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烧碱储运工艺流程
2023年染整车间烧碱安全操作规程

2023年染整车间烧碱安全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染整车间烧碱操作的安全性,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并避免环境污染和生产事故的发生,制定本安全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染整车间中烧碱的操作,包括烧碱的存储、搬运、配制、使用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操作。
第三条染整车间应配备足够数量、合格的烧碱操作人员,并且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培训和操作。
第四条烧碱操作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严谨细致,确保安全。
第二章烧碱存储和搬运第五条烧碱应存放在独立、通风良好、干燥、凉爽的仓库内。
仓库应远离酸类、易燃物品等,防止发生反应和事故。
第六条对于存放的烧碱,应定期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标识是否清晰明确,如发现有问题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并及时更换。
第七条禁止搬运过程中将烧碱与酸类物质接触,避免发生化学反应。
搬运过程中要确保包装完好,使用专用工具进行搬运。
第八条搬运烧碱的作业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包括耐酸碱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具和穿戴防护服等,确保身体的安全。
第九条烧碱仓库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仓库的整洁和干燥,避免发生环境污染和细菌滋生。
第三章烧碱的配制和使用第十条烧碱的配制和使用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资质证书的操作人员进行。
未经培训和资质认证的人员禁止进行操作。
第十一条烧碱的配制应按照比例准确称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在配制过程中应保持仓库内通风良好,并确保周围人员的安全。
第十二条烧碱的配制过程中,应防止溅洒和扬尘,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安全。
第十三条烧碱的使用必须进行标注,明确使用目的、时间和剂量。
使用过程中应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呼吸道,必要时应穿戴防护装备。
第十四条在使用烧碱过程中,应保持操作场所的整洁,及时清理溅洒的烧碱,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第十五条在烧碱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洗操作设备和容器,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并合理储存。
废液和废弃物应进行分类处理并提交专门部门处理。
卸硫酸、烧碱安全管理规定

卸硫酸、烧碱安全管理规定卸硫酸、烧碱是工业生产和实验室操作中常见的操作。
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需要严格遵守安全管理规定,以确保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
下面将介绍卸硫酸、烧碱的安全管理规定。
1. 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卸硫酸、烧碱操作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完全了解所操作的危险性,掌握相关应急措施。
操作人员必须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如化学防护手套、护目镜、工作服等。
此外,需要确保操作场所通风良好,避免操作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的积聚。
2. 储存和运输卸硫酸、烧碱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首先,存储地点应符合防火、防漏的要求,远离火源和易燃物。
容器要放置在防腐蚀、耐酸碱的特殊储存柜中,并保持密封。
运输过程中,应采用防漏、防撞、防晒的措施,确保安全运输,并确保容器完好无损。
3. 操作过程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以下安全管理规定。
(1)操作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了解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
(2)在操作开始之前,需仔细检查操作设备和容器的完整性和正确连接。
(3)操作人员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化学防护手套、护目镜、面罩等。
(4)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操作的稳定性,避免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5)操作人员应遵循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6)操作过程中需避免产生有害气体的挥发和扩散,保持操作场所的通风良好。
(7)如发生危险事故,操作人员应立即按照应急预案行动,并报告相关部门。
4. 废弃物处理卸硫酸、烧碱操作产生的废弃物需要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妥善处理。
首先,废弃物应分类存放,分别储存危险废物和非危险废物。
其次,危险废物应交由专门的危险废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5. 应急预案卸硫酸、烧碱操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首先,应急预案需要明确如何应对危险事故,包括当事故发生时立即采取的措施、通知相关人员和部门等。
其次,需要明确应急装备的存放位置和使用方法。
年产5万吨烧碱工艺流程初步设计

烧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化工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年产5万吨烧碱的工艺流程进行初步设计。
1.原料准备:烧碱的主要原料为氯化钠(NaCl),在工艺流程中需要对氯化钠进行预处理。
首先,氯化钠进入破碎机进行破碎,然后进入磨粉机进行细磨,得到颗粒度合适的氯化钠。
2.溶解过程:将细磨后的氯化钠与热水按一定比例加入反应釜中进行溶解。
在溶解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使氯化钠充分溶解。
3.离子交换过程:将溶解后的氯化钠溶液通过离子交换柱进行处理,将其中的杂质离子去除。
离子交换柱采用合成树脂作为离子交换剂,其中的阴离子交换剂可以去除溶液中的硫酸根、硝酸根等阴离子,阳离子交换剂可以去除溶液中的钙离子、镁离子等阳离子。
4.炉膛烧结:将经离子交换处理后的溶液送入炉膛进行烧结。
炉膛是一个高温反应室,内部温度可达到800-1200摄氏度。
在炉膛内,溶液中的氯化钠经过加热和高温反应,逐渐析出氢氧化钠(NaOH)和氯气(Cl2)。
5.粉碱处理:将炉膛中产生的氢氧化钠和氯气通过冷凝器进行冷却和分离。
冷却后的氢氧化钠进行湿式粉碱处理,即将其与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得到水合碱浆。
6.碱液净化:将水合碱浆进一步进行沉淀和过滤,去除其中的杂质颗粒和悬浮物,得到纯净的烧碱溶液。
7.浓缩和脱水:将净化后的烧碱溶液进行浓缩,使其浓度达到一定的标准。
然后,利用蒸发器进行脱水,使烧碱溶液中的水分含量降低至要求的水平。
8.精制和再结晶:经过脱水后的烧碱溶液需要进行精制和再结晶工艺,以提高烧碱的纯度和质量。
主要包括溶液的过滤、除杂、浓缩和结晶等工序。
9.产品包装和储存:精制和再结晶后的烧碱经过干燥和包装,得到成品烧碱,并储存在干燥、通风的仓库中,以防止吸湿和分解。
以上为年产5万吨烧碱的初步工艺流程设计。
这个设计仅为一个参考,具体的工艺参数和设备选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另外,在工艺流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和质量指标,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5万吨烧碱工艺流程初步设计

5万吨烧碱工艺流程初步设计初步设计:5万吨烧碱工艺流程1.原料准备阶段:-选用国内产的氯化钠为原料。
-使用盐井、盐湖进行开采,以保证原料供应的充足性和稳定性。
-将氯化钠送入原料仓储区,进行储存和预处理。
2.确定工艺流程:-采用氯化钠电解法制备烧碱。
-利用电解槽进行电解,将氯化钠分解为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
-设计合理的电解槽结构,包括阳极和阴极的材料选择、电流密度等参数的确定。
-通过电解槽的排放口分别收集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
3.氯气的处理:-将收集到的氯气送入氯碱厂进行二次加工利用。
-进行氯碱化工产品的生产,如氯乙烯、聚氯乙烯等。
4.氢气的处理:-将收集到的氢气经过净化处理,去除杂质。
-利用氢气进行燃烧发电,提供烧碱工艺流程所需的能源。
-还可以将氢气用于合成氨、加氢裂化等其他化工过程中。
5.氢氧化钠的处理:-将收集到的氢氧化钠液体进行蒸发浓缩,提高浓度。
-利用蒸发浓缩后的氢氧化钠液体进行干燥和粉碎,得到固体烧碱产品。
-进行烧碱产品的包装、质检等工序,并送往市场。
6.废水处理:-电解槽排出的废洗涤液和冷却水要经过处理后进行回用。
-利用蒸馏、沉淀、过滤和离子交换等工艺进行废水处理。
-处理后的废水可以用于冷却和洗涤等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7.装置及设备:-设计电解槽结构,包括阴极和阳极的材料选择、电流密度等参数。
-选用高效的电解槽设备,确保电解过程稳定和高效,提高产量。
-配置蒸发浓缩设备、干燥设备、粉碎设备等,保证烧碱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设计废水处理装置,包括蒸馏、沉淀、过滤和离子交换等设备。
以上是5万吨烧碱工艺流程初步设计的概述,具体的设计参数和装置安装布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识别和设计。
卸硫酸、烧碱安全管理规定

卸硫酸、烧碱安全管理规定
卸硫酸和烧碱是涉及到化学品的操作,因此在操作中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安全管理规定。
以下是卸硫酸和烧碱安全管理的一些规定:
1. 人员管理:
- 所有操作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资质认证,了解危险性和安全操作规程。
- 操作人员需要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
- 不熟悉相关操作的人员不得参与卸硫酸和烧碱的操作。
2. 设备管理:
- 液体储存和搬运设备需要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具备防漏、防爆等功能。
- 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并避免泄漏或故障。
3. 环境管理:
- 卸货和储存区域应具备良好的通风设施,以减少有害气体及粉尘的积聚。
- 确保卸货区域周围的消防设备和应急设施齐全,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4. 操作规程:
- 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和包装材料储存和搬运硫酸和烧碱。
-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包括正确的装卸操作、防止泄漏等。
- 在操作过程中,禁止吸烟、饮食或饮水,以避免误食或吸入有害物质。
5. 废弃物管理:
- 废弃的硫酸和烧碱需要正确处理和处置,遵循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
- 废弃物应储存在标识清晰的容器中,并定期交由专门的处理机构处理。
这些安全管理规定是为了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并防止环境污染和事故发生。
在操作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并不断监测和改进安全管理措施。
烧碱 工艺流程

烧碱工艺流程
《烧碱工艺流程》
烧碱,也称为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玻璃制造、化肥生产、皂制造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烧碱工艺流程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将碳酸钠转化为碱性氢氧化钠的过程。
首先,碳酸钠粉末与石灰石经过混合以后,加入水,形成碳酸钙沉淀。
然后,通过碳酸钙沉淀与氢氧化钠的水热反应,生成碱性的氢氧化钠。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氢氧化钙会生成热量,所以需要控制反应的温度,以免过热或者温度不足会影响反应效率。
接着,将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沉淀和过滤,将不溶物质去除,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液。
然后,将氢氧化钠液进行蒸发浓缩,使其中的水分蒸发掉,得到固态的氢氧化钠。
最后,对固态氢氧化钠进行煅烧,转化为碱性氢氧化钠,即可得到烧碱成品。
整个烧碱工艺流程经过反应、沉淀、过滤、蒸发浓缩和煅烧等多个步骤,最终得到了纯净的烧碱成品。
这样的工艺流程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环保性,使得烧碱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烧碱操作规程

烧碱操作规程1 第一章岗位任务1.一次盐水岗位任务将原盐通过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钡等精制剂后,采用沉降经过滤的办法制得合格的一次盐水供电解使用。
2.蒸发岗位任务·将电解岗位所送来的32%烧碱通过蒸发器加热的办法提浓到48%后配合综合班外卖。
·电解岗位所送来的32%烧碱通过储槽存放,控制液位,送给相关用户岗位使用,剩下的配合综合班外卖。
3.液化充装岗位任务将气态氯通过冷冻成为液态氯,有利于提高氯气的纯度;缩小氯气的体积,便于输送和贮存;缓冲平衡,有利于氯碱生产的连续性,液氯销售给客户使用。
4.三合一岗位任务将液化的尾气和电解送来的氢气在三合一炉内反应吸收,制得高纯盐酸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盐酸供离子膜电解使用。
5.空压站岗位任务用空气压缩的办法制得合格的空气、仪表气和通过制氮系统后制得的合格氮气供各用户使用。
2 第二章工作原理1.一次盐水生产原理原盐中除了NaCl还含有Ca2+、Mg2+、SO42-等化学杂质和机械杂质,这些杂质在化盐过程中,也被带进盐水中,用含有杂质的盐水进行电解,直接影响电流效率及离子膜的使用寿命,影响氯碱生产的经济效益。
因而必须除掉这些杂质,生产合格精制盐水在氯碱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
·用BaCl2除SO42-Ba2-+SO42- =BaSO4↓但Ba2+不能过量,否则会与电解槽中的OH-生成Ba(OH)2沉淀,对膜造成损害,影响电解效率。
·加入Na2CO3和NaOH溶液除Ca2+、Mg2+ Ca2+ + CO32- =CaCO3↓ Mg2+ + 2OH-=Mg(OH)2↓CaCO3、Mg(OH)2为沉淀物,加入TXY溶液后可加快其沉淀。
·药剂加入顺序及加入量为保证有较好的精制效果,一般在精制工艺上均采用BaCl2→NaCO3→NaOH→TXY 的加入顺序。
·反应时间要求在用Na2CO3和NaOH除去Ca2+、Mg2+后的精盐水要保证它有15—20min的反应时间,否则盐水中Ca2+、Mg2+含量增高。
《年产30万吨烧碱(氯碱)干燥工段工艺设计说明书》(30页)-工艺技术【管理资料】

1绪论氯气的性质氯是一种化学性质十分活泼的非金属卤族元素,其用途十分广泛,与人类的生活、国计民生密切相关。
牵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包括化工、医药、农药、印染、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氯气对人类的生存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如同物质有两重性一样,氯气也是对人类危害极大的有毒化学物品。
氯被称为卤族元素,氯的原子序数为17,,排列于周期表第Ⅶ列—— A族。
从电子层排布可知:其K层有2个电子,L层有8个电子,M层有7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有7个,故而十分容易获得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结合形式。
属于一种化学亲和力很大的、较强非金属性质的氧化剂。
氯碱工业的历史早在十三世纪之前,氯气就为古代炼丹者(Alchemist)所熟悉。
1774年,瑞典化学家Shelley在实验室中首次使用盐酸与天然的软锰矿粉(二氧化锰)反应制得一种让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并确认其为一种新的化学元素。
其反应机理如下: MnO2 + 4HCl → MnCl2+ Cl2↑+ 2H2O1799年,由Weldon 首先采用瑞典人的方法在工业中制得氯气。
1807年,英国人Davy 用食盐熔融电解制得氯气。
(2NaCl → 2Na + Cl2↑)。
1810年,Davy在伦敦试验证明氯气是一种元素,并于当年的11月9日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论文。
提议这个元素定名为Chlorine(意思是黄绿色),来源于希腊文字( Chorus )。
[1]1851年,Watt第一个取得了食盐水溶液电解制备氯气的专利;在直流发电机问世以后,1890年由德国格瑞斯海姆电化公司首先采用隔膜电解槽制备氯气用于工业生产。
至今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而中国的氯碱工业起步于1929年10月,由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买断了越南海防电化厂的全部设备,创建了国内第一家氯碱厂——上海天原电化厂。
当时采用的是“爱伦姆”电解槽,日产烧碱仅3吨。
[1]综观世界氯碱工业的发展历史,氯碱的制碱技术和氯气处理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得到大量的运用之后,氯气处理工艺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硫酸储运工艺流程
汽车槽车运来的98%浓硫酸溶液通过卸车软管靠重力流入半地下的浓硫酸卸车罐中(350V102),通过设在浓硫酸卸车罐上的潜液泵(350P102)将浓硫酸送到浓硫酸储罐(350V-101AB)中储存,再通过浓硫酸送料泵(350P101AB)将浓硫酸送到三套循环水装置。
由于浓硫酸温度低于10.5℃时易发生结晶,因此对于硫酸储罐和管线采用95℃热水进行伴热,为了安全,储罐伴热采取外部盘管伴热加温度调节进行控制。
每台硫酸储罐均设置了液位计、温度计、压力检测仪表,并对温度、压力、高低液位进行报警,汽车槽车来料采用地中衡计量,送出的硫酸由各装置分别计量,本站不考虑计量设施。
考虑三套循环水对浓硫酸的需求量以及外购硫酸的运输问题,设置2台150 m3浓硫酸储罐,1台30m3浓硫酸卸车罐,储罐的体积按24天储量设计。
考虑硫酸的吸水性,在硫酸储罐增加氮封设施。
(2)烧碱储运工艺流程
汽车槽车运来的32%烧碱溶液通过卸车软管靠重力流入半地下的烧碱溶液卸车罐中(350V104),通过设在烧碱卸车罐上的潜液泵(350P104)将烧碱送到烧碱储罐(350V-103AB)中储存,再通过烧碱溶液送料泵(350P103AB)将烧碱溶液送到甲醇合成装置、热电站、MTO 装置、烯烃分离装置和污水处理站。
由于32%的烧碱溶液温度低于5℃时易发生结晶,因此对于烧碱溶液储罐和管线采用95℃热水进行伴热,其中储罐伴热采取内盘管伴热加温度调节进行控制。
每台烧碱溶液储罐均设置了液位计、温度计检测仪表,并对温度、高低液位进行报警,汽车槽车来料采用地中衡计量,送出的烧碱溶液由各装置分别计量,本站不考虑计量设施。
根据各装置对烧碱的需求量,设置2台300 m3烧碱贮罐,烧碱贮罐的体积按15天储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