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唯一科举状元卷《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状元卷全文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状元卷全文作者简介:赵秉忠(1573年~1626年),官至礼部尚书。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
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
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被黄尊素弹劾去职。
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
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追复原官,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臣对: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臣听说帝王统治国家,必须有经营管理的实政,而后才可管束臣民,综合处理纷繁的政务,才能实现和乐升平的社会。
必须有倡导践行的实心,而后才可鞭策百官,振作整肃种种事务,才能建成昌盛兴隆的国家。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
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什么是实政?就是要确立社会规范,整饬法律制度。
将它们悬挂到宫门高阙外面,载入法令条文当中,先颁布于朝廷殿堂,再散发至各级官府,一直到达各个地区和海疆边隅。
整顿梳理,无论巨细,完备详尽,处处严密,丝毫没有疏漏的地方。
什么是实心?就是杜绝懒惰懈怠,激励精明强干,从细节小事做起,发自内心深处,由朝廷帝王开始,再风行于京畿邦域,一直灌输到边疆角落。
使之潜移默化深入内心。
令这种精神志向无不畅达,以至于沦肌浃髓的程度而毫无阻塞。
」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
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
赵秉忠状元卷简析

赵秉忠状元卷简析赵秉忠状元卷简析赵秉忠(公元1574—1626年),字季卿,号其阳,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
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 年)25岁参加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状元。
人们现在看到的状元卷,是赵秉忠的第13代孙赵焕彬先生于1983年捐献给国家的,属国家一级文物。
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科举制度时间长达近1300年,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770余人,但能让后人目睹状元答卷其风采的,唯有赵秉忠这一份。
作为国家的重要机密,这份卷子是怎样从宫廷传到民间的?这恐怕是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
现将卷子的内容简析如下:一、国家要有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
殿试题目一般由皇上亲自钦定,赵秉忠参加殿试时出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这个题目非常明确,就是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回答如何执政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执政的问题。
赵秉忠在答卷中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回答,帝王执掌国家政权,要把国家治理得和谐兴旺,就必须有“实政”和“实心”,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
接着,他对这种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作了解释。
所谓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就是国家要定纲立纪,要颁布法规法令,并且要把这些法规法令放到各种文件之首,张挂到各级官府的大门口和室内最显眼的地方,下发到全国各地,让全国的百姓不但熟悉,而且要自觉遵守。
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实行了,全国上下就有法可依,人们的目标明确,视听不乱。
所谓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就是要振奋懈怠懒惰的人,激励精明能干的人,从朝廷到地方,全国上下,一呼百应,步调一致,法度不乱,人们的精神意志无不畅达,想的和做的都一样。
全国各级官员才能配合默契,百姓口服心服。
有了这样的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国家不仅有驾驭天下的能力,而且能昭示国人守住天下;不仅有约束天下的法令条文,而且能统一百姓的思想。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达到长期兴盛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曾经延续一千多年的古代科举,其最后一次考试试题是什么呢?1904年7月4日,清朝光绪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殿试,试题如下:第一场史论: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
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
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
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
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五》《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状元刘春霖的其中几篇满分作文: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天下之患无常处也、惟善谋国者、规天下大势之所趋、揆时度务、有以制其偏倚之端、则不至于变起而不可救。
夫立国之初、每鉴前代得失、以定一朝之制、时势所迫、出於不得不然、非能使子孙世守以维万世之安也。
嗣世之主、昧于时变、因循荒怠、不思所以持之、欲无中于祸败、岂可得哉。
青州状元卷全文内容

青州状元卷全文内容青州状元卷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以下是全文内容: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
臣闻帝王之心,始焉惟一,弗慎厥初,乃见杂以万几;乃一焉,不精不爽焉惟契,乃万化而未始不一也。
盖心者身之主,而国之大本焉。
一于仁义,则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而天下靡不仁义矣。
一于礼让,则雍雍熙熙,为车为徒,舍无弗共,为犹为藉,礼无弗恭,而天下靡不礼让矣。
一于刑政,则赏罚严明,法令行而天下服;无私曲隐慝之弊,亦无枉桡不直之嫌。
故惟一焉者也。
凡百为事者孰不由于是焉出哉?故曰:此心也道也。
非帝王之道也。
孰曰帝王之心而可以离道哉?臣又闻圣人之治天下也,君为主而臣佐佑焉。
臣以忠信、笃厚、恭敬、勤俭、廉明、宽容、和平、正直为本。
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也。
盖君道无他焉。
臣者君之用也。
臣事君以忠者忠之体也。
臣事君以忠者非惟辅德而行道焉。
固将求君之至理以成天下之治也。
故曰:致君之道在格心而已。
格心之道在致知在克治在力行而已。
知之非艰行之为难。
故克治在行焉。
行之力则知愈进矣;知之深则行愈达矣。
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行也者非独尽人道之为务而已矣。
将以明其是非取舍之所在也。
故凡有见于日用彝伦之间者皆务行之。
行之弗力弗终弗止则日退矣。
此格心之要也。
格心则君道备矣。
臣之本心固无非至理所在矣。
其于君道奚患焉?故臣愿今日之论皆原于本心以达于君道也。
臣又闻为政在人兴贤劝能崇教化而作新民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者也。
伏维我皇上德合天地充溢六合光被四表诞降多方有生以兴文教、劝农桑、敦孝弟、崇节俭、厉廉耻、绝苞苴、示轨宪、澄清百官、扶持善良、表章忠节、锄抑奸回、此万世帝王之政之所当行者也。
潍坊历史

2014潍坊历史与文化第二章奇才俊杰贯古今第一节经学大师郑玄1简介: 郑玄:今潍坊高密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
其弟子将他的言论编辑为<<郑志>>2成就(1)在家乡传播(儒家经典),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派-------(郑学).标志着经学进入一个统一时代.(2).给后世最大的贡献是编辑、注释了(“三礼”),被后世治礼学者奉为典范.(3)编成了《三礼注》与《毛诗笺》。
(4)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第二节官清艺绝的清代名相1、人物简介:刘墉,人送绰号(“刘罗锅”),(清朝)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今(潍坊高密市)人。
2、主要事迹:为官清正廉明.查办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
办理大学士和珅结党纳贿一案。
3筹办编籍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下旧闻考》。
4刘墉是清代著名书法家.(1)<<学书偶成>>是其书法理论著作(2)人称”浓墨宰相”(3)遗作有<<刘文清公遗集>>.第三节枝叶关情的潍县县令1.人物简介:郑板桥,清代,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为“扬州八怪”之一,“潍县三贤”之一,“板桥派”鼻祖。
2.主要事迹:在潍县做县令,期间,郑板桥最大功绩在于救济灾民。
亲自撰写的<<新修城隍庙碑记>>,成为我国十大著名的”三绝碑”之一.3.书法:自称“六分半书”以兰草书法入笔。
绘画:一生只画兰、竹、石。
诗:以《潍县竹枝词》为首。
他的<<明志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知道是郑板桥的)第四节名誉华夏的收藏大师-----陈介祺1.人物简介:陈介祺,清代金石学家,收藏大师.潍县(今潍城区)城里人。
2主要事迹:(1)陈介祺所得文物皆藏于“万印楼”,自号“万印楼主人”,成为一代金石学大师。
(2).陈介祺的文物收藏堪称盖世。
他收藏的文物青铜器最多。
其中的毛公鼎驰名中外,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有重要价值的参考价值。
原创三年级地方课程doc

地方课程(三年级)弘扬状元文化营造书香校园青州市谭坊镇赵坡、髙墓小学编写组 2017、7第一课赵秉忠与“状元卷”中国科举制度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试卷却只有一张,那就是明代青州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对策(作文)真迹。
赵秉忠(1573—1626年),字季卿,明青州郑母村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
这个小村庄历史上曾出过四名宰相、尚书级的高官。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53岁含恨而死。
现存青州博物馆的中国科举史上惟一的一份状元卷,就是赵秉忠的殿试对策(作文)真迹。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和最后一级。
1598年万历皇帝朱翊钧亲自主持殿试,万历皇帝出的殿试题目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赵秉忠在一天时间内(从清晨到傍晚)以惊人的才华答写了这份举世闻名的状元卷。
他以犀利的文笔、简洁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制、法制与德制的关系。
他一反“草民”、“贱民”之说,明确提出了“天民”的主张,将皇帝君主与平民百姓置于上天面前的平等地位,这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而其法制、德制及廉政以安民心、稳定社会的主张显示出了其非凡的才智。
文笔流畅,气势磅礴,观点鲜明,主题集中,说理透彻,一气呵成,是一部难得的治国安邦的好文章。
状元卷1983年由赵秉忠第13代孙赵焕彬(时年65岁)捐献,捐献之前一直是赵氏家族的传家宝,代代相传,密不示人。
解放前,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赵家人曾把状元卷缝在棉袄里,穿在身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十年“文革”期间,又将状元卷装在枕头里密藏,这样历时四百余年,状元卷才被完整保存下来。
尽管状元卷已经公之于众,但赵秉忠的状元卷是如何从宫廷带回青州的仍是一个谜。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这是由于明朝后期战火连绵、动乱不断造成的。
当时状元卷由礼部管理存档,谁要是私拿回家有杀头灭九族之罪。
有人推断,这是赵秉忠弃官回乡时,打通关节,冒着生命危险私自取出来的。
状元卷解读

状元卷解读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也称“廷试卷”。
这份卷子俗称“状元卷”,已广为人知,文中姑遵此称),现藏于山东青州博物馆,是大陆现存唯一一份明代“状元卷”实物。
赵秉忠,字季卿,号山其阳,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乡举,次年连捷戊戌科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历中允、谕德、庶子。
天启三年(1623)六月,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十月,升礼部右侍郎,充经筵日讲官。
天启五年十二月,因遭魏忠贤党弹劾,削职为民。
天启六年卒于乡,年五十三。
崇祯三年(1630),获平反,“复故削籍礼部尚书赵秉忠原官,赠太子太保,予祭四坛,造坟安葬”(《崇祯长编》,卷三十九)。
[按:《明熹宗实录》载赵秉忠“削籍”时为礼部侍郎,《明史·七卿年表》中亦未见其名。
《崇祯长编》及部分方志中云赵氏为礼部尚书,疑误]赵秉忠“状元卷”通高 47.6 厘米,每折宽 14.1 厘米,天头 8.6 厘米,地脚 3.3 厘米,中间行文高 35.7 厘米。
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全绫装裱。
殿试卷为十九折册页,分前后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为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
首折上方钤有篆书“ 礼部之印”四字方印,末折骑缝处亦钤此印二分之一。
后一部分是正文,为十五折册页,每折六行,全文共 2460 字,用工整小楷写成,试卷首页右上角顶天头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 六个大字,下钤楷书“弥封关防” 四字长方印。
(此段文字据青州博物馆解说词)这份卷子的面世,让今人得以目睹明代殿试策的真貌,为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尤其是殿试策的书写形式等,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因此,一经公开,即惊艳世人,并以其稀缺性而跻身国宝级文物之列。
“状元卷”中所表现的文采、书法功底,以及所论述的治国思想等,受到人们的追捧,各种解读、赏析文章连篇累牍,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文化热点。
“ 状元卷”的复制件,也成为当地最有特色的文化礼品,广为流传。
陕西西安远东第一中学12-13学年高二上12月月考--历史

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商朝人崇信多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①商朝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②商王借此强化了王权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④使商王决策失误,导致亡国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3.“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周武王克殷,……封之于陈。
”陈胡公属于西周时受封的 ( )A.王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 D.周边归顺部落首领4.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可以用王国维的“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
此处他所谓的“天”是指 (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5.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度 D.王位世袭制6.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煕帝死后皇四子继位7.《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夏商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指 ( )A.礼仪 B.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C.风俗 D.贡赋8.史学家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文中的“制度”包括( )①内外服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礼乐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秦国能灭掉六国、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兼并战争 D.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10.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原有的王号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存唯一科举状元卷《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赵秉忠状元卷出现在1983年春,青州市郑母村的赵焕彬,向青州市博物馆献出了他家珍藏400多年、其祖先——明代万历年间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俗称状元卷。
后经专家鉴定,确认为海内外孤本,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中国现存的惟一一份状元卷,于1983年在山东青州市发现。
这份状元卷是宣纸,长3.3米,宽38厘米。
全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约长70厘米,是填写考生姓名、机关、年龄等,上溯三代的基本情况;中间部分2米多长是正卷,为馆阁体小楷书写,朱笔断读,句末画有红圈,是典型的八股文。
正文之前有万历皇帝的顶天朱批6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
最后面的一部分约长55厘米,列有9位读卷官的职务、姓名。
9位读卷官中有3位是吏部、户部、刑部尚书,均从六部九卿中选派出来。
状元卷2460个字,写得极其端正漂亮。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唐、宋、元、明、清,有1300年的历史。
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却只有这一张。
介绍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县)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
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53岁含恨而死。
万历26年赵秉忠一甲一等进士及第的殿试卷原文赵秉忠状元卷为历史仅存的状元卷,系国家一级文物。
赵秉忠的殿试卷可折,一共有22折,每折高47。
6厘米,宽14。
1厘米,封面、封底均系全绫装裱。
卷首“第一甲第一名”六个朱字是万历皇帝写的,下面有“弥封关防”四字楷书长方印,右边有半方“礼部之印”(估计是启封时所留)。
朱批前是弥封处,为赵秉忠的简历,简历处有“礼部之印”一方。
朱批后为试卷正文,一共15折,每折6行,满行32字,从“臣对”开始,到“臣谨对”止,2460个字,全用小楷书写,无一涂改,一气呵成,如同印出来一般,可见其文字功底之深。
正文后有读卷官九人的姓名、职衔,卷尾有印卷官的姓名、职衔。
这张状元卷是赵秉忠1598年根据万历皇帝出的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用一天时间答写的。
文中,他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治、法制与德制的关系。
他一反“草民”、“贱民”之说,明确提出了“天民”的观点,将皇帝君主与平民百姓置于上天面前的平等地位,其法制、德制以及廉政对于安抚民心、稳定社会有重大作用。
整篇文章文笔流畅,气势磅礴,观点鲜明,主题集中,说理透彻,一气呵成,是一部难得的治国安邦的好文章,至今仍有可取之处。
殿试,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是皇帝对会试取录的贡生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的考试,也称廷试。
殿试的组织机构极为严密,有专门的阅卷官、印卷官,有固定的格式。
殿试由礼部主持,弥封官负责监督,并由皇帝亲自批卷。
殿试始于唐武则天时,自元顺帝后,录取三甲,第一甲取士三名,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镑眼,第三名称探花;第二甲、第三甲录取人数不定,经殿试录取后称进士或赐进士。
据统计,在实行科举制度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有近800名状元出仕,其中文状元525人。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青州25岁的赵秉忠,就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赵秉忠的这份殿试卷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这个题目非常明确,就是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回答如何执政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执政的问题。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篇典型的明代八股文,即由破题、承题、前四股、过接、后四股、复收、大结等七部分组成。
从内容看,文章紧紧围绕改善吏治这个主题,鎔经铸史、对偶排比、虚实并举地阐述了要“立实心”、“举实政”以及“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的关系。
何谓“实政”?他说是“立纪纲,饰法度”,就是建立典章制度,整顿法制,以法治国。
何谓“实心”?他说是“振怠情,励精明”,也就是使懒惰懈怠的人精神振作,使精明强干的人更加勤奋勉力。
并主张两者结合并用,互相补充。
同时他提出,“以激浊扬清,重私侵之罚,清出之籍,妄费不可不禁也,犹然冒费者,罪勿赦也。
”即对浪费、侵吞国家资财的贪官污吏要严加惩罚,要没收他们的财产,直到法律制裁。
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状元卷全文臣对: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
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
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
有此治本,则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劳而至。
自古帝王,所为不下堂阶而化行于风驰,不出庙廊而令应于桴答,用此道耳。
厥后,崇清净者深居而九官效职,固以实心行实政也。
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而专意于检察,则检察之所不及者,必遗漏焉,故伪增受赏所从来也;语玄默者,首推汉文,彼其简节疏目,可谓阔矣!而注精于修持,则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盖治具虽设而实心不流,则我欲责之臣,臣已窥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窥我之疏而私议之。
即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聪察之利,亦得聪察之害。
实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则意动而速于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驰而慑于威,民且囿吾之天而顺从焉。
凡注厝、规画悬焉不设,而上以神,下以实,上下交儆,无综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
彼汉宣不如汉文者,正谓此耳。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于天授,刚毅本于性生。
草昧之初,即创制设谋,定万世之至计;底定之后,益立纲陈纪,贻百代之宏章。
考盘之高蹈,颍川之治理,必旌奖之,以风有位;浚民之鹰鹤,虐众之枭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
用能复帝王所自立之,称联之理政务尚综核者,欺蒙虚冒,总事空文。
人日以伪,治日以敝,亦何以继帝王之上理,后隆古之休风,而称统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责哉?恭惟皇帝陛下,毓聪明睿智之资,备文武圣神之德,握于穆之玄符,承国家之鸿业,八柄以驭臣民而百僚整肃,三重以定谟猷而九围式命,盖已操太阿于掌上,鼓大冶于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汉以下矣!乃犹进臣等于廷,图循名责实之术,欲以绍唐虞雍熙之化,甚盛心也!臣草茅贱士,何敢妄言?然亦目击世变矣。
顾身托江湖,有闻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尽者。
今幸处咫尺之地,得以对扬而无忌,敢不披沥以献!臣闻: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责者,付之人君。
君有统理之权,而实有所承受。
故所经其事者,法之吴天。
用是所居之位,则日天位;所司之职,则日天职;所治之民,则日天民;所都之邑,则日天邑。
故兴理致治,要必求端于天。
今夫天,幽深玄远,穆然不可测也;渺茫轻清,聩然莫可窥也。
而四时五行,各效其官;山岳河海,共宣其职。
人人沾浩荡普济之泽,在在蒙含弘广大之休。
无欠缺以亏其化;无阻滞以塞其功者,盖不贰之真默,酝酿于大虚,不已之精潜,流衍于无极,故实有是化工耳。
然则人君法天之治,宁可专于无为,托以深密静摄哉!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职司为实政者;人君宪天之心,宁可专于外务,强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贰不已之真精为实心者。
粤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贻协和风动之休;民也画象而理,成《击壤》从欲之俗。
君臣相浃,两无猜嫌,明良相信,两无顾忌,万古称无为之治尚矣!而询事考言,敷奏明试,三载九载,屡省乃成,法制又详备无遗焉。
盖其浚哲温恭,日以精神流注于堂皇;钦明兢业,日以志虑摄持于方寸。
故不必综核,而庶府修明,无事约束。
底成古今所未有之功,乾坤开而再辟,日月涤而重朗。
盖以实心行实政,因此实政致弘勋。
其载在《祖训》有曰,诸臣民所言有理者,即付所司施行,各衙门勿得沮滞,而敬勤屡致意焉。
列圣相承,守其成法,接其意绪,固有加无坠者。
至世宗肃皇帝,返委靡者,振之以英断;察废弃者,作之以精明。
制礼作乐,议法考文。
德之所被,与河海而同深;威之所及,与雷霆共迅,一时吏治修明,庶绩咸理,赫然中兴,诚有以远绍先烈,垂范后世也。
今我皇上,任人图治,日以实政,望臣工矣!而诞谩成习,诚有如睿虑所及者。
故张官置吏,各有司存。
而越职以逞者,贻代庖之讥。
有所越于职之外,必不精于职之内矣!则按职而责之事,随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参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此今日所当亟图者也。
耻言过行,古昔有训,而竞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
有所逞于外之靡,必不深于中之抱矣,则因言而核之实,考实而责之效,使捷巧不得与浑朴齐声,悃幅不至与轻浮共誉,又今日所当速返者也。
巡行者寄朝廷之耳目,以激浊扬清也。
而吏习尚偷,既使者分遣,无以尽易其习。
为今之计,惟是广咨诹、严殿最,必如张咏之在益州、黄霸之在颍川。
斯上荐剡焉,而吏可劝矣。
教化者,齐士民之心术,以维风振俗也。
而士风尚诡,即申令宣化,无以尽变其风。
为今之计,惟是广厉学官,独重经术,必如阳城之在国学、胡瑗之在乡学,斯畀重寄焉,而士可风矣。
四海之穷民,十室九空,非不颁赈恤也,而颠连无告者,则德意未宣;而侵牟者有以壅之,幽隐未达;而渔猎者有以阻之,上费其十,下未得其一。
何不重私侵之罚,清出支之籍乎?四夷之内讧,西支东吾,非不诘戎兵也。
而挞伐未张者,则守圭纨绔之胄子,无折冲御侮之略;召募挽强之粗才,暗驰张奇正之机。
兵费其养,国不得其用,何不严遴选之条,广任用之途乎?民氓之积冤,有以干天地之和,而抑郁不伸,何以召祥?则刑罚不可不重也。
故起死人、肉白骨、谳问详明者,待以不次之赏;而刻如秋荼者,置不原焉,而冤无所积矣。
天地之生财,本以供国家之用,而虚冒不经,何以恒足?则妄费不可不禁也。
故藏竹头、惜木屑、收支有节者,旌以裕国之忠;而犹然冒费者,罪无赦焉,而财无所乏矣。
盖无稽者黜则百工惕,有功者赏则庶职劝,劝惩既明则政治咸理,又何唐虞之不可并轨哉!而实心为之本矣!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至惰窳而弗举。
不然,精神不贯,法制虽详,无益也。
而臣更有献焉:盖难成而易毁者,此实政也;难操而易舍者,此实心也。
是必慎于几微,戒于宥密。
不必明堂听政也,而定其志虑,俨如上帝之对;不必宣室致斋也,而约其心神,凛如师保之临。
使本原澄彻,如明镜止水,照之而无不见;使方寸轩豁,如空谷虚室,约之而无不容。
一念萌,知其出于天理,而充之以期于行;一意动,知其出于人欲,而绝之必期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