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杜甫的父亲是谁

合集下载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诗人关系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诗人关系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诗人关系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出生在天寿年间的2月,即公元712年,是家中唯一的儿子。

父亲是当地的一名地主,家境富裕。

然而,由于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和内忧外患,家庭的财产很快被耗尽。

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也深深地影响了杜甫的人生和写作。

杜甫出生于古都长安,小时候接受了一些基本的教育,但很快就开始了流浪生涯。

他曾经跟随着他的父亲去了犍为、成都等地,后来他离开了家乡,开始到处游历,向各地的名士和文化名人求教学习。

在长期的流浪生涯中,杜甫结识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包括王之涣、李白、杜牧等等。

在当时的文学圈中,杜甫和这些人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诗人,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杜甫与李白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虽然他们的性格完全不同,但他们的诗歌向往自由、情感激烈,都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二人感情非常深厚,据史料记载,杜甫曾经在很多场合宣扬李白的诗歌,称李白为“诗的神将”。

此外,杜甫还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也有不少联系。

王之涣的作品以气魄恢宏、情感奔放为特点,喜欢倾吐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与之相似的是,杜甫的作品也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强烈的情感。

在文学交流中,二人互相欣赏,彼此尊重,共同砥砺前行。

杜甫的诗歌与当时的政治现实密切相关,他在作品中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人民的苦难。

特别是安史之乱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使得他的作品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之,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诗歌文艺价值高,情感深刻、苦乐参半。

他与其他诗人的联系和互动,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唐代文学的魅力,也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杜甫诗三首》的写作背景

《杜甫诗三首》的写作背景

《杜甫诗》的写作背景《望岳》写作背景:杜甫在25 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

《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春望》写作背景:《春望》是一首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

《石壕吏》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生平经历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史之巨星”,他创作了大量揭示社会问题、描绘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

杜甫的家世并不富裕,他出生在今天的河南巩县一个贫困的士族家庭。

杜甫的父亲杜审言是一位地方官员,他深受杜甫的影响,给予了他良好的教育。

然而,由于杜甫家境贫寒,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苦与挫折。

父亲去世后,杜甫负担起家庭的重担,开始经商以维持生计,然而他与商业之路并不相容。

杜甫的教育背景较为丰富,他曾就读于洛阳的春秋学院,接受了古代儒家的经典教育。

在学院期间,他对古代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撰写诗歌。

在此期间,杜甫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等。

他们一起探讨诗歌创作,相互激发灵感。

杜甫在成年后,开始了他漫长而坎坷的求仕之路。

他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以失败告终。

然而,这并没有打击他坚持不懈追求仕途的决心。

杜甫相信自己的才华,他坚信通过自己的笔墨可以宣扬正义与公道,为天下苍生呐喊。

杜甫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他的作品大都描绘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反映了他对当时朝政和社会状况的不满。

杜甫的诗作风格独特,以铿锵有力的辞章、悲壮的意境和深邃的人文情怀著名。

他的作品中洋溢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杜甫一生多次迁居,寻求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曾居住在江西、湖南、洞庭湖流域等地,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战乱、饥荒和社会动荡,这些亲身经历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诗中。

然而,他一直未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功,这使他倍感沮丧和失望。

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以诗歌表达自己对时代问题的思考。

在文人圈中,杜甫深受其他诗人的尊敬和赞美。

他与王维、李白等人有着广泛的交往和交流,对彼此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屡获嘉奖,也多次遭到朝廷的贬抑与排斥。

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他创作的步伐,他坚持用诗反映社会问题,以声音唤醒人们的意识,因此广受后世赞誉。

杜甫小传范文

杜甫小传范文

杜甫小传范文杜甫小传。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出生在益州(今四川成都),家境殷实,自幼酷爱文学,喜欢读书写字。

他的父亲杜审言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对杜甫的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影响。

杜甫自幼聪慧过人,天资聪颖,很快就学会了写诗,他的诗才在当时就已经显露出来。

杜甫年轻时曾经历过家庭的贫困和流亡的艰辛。

他的父亲杜审言因为参与了安史之乱而被贬谪到了荆州,杜甫也随之流落异乡。

这段流亡生活,让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也让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热爱。

在流亡的岁月里,杜甫不断地写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的诗歌也因此变得更加深刻和真挚。

杜甫的诗歌以其豪放、慷慨、激昂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愤慨,同时也表现出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描写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的作品,如《登高》、《春望》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诗歌也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杜甫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的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杜甫一生坎坷,饱经沧桑,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他的诗歌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

杜甫的诗歌以其豪放、慷慨、激昂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愤慨,同时也表现出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描写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的作品,如《登高》、《春望》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杜甫个人简历

杜甫个人简历

杜甫个人简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杰出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被后世誉为“杜工部”或“诗仙”。

他的诗作体现了对时事、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深刻描绘了沉重的社会现实和广泛的人情世故。

以下是对杜甫先生个人经历的简要描述。

一、早年生活杜甫于712年出生于中国唐朝(618年-907年)时期的陕西成纪(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杜审言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杜甫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二、求学经历杜甫于727年进入当地的学宫学习,深入研究儒家经典,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基础。

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和文学天赋,很快就在学院中崭露头角,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三、官场之路杜甫毕业后,决定投身于政治和社会改革。

他于742年参加了唐朝的进士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进士资格。

随后,他加入了朝廷,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包括右拾遗、检校翰林学士等。

四、流寓岁月然而,杜甫的政治生涯并不如意。

他对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平等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绝望。

在754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离开了都城长安,开始了漫长而流离的岁月。

在此期间,他身世逢乱,被迫经历贫困、疾病和丧失亲人的痛苦。

五、创作成就在流亡期间,杜甫不断以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关注。

他的诗作多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战争的痛惜,以及对人民困苦的同情。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和力量,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刻的描写被誉为古代中国最好的诗人之一。

六、晚年生活随着唐朝的局势稳定,杜甫于757年回到了长安。

然而,尽管他经历了诸多的艰难困苦,他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认可和荣誉。

在770年,杜甫不幸去世,享年59岁。

七、影响及评价杜甫的诗作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播和研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富有社会意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赞美了真实、纯洁的感情,被誉为史诗般的杰作。

他以其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和对人性的真实描绘,成为了后世诗人们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杜甫诗作精选赏析(附人物小传)

杜甫诗作精选赏析(附人物小传)

杜甫(712-770)杜甫(712-770)字子美。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

杜甫的十三世祖是西晋大将、著名学者杜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父亲杜闲,做过朝议大夫、奉天令。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壮游(35岁以前);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

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

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今存诗1400余首,文21篇。

历代杜诗校注批点本约550多种,现存170余种。

现存最早的杜集是宋王洙本、九家注本等。

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尽。

望岳1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

造化钟神秀4,阴阳割昏晓5。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6。

会当凌绝顶7,一览众山小。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

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杜甫的人生经历

杜甫的人生经历

杜甫的人生经历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之冠”。

他的人生经历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

本文将从杜甫的早年生活、人生转折点以及晚年生活三个方面来探讨他的人生经历。

一、杜甫的早年生活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家境贫寒。

他的祖父杜审言曾任宰相,但父亲杜秀才却因为贪污被贬到巴州做县尉。

杜甫小时候跟随父亲在巴州度过了童年。

在巴州的时候,杜甫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学习了经史子集,对古代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巴州期间,杜甫还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杜牧等,他们一起嬉闹、游玩,共同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段时期对杜甫的人生经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这里结交了许多朋友,也得到了启迪和鼓舞。

后来,杜甫离开了巴州,开始了他的漫长的诗歌之路。

二、杜甫的人生转折点杜甫的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莫过于他的家庭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

公元744年,杜甫的母亲去世,不久后,他的妻子也相继离世,这对杜甫来说是极大的打击。

他的家庭破碎了,他开始了漫长而孤独的流浪生涯。

在流浪的过程中,杜甫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日子。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的疑惑和迷茫,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在流浪的过程中,杜甫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王之涣、孟浩然等,他们一起分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一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三、杜甫的晚年生活杜甫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坎坷和挣扎。

他曾历经战乱、饥荒、瘟疫等重重灾难,但他从不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晚年的时候,杜甫的诗歌更加深刻和感人,他的作品被誉为“诗史之冠”,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结杜甫的人生经历是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他的诗歌承载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诗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诗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诗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描写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风貌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以深情和豪放著称,表达了他对故国和人民的热爱,被后人誉为“诗圣”。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

一、杜甫的简介资料1、出生年代和家庭背景杜甫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12年),出生于大都会长安,是家中的次子。

父亲杜审言是两汉文学的爱好者,有文名,却没什么钱,所以杜甫在年少时生活十分贫困。

2、求学和仕途经历杜甫自幼喜好文学,但年少时家境较贫寒,没有机会接受正式的教育。

后来他被李颖曾资助,学习《诗经》和《春秋》,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诗歌才华。

杜甫曾经历过不少的仕途低谷,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官位,为此他离乡背井历经艰辛地到过几十个州府和县城。

最终,在他五十岁时,才被朝廷任命为左拾遗,后又升任为兵部员外郎和给事中。

3、婚姻生活杜甫的妻子为王氏,有一子一女。

杜甫和他的妻子在婚姻生活中并无多少感情,他曾写下《别王十二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

不过,他之后又写下《我的妻子》,表达了对妻子的感激之情。

4、晚年生活和逝世787年6月,杜甫辞职返回成都,定居在黄龙商店,在那里安享其晚年。

然而在其晚年,他先是失去了夫人,又失去了儿女,躺在床上思乡,口吐珠泪,终于在公元770年去世,年届六十。

二、杜甫的古诗杜甫古诗可以说是诗歌珍品,他的大部分诗作是关注社会和人民的疾苦,深情、豪放,铿锵有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著名的杜甫古诗。

1、《三吏》“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这是杜甫著名的抒情诗《三吏》,这首诗表现了人世间的無情,和为官者常常遭受到的无法预测的厄运。

这首诗描绘了三个让人哀叹的官员,他们受到错误的指控和糟糕的处理,而最终无奈被调职。

2、《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是《将进酒》的开头,可以说是杜甫最具代表性的诗之一,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极峰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诗人杜甫的父亲是谁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那么杜甫的父亲是谁?下面是为你搜集杜甫的父亲,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的父亲为杜闲,其父曾任兖州司马,是为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儿子,而正如杜闲的名字,一个“闲”字好似概括了他的一生,有着如此出名的父亲和儿子,杜闲越显的默默无闻,无所作为,历史资料关于他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

杜闲于公元682年出生,为杜审言的幼子,在他35岁的时候为郾城尉,后得以提升在公元732年的时候任职为奉天令,在五年后便迁徙至京兆杜陵,时任兖州司马。

杜闲在他28岁的时候与原配妻子崔氏结婚,两年后便共有一子为杜甫,杜甫也是杜闲的长子,但可惜的是生下杜甫不久,崔氏便病逝。

遂杜闲复娶二室卢氏,杜甫好似对继母并没有感情,他的成长过程中扮演母亲角色的是他的姑姑,并非卢氏,遂在其诗歌中鲜提及继母卢氏。

杜闲在公元741年便病逝,享年59岁,这可以说是杜甫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打击,此时的杜甫身怀抱负,为国效命的热血期望,而在没有经济支助下,杜甫很难在维持家人温饱的情况下去实现伟大抱负。

此前家中的经济来源均是由杜甫父亲杜闲来把持,杜闲为官虽
小,但却有稳定的俸禄,生活虽不富裕但也不算拮据,而杜闲一去世,作为长子的杜甫便成为家中支柱,但作为文弱书生的杜甫却难以承担如此重担。

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

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

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

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
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杜甫年谱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居无定所,最后也是在奔波的途中病逝,从他留下的众多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的一生经历,和他一路上的心态变化,从一开始的伟大抱负到后来的避乱而逃。

而他的诗歌造诣也随着经历的变化而变得更加深刻,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杜甫的年谱吧,看看他一生经历。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

公元718年,杜甫能作诗,方才7岁。

公元720年,杜甫开始学习书法。

公元725年,14岁的杜甫开始同文人出游,能与他们对诗。

公元730年,杜甫为19岁,身怀抱负和不羁,开始他的游历时期,与友人游历江南一带。

公元731年至公元734年,杜甫花费了4年的时间在吴越一带游历。

公元735年,杜甫回乡参与科举考试,但是未入选。

公元736年,再次出游的杜甫在齐赵一带游历,结交友人苏源明。

此后的五年杜甫均在这一代游历,在他三十岁的时候方回东郡。

公元744年,回乡的杜甫在东郡呆了三年,在这里与“诗仙”李白相结识,两人共游齐鲁,访问各方名士,甚是愉悦。

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去长安参与考试未入选,便客居长安
十年,为谋取生活常作为儒生为权贵门上客,献诗。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爆发到平定期间,杜甫曾任官职左拾遗,后因耿直谏言为人所诬被贬,期间认识到统治者腐朽而辞官,而后一直在躲避战乱而逃,生活窘迫至极。

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病逝舟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