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句子的表达效果
句子的作用怎么答

句子的作用怎么答关于句子的作用1.传递信息的作用句子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传递信息。
通过句子,人们可以用语言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等内容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意图和想法。
句子的信息传递作用是语言交流的基础,它使得人们能够有效地沟通、交流和合作。
2.表达情感的作用除了传递信息,句子还有表达情感的作用。
人们在使用句子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即使表达的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也会影响人们的情感状态。
比如,“今天天气真好”,这个句子虽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天气情况,但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舒适的心情。
3.呈现思维的作用句子不仅可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还可以呈现思维。
当人们用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往往会通过句子的结构和语气来呈现自己的思维方式。
比如,“我认为……”这个句子就暗示了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是比较谨慎和客观的,而“我觉得……”这个句子则表明说话人更注重个人感受和主观体验。
4.组织语言的作用句子能够组织语言,使得语言变得更加规范和有序。
通过句子,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也能更好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
句子的语法和结构能够帮助人们将语言组织得更加规范和有逻辑性,这对于语言的理解和交流都有很大的帮助。
5.创造美的作用句子还有创造美的作用。
当人们将多个语句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并通过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表达时,就能够创造出优美的语言形式。
句子的美感来自于它的语音、语法和意义等方面的综合效果,它能够让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艺术上的满足。
总结:句子在语言交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呈现思维等基本作用外,句子还能够组织语言和创造美感。
这些作用的综合效果不仅对于个人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也能够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我们要重视句子这个基本语言单位的作用,不断提升自己的句子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别人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答题技巧

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答题技巧
1. 理解原句的意思。
在考虑如何改写句子之前,首先要确保你理解原句的意思。
仔细分析原句中的关键词和主题,并提取出要传达的信息。
2. 注意使用合适的同义词。
改写句子时,可以尝试在句子中使用同义词或具有相似含义的表达方式。
这样可以避免过于重复,使句子更富有吸引力和变化。
3. 简化句子结构。
有时候,原句可能会过于复杂或累赘。
在改写句子时,可以尝试简化句子的结构,使其更加简洁明了。
4. 重点突出关键信息。
在改写句子时,可以尝试使用强调或重点放在重要信息上的方式来增强句子的效果。
这样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5. 检查语法和使用正确的时态。
在改写句子时,要确保语法正确并使用适当的时态。
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的时态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以增加句子的多样性。
6. 让句子更具表现力。
在改写句子时,可以尝试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词语或比喻来使句子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
7. 保持句子的逻辑连贯。
在改写句子时,要确保改写后的句子与原句之间保持逻辑和语义的连贯性。
不要改变句子的意思或引入混淆的语句。
8. 提供具体的例子或细节。
在改写句子时,可以尝试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或细节,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和具体。
9. 尝试不同的句式和结构。
在改写句子时,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句式和结构,以增加句子的多样性和变化。
10. 多练习。
要提高改写句子的能力,需要不断练习。
尝试改写不同类型和难度的句子,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句子的作用怎么回答

句子的作用怎么回答
作为语文老师,对于句子的作用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
句子是语言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是人们交流想法、表达情感的基本手段。
句子能够传达出言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使听者通过语言方式获得信息。
因此,句子的作用是促进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
二、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
句子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
人们通过句子表达个人的情感、观点、态度或者对某一事物的描述,根据语言的魅力,句子能够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到说话者的情感、表达的含义及其真实意图,具有情绪化的感染力。
三、构建语言层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句子是语言层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运用决定了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
不同的句子结构、用词、语气等在传递信息时也有着不同的效果,例如简短的主谓句能够表达直接而简单的信息,复杂的复合句则更加具有包容力和表达力。
四、塑造文学形式的语言工具
在文学创作中,句子是塑造文学形式的语言工具之一。
句子的艺术处理和语法运用能够通过抒情、推理、描述、描写等方式美化语言,创造多种文学效果,使读者获得视觉、感性和思考上的享受。
综上所述,句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交流信息和表达情感的基本单元,还是构建语言层次结构和塑造文学形式的语言工具。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句子的教学和运用,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句子的作用和价值,并通过练习提高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
如何回答句子的表达效果

如何回答句子的表达效果比如说。
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有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
我要的不是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而且以后碰到这种题目要怎么做。
提问者:李丽姗01-22 16:56提问者评价:5 老师的解答参考答案:渲染了一种祥和宁静的幽谧氛围,为后文“我”悟月亮做了铺垫。
答好这种题目的关键就在于细读文本,不要忽视相关的情节,要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在这基础上,认真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寻求答案,再找准切入点与落脚点。
要把握住得分点,就必须积累语文术语、大量训练题型、反复揣摩参考答案。
切入点:《(一)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语文句子表达效果题怎么答题

语文句子表达效果题怎么答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认为,句子表达效果题是学生在中考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如何答好这种题目,要考虑以下重要因素:准确性、简洁性、连贯性。
一、准确性准确性是写好句子表达效果题的基础,考生必须注意语句所表达的意思要符合题目要求,要注意细节,运用正确的语法,准确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
1.例一:请分别用“犹豫”和“彷徨”填空。
汤姆在路口________了一会儿,最终走上了左边的路。
这个例子中,“犹豫”和“彷徨”都可以填入横线处,但根据句子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答案为“犹豫”。
因为“彷徨”强调的是内心没有明确的方向,而“犹豫”表示的是犹豫不决的情况,符合句子题意。
2.例二:请用适当的介词填空。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美丽的景色,你带给我的感觉是无与伦比,我愿与你一起走过山道,一起看日出,一起感受自然的美妙。
这个例子中,考生需要注意介词的使用,结合句子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答案为“看日出”。
二、简洁性在写句子表达效果题时,要注意语言简洁、切忌语法冗长,如果语言过于复杂,则容易让阅卷老师产生反感,甚至误解句子的意思。
3.例三:请改写下面的句子,使其更加简洁。
在昨天的会议上,局长作了长达三个小时的讲话。
经过改写,可以得到:“昨天会议,局长讲话三个小时。
”句子更加简洁。
三、连贯性在写句子表达效果题时,句子之间的连贯性也非常重要,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切忌句与句之间毫无关联。
以上列举的三个例子只是语文句子表达效果题中的一部分。
掌握好这些技巧,对学生解决句子表达效果题非常有帮助。
同时,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还要结合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提高学生在句子表达效果题上的应对能力。
中考赏析句子的表达作用题型

中考赏析句子的表达作用题型1. 中考阅读中句子的表达效果怎么答题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首先,要仔细读题,明确句子的类型以及本题的考点。
常见的考点有:1.分析修辞及其艺术效果,常考的六种修辞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拟人、夸张,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不同修辞的表达效果2.分析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如倒装句;3.描写类的句子,首先判定是属于人物描写还是环境描写,再根据不同的描写内容,具体分析其所体现的人物的特征、个性、品质,环境的特点及其作用等。
2.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例如赏析句子的作用或者加点词作用,理语文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句子表达作用的答题格式

句子表达作用的答题格式1. 分析句子、段落、作用的答题格式有哪些一、分析句子答题格式(1)从句式入手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2.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3.反问句,加强语气4.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这是个。
.句,表达了。
..(作用)。
(2)、从修辞角度入手答题格式: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角度入手答题格式:“。
..”一词,写出了。
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4)、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
.、为下文。
..做铺垫等;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结尾的语句,作用一般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使结构严谨等。
二、分析段落答题格式(1)开头语段的作用1.开篇点题,点名时间、地点,点明题旨(内容-主旨);2.营造气氛,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内容)3.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内容)(2)结尾语段的作用1.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内容)2.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内容)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内容)(言有尽而意无穷,有这样作用的段落,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4.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
(结构)(3)中间语段的作用:1.过渡,承上启下;(结构)要求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领起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2.衬托,对比,铺垫;(表达)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烘托、铺垫;如果描述的次要物象与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对比3.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关于赏析句子表达效果题的解答技巧

关于赏析句子表达效果题的解答技巧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题目要求我们理解和分析给定的句子,以确定其表达的含义和效果。
以下是一些解答技巧,帮助您更好地完成这类题目。
1. 仔细阅读题目:在开始回答之前,仔细阅读题目要求。
理解所给句子的背景和语境,确保正确把握题目要求。
仔细阅读题目:在开始回答之前,仔细阅读题目要求。
理解所给句子的背景和语境,确保正确把握题目要求。
2. 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审视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注意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
这有助于分析句子的含义和语气。
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审视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注意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
这有助于分析句子的含义和语气。
3. 理解词语和词组的意义:重点关注句子中的关键词和词组,理解它们的实际含义和隐含意义。
有时候,这些词语的选择可以给句子带来特定的效果。
理解词语和词组的意义:重点关注句子中的关键词和词组,理解它们的实际含义和隐含意义。
有时候,这些词语的选择可以给句子带来特定的效果。
4. 考虑语境和修辞手法:考虑句子所处的语境和修辞手法的使用。
有时候,作者使用特定的修辞手法来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考虑语境和修辞手法:考虑句子所处的语境和修辞手法的使用。
有时候,作者使用特定的修辞手法来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5. 联系上下文:如果可能的话,联系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尤其是前后句子。
上下文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用意和作者的意图。
联系上下文:如果可能的话,联系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尤其是前后句子。
上下文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用意和作者的意图。
6. 分析句子的主题和目的:试图理解句子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目的。
通过深入思考,确定句子的核心意义和作者希望读者获得的信息。
分析句子的主题和目的:试图理解句子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目的。
通过深入思考,确定句子的核心意义和作者希望读者获得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回答句子的表达效果初三语文比如说。
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有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
我要的不是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而且以后碰到这种题目要怎么做。
提问者:李丽姗01-22 16:56提问者评价:5 老师的解答参考答案:渲染了一种祥和宁静的幽谧氛围,为后文“我”悟月亮做了铺垫。
答好这种题目的关键就在于细读文本,不要忽视相关的情节,要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在这基础上,认真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寻求答案,再找准切入点与落脚点。
要把握住得分点,就必须积累语文术语、大量训练题型、反复揣摩参考答案。
切入点:(一)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
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4:“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句5:“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2)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
等。
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6:“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3.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7: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赏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例句8: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老舍《济南的冬天》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
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
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9.2008盐城市中考阅读题《父子》中的题目(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赏析:我们思考这个句子时,在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
“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
进一步说,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例句10.2007常州市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中的题目(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除去,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就是: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三)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可从三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1.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句11: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2.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
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1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13:“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多角度赏析句子同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
学生只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某一个角度去赏析即可。
例句14:“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
”赏析:1.抓关键词进行赏析:用“冲”、“粘”、“润湿”形容潮来时的动作,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运用三个比喻来描摹海潮。
“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蒙蒙,是晓雾弥漫,还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且虚幻迷离的感觉,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3.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分别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
以“细雨”、“朝雾”、“暮烟”形容潮来时的形态,以“腥气”、“咸味”形容潮来时的气息。
句子赏析的落脚点: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因此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落脚点却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例句15:海终于愤怒了。
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击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赏析:可从修辞(拟人)的角度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的内容。
此句表现了大海愤怒时壮观的场景和磅礴的气势。
例句16:“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赏析:可以选择艺术手法(直接抒情)作为切入点,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文章的主旨。
在惊涛骇浪面前,胆小懦弱的人会感到恐惧,勇敢坚强的人却感到愉悦。
海潮激起作者的心潮,由此发出由衷的赞叹,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透过鲁彦热爱大海的感情,看出了他那积极进取、勇敢搏击的人生态度,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解答者:黄辅01-22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