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行为研究--李嘉诚

领导者行为研究--李嘉诚
领导者行为研究--李嘉诚

重用新人,让企业充满活力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在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创业之初,企业主要希望有忠心耿耿、踏实苦干的人才。

盛颂声、周千和就是这样的人才。他们从29世纪50年代初就跟随李嘉诚,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是长江劳苦功高的元勋。

周千和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所可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为自己苦做,打工的就不是。话补课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

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

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子的精神安慰。”

其实不然,李嘉诚委以重职又同时委以重任。盛颂声负责长实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实的股票买卖。直到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才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和下属为他践行,使盛颂声非常感动。

周千和任然留在长实服务。后来他的儿子也加入长实并成为长实的骨干。李嘉诚认为,长江产业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合作和支持。

香港某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探讨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时说:

“创业之初,衷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能跟得上形势。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一方面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干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故此,一个富豪便往往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显然超卓。如果他一直只任用元老重臣,长实的发展相信会不如今天。

元老重臣经验丰富,老成持重,但却往往拙于开拓,缺乏闯劲。

如果要不断地发展事业,就需要一批博学多才的青年才俊作为新鲜的血液注入企业中来。这样不但可以弥补老臣们的胆识、胸襟和见识上的不足,更可以推动事业不断前进,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李嘉诚深谙此理。因此,他虽然一直看重那些初期的创业伙伴,但并不一味依赖元老重臣。

在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霍建宁。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并非因为他经常抛头露面。时间上,他主要从事幕后工作。此人擅长理财负责长实集团的财务策划,他处事较为低调,认为自己不是个冲锋陷阵的干将,而是个专业管理人士。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大学,随后赴美深造。1979年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出任长实会计主任。他持有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证(凭此证可以去任何英联邦国家与地区做专业会计师)。

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此时,霍建宁才35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实属罕见。

霍建宁不仅是长实系四家公司的董事,还是与长实有密切关系的公司如熊谷组(长江地产的重要建筑承包商)、广生行(李嘉诚亲自扶植的商行)、爱美高(长实持有其股份)的董事。

传媒称霍建宁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实集团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亲自去办或参与决策的。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取决于最终决策。从李嘉诚对他如此器重和信任来看,可知盈大亏小。

霍建宁还为李嘉诚充当“太傅”的角色,肩负着培育李泽楷、李泽钜的重要职责。

由此看来,李嘉诚十分重视对专业管理人才的任用,将之视之为事业拓展的基石。不但能够不拘一格委以大任,而且给予其相应的收益,以增强其归属感。

长江公司高管层中,还有一味叫周年茂的青年才俊。周年茂是长实的元老周千和的儿子。周年茂还在年轻时代时,李嘉诚就把他当作长实未来的专业培养人才,并把他和其父周千和一道送往英国专修法律。

当周年茂学成回港后,很自然地就进了长实集团,并被李嘉诚指定为长实公司的代言人。

仅仅两年后,周年茂就被升为长实董事,1985年后又与其父周千和一道擢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当时,周年茂才30岁。

有人说周年茂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是得其父的荫庇——李嘉诚是个很念旧主的人,为感谢老臣子的犬马之劳,故而“爱屋及乌”。

这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尽然。李嘉诚的确念旧,却不能说周年茂

的高升是因为李嘉诚对他的关照。其实,最主要的一点,任然是他自身具备的相应实力,有足够的能力担任重任。

周年茂顶替的是一句加拿大的盛颂声的缺位,负责长实系的地产发展。压在他肩上的单子比盛颂声在时还要大。但是他不负众望,凭借出色的工作业绩得到了公司上下一致的好评。

现在长实的地产发展有了周年茂,财务策划又有了霍建宁,楼宇销售方面则有一名女将洪小莲,三驾马车把长实带向了更高更远处。

从对周年茂的重用上,可以看出李嘉诚的确很念旧,以及爱屋及乌。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看重的是能力而不是背景,以重贤任能为原则。

李嘉诚任用俊才,把自己从事无巨细一把抓的初级阶段给释放出来,得以将主要精力放到了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上。

新人才有新思想,高干劲,一个企业要不停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重用新人是一个早就人才的过程。对他们委以重任,让他们参加到事业中来,不仅是给新人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新人会以其特有的思想、向上的朝气,为你的事业带来新的气象,不可否认,重用新人的前提是你能够发现新人才并冒着可能失败的风险对其委以重任——这就需要你培养猎人般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了。

善待员工,打造和谐的企业氛围

在职场中,员工与老板的关系存在困扰的现象非常普遍,除了影响团队合作与良好的沟通外,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负面的冲突甚至激烈的矛盾,影

响团队的稳定。多个调查资料显示,员工离职的原因中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与老板的关系处理的不好。

李嘉诚说:“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李嘉诚在处理公司高管离职时,还给他们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让下属分享公司的利益。使得公司拥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李嘉诚与员工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有一次,一位员工不小心把办公室里一匹非常珍贵的唐三彩马打碎了,李嘉诚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以后小心些”,根本没有责怪那位员工,他说:“马已经碎了,他也在自责,为什么还要去说呢?”

李嘉诚对员工既宽厚,又严厉。如果哪个员工做错事,李嘉诚必批评不可,不是小小的责备,而是大大的责骂。急起来,恼起来时,半夜三更打电话到员工家,骂的狗血淋头也是有的。

但李嘉诚的骂不是喜怒无常的乱骂,总是骂到实处。当然,也有骂错之时,他冷静后,便会找受批评者赔礼,说明道理。一般来说,越被李嘉诚看好的职员,受的批评越多、越严厉。他们经受过李嘉诚一段时间的捶打之后,通常又能升职和加薪。

李嘉诚曾自信地说:“在我的企业内,人员的流失及跳槽率很低,并且从没出现过工潮。最主要的是员工有归属感,万众一心。

李嘉诚说自己曾经也打过工,受过薪,他知道员工希望得到什么。他认为,要吸引和维系好的员工,要给他们好的待遇及前途,及有受重视的感觉。

在李嘉诚的公司里,曾有一个工作了10余年的中级会计,由于患了青光眼而没有办法继续工作,此时公司规定限度的医疗费用都已经用完了,他所面对的人生巨大的压力可想而知。李嘉诚知道后,说了两句话:“第一,我再支持你去看病;第二,不知道你太太的工作是否稳定,如果她不稳定的话,可以来这里工作,我可以担保她一份稳定的工作。你太太有了稳定的工作,你就不用担心收入和生活了。”

后来那位患病的会计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到新西兰去退休。那个会计全家都很感动,他的孩子们都很小。可能还不到10岁,但是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了一张祝福卡,送给李嘉诚,一张薄薄的卡片,传递着他们全家的感激之情。

可见,李嘉诚的精明之处在于他掌握了员工的心理,知员工之所需,尽力满足员工的要求,给予员工一定的后备保障,以此来获取员工的忠心,从而使他们愿意为自己服务。

量才使用,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企业领导者为了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求贤若渴”的作风。但是,能够让人才聚集到自己的身边却不会任用人才也不是一个成功领导者的素质。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该知道,仅仅拥有人才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成功,能够巧妙地任用人才,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华,而不是将他们放置在一个错误的位置,埋没他们的才干。

作为一个领导者,能够留下有才能的员工是使自己企业成功的前提。一次聪慧的李嘉诚知道,一个精明的企业领导是不应该只凭借物质奖励来对待有才能的员工的,还要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使企业中的员工能

够人尽其才,这才是正确管理人才和让企业发展得更好的方法。

李嘉诚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总是会及时和员工进行沟通,会亲临现场聆听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比如他会询问员工的工作岗位是否是自身所擅长的,会对员工的情况做详细的统计,包括员工的技术特长、员工的个人爱好等,目的就是充分了解员工个人的技能情况,从而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工作分配。如果发现有员工没有真正被安排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工作岗位上,李嘉诚会及时对他们进行岗位的调整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被重新安排工作岗位的员工工作得心应手,在工作中会更加出色,效率会大幅度提高,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如前所述,李嘉诚之所以能够合理地任用霍建宁和周年茂,了解、洞察这两个人是关键所在。只有在了解人才、洞察人才之后,李嘉诚才能对两位贤人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能够为这两个人提供最佳的工作岗位,使他们将自己的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李嘉诚懂得重用人才,也知道怎样任用人才。在李嘉诚的企业中工作的人都能够得到一个合适自己的位置,所以长江实业集团才能够不断创出佳绩。

善于授权,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过:“一名优秀的经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懂得授权和放权。”能够给予员工充分信任,鼓励他们自由发展是衡量优秀企业家的一个重要标准。优秀的领导者乐于并且善于将权力分配给自己的下属,他们需要做的只是为部下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李嘉诚对人才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广纳贤才,还给予人才足够的施展空间。他自己经常说:“人才招揽进来就是为了发挥他们的才干,如果放在一边不用,就像食物放久了就会发霉一样。”因此,凡是李嘉诚看上的人才,必然会得到重用,让他们在公司担任要职。当年跟随李嘉诚的人很多已经成为叱咤商场的成功人士。他们能有今日的成就,完全是因为李嘉诚充分相信他们,给予充分施展抱负的舞台。

有一次,李嘉诚在去汕头大学出席学校董事会的路上,接到一个公司经理打来的电话,说有一笔10亿的生意需要李嘉诚签字。李嘉诚当时就拒绝签字说:“我不签字,你自己看着办吧,能做就做不能做就算了。”说完就挂断电话。这个经理当时还以为听错了,再打一遍电话确认,没有听错。这种充分授权的胸襟,让所有员工都对李嘉诚非常佩服。在他们眼中,,没有一家公司会如此信任他的员工。李嘉诚鼓励每个有才干的人充分释放自己的力量,只要你有才能,就不会得不到重用。李嘉诚将公司的业务分为几个区块,交给追随自己多年的人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方式,让李嘉诚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企业发展方向上面,具体的业务让部下去做就可以。

集思广益,与其集资不如集智

在决定企业的大方向时,李嘉诚往往很重视团队的意见,讲求集思广益,群力群策,共同发挥集体的团结合作精神。李嘉诚曾说过,在决定大事的时候,哪怕我100%的清楚,也同样会召集一些人来,汇集大家的意见和信息,共同研究。因为我相信就算我考虑的再周到,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因此,只有集思广益,得到大家交流之后的意见,才能将犯错误的机率降低到最小。”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就应该善于利用团队的智慧,

并且给每一个成员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争取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发光发热。可以说,李嘉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善于学习,打造一支群策群力的团队,并发挥出团队的合作精神。

还记得一家日化产品公司在探讨牙膏销售的问题时,销售一直在下降,大家都为这事烦恼,一直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一个年轻人给出了一个建议,结果第二年的销售额提升了32%,建议是将牙膏口径扩大1毫米。这就是员工智慧的力量,不要小看员工的智慧,有些时候,一个员工的建议能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

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是企业的用人之道。因此,只有集思广益,打造一个群策群力的团队,才能够开辟企业新的发展模式,进而迎接新的挑战。

赏罚分明,制度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任何企业在发展的时候都会制定出一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标尺,也是企业发展的准绳。任何人触碰到这个标尺的时候,都要受到异一定的处罚,这样才能使规章制度不断发挥它的效力。

李嘉诚在经营企业的时候会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事,企业中无论任何人违反了规章制度都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员工对李嘉诚的这种做法表示欢迎,也赢得了很多员工的信任。李嘉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员工有违法制度的情况,他会进行处罚,而这种处罚是建立在赏罚分明的基础上,这也为李嘉诚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嘉诚建议企业管理者们,在对企业中违反规章制度的员工进行处罚

之前,为了确保处罚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并得到员工们的信服,所采取的处罚措施必须要建立在公开公正的原则上。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违法一次,处罚一次,处罚要及时。2、让员工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3、处罚之前,和员工沟通。员工出现违纪情况的时候,在没有弄清楚事情真相的时候不要盲目对员工进行处罚,要事先和员工进行有效沟通,认真听取他们违纪的原因,做到不给员工试图狡辩的机会,让真正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受到应有的处罚。(李嘉诚在香港曾经做过电子医疗仪器的生意,当时香港公民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医疗仪器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李嘉诚看准了大形势,开始投资电子医疗行业。当时,电子医疗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香港不断的涌现出电子医疗企业,哪个企业除了问题,马上又会出现另外一家企业。李嘉诚当时资金紧缺,为了节约成本,厂址建在偏僻的地段,工厂条件比较艰苦,但李嘉诚还是反复强调要保证质量问题。由于李嘉诚的诚信经营,电子医疗仪器厂的效益越来越好。)

唯才是举,得人才者得天下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深深懂得,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并不仅仅是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合理并且恰当的运用具有不同才华的人,还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识别不同的人才,同时大胆启用这些具有不同才华的人才。因此,在组成李嘉诚“智囊团”的成员中,既有一些财务专家,还有一些长期穿梭于房地产行业中的“老手”,那些彰显出勃勃生机的年轻有为的香港人,李嘉诚也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纳入旗下,而一些作风严谨、善于谋划分析的外国人也有机会成为李嘉诚“智囊团”中的一员。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正是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而不是任人唯亲。李嘉诚曾说:“在我两个儿子加入公司之前,我的公司并没有聘用亲属的先例。我认为,亲人并不一定就是工作上的亲信。”在他的公司中,无论那些行政人员是什么国籍,只要他们对公司忠诚,有归属感并且在工作上有所表现,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考验之后,一定能够成为公司的核心人员。

当初白手起家的李嘉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奋斗后,自己的事业已经初具规模时,他意识到,企业寻求的是长期的利润和发展,对于企业来讲,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李嘉诚创业伊始,实力非常有限,因此无法招揽高素质的人才。而他的公司内部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团队,很多只有小学学历。尤其是在技术管理方面,李嘉诚的工厂里更是面临着一个人才极度缺乏的局面。当事业壮大之后,他提高了自己企业的用人标准,以前的创业元老虽然被李嘉诚看作是企业的重臣,但是他们却无法适应新的商业竞争的需要。他克服了重重阻力,将一些曾经帮助他创业的难兄难弟劝退,果断启用了一批新人。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力量和活力。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内地进入开放时期,很多留在潮州老家的侄辈和亲朋好友,纷纷要求来到李嘉诚的企业工作,但李嘉诚却婉言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这并不是李嘉诚不重视亲情,而是他坚持自己“知人善任,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他清楚的知道,企业是要依靠能力才能求得发展的。大量的裙带关系只能让自己的企业最终走上毁灭的道路。当然面对潮州老家的亲朋好友的请求,李嘉诚也不是完全拒绝,而是唯才录用。某些亲朋好友即使来到李嘉诚的企业之后,也没有因为李嘉诚的关系而受到特

别的有待和照顾。

李嘉诚在诠释自己公司名字由来的时候说:“我将长江定为公司的名字正是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而一个创立自己事业的人也需要长江一般的胸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胸襟,才可以容纳更多的细流。李嘉诚在他的企业内摒弃了家族式的管理方式,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因此李嘉诚在工作作风上没有家族式的痕迹。

李嘉诚不仅是一个重视人才的管理者,还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管理者。因此,李嘉诚才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对所有人才做到一视同仁,并且予以重任。同时杜绝地方本位主义,将精明强干作为任用人才的第一标准,让聚集到他身边的人才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除了精准的商业眼光和高超的经营手段,选择人才和任用人才正是李嘉诚的过人之处。因此,聚集到李嘉诚身边的人才,无一不是李嘉诚用心血聚拢到一起的、当然,在李嘉诚”知人善任“、”唯才是举“的人才方略中得到充分赏识和任用的人才也懂得回报知遇之恩,他们竭尽能力地为李嘉诚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 李嘉诚给人的忠告 “如果你任人唯亲的话,那么企业就一定会受到挫败。”2002年5月17日下午,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来到汕头大学,给汕头大学商学院的同学一个忠告。 李嘉诚先是汕头大学的主要赞助人,但是此次他是作为汕大商学院学生“经济沙龙”的主讲人和师生们见面。这堂课的讲题是:“公司战略”。 一位同学问道,李先生手下有许多杰出的高层管理人员,可谓“卧虎藏龙”。请问您是如何降龙伏虎,激励和约束他们,使得他们既能接受管理又保持自主性和创造性? 对此,李嘉诚回答说: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是比较幸运的。他们与我的关系非常好。一方面,我自己也曾经打过工,受过薪,我知道他们的希望是什么。所以,我的所有的行政人员,包括非行政人员,在过去10年至20年,变动是所有的香港大公司中最小的,譬如高级行政人员流失率低于百分之一。为什么?第一,你给他好待遇;第二,你给他好的前途,让他有一个责任感,你公司的成绩跟他是百分之百挂钩的。另外要有个制度,山高皇帝远,一个人好的也会变坏。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如果你用人唯亲的话,那么企业就一定会受到挫败。如果是一个跟你共同工作过的人,工作过一段时间后,你觉得他的人生方向,对你的感情都是正面的,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的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才可以做你的亲信。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但你要派

三个人每天看着他,那么这个企业怎么做得好啊! 一位同学提问:“当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时,公司内部应进行多方面的变革以适应这种调整。请问,您认为哪些方面的调整最为重要?哪些环节最容易出错?哪些环节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略?” 李嘉诚先生回答:“最要紧的是提出正确的方针,但是你作出正确的方针之前一定要拿到最确实的资料,这是绝对不能错的,这是第一点。流动资金你一定要非常留意,没有流动资金的时候,很多公司都会撞板。还有,这样的改革,非常重要的是公司同事的士气。我们是一个国际公司、综合企业,就是不是一个行业的,有非常多的不同的行业。我们公司的组织是:原则上是西方管理模式,加入中国文化哲学。” 同学问:当您发现一个发展机遇,而你的意见与其他人的意见相左时,您怎么处理? 李嘉诚:你自己应该知识面广,同时一定要虚心,听听专家的意见。我常常是这样,假如一个项目我认为是不好的话,我还是非常虚心地听。有的时候,可能百分之九十是你认为不好的,但他讲的百分之十是你不知道的。那么这个百分之十可能就是成败的关键。当然,自己作为一家公司的最后决策者,一定要对行业有相当深的了解。不然的话,你的判断力一定会出错。今天跟从前有一个不同,传统的行业如果出错错不了多少,但是今天的决定错了,可以错得非常离谱。 李嘉诚半开玩笑地说,今天要是香港记者来听我讲,掏一万元都会愿意听的。我想,虽然这是笑谈,但这里边包含了李嘉诚先生的从

李嘉诚创业故事

李嘉诚创业故事 从推销员到总经理“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常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

李嘉诚的双赢思维,你值得拥有!-郭敬峰老师

李嘉诚的双赢思维,你值得拥有! “双赢”来自于英文“win---win”的中文翻译。双赢心态就是合作的双方从中都可以获取所需的利益,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长期的合作前提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能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决不做损害对方利益的事情。 “双赢”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与西方市场竞争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人强调“和谐高于一切”,有人提倡“竞争才能生存”,而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 企业一般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很想追求赢的结果,这也正常,赚钱是企业存在的基本前提,但不可取的是在竞争中忽略了合作,伤害了对方的利益。如果没有双赢的意识,那么很有可能陷入双输的险境。 比如说一个只有100人的会场里有一个非常容易赚钱的机会,可是这100 个人中却没有一个人能得到一分钱,你相信吗?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在街上随机邀请了100名路人来到一个会场里,并对他们说,我将把你们每两个人随机组成一个小组,给你们一到100的数字,在两个人完全不商量的情况下,随意写出你们心仪的数字。当小组两人加起来的数字小于100,我就给你们每个人100美元。 这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容易拿到钱的差事,于是每个路人都立刻在白纸上写下心目中的数字,结果50组路人里竟然没有一组人的数字加起来小于100。 因为他们每个人写下的数字都超过了50,并且趋向于80。这是为什么呢?当人们处在共同利益的环境下,就会优先让自己获得更多利益的心理,这种心理让他们不知不觉陷入竞争意识并放弃合作,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人们潜意识里的竞争意识会对人们产生反方向的作用力,竞争就好比拔河,只要没结束,优势就会不断地往不同作用力的方向上偏移。因此想参与某个共同合作项目的企业,如果没能实现共赢,那么在合作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这种利益的拉锯战,从而导致内耗,不利于合作项目的实施。严重恶性竞争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双输的紧局面。 看过螃蟹的人都知道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把一只螃蟹放在一个敞开的藤篮里,螃蟹很快就爬了出来,当把两只以上的螃蟹放入敞开的藤篮里,即使不盖上盖子,螃蟹也不会爬出来。因为当一只螃蟹企图爬出藤篮的时候,另外的螃蟹也会争先恐后的想要爬出来,从而产生扯后腿的现象,结果一只螃蟹也爬不出来。这个现象也被称为螃蟹效应。 损人利己的事情难以长久。企业发展不应该只看自己有没有利益可图,就像

李嘉诚读后感

《李嘉诚全传》读后感 李嘉诚的名字80年代之前的人都不会为之而陌生,也可以说的上是家喻户晓。偶然去逛街的时间看到了一本《李嘉诚全传》并且还是促销书就购买了,试问现在有多少上班族、白领、企业家都梦想成为李嘉诚,呵呵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在内,但只有想很多人都会感叹他超人的成功,但只有感叹。但凡看完这本书应该非常清楚,永远都不要别幻想汗水能超过金子。前前后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将这本书看完,从中了解了很多,要成功就要比别人付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当看完李嘉诚一生的超人传奇,综合感受最深的不是他拥有多么强大的伟业帝国,而是他一生之中那勤奋好学、以诚待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我想就是因为拥有这些精神才成就了他商业帝国的根本所在,这就是超人至超之所在。 李嘉诚出生于潮州的书香世家,但是风云突变,日军侵占潮州,父亲教育救国的理想破灭,亦打碎李嘉诚求学治学的志向。1940年冬,少年李嘉诚跟随父母,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辛,逃到香港。 1943年,父亲李云经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李嘉诚找到了一份茶楼跑堂的工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李嘉诚被调入高升街的一间钟表店当店员,学会了钟表装配修理技术。 1947年,李嘉诚因不愿长期寄人篱下,便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 1948年,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的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1] 1950年,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在北角购入一幅地皮,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 1963年,与庄月明女士结婚。 1967年,左派暴动,地价暴跌,李氏以低价购入大批土地储备。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8年,与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会面。 1979年,“长江实业”宣布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实业”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1986年,进军加拿大,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 1986年,5月1日李嘉诚母亲逝世。 1986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会见了李嘉诚。 1987年,联同2名华资大亨李兆基及郑裕彤,成功夺得温哥华86年世界专览会旧址的发展权。 1990年,1月1日,夫人庄月明女士突发心脏病逝世。 1994年,所管理的企业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 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1999年,长江实业集团除税后盈利达1,850亿港元。 2000年,长江实业集团总市值约为8,120亿港元。 2009年,长江实业总市值约为10,000亿港元。

李嘉诚的做人处世之道和成功历程

李嘉诚的做人处世之道和成功历程, 一个只读完初中的人,一个茶楼卑微的跑堂者,一个五金厂普通的推销员,经过短短几年的奋斗,竟然成为香港商界的风云人物,乃至风光无限的香港首富。这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但这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创造这一商业神话的人便是后来被誉为香港超人的李嘉诚。 关于李嘉诚,香港某报曾有如下评价:“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砺志式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儿勤俭好学,刻苦而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不过,李嘉诚自己认为,他事业有成的真正原因是“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曾不止一次对亲友面授机宜:“要想在商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世界上每个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是最重要的。” 看来,做一名成功的商人,有一个精明的头脑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做人处世方面有过人之处。事实上,李嘉诚的勤勉、节俭、朴实、坦诚以及他的善待他人(包括竞争对手)为他的事业王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别人做8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起初别无他法,只能以勤补拙” 李嘉诚13岁丧父,从此,他不得不告别心爱的学业,过早挑起家庭的重担。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茶楼当跑堂的。每天,他起早摸黑,侍候客人——倒茶、扫地、擦桌,忙得不可开交。尽管如此,他于每天工作间隙,还细心观察学习别人如何做生意,如何接待主顾,如何成交。 这段艰辛的打工经历,使他变得勤快能干,也使他具备了察颜观色的高超本领,所有这一切对他日后从事的推销工作大有裨益。 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做不好推销工作的。刚开始做推销工作,李嘉诚因没有经验而屡屡碰壁。为了做得比别人更出色,他只能“以勤补拙”。他说:“别人做8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要背一只装有商品的大包,长途跋涉,挨家挨户推销产品。 过去,在茶楼打工时,他就善于揣摩陌生人的心理,现在做推销,他的这一特长便有了用武之地。 一次,李嘉诚推销镀锌铁桶。他跑到中下层居民区专找老太太卖桶,因为李嘉诚知道,老太太一般都喜欢串门聊天,如果她觉得铁桶好,会自然而然四处宣传,这样,只要李嘉诚卖动一只,就等于卖出一批。结果不出所料,他的推销,大获成功。事后,李嘉诚得出如下结论:“做好一名推销员,一要勤勉,二要动脑。” 还有一次,李嘉诚推销新型产品——塑胶洒水器,走了几家,均无人问津。一天上班前,他来到一家批发行,等职员上班后进行推销,这时,清洁工正在打

最新我最欣赏的者及其之李嘉诚

我最欣赏的管理者及其管理之道 我最欣赏的管理者就是李嘉诚。之所以欣赏他是因为在高中阶段就听说他特别受人爱戴,受人尊敬,我也想成为他这样的人。由此原因,我就特别想深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人,这才知道李嘉诚老先生不仅在人格上突出,管理方面是更有其成功之道,值得我们大家去了解去学习。 李嘉诚说:“作为一个司令,你不需要去管实际操作,你只要懂得运用战略便行。管理之道最简单是知人善任,但是先决条件,则是要令下属对公司有归属感,让他先喜欢你。”他靠一个制度,令公司多年来运作良好。每有重大决策时,他都会先听取决策部门各人的意见,到他得出结论时,再与他们讨论,直至对方同意他的说法为止。所以李老的一个管理之道就有制度。这个制度要以理服,人让大家都有归属感,让大家都喜欢心甘情愿的工作。 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人才: 汉高祖刘邦曾经这样总结他从一介平民成为大汉王朝开国皇帝的原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筹集钱粮,保证大军的物质供应,我不如萧何;指挥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英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李嘉诚的用人之道,与刘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成为开创自己前无古人的商业帝国的根本原因。创业伊始,李嘉诚选用忠心耿耿、埋头苦干的人才。宁损自己也不亏员工,留人先留心,使员工具有极大的积极性,从而企业也具有很强的活力。企业发展壮大后,老员工的知识和业务技能就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李嘉诚又适时任用富于开拓精神的青年专门人才。这时候,李嘉诚对公司的事务不再事必躬亲了,而是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人事管理上。——《李嘉诚谈管理》李嘉诚说的对,一切总是发展的,应该随着时段,不断更新,时间是磨练

浅谈战略思考

浅谈战略思考 什么是战略思考? 我觉得战略思考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是进入管理层的人,都要慢慢培养战略思考的能力。如果到了总监层面没有战略思考的能力,这个企业的执行力会大打折扣的,因为中层管理人员承上启下,没有战略思考的能力就没有办法接住上面往下传的想法,也很难把一线的很多情况进行提炼,有效地往上传递。同时,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把中层融入进来。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战略制定上让他们多参与一些,其实大幅提升了执行的效率,因为他们理解了某一战略制定的逻辑和背景,而且有参与感,就能更积极主动地执行。 一、前瞻与知止 战略思考当中最核心的是远见。远见是战略判断的前提和假设,是战略前瞻性的基础。从未来看现在的企业有战略,从现在顺着往前走的企业没战略。做事情前先想一下三年以后产业格局会怎么演化。“以终为始”才是战略思考。 如果说今天是这样,大家都这样,所以我也要这样,这是最典型的没有战略。 一窝蜂而上,什么流行做什么,永远在跟风,永远赶下一个潮流,这是典型的机会导向。判断一个企业有没有战略思考,最简单的就是看这个企业的人内部讨论的时候,会不会经常讲未来会怎么样,倒着推怎样才能推到这。成功人士的基本思考方法也是倒着推,因为方向都没有的情况下,所有的能量都是毫无意

义的,能量和方向在一起才是作用力,战略更多的是告诉我们方向,给你一个方向感。 有一个词叫“知止”,“知止”是李嘉诚先生挂在他办公室的条幅。“止”是终点的意思,因为你知道终点,所以才知道这个路该怎么走。“知止”源自《大学》里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部分的时候,“虑”可以理解为思考和计划,是所谓的战略规划,而“虑要有所得”,前面还有这么重要的三步。我们经常讲企业家最难的是什么?“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而这两个的前提都是有定、有安,有这两个才能有虑,因为心安才能理得。这是我讲的战略第一步,其实看得越清楚,才越不为外界所惑,越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我们讲总裁的关键在裁,裁者决也,能做判断、能做决定,不管决定面临多大的不确定性,总要摁按钮。 这是我跟大家讲的战略思考的第一个核心,知止、产业终局判断、前瞻性,这是战略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二、取势与取实地 当你知道战略的大致方向,你就知道起点和终点。下一步要决定的就是战略的路径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直线走是不可能的,没有企业可以走直线。我也不讲怎么选择具体的路径,我给大家讲几个常见的思考方法:第一个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讨论,你到底是取势还是取实?是落地为安还是能够构建一个大格局。战略很有意思的一点,你一直寻找动态平衡。战略到了最后就是动态的平衡,找的就是一个度。所以,企业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度”是一个动态平衡,“度”当中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节奏。

励志人生:李嘉诚的53条人生感悟

励志人生:李嘉诚的53条人生感悟 本文是关于人生感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励志人生:李嘉诚的53条人生感悟 1、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2、有金钱之外的思想,保留一点自己值得自傲的地方,人生活得更加有意义。 3、以往我是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生意……但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4、坏人固然要防备,但坏人毕竟是少数,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防备极少数坏人连朋友也拒之门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防备坏人的猜疑,算计别人,必然会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既没有了朋友,也失去了事业上的合作者,最终只能落个失败的下场。 5、那些私下忠告我们,指出我们错误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6、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动。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

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我赚的钱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白赚来的钱。 8、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给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 9、一个人一旦失信于人一次,别人下次再也不愿意和他交往或发生贸易往来了。别人宁愿去找信用可靠的人,也不愿意再找他,因为他的不守信用可能会生出许多麻烦来。 10、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脚,超越置地? 11、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12、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 13、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心更要保持镇定及有计划,这并不是表示这个会输。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样,有高有低,身处逆境时,你先要镇定考虑如何应付。 14、我表面谦虚,其实很骄傲,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老想着一直爬上去,所以当我做生意时,就警惕自己,若我继续有这个骄傲的心,迟早有一天是会碰壁的。

名人创业故事案例

名人创业故事案例 【篇一:名人创业故事案例】 作者:创业故事网 | 分类: | 阅读:733 views | 标签:, , 【篇二:名人创业故事案例】 成功名人创业故事案例篇1:扎克伯格众所周知,facebook是全 球最大的社交网站。马克扎克伯格作为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 创办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马克扎克伯格是如何走上的呢?他又是如何把facebook创办成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 了解一下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故事吧! 2012年,2月1日facebook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 首次公开发行(ipo)申请;2012年5月18日,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将正式上市。facebook将其ipo的售股规模上调至大约4.21亿股。按照每股38美元计算,facebook将超过谷歌,成为硅 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ipo。持有公司28.4%股份的创始人扎克伯格, 身家将达到近300亿美元,马克扎克伯格成为新一代的创始人之一。如今的facebook已经成长为拥有超过10多亿注册用户的社交网络。成功源于自信 2003年的秋天,19岁的扎克伯格像好友亚当德安杰罗吐露了打算 创建社交网站的想法,扎克伯格告诉德安杰罗,有一些哈佛高年级 的同学希望他建立一个交友网站或者类似facebook一样的网站,扎克伯格希望能获得德安杰罗的帮助。德安杰罗后来成为了 facebook的第一任首席技术长。 事实上,尽管此时扎克伯格有意创建一个网站,但对于网站未来的 把握以及内容,他都不是很确定,而德安杰罗则提出了建设性的建 成类似于 friendster(friendster创立早于facebook,曾风靡一时, 后被迫转型)一样的网络社区,并被扎克伯格采纳。 扎克伯格称,自己讨厌为他人做绿叶,正如自己不愿在别人手下干 活一样,等到最后一刻,大家都推出自己的网站,就说,你的不如 我的,如果你想加入我们就来吧否则就等以后我再帮你。 显然,扎克伯格对自己很有信心。 2004年2月,扎克伯格和他的三个同学,达斯汀莫斯科威茨、克 里斯休斯以及爱德华多萨维林(saverin)创

巴菲特与李嘉诚的启示:长期持有的神奇财富效应

巴菲特与李嘉诚的启示:长期持有的神奇财富效应 最终决定投资者命运的既不是股票市场也不是那些上 市公司,而是投资者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基金史上的传奇人物彼得·林奇投资界的传奇人物巴菲特和李嘉诚创造了各自的传奇,两者都经营实业,也投资金融。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他们的成功经历究竟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 巴菲特:历经数次股灾,长期坚守收益万倍1965年以来,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年化复合增长率高达19.1%,超越标普指数9.9%的涨幅,或许19.1%看起来并不算高,但53年下来,就是1万倍的收益,也就是说你在53年前交给巴菲特1万美元,现在他已经价值1亿美元了。53年间,巴菲特遭遇过几次大股灾,伯克希尔公司股价几次遭遇过50%以上的缩水,但依然屡创新高。所以,财富的核心是坚持。李嘉诚:发展不忘稳健,46年收益5000倍3月16日,香港首富李嘉诚在退休发言里,讲过投资长江和记实业46年的收益是5000倍,意味着,如果你在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时买入100股,那么,当年的300港元将会变成今天的150万港元。46年的时间,经历过多少市场的牛熊转换,还包括全球性和亚洲金融危机,但长江都能够平稳度过。这里面的秘诀是什么呢?李嘉诚提到,“我在过去二十年以来,我只有买,从来没有卖过股票。从这一生来说,我买进的股份是多过我

卖出的股份。我猜不到未来。无论怎么样,发展之中一定不要忘记稳健,这是一个固定的政策。”而李嘉诚的策略精髓就在于稳健投资,坚守价值,做到攻中有守,守中有攻,关键时刻善于利用杠杆,看准机会用力更猛,也善于利用资本市场支持。可以看出,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需要寻找具有成长价值的投资产品,并长期持有,不要在乎短期的盈亏,不要频繁交易买卖,而是要看到财富长期积累带来的持续性增长。所以,长期持有、坚守价值、忌过度分散这三点正是成熟投资者应当秉承的三大要义。第一要义,坚守价值金小鹊小时候,对一本小人书上的故事印象深刻:扁鹊,医术高超,众所周知。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两个哥哥也是学医的。有天,扁鹊周游到了魏国。魏国的国君魏文王问他:你们三人中你最出名,不过谁的医术最高?扁鹊思考片刻,回答说:我大哥的医术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一听,心想,给你脸了,明摆着让我夸你呗。扁鹊赶紧解释:之所以说我大哥医术最高,是因为他能够在发病之前,就把病人治好;二哥能在发病之初,就把病人治好;而病人来找我时,已经病入膏肓了,我把他们治好,大家就会觉得我医术高,因而我比较出名,但实际上我的医术比不上两位哥哥。放在投资领域,扁鹊的两位哥哥毫无疑问都是高手,他们够在高点、低点到来之前,提前布局,配置资产,风险小、收益高,闷声发财。而大多数投资者都如扁鹊,不断追逐市场

李嘉诚人生格言

11、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12、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进攻的 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别人也就 无法捕捉你的虚实。 13、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14、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15、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 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16、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 17、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18、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 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9、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向以来,做生意处 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 5分钟后宣布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 理准备。 20、当大街上遍地都是鲜血的时候,就是你最好的投资时机。 21、用人要看他的忠诚度和可靠程度、归依企业的程度,希望 能够跟企业结合一起的意向有多少,如果这三样东西都是对的,我 们企业会给他非常大的机会去发展。 22、愚者用**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 23、一个人凭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当然是最好,但是时间就浪 费得多了,如果能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

24、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最好的 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就一 定会给你最痛。 25、我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 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26、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 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27、力争上游,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机会。我们做任何事, 都应该有一番雄心壮志,立下远大和目标,用热忱激发自己干事业 的动力。 28、尊严来自实力,实力来自拼搏。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 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 29、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30、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 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31、做生意要记住:手头上永远要有一样产品是天塌下来你也 能赚钱的。 32、男孩的胸怀是被冤枉撑大的,受的冤枉越多,胸怀越广。 33、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 岁至30岁之前,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劳得来;之后,机会 的比例也渐渐提高。 34、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 足以成事,但也要储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李嘉诚,励志故事

李嘉诚,励志故事 篇一: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 1、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启示: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只要努力、才会出现奇迹。 2、每一个人都有幽默的时候,只是在不要同的地方。就算是周总理,只是在不同的地方。 一位记者问总理:“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们问这种问题?

大家关注着周总理,周总理肯定的说:“有!” 接着“中国的妓女在台湾!”这一答,记者哑口无言。其实这是一个圈套,只要总理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位记者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又不能在外交场合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有时候的幽默,可以用来玩,也可以用来维护尊严。 3、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于1892年生于四川乐山“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古镇——沙湾。郭沫若四岁半便进“绥山馆”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八个春秋。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训导下,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许多古书。因此,他不到七岁,就已能写出满不错的对联和诗词。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就十分同情家庭困难的同学。有一天,他碰到在乐山太平场读书的好友余童生,只见小余表情沮丧,仔细一问,才知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了。郭沫若心想,小余聪明好学,很有抱负,

主观能动性---十个案例白手起家

成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考察人与物的区别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 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人们应该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下通过十个案例来说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重要性。 一、十个案例 案例一:第一个获得福布斯终身成就奖的企业家、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香港《资本》杂志评选的香港十大最具权势的财经人物之首……拥有这些殊荣和名望的是一个当代中国人最熟悉的名字,李嘉诚。从一无所有到“塑胶花大王”、“地产大亨”,成为到今天风光无限的世界华人首富;从未遇过一年亏损,被世人奉为“超人”;一个只读完初中的人;一个茶楼卑微的跑堂者;一个五金厂普通的推销员,经过短短几年的奋斗,竟然成为香港商界的风云人物。他缔造的“商业神话”,已成为众多创业者的楷模,他的名字就是成功者的代名词。 分析:李嘉诚有一段关于鸡蛋的理论。他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着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李嘉诚用一个鸡蛋做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是的,人生就像是一个鸡蛋,外表看上去毫无吸引人的地方,而且还极容易破碎。可是,如果这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实现一种自我的突破,那么最终就能打破包裹自己的这层蛋壳,不但可以就此看见外面的世界,而且将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这种突破是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去

领导者行为研究--李嘉诚

重用新人,让企业充满活力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在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创业之初,企业主要希望有忠心耿耿、踏实苦干的人才。 盛颂声、周千和就是这样的人才。他们从29世纪50年代初就跟随李嘉诚,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是长江劳苦功高的元勋。 周千和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所可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为自己苦做,打工的就不是。话补课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 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 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子的精神安慰。” 其实不然,李嘉诚委以重职又同时委以重任。盛颂声负责长实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实的股票买卖。直到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才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和下属为他践行,使盛颂声非常感动。 周千和任然留在长实服务。后来他的儿子也加入长实并成为长实的骨干。李嘉诚认为,长江产业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合作和支持。 香港某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探讨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时说:

“创业之初,衷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能跟得上形势。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一方面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干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故此,一个富豪便往往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显然超卓。如果他一直只任用元老重臣,长实的发展相信会不如今天。 元老重臣经验丰富,老成持重,但却往往拙于开拓,缺乏闯劲。 如果要不断地发展事业,就需要一批博学多才的青年才俊作为新鲜的血液注入企业中来。这样不但可以弥补老臣们的胆识、胸襟和见识上的不足,更可以推动事业不断前进,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李嘉诚深谙此理。因此,他虽然一直看重那些初期的创业伙伴,但并不一味依赖元老重臣。 在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霍建宁。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并非因为他经常抛头露面。时间上,他主要从事幕后工作。此人擅长理财负责长实集团的财务策划,他处事较为低调,认为自己不是个冲锋陷阵的干将,而是个专业管理人士。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大学,随后赴美深造。1979年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出任长实会计主任。他持有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证(凭此证可以去任何英联邦国家与地区做专业会计师)。 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此时,霍建宁才35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实属罕见。

战略思维与行为的逻辑

战略:思维与行为的逻辑 2014年03月10日10:12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徐根兴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39 1 战略通常由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阶段、战略对策等组成。这些静态的环节必须有很好的技能使其变成思维与行为的逻辑。 对战略的认知 有人把想法、思路当成战略,这有如让战略深陷雾霾中,只有目标没有方向。战略的成功涉及前提和边界条件、成功要素、挑战、问题与风险、解决路径,等等。有学者认为战略是经过严密论证的非分之想,只有逻辑严密的、有理有据的非分之想才是战略。战略应该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逻辑,其推进过程,就是组织寻求内部认同和外部开拓的过程。现实中,一些组织在制定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预见性、前瞻性,热衷投机,决策随意性大,藐视规律,缺乏足够的要素准备,乱喊打造一流组织、一流品牌,等等。 一个好的战略要看到未来、能凝聚人心、应杜绝不断地试错。制定战略的难点是选择,如果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不断地选择,那么会使组织处于摇摆甚至动荡之中。因此,战略要符合如下几个要点:第一,价值。明确组织存在的价值,其存在才有意义。第二,需求。发现、识别新的需求。第三,定位。让组织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使有限的资源能集聚,研究建立和保持优势需要的时间,重视竞争对手的连锁反应对自身的影响。第四,共识。让所有成员发自内心地认同组织的战略,形成共同愿景和使命。一般来说,在战略形成阶段,依据战术决定战略;在推进阶段,依据战略决定战术。组织的发展方向决定组织未来,管理模式决定成败。因此,战略实施中应该思考如何把方向变成方法,把方法变成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径。 战略的挑战 战略的挑战主要来自如下方面:第一,资源。任何战略没有资源保障,只是梦想。因此,整合资源非常重要,能够整合内部资源是一个优秀的组织领袖,整合业界资源是优秀的行业领袖。第二,时间。能够穿越时间的战略,才能达到终点。很多战略在时间面前拐了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环境变化快,组织会常面临战略执行的两难境地:执行下去有可能使组织受损,如不执行,那么前面的各种投入就浪费。所以,好的战略都应该设立战略调整机制。第三,放弃。当新战略所采取的方法与组织过去成功的经验不一致时,愿意放弃既有的利益,往往是领导者勇敢精神的体现。第四,认知与共识。对战略的概念、要素、结构、关系不能形成共识的组织,很难有真正的战略设计与执行。必须要把战略诸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顺序关系、关联关系等理顺。战略要克服组织内部的矛盾,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战略行动,能形成共识,才能让利益相关方认可组织的战略。在下属中形成共识,就会赢得下属的全身心的投入;对外界形成共识,就会得到外界的信任;能与上级形成共识,就会赢得上级的支持。 战略、机遇、策略、执行的相互关系 战略和机遇。安永会计事务所调查,67%的创业者选择在今天的环境下抓住机遇,而只有19%的成熟商人说要抓住机会。可见,发展的阶段不同,对机遇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超越了创业或起步阶段的组织,如果外部有太多的机遇,形成对机遇的过度依赖,从而把追逐机遇变成了投机。投机会放大投机,最后把投机变成习惯、变成目标、变成战略。一个组织如果没有战略,把机遇作为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必然偏离方向。停留在机会主义的成功阶段往往是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各方都好,当外部环境恶化的时候都不行。实际上机遇思维是被动思维,战略思维是主动思维,机遇属于外力,战略属于内力。战略框架下的机遇,要以战略为坐标,不能冲击战略,而战略的实施需要机遇作为突破口,有利推进。对机会的把

李嘉诚给儿子的10句话,值得所有创业者借鉴

李嘉诚给邵朋的10句话,值得所有创业者借鉴 李嘉诚吐露了他的成功之道:对重大趋势要有“悟性”,方能赚得巨利,必成大赢家。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富豪,其财富秘诀自然有多条,以下有10条值得借鉴。 一、克勤克俭,不求奢华 李嘉诚的儿时是多苦多难的,也正因为此,才让他养成了一种别人所不能有的品格。并不过分一点说,正是这种品格促成了他今天的成就,也正是这种成就、这种品格让他在儿子们面前变的伟大,而“克勤克俭,不求奢华”这八个字也成为他对儿子们最深切感怀的忠告。 二、赚钱靠机遇,成功靠信誉 “信义”一直是正直君子们的座右铭,也是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李嘉诚能发展到今天,正如他自己所言,靠努力,更靠信义。在生意场上,李嘉诚笃信信誉是宝贵的经营资本,他时时把这种经营思想传给儿子。有时候,他对信义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而这种痴迷也正影响了他的两个儿子,可以说,这十个字是李嘉诚对经商儿子们最大的忠告。 三、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 李嘉诚经常跟他的儿子们说,十年树木百载成林,做大品牌,就要关注细节,要有耐心,惟其如此,才能成就你所能想象的事业。 “精细商作,耐心为本”是长江实业的口号。而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这八个字还是李嘉诚家族的“家规”。 四、学会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 在李嘉诚看来,一个并不完全懂事的孩子就应该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虽然他们还小,但是我想早期启蒙教育会让他们从小知道父亲创业的艰难,学习父亲顽强拼搏的精神,长大了才能成为栋梁之材。如果现在放松了对他们的早期教育,他们成了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再进行教育就迟了。我所做的这一切其实只是想让他们学会独立面对生活和社会的一切。” 五、别人如果放弃,你就要出手 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它自己的高潮与低谷。 在低谷的时候,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有的是由于目光的短浅而放弃,还有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所以,李嘉诚告戒他的两个儿子们:在这个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个产业已经到

郎咸平李嘉诚怎样思考大策略

业务多元化、业务全球化、策略性保持稳健财务状况和“不为最先”策略,是李嘉诚及其“长江集团”多年来在经历过数次危机后,仍能平稳进展的四大“法宝”。以收购实现业务全球化,达到多元化经营;策略性保持稳健财政状况,降低财务危机风险、保持充裕实力的同时,保证成功收购;当一切预备就绪,“不为最先”策略查找较佳切入点增加成功的机会。 海尔CEO张瑞敏的创业经历目前在国内大概形成了一个传奇故事,不但在媒体中大量讨论,而且还拍成了电影。各界大概只是专注于其个人超能力的一面,并未将他的经营哲学与理念形成一个逻辑思维体系。非如此无法达到教育传承的目的。在那个

地点,我想谈一谈另外一位企业家—李嘉诚—的经营理念,希望建立一个能够担负起教育传承的逻辑思维体系。 本文对“长江集团”的风险分散策略作出分析。我们关注“长江集团”策略的四个方面:业务多元化、业务全球化、策略性保持稳健财务状况和“不为最先”的策略。 “长江集团”是如何通过收购策略来达到风险治理的目的?而如何的风险治理能够使得集团整体保持平稳的收入和盈利之余,亦能不断增长呢?本文将解答这些疑问。 长江集团的差不多结构 如图1,“长江实业”(下称“长实”)是整个“长江集团”最上层公司,持有“和记黄埔”(下称“和黄”)49.9%的股份,而“和黄”持有“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江基建”)84.6%的股份,“长江基建”持有“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香港电灯”)38.9%的股份。同时,“长实”分不持有44%“长江生命科技”及14.6%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7441462.html,股份,而“和黄”则持有29.35%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7441462.html, 股份。

整个“长江集团”市值超过5000亿港元,为华人公司之最。业务多元化及国际化,成员公司目标业务分明,具有大型国际企业的规模及架构。集团主席李嘉诚最近不断增持个人在“长实”与“和黄”的股份,截止到2002年10月,李嘉诚个人持有“长实”36.53%及“和黄”32.01%的股份。 “长江集团”内各成员公司的核心业务如表1。 集团要紧成员“长实”及“和黄”派息、盈利增长,公司规模不断增大。他们的累计回报长期跑赢大市,在股市的表现胜过“汇丰”(如图2)。 策略一:透过业务多元化达到风险分散 现在让我们开始讨论“长江集团”第一个风险治理策略—业务多元化。 收购或从事低相关的业务以分散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