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桂花雨》教学教案篇一《桂花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
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接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
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整个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优点之一。
但也有不足之处。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
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我觉得这话说得好,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的现象,力求做得更好。
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小小的船》优秀教案(通用15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小小的船》优秀教案(通用15篇)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小小的船》优秀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知8个生字,指导“尖”的书写。
3、体会是诗句所描绘的夜空景象,培养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月儿比喻成了小船;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课件:有关字、词、句,卡片、录音、磁带;作业设计、布置:课内:描红“尖”一行课外: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小朋友喜欢猜谜吗?老师给大家猜个;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你们喜欢看月亮吗?你们看到的月亮是怎么样的?(出示“圆月,新月,引导说出”圆圆的月亮,弯弯的月亮)2、接题在晴朗的夜晚,有这么个可爱的月亮挂在蓝蓝的天上,该多美呀!难怪俺们小朋友都喜欢看月亮。
有位老爷爷还特地把俺们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写成了一首小诗。
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师领读课题,生齐读。
二、看图今天来势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俺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了什么?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小女孩坐在哪里?她看见了什么?从图中,俺们可以看出,题目中“小小的船'就是指的什么呀?三、初读课文,读通读准1、边听课文边看图,想:课文是怎样描写与儿的?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一起找好在课文中的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多读几遍,读准音。
4、检查阅读情况(1)抽读生字卡。
(2)读一读难读的字。
弯船两尖闪星天蓝看坐四、指导写字1、学会了课文,俺们来学习写字,今天俺们只学习一个字“尖”。
2、多媒体出示“尖”,分析。
(1)指名读。
(2)找朋友。
(3)这个字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小”要注意“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小小的船》优秀教案篇2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情趣。
2、丰富词:一节一节,理解动词:推、拉、拖,会使用句式:开来了船。
小学一年级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15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15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1一、教材说明这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
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文章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先写将军对红军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课文叙述的顺序;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是在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难点是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1、教学开始,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说出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围绕“思考。
练习”3、让学生重点反复朗读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文字,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文字集中体现在第7自然段。
重点要让学生领会从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描写将军神态的文字,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准确地找出来。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思想感情。
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语文公开课《小小的船》教案(优秀3篇)

语文公开课《小小的船》教案(优秀3篇)《小小的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5、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7、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
当然这只是个神话。
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说明:卡通人物丁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指导看图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将具体事物与词组一一对应,具体情境更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
2、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说明:孩子的好奇心由此被激发。
三、读文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
(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
(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
一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5篇

一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5篇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主持稿,主持稿是以节目为基础进行编撰的。
你知道主持稿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冷静、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发明性的思维能力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流程: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1)爬出来的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
(1)知道“司马”是复姓。
(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
(学生或教师)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
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推荐,全班反馈。
(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考虑问题(1)(2)4、小组讨论推荐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和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3)朗读指导。
2、学习4~6段,解决问题(2)(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小朋友的表示,板书:哭喊叫找小组讨论这些小朋友当时是怎么想的?(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他是个怎样的人?划出司马光的动作。
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
(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5、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
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17篇)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17篇)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抓住贯穿课文的思想感情线索,领悟课文的深刻寓意,熟悉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具备了无穷无尽的制造力,《难老泉》教案教案。
(二)了解课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课文引用史料传奇的作用。
(三)学习运用比拟阅读的方法阅读分析课文。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是怎样熔景物、传奇、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的?分析: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熔景物、传奇、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
文章开头两段运用比照手法,表现了山西的新旧变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
接着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忘”精神为中心,既介绍了晋词的名胜古迹,又引用了有关历史典故、神话传奇以及名人诗文,多方面表现“难老”这一特点。
让读者感受到,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
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文化才会像“难老泉”一样“永久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
”源远流长。
(二)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是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的吗?文章前后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没有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
文章宕开笔墨,从山西写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晋祠,由晋祠而“晋祠三绝”,由“三绝”而难老泉。
前后内容由远而近、由大到小,并有着鲜亮的内在联系,看似散漫的笔墨,始终紧扣着“难老”二字。
开头写历史的新陈代谢,使山西“难老”,太原“难老”,一派“富强、“欢快”景象,实际是为下文抒写对“难老泉”的”观感张本。
写晋祠“三绝”,“宋塑侍女”好像仍在“召唤”“说笑”,青春常在,“古柏齐年”历经三千多年仍生气勃发,更是“难老”,这些记叙描写,连续为“难老泉”铺垫。
而“难老泉”自身,则长流不绝,“千年万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制造”,“一手是工,一手是农”,取得令人“兴奋”的业绩,使难老泉更焕发青春。
文章就是这样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老”精神为中心组合材料,熔景物、传奇、古迹、新貌于一炉,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2024年一年级上语文公开课教案(通用13篇)

2024年一年级上语文公开课教案(通用13篇)一年级上语文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坐姿、书写姿势。
2.掌握书写姿势、执笔姿势,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拼音内容。
3.培养学生对汉语拼音的书写兴趣。
教学重点: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内容。
教学难点: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拼音的书写,同学们完成的特别好,这节课要再接再厉。
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写字姿势及执笔姿势,在这节课写字过程中,同学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写字及执笔的姿势。
二、新授教学:1.教学“z”:拼音“z”在书写时占拼音格子的中格,由一笔写成,书写要流畅,笔画要挺直。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按照“z”的写法,完成“c、s、r、w”这些拼音的书写,这些拼音的书写都是在中格书写,具体书写笔顺仔细观察书中提示。
4.教学:“y”:拼音“y”在书写时占中下格,是由两笔写成,第一笔是捺,占中格,要直,第二笔是摘,占中下格。
5.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教学“zh”:拼音“zh”在书写里就是拼音“z”和“h”的组合,分别用两个拼音的写法来写各自拼音,但是两个拼音在挨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拼音。
7.按照“zh”的写法,完成“ch、sh、ai、ei、ui、ao、ou、iu、ie、ue、er、an、en”的书写,这些拼音的书写都是两个拼音的组合,具体写法参照书中提示。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三、课堂小结:教学反思:学生对于书写姿势的保持还是需要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的,在教学中就要时常提醒。
但学生的写字还是很标准的,对于拼音的写法已经不陌生了,所以本节课完成很好!周节次:3——1一年级上语文公开课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3、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语文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语文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第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杨树之歌》北师版原文及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杨树之歌》原文我们的名字叫大叶树,成天喜欢哗啦啦地歌唱。
刮风时唱得欢快,下雨时唱得响亮。
没有风雨来帮忙,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唱给学步的小宝宝,伴他和蝴蝶捉迷藏。
唱给白发的老奶奶,陪她在树下聊家常。
唱给下棋的老爷爷,和他悠闲度时光。
我们边唱边拉起手来,为行人送去一片凉爽。
我们边唱边轻轻鼓掌,感谢金色的太阳,春天它使我们翠绿,秋天它为我们染上金黄。
《杨树之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用喜欢的方法识字,准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韵律美。
3、激发学生对杨树以及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关于杨树的课件或图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
观看有关杨树的课件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说说你对杨树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杨树的诗歌。
二、新课(一)自学自主读文,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1、自读识字:自读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2、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标出小节序号。
(二)识字多种形式识字。
1、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2、认读生字新词卡片,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小组内组织识字抢答游戏。
(三)交流整体感知。
1、同桌合作读文。
2、小组合作,选喜欢的方式读文。
(四)诵读合作读文,体会诗歌韵律美。
以小组为单位,选用不同的方式汇报读文。
(五)评价全方位评价。
1、同桌合作读文时,相互评价。
2、小组合作汇报读文时,全班范围内评价。
(六)写字自学易学的生字。
1、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自主找出易学会的生字,同桌交流学习。
3、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认真练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专一
蚓--用心一也
反复设喻
蟹--用心躁也
通假字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
“輮”通“煣”,使……弯 曲。
“有”通“又”,“暴”通 “曝”。
“知”通“智”(zhì), 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 赋。
古今异义(古/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参加、加入) 2、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 3、假舆马者(凭借、借助/不真) 4、用心一也(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5、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6、虽有槁暴(即使/虽然) 7、金就砺则利(金属/金子) 8、劝学(勉励/规劝、劝戒) 9、而绝江河(渡/断绝) 10、輮以为轮(把…做成/认为)
A、提高自己: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B、改变自己: 輮以为轮
3、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登高博见 顺风而呼 假习方法: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不积水流
正反对比 反复设喻
要积累
学习应该持什么态度?
学习态度:
要坚持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正反对比
5.选出加点的“而”所表示的关 系不同的一项(D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思考
在今天,我们应该 怎样学习?
下课了,休息,休息一会儿吧!
青,取之于蓝
从
而青于蓝
比
善假于物也
对
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
被
强化训练
1.选出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音、 义判断正确的一项(D ) A.故不积跬步(jí,积累)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nǔ,低 劣) C.锲而不舍(shě,遗弃) D.金石可镂(lòu,雕刻)
2.选出对下面句中加点字 “十”“一”判断正确的一项D () ①骐骥一跃 ②用心一也 ③不 能十步 ④驽马十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 在动词“参省”前,作状 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 用在动词“食”、“饮” 前,作状语,当“向上” (指在地面上),“向下” (指在地下)讲。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 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 词,活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2、加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 使…走的快)
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等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式
青,取之于蓝 介词结构后置
衡水五中高中语文组 马创国
我叫马婉馨, 一岁十个月了, 可是我已经 开始学习了, 因为 我知道 “学不可以已”。
别夸我 了, 害羞!
劝
荀
子学
马创国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 容;
对这篇文章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1、本文的中心论点 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用 了哪些比喻?
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
无以至千里
固定句式
輮以(之)为轮
省略句式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虚词归纳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
积善成德,而
而 神明自得
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而绝江河
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并列连词 并 且 递进连词 而 且
顺承连词 就
转折连词 却
修饰连词 地 假设连词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