋"了。

此外,北城的王公将相第宅很多,落魄的纨绔子弟以及管家们也都把"品古斋"当作销售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