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最新

合集下载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通用12篇)《第一朵杏花》篇1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春天来了,我们班的同学是勤奋好学的,我们学过哪些写春天的诗呢?(引导学生背诵高鼎《村居》、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贺知章《咏柳》)同学们背得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春天来了,柳树伸展开嫩绿的枝条,草儿也伸个懒腰从地底下钻出来,燕子在天空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也都开满了花。

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今天我们学习(板书:第一朵杏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想想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二、初读感知1、先检查同学们生字词都认识了没有。

(指名认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同学们读了课文,能不能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课文主要写谁?3、我们来看看竺可桢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课件出示竺可桢介绍)4、竺可桢先生胸襟豁达开阔、治学严谨勤奋、待人宽厚至诚,堪称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课文写了他几次看花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几个段落,每段都讲了些什么?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读课文,一定有更多收获。

请同学捧起书来用心地再把课文读一遍,想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6、请大家谈谈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你的理由。

7、学习生字:师范写“仰”、“皱”,生描红仿写,师巡视辅导。

三、作业1、完成本课《习字册》。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交代任务二、精读感悟1、学习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找找时间、地点、人物。

(2)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课文用了哪些词语写他的动作?找出来。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四人小组分角色读第二至五自然段,三人一人一个角色,一人作评论员。

评议后再读。

在小组里说说最让你感动的部分。

(4)请读得好的小组在全班读。

(5)读读最让你感动的部分,并说说理由。

(6)“是啊,杏花开了。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观察记录。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植物生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植物生长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情感体会: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观察描绘:教会学生观察自然,学会用语言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化认知:理解杏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
2.教学难点
-词汇运用:学生往往能理解词汇的意思,但在实际运用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如何将“绽放”运用到句子中,需要教师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课文中的生动描绘,感受自然美的魅力,提升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中精确的词汇和形象的句子,练习运用到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提高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3.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课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绽放”和“孕育”这两个重点词汇。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的生长图片和实际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植物生长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杏花选择在春天开放?”。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精选5篇)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精选5篇)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第一朵杏花》片断赏析品读第二段(第六至第十五自然段)1、教学第六自然段师导: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一年后,孩子有了答案,在揭晓答案前,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我用手势指名一生读,她读后,我又指名后面的同学再读,接着让全班同学读。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自然段文笔优美,向读者展现清新充满生机的春景图,因此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然领略了景美,文美。

)师:你喜欢这一自然段吗?生1:我喜欢,因为它描绘了春天来了,带来了绿意,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生2:它写的很美。

师:美在哪里?生2:它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里的词语写得很美,“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写出了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了。

生3:(学生站起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该句后),这里还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你不仅读得美,而且还知道这里用了排比,真了不起。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优美?生4:“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里用了比喻,把时间比作飞箭,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

(该生朗读得很有味道)师:说得好,读得更好,一起来(全班投入地读这一自然段)。

(我想正是有了我的抒情导入,并有了讲读前学生的充分投入地读,这里才有了学生的自主理解。

但遗憾的是“吹绿”、“吹青”、“吹皱”、“吹鼓”这几个词未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一次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机会丢失了)2、分角色品读第7-14自然段,感受人物的激动欣喜我相机动情地接着学生的朗读往下引读:“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学生读:“竺爷爷!竺爷爷!”师:(引述)“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学生读:“什么事情啊?”师:此刻竺爷爷问话时的语气、神态怎样?生1:亲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教案(一)一、教材剖析本课讲了我国有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誉了竺可桢谨小慎微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经过精准、仔细的察看,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亮,语言清爽流畅,合适训练学生疏角色朗诵。

二、学情剖析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串课的全过程,以不一样形式的读指引学生感悟、累积和迁徙语言。

指引学生抓住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课要求: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谨小慎微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准、仔细的察看,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谈谈段落粗心。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课要点:指引学生抓住要点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课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谨小慎微的态度,懂得只有经过精确、仔细的察看,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目的: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出示挂图,揭露课题1、出示教课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谈谈杏花的样子?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议论什么问题?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议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出示投电影上自读要求:(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4][5](2)画出生字词,联合生字表读准字音(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状况(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电影(第一自然段第二举、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留断句。

(3)指名朗诵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1、范读课文出示投电影上分段提示:(1)准时间先后次序,本文应当如何分红两段?(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可以独立成一段?2、范读后依据提示议论分段。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朵杏花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朵杏花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朵杏花一、教学目标1.了解杏花的特点、生长环境等基本知识;2.了解杏花与中国人的文化联系,感受杏花的美丽,进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3.通过探究杏花的生长规律,加深学生对四季变化的认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5.提高学生对诗歌欣赏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朵杏花》课文的理解和欣赏;2.杏花的基本特点、生长环境和生长规律;3.杏花与中国人的文化联系(如杏花的文化内涵、杏花节等)。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杏花的基本特点和生长规律;2.理解杏花与中国人的文化联系;3.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前阅读、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杏花的基本特点,并针对杏花的美丽、含义等方面开展启发式讨论。

2.课文欣赏(10分钟)请学生收听或诵读《第一朵杏花》课文,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篇课文所描绘的杏花的特点和意义。

3.基础知识介绍(20分钟)利用PPT等多媒体方式,介绍杏花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和生长规律,并引导学生感受杏花花香的魅力。

4.探究杏花的文化内涵(25分钟)通过小组活动、小组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探究杏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了解杏花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作用等。

5.合作探究杏花的生长规律(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利用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杏花的生长规律,通过记录、展示等方式,总结杏花生长规律并向其他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6.诗歌欣赏(20分钟)通过指导学生欣赏与杏花相关的诗歌(如《春日》、《题杏花》等),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7.结课(5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1.复习杏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反思在小组合作中的不足之处;2.观察周围的杏花,在观察记录本上记录杏花的生长情况,感受自然的魅力;3.默写一首有关杏花的诗歌或自己创作一首杏花的诗歌,以加深对杏花的感悟和理解。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朵杏花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朵杏花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朵杏花一、教学目标1.了解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第一朵杏花》的基本内容;2.学生能够正确拼读词语,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并初步掌握词语的用法;3.学生能够用简单朗读方式表达文意;4.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关注,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进行描述;5.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朗读、理解及笔记;2.组词、造句;3.情景模拟、朗读。

三、教学重点1.掌握《第一朵杏花》的基本内容;2.学生能够读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并理解其用法;3.学生能够用朗读的方式表达文意。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关注;2.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

五、教学过程5.1 课前准备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杏花、杏树的图片,并展示给学生看。

5.2 课文朗读、理解及笔记1.教师首先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全文理解;2.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境和表述,理解“崭新”、“细碎”等词语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记录;3.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标出难点或生字生词;4.教师可以使用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3 组词、造句1.组词:教师向学生呈现“杏花”、“崭新”、“细碎”等词语,并让学生组成不同意义的词组,例如“崭新的衣服”、“细碎的小饼干”;2.造句:教师让学生使用所掌握的词语造出一句完整的句子,例如“杏花的颜色十分艳丽”。

5.4 情景模拟、朗读1.让学生们假设自己在杏花树下游玩,然后口头描写实景;2.让学生表演角色,朗读自己所言,体验朦胧的春光。

5.5 课后作业1.复述课文内容;2.补全阅读生字生词的记录;3.整理所学习的新知识,并整理笔记、口头表述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4.翻看家中的杂志、图书,寻找符合课题内容的插图或文章。

六、教学评价1.通过对学生课文朗读、理解等方面的评价,判断学生对于课文的掌握程度;2.通过情景模拟朗读等方面的评价,判断学生对于口头表达的掌握程度;3.通过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判断学生是否对本节课进行了全面归纳。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3、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第一朵杏花教案(精选10篇)

第一朵杏花教案(精选10篇)

•••••••••••••••••第一朵杏花教案(精选10篇)第一朵杏花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一朵杏花教案(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朵杏花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

二、设计思路:1、把握教材特点。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在科学研究中特别重视调查研究,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到一处都不耻下问。

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

这篇课文讲了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也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把握人物特点,感受深刻道理,增长阅读兴趣。

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可桢意味深长的话,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课文语言清新流畅,生动鲜明。

2、灵活处理教材。

文中人物对话虽然比较多,但浅显、简洁,所以并不想按照课后练习中安排的,重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而是重点用来指导写作中如何引用人物的语言,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经常写一些记叙文,又不太会引用人物语言。

而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

课文最后一节引用竺可桢的一段话总结全文,升华中心,无论是从语言工具的价值,还是从思想教育的价值,都有其记忆的必要,所以我决定让学生背诵这一节。

3、凸显设计理念。

①把教材当作例子,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挖掘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

②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赵川小学邮编:726305 彭锋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一朵杏花》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
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竺可桢精确细致的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精读感悟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赏花导入:
出示杏花图片:
师: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瞧,多美的杏花呀。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吗?(学生自由描述)
2.出示句子: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问: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相机学习生字:泛)
3.引出竺可桢:美丽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一位老爷爷,他就是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

(出示人物简介)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课前预习(自学质疑)
1.一读课文,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检查自学情况:你能读准下面的词语吗?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赵川小学邮编:726305 彭锋一株吹皱曾经精确仰起脸
估计掌握绽开明媚兴冲冲
大概规律郑重程度顷刻间
课文范读:
2.二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_到_):写竺可桢爷爷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回答不上来。

第二段(_到_):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第三段(_到_):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细致地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3.三读课文
1.课文围绕什么事物来写的?关键是什么?
2.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呢?
3.表现了竺可桢爷爷的什么精神?
三、精讲点拨
品读课文——第一次看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1-5自然段。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赵川小学邮编:726305 彭锋思考:竺可桢爷爷看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圈一圈,说一说,竺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2)“爷爷,您又看花啦?”
(3)“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拓展了解竺可桢的习惯)
(4)“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竺爷爷补充了一句。

3. 指名朗读:
让学生了解竺可桢坚持长期仔细观察、追求精确的品质。

四、写字指导
1.认读生字:绽株泛仰皱曾确估掌
2.师范写,生练习。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完成《习字册》上的内容。

2. 继续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竺可桢爷爷。

第二课时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赵川小学邮编:726305 彭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一株吹皱曾经精确仰起脸
估计掌握绽开明媚兴冲冲
大概规律郑重程度顷刻间
2.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3.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合作探究
1. 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相互解答,教师点拨)。

3. 指导朗读。

出示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4.小组分角色朗读第2~5自然段。

三、精讲点拨
学习第二次看杏花的情景。

1.师: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赵川小学邮编:726305 彭锋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 对话朗读。

(1)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2)出示对话: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3)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4)指导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语气。

(5)分角色朗读第7~14自然段。

4.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可桢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可桢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可桢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可桢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5.师: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

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是的,“一丝不苟”,竺可桢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赵川小学邮编:726305 彭锋
6. 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3)指导朗读。

(4)师: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吗?
(5)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
四、拓展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可桢爷爷学习什么?
五、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课外交流。

【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
竺精确观察

桢一丝不苟
教学反思:
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

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

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

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赵川小学邮编:726305 彭锋
物变化的规律。

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

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