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筋计算方法
箍筋计算方法

3×3箍筋长度外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2+8d+2*Lw内箍筋长度=H-2*保护层+2*Lw+2d(横向、纵向各设置一道)4×3箍筋长度外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2+8d+2*Lw内矩形箍长度=((B-2*保护层-d)/3*1+d+(H-2*保护层) )*2+8d+2*Lw横向一字型箍筋长度:H-2*保护层+2d+2*Lw4×4箍筋长度外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2+8d+2*Lw内箍筋长度=((B-2*保护层-d)/3*1+d+(H-2*保护层-d)/3*1+d))*2+8d+2*Lw(横向、纵向各一道)5×4箍筋长度外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2+8d+2*Lw内横向箍筋长度=((B-2*保护层-d)/3*1+d+(H-2*保护层))*2+8d+2*Lw内纵向矩形箍筋长度=((B-2*保护层-d)/4*1+d+ (H-2*保护层))*2+8d+2*Lw内纵向一字型箍筋长度=H-2*保护层+2d+2*Lw5×5箍筋长度外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2+8d+2*Lw内横向矩形箍筋长度:((B-2*保护层) + (H-2*保护层-d)/4*1+d))*2+8d+2*Lw内横向一字型箍筋长度:B-2*保护层+2d+2*Lw内纵向矩形箍筋长度:((B-2*保护层-d)/4*1+d+(H-2*bh))*2+8d+2*Lw内纵向一字型箍筋长度:H-2*保护层+2d+2*Lw6×6箍筋长度外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2+8d+2*Lw内横向箍筋长度:((B-2*保护层)+(H-2*保护层-d)/5*1+d))*2+8d+2*Lw(设置两道)内纵向箍筋长度:((B-2*保护层-d)/5*1+d+(H-2*保护层))*2+8d+2*Lw(设置两道)弯钩计算当箍筋、拉筋端部弯钩为135度时:抗震(I、II、III、IV级):Lw = max(11.9*d,75+1.9*d);普通箍筋:Lw = 6.9d;当箍筋、拉筋端部弯钩为180度时:抗震:Lw = 13.25d;普通箍筋:Lw = 8.25d;当箍筋、拉筋端部弯钩为90度时:抗震:Lw = 10.5d;普通箍筋:Lw = 5.5d。
箍筋的长度计算公式(一)

箍筋的长度计算公式(一)
箍筋的长度
箍筋是建筑结构中的一种常用钢筋材料,用于增强构件的抗拉强度和承载能力。
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时,需要计算箍筋的长度,以保证其在构件中起到有效增强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箍筋长度的计算公式,并给出详细的示例说明。
1. 计算公式
根据建筑设计规范和结构要求,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计算箍筋的长度:
按构件高度和柱径计算的公式
箍筋长度(L) = 构件高度(H) + 柱径(D)
按构件周长和箍筋间距计算的公式
箍筋长度(L) = 构件周长(C) + 箍筋间距(S)
按构件高度和箍筋间距计算的公式
箍筋长度(L) = 构件高度(H) + 箍筋间距(S)
2. 示例说明
假设设计一根高度为3米,柱径为米的柱子,其中每层箍筋间距为米。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箍筋的长度。
按构件高度和柱径计算的公式
箍筋长度(L) = 构件高度(H) + 柱径(D)箍筋长度(L) = 3m + =
按构件周长和箍筋间距计算的公式
箍筋长度(L) = 构件周长(C) + 箍筋间距(S)构件周长(C)= 2πr = 2π × ≈ 箍筋长度(L) = + =
按构件高度和箍筋间距计算的公式
箍筋长度(L) = 构件高度(H) + 箍筋间距(S)箍筋长度(L)= 3m + =
根据上述示例,可以看出不同的计算公式会得出略有不同的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特定的结构要求和设计规范,选择合适的计
算公式来确定箍筋的长度。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到计算箍筋长度的公式以及
应用范围,以确保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使用恰当的筋材长度来增
强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
钢筋箍筋长度计算公式

钢筋箍筋长度计算公式
钢筋箍筋长度计算公式如下:
1.钢筋长度计算:钢筋的长度计算一般遵循线段长度计算方式,
即直接测量线段的实际长度,不需要进行其他复杂的计算公式。
2.箍筋长度计算:在混凝土结构中,箍筋一般用于增强混凝土柱、梁等构件的受力性能。
箍筋的长度一般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
计算。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箍筋长度
计算公式如下:
L = (C + 2d + αh)/π
其中,L为箍筋的长度,C为构件的周长(单位:米),d为构件
横截面的对角线与一条边的距离(单位:米),α为箍筋的收缩修正
系数(无量纲),h为构件的高度(单位:米),π为圆周率
(3.14159)。
需要注意的是,箍筋的长度计算公式通常适用于典型的直立矩形或圆形构件,对于其他形状的构件,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钢筋箍筋长度计算,如在裂缝宽度控制和钢筋束延伸长度计算中,会根据不同要求和设计标准进行具体计算。
箍筋锚固长度计算方法

箍筋锚固长度计算方法箍筋锚固长度是箍筋在混凝土构件中起到固定钢筋的作用,通常用符号"≥"表示。
箍筋锚固长度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1. 根据箍筋直径和间距计算:箍筋直径 d 和间距 p 决定了箍筋的长度,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 (1)(1)Lg(dp)≥1.5 × 10-2 × d其中,Lg 表示开平方根,dp 表示箍筋直径,d 表示钢筋直径。
(1) 式中 1.5 × 10-2 × d 是箍筋的周长,即箍筋长度除以箍筋间距的商。
2. 根据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和箍筋的强度计算:根据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和箍筋的强度,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 ≥ (2)Lg(dp)≥1.25 × 104 × Fs × dp其中,Lg 表示开平方根,dp 表示箍筋直径,Fs 表示混凝土构件的抗压强度,dp 表示钢筋直径。
(2) 式中 1.25 × 104 × Fs × dp 是箍筋的抗拉强度,即箍筋强度除以混凝土构件抗压强度的商。
3. 根据建筑设计规范计算:根据建筑设计规范,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 (3)Lg(dp)≥0.8 × 104 × Fs × dp其中,Lg 表示开平方根,dp 表示箍筋直径,Fs 表示混凝土构件的抗压强度,dp 表示钢筋直径。
(3) 式中 0.8 × 104 × Fs × dp 是箍筋的抗拉强度,即箍筋强度除以混凝土构件抗压强度的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仅适用于固定箍筋的锚固长度计算。
如果箍筋采用连续弯曲等方法,需要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此外,箍筋的锚固长度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建筑规范进行计算,以确保混凝土构件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箍筋计算公式

螺旋箍筋计算公式1、螺旋箍筋计算方法:在圆柱形构件(如图形柱、管柱、灌注桩等)中,螺旋箍筋沿主筋圆周表面缠绕,其每米钢筋骨架长的螺旋箍筋长度,可按下式计算:l=2000лa/p×[1-e^2/4-3/64(e^2)^2 –5/256(e^2)^3]其中a=√(p^2+4D^2)/4e2=(4a^2-D^2)/( 4a^2)式中 l——每1m钢筋骨架长的螺旋箍筋长度(㎜);p——螺距(㎜);л——圆周率,取3.1416;D——螺旋线的缠绕直径;采用箍筋的中心距,即主筋外皮距离加上一个箍筋直径(㎜)。
公式中括号内最后一项5/256(e^2)^3数值很小,一般在计算时略去。
2、螺旋箍筋简易计算方法方法一,螺旋箍筋长度亦可按以下简化公式计算:l=1000/p×√(лD)^2+p^2+лd/2式中 d——螺旋箍筋的直径;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方法二,对于箍筋间距要求不大严格的构件,或当p与D的比值较小(p/d﹤0.5)时,箍筋长度也可以按下面近似公式计算:l=n√p^2+(лD)^2式中n——螺旋圈数;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 ^ ‖表示次方的意识。
箍筋的理论长度计算在钢筋的预算工程量计算时,因钢筋混凝土柱、梁中的箍筋长度没有统一的计算规定,方法比较混乱。
目前常用以下几种方法:(1)箍筋长度=箍筋矩(方)形长度+6.25×2(钩)(d,为箍筋直径,下同);(2)箍筋长度=箍筋矩(方)形长度+4.9×2(钩)(3)箍筋长度=箍筋矩(方)形长度+不同直径的估计钩长(4)箍筋长度=构件横截面外形长度-5cm。
上述种种计算方法,计算程序繁琐,计算结果都有出入,并且从理论上经不起推敲,给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与审查带来很多麻烦。
为了保证预算工程量的准确性,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 -92)(以下简称“规范”),从理论上探求一种准确而简化的箍筋长度计算方法。
从图3-11可以看出,为了控制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箍筋的尺寸是按其内孔尺寸控制的(控制和固定主筋相对位置),它的理论长度应按应按箍筋中心线长度计算的。
柱子箍筋的计算公式三种

柱子箍筋的计算公式三种
柱子箍筋的计算公式有三种,分别为:
1. 适用于框架柱的箍筋计算公式:(1) 箍筋长度=(梁高 - 保护层)/2 + 弯钩长度;(2) 箍筋根数=(梁宽 - 保护层)/箍筋间距 + 1。
2. 适用于抗震柱的箍筋计算公式:(1) 箍筋长度=2 * (梁高 - 保护层) + 弯钩长度;(2) 箍筋根数=梁宽 - 保护层/箍筋间距 + 1。
3. 适用于异形柱的箍筋计算公式:(1) 箍筋长度=柱宽 - 保护
层 + 弯钩长度;(2) 箍筋根数=柱高 - 保护层/箍筋间距 + 1。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仅供参考,实际计算中还需要考虑柱的混凝土强度、箍筋的直径和间距等因素,以及根据建筑的设计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箍筋长度的计算方法

只要记住:钢筋的外皮长度+弯钩长度,即可。
外皮长度=矩形断面周长-8*砼保护层厚度+8*箍筋直径;弯钩长度:180度=6.25*箍筋直径; 90度=3.725*箍筋直径;45度=4.25*箍筋直径.于箍筋长度的计算一、弯曲调整值的概念对于单根预算长度和下料长度是不同的,预算长度是按照钢筋的外皮计算,下料长度是按照钢筋的中轴线计算。
例如一根预算长度为1米长的钢筋,其下料长度不需要1米,是小于1米的,因为钢筋在弯曲的过程中会变长,如果按照1米下料,肯定会长出一些。
预算长度和下料长度的差值也就是钢筋的弯曲调整值,也称为量度差值。
它实际上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是由于量度的不同,例如下面这根钢筋,预算的长度是100+300=400mm,而实际上在下料时只需要截取100-d/2+300-d/2长的一段钢筋即可弯制成下面的形式。
二是由于钢筋在弯曲的过程中长度会变化:外皮伸长、内皮缩短、中轴线不变。
二、弯曲调整值的计算在这里用到一个弧度和角度的换算公式:1rad=3.14*r*2/360,即一度角对应的弧长是0.01745r。
另外《钢筋混凝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204-2002)规定180度弯钩的弯曲直径不得小于2.5d,在下面的推导中D 取2.5d。
1、180度弯钩的计算见下图,钢筋的直径为d,弯曲直径为D。
按照外皮计算钢筋的长度:L1=AE水平段的长度+CD水平段长度=300+3d按照中轴线计算钢筋的长度:L2=AB水平段长度+BC段弧长+CD段水平长度=300-D/2-d+0.01745*(D/2+d/2)*180+3d=300+6.25d,弯曲调整值=L1-L2=3.25d2、90度弯钩的计算见下图,钢筋的直径为d,弯曲直径为D。
按照外皮计算钢筋的长度:L1=300+100按照中轴线计算钢筋的长度:L2=AB水平段长度+BC段弧长+CD段竖直长度=300-D/2-d+0.01745*(D/2+d/2)*90+100-D/2-d=300+100-1.75d,弯曲调整值=L1-L2=1.75d3、135度弯钩的计算见下图,钢筋的直径为d,弯曲直径为D。
箍筋长度计算方法与公式及图解

箍筋长度计算方法与公式及图解一般的算法是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2+1.9d*2+max(10d,75mm)*2如果按实计算及下料长度,那么算法是:90/90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箍筋内皮周长-5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2个弯钩处的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8.56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41.36;90/180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箍筋内皮周长-4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1个180°弯钩中心线长+2个弯钩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28.268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99.61;135/135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箍筋内皮周长-3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2个135°弯钩中心线长(135°弯钩中心长度=3π/4*(R+d/2),R=2.5d)+2个弯钩平直段长度(10d >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33.266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229.6;箍筋内皮周长长度=2*(H-2bhc)+2*(B-2bhc)=2(H+B)-8bhc(即构件周长-8个保护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所见过的,箍筋计算有两种方法如下:
1.箍筋长度=2×(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0d
2.箍筋长度=2×(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和75mm中较大的值)+8d
我认为第二种是正确的计算方法。
我来说一下我的理解。
先看一下这个表,钢筋加工弯曲时所用弯曲机芯轴的直径的规定如下:
8d的来源
要注意以下几点:
1.我们所说的保护层指的是主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2.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通常都是按照钢筋外皮计算的,
在扣减保护层时,应扣至主筋的外皮。
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或箍筋在每扣一个保护层就多扣掉了一个钢筋直径值。
所以多扣掉的长度应该补充回来。
3.计算箍筋时增加了8d那么计算拉筋时就应该增加2d了。
11.9d的来源
在计算135度弯钩时,弯钩长度为11.9d而不是10d。
11.9d=(是平直段10d)+(量度差1.9d)
那么量度差1.9d是怎么来的呢。
先看下图: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D=2.5d(《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是这么描述的:
“第3.3.4条用Ⅰ级钢筋或冷拔低碳钢丝制作的箍筋,其末端应做弯钩,
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
弯钩的平直部分,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有抗需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
那么L=(b-d-D/2)+x+10d
x=135/360*3.14*(D/2+d/2)*2
把x=4.121d代入L,
我们可得L=b+11.87d≈b+11.9d
以下内容预算中可以不考虑———————————————————————————————–
其实,上述公式计算箍筋也不是最精确的。
因为,在90度钢筋弯曲处,我们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直角。
但一般意义上,预算可以选用公式2,而钢筋下料必须得考虑弯弧因素。
先看一下下图
设弯弧所属原型的直径为D,则中心线所属圆的半径是(D+d)/2,故有:弧长BC=1/4*2π*(D+d)/2=(π/4)*(D+d)
AB=L1-d-D/2
CG=L2-d-D/2
用L表示下料长度,就有
L=AB+弧长B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