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分析、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五个板块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地理区域,是在学生对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为学生日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中学生半成熟、半幼稚;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做支柱的心理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一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②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③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

④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探讨解决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

②通过读图简要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③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通过分析,

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特别是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并在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归纳分析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本节课。

三、说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运用PPT课件,辅以读图分析、归纳、讲授法,化简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采用合作探究式,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实际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法:为更好的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有自主学习、信息提取与交流、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新课导入、我是小小解说员、我是科学家、科学实验室、出谋划策、我爱记知识6个环节。

1、新课导入:播放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视频(通过奇特的景观吸引学生的眼球,顺利把学生带入新课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我是小小解说员: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地形图(图6.25),在地图上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并分析其地形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3、我是科学家:通过展示黄土高原“风成说”相关证据,让学生探讨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科学实验室:通过阅读图文,并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做水土流失与植被、土质、坡度和降水强度的模拟实验,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5、出谋划策: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农农民、学校学生、企业老板、政府官员等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及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6、我爱记知识:总结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纲目式的板书,使得本节课的各个知识点的条理更加清晰,直观的反应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方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说教学反思

本堂课主要是校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知识归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的发散性,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差异性,以及课堂设计的不够完善,本堂课仍有不足之处,烦请大家见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