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国家形象及其塑造过程

合集下载

日本韩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启示

日本韩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启示

理论平台/2007/ 03理论平台史的纵轴与现实的横轴并用的方式,使得读者对两国国家形象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

以日本为例,在历史的纵轴上,著者描述了不同历史阶段日本的国家形象,实际上这对理解今天的日本是不可或缺的。

著者通过对历史的描述告诉我们,战后的日本虽然总体上是和平发展的,但至今仍背负着战前数十年穷兵黩武的军国历史,这是它无法改变,必须承受的。

在现实的横轴上,著者分析了两国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手法,使我们看到这里既有国家行为,又有企业行为、社团行为,甚至个人行为,但不论哪种行为,都是政府与国民对国家形象的一种主动创造和干预。

从时态上来说,历史上的国家形象是过去完成时,现实中的国家形象是正在进行时;从情态上来说,前者是需要被动接受的,后者是可以主动干预的。

著者的分析法实际上也提供了塑造国家形象的方法论,那就是在面对既有历史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规划,使现有国家形象不断得到突破和完善。

如果说“注重环保”是当今日本国家形象重要侧面的话,那是因为日本汲取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严重公害的教训,加之本来就有东方国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思想;如果说“宁折不弯”是韩民族个性的话,那是因为历史上处于大国压力下,甚至处在殖民统治下而形成的顽强和坚韧的民族性格,而这一点又在后来的国家建设当中得以发扬,如书中提到“有国籍的教育”,这些成了今日“动感韩国”、“活力韩国”的潜在因素。

我们中国,曾经的“闭关自守”形象早已经为“改革开放”所替代,而如今,“和谐社会”更成为今日中国的新形象,显示出中国经济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高增长率上,而将更多地体现在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上。

著者在分析“当今国家形象”时对“历史因素”的运用,让我对国家形象有了更多的想象与理解。

其一,要在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中,通过观察它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政策,来分析它的国家形象。

“二战”前,日本打的幌子是“大东亚共荣圈”,实际上却是与邻为敌、穷兵黩武的“军国形象”;“二战”后冷战时期的日本实行对美一边倒的政策,借以发展经济,形成了经济大国的“单面形象”;“冷战”以后,一方面继续宣称“日美同盟与国际协调并重”的政策,另一方面提高军事实力,不惜与邻国在历史问题上龃龉,显示了要建立“普通国家”的“阴阳两面”的形象。

韩日这样塑造国家形象

韩日这样塑造国家形象
t natonal m a m or he i i ge e s s e atcaly y tm i l and m or e e f ctvel t fe i y, he Sout h K or ean ove nm ent et g r s up a N atonal m a Com m it t i I ge tee o desgn, publci e and r ck t tona i a .T he co m it s n i i z t a is na i l m ge m tee i i
T he e s cond t s ep:proper s ym bol s
在 韩 国 , 从 2 0 年 韩 国 举 办 世 界 自 0 2
I S u h Ko e ,“ n o t r a Dy a c n mi So t Ko e ” a uh r a , p r s h g l h ae ihy
文/ 毛玉 西
译 / 韩冰 雪
T he frs s ep: t gover i t t he nm ent and t publc w or he i k t oget her
Ov r l.S ut r a’ n a n’ tae iso a ina ub i e a1 o h Ko e sa d J pa ssr tge fn to lp lc
战 略 的重要 特征 。
2 0 年 韩 日 世 界 杯 以 后 , 为 了 更 系 02 统 、 有 效 地 推 广 国 家 形 象 , 国 政 府 成 更 韩 立 了 “ 家形 象委 员会 ”对 国 家形 象进 行 国 ,
Af r t e 2 2 FI t h 00 FA o l p Ko e / a n,i r e o b o t e W rd Cu r a J pa n o d r t o s

文化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

文化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

文化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作为国家形象塑造手段之一的文化外交,其主旨是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投射和相互交流,产生“文化吸引力”,激发他国的认同感,从而在国际社会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

本文重点介绍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外交的概况,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外交的新途径进行探索。

西方国家的成功案例西方国家大规模的文化外交活动始于近代,最初是以文化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形式出现。

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商品贸易和军事征服,尤其是西方众多传教士向殖民地推销其宗教,大量西方社会价值观和思维意识涌入世界各地。

二战后,主要西方国家逐渐改变文化外交的方式,淡化了灌输宣传色彩,转而利用各种大众媒介走上了对外文化传播的道路。

相对于中国而言,这些西方国家的文化外交不仅起步较早,而且经验丰富。

1.美国:塑造大国形象美国是较早意识到文化外交对于塑造国家形象重要性的国家之一。

这一方面是源于美国传统的思想根源,即美国文化中的“天定命运论”,美国人普遍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自认为有一种道义将“自由”、“民主”的文化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

另一方面,美国历史上形成的众多文化外交战略理论,为其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文化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

首先,美国以贸易形式输出文化产品的做法在其文化外交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众多的美国音乐、电影、新闻以及服饰等文化产品畅销世界,它们共同组成了传递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其次,美国创建了多种对外文化教育交流项目及对外文化援助活动。

历史上,美国资助了包括富布赖特项目、“和平志愿者项目”在内的多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且积极吸收海外留学生到美国学习,潜移默化地将美国文化传播开来。

美国在其文化外交中,凭借超强、高效的信息传播技术和畅通、高速的跨国物流,向全球推广、普及美国“人权”、“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并使他国自觉追随这些观念,实现了自身的全球霸权利益。

2.法国:塑造独树一帜的国家形象法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法国文化的保护,其文化外交同样也是特色鲜明。

日本右翼是什么意思 (2)

日本右翼是什么意思 (2)

日本右翼是什么意思1. 引言日本右翼是指一系列政治立场偏右的团体和个人,他们持有一些特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

日本右翼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近代日本的政治变革,尤其是二战后的时期。

本文将探讨日本右翼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观点和活动。

2. 日本右翼的定义日本右翼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因为不同的人对于这个概念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然而,一般认为,日本右翼主要是指那些支持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和强化日本国家形象的政治团体和个人。

他们反对日本的战后体制、强调民族认同、鼓吹日本国家利益至上等观点。

3. 日本右翼的历史背景3.1 日本右翼的起源日本右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时期。

在战后,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宪法修改、军队解除武装、战犯审判等。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反对这些变革的保守主义团体和个人,他们对于战后秩序持有不同的观点。

3.2 日本右翼的冷战影响冷战时期,美国成为日本的盟友,并帮助日本重建了经济和军事力量。

这一时期,日本右翼团体开始强调日本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利益,并对美国在日本的存在持有批评态度。

3.3 日本右翼的争议日本右翼的活动常常受到争议,因为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往往与日本的战争历史有关。

例如,一些右翼团体会参拜靖国神社,这被认为是对二战战犯的纪念和肯定。

这些争议引发了许多社会和政治上的分歧。

4. 日本右翼的主要观点和活动日本右翼的主要观点和活动多种多样,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4.1 民族主义日本右翼强调日本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民族利益,他们认为国家利益应该比个人利益更加重要。

他们对于日本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保护也十分重视。

4.2 反对战后体制日本右翼对于战后的宪法、战犯审判等制度和政策持有质疑态度,他们认为这些制度和政策削弱了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权力和地位。

4.3 参拜靖国神社一些右翼团体会参拜靖国神社,这被认为是对二战战犯的纪念和肯定。

这一活动引发了许多争议和批评,尤其是与中国和韩国等邻国之间的关系。

4.4 历史修正主义日本右翼还存在一些历史修正主义的观点,他们试图改写或者否定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侵略行为和战争罪行。

日本经济赶超时期塑造国家形象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经济赶超时期塑造国家形象的经验及启示

[ 中图分类号 ] l22 F 1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5— 4 2 2 1 )9— 0 1— 3 [ 10 39 (00 0 04 0 收稿 日期 ] 2 1 0 2 0 0— 4— 4
[ 作者简介 ] 曾荣平 , 江西宁都人 , 男, 南昌大学经济 与管理 学院副教授 , 经济 学博士 , 主要 研究方向为 日本经济。 战后 的 日本在 国际上是 一种残暴 、 制 、 战 、 专 好 落后 而衰败 的 战败 国形象 。 ( “ 二) 东洋烂货” 的名 声 明治维新标志 着 日本工 业化征 程 的开始 , 其后 丝织 、 棉
可 持 续 的 。而 且 世 界 各 国 尤 其 是 欧 美 发 达 国 家 的 消 费 者 据
家形象是战后 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 中无法 回避的重 大挑战 。
本文在分析经济赶超时期 日本遭遇的 国家 形象危机基 础上 ,
解析 日本 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路 径 , 并评 价 日本 塑造 国家形 象对 实现经济赶超 的作用 , 进而得 出对我 国的启示 。
动 产 生 重 大 影 响 。 二 战 留下 的 负 面 “ 象 遗 产 ” 以及 战后 伴 形 ,
随经济发展出现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 响到他 国消费者对 日 影 本产品的购买决定 , 处理不 当势必危及其 “ 贸易立 国” 战略的 顺利实施 , 最终 延缓甚 至 中断经济 赶超 过程 。因此 , 重塑 国
二战后 “ 贸易立国” 战略 的实施意 味着 日本 主要依 靠参 与国际经 济活动推 动经 济增 长 , 实现经 济赶超 目标 。但在经 济发展过程 中, 一国 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对外 贸易扩 张速度和规模 。学 者贾 非和 内本扎 尔指 出 : 每一 个 国家都 “ 有一个形 象 , 或有利 的或不利 的形 象 , 或正 面的或 负面 的形

日本实施“文化立国”战略

日本实施“文化立国”战略

日本实施“文化立国”战略
日本将文化产业称为内容产业。

内容产业不仅自身市场规模很大,而且带动其他产业增长的规模效应也很明显,在日本很受重视,其产业发展轨迹也具有很强的日本特色。

日本在1990 年成立了由专家学者和艺术权威组成的文化政策促进会议,作为文化厅长官的咨询机构。

1995 年7 月,文化政策促进会议提出《新的文化
立国目标当前振兴文化的重点和对策》报告,开启了文化立国战略的初步设想。

1996 年7 月,文化厅正式提出了《21 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标志着日本文
化立国战略的正式确立。

文化立国战略的核心即是通过知识产权内容产品的创造,带动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家形象,打造国家软实力。

2003 年,日本政府组建了由小泉纯一郎首相挂帅的知识财产战略本部,下设内容产业专业调查会;2004 年,内容产业专业调查会发表《内容产业振兴政策软实力时代的国家战略》,将内容产业定位于重要支柱产业,同时明确提出10 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强国的目标;2009 年,日本内阁官房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事务局又宣布了知识产权战略方案2009,2010 年确定《文化产业大国战略》。

围绕这一战略,日本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本,以法律法规等制度形式将文化立国战略固定下来。

如2001 年的《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2002 年《知识财产基本法》,2004 年又推出了《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等等。

新的法律颁布后,往往还有更为明确的指导意见与实施方针。

比如,同《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相配套的就是《关于文化艺术振兴的基本方针》。

日本国家形象传播的经验与启示

日本国家形象传播的经验与启示
这次事件既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虽然过去很长 时期日本经济表现低迷,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 的国家形象却有明显提升。在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日 本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
一、日本: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国家之一 国际舆论调查的结果通常是研究各国国际形象的重
要数据来源。实施此类调查的机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 智库型研究机构,如皮尤调查、盖洛普市场及民意调查公 司、美国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和东亚研究院、美国的德 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澳大利亚 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加拿大亚太基 金会、马里兰大学国际政策态度项目等。另一类机构是媒 体,如美国《华尔街日报》、全国广播公司(NBC)、英国 《金融时报》、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
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球民意调查显示,2012年日 本排在第一位,成为最受欢迎的国家。①之后排位虽有所 下降,但依然与德国、加拿大和英国一起,排在最受欢迎
国家的第一阵营。
)!" (!" '!" &!" %!" $!" #!"
!"

!图1 全球主要国家受欢迎程度(2012-2014) 出处: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球民意调查
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追求“政治大国”目标,其 国家形象建设便与此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标志 性事件是1982年中曾根康弘当选日本首相后提出的“战 后政治总决算”。目的是要清算战后以来的政治,改变日 本经济一流、政治二流、军事三流的形象,追求政治大国 目标,谋求与日本经济相适应的国际地位。
日本 的 政 治 大 国战 略 思 维 首先 体 现在以雄 厚 的 经 济实力为后盾开展 海外 经 济 援 助,争取国际 认同和 提

理解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

理解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

理解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近现代日本史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它经历了从封闭的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变革,为其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日本近现代史中的现代化进程并分析其重要特征。

第一阶段:明治维新的启示(1868-1890)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始于明治维新。

在这个阶段,日本废除了封建主义制度,建立了现代化的中央政府,并引入了西方的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模式。

此外,日本还推行了社会现代化政策,包括推动教育改革、建设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网络,以及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1890-1945)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着重发展实力强大的工业和军事部门,以追赶并超越西方国家。

此时期日本大力发展了制造业,建立了新的工厂和工业基础设施,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升农业产量。

日本还积极投资于军事技术和军备,迅速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参与了几次战争,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

这一阶段的现代化进程对日本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显著影响。

第三阶段:经济的繁荣与民主化(1945年至今)二战后,日本经历了战后重建和经济繁荣的阶段。

通过改革政策和战后重建计划,日本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国之一。

日本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化改革,并深化了人权和民主制度。

此外,日本在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先进科技和世界知名企业的现代化国家。

在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特征值得强调。

首先,日本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国家意识,致力于达成现代化目标。

其次,日本不断吸收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技术,通过适应和创新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第三,日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注重国家整体利益,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最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还伴随着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坚持,并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日本文化。

综上所述,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国家形象及其塑造过程
崔聃魏曌(电子科技大学611731)
摘要:日本在多重灾害后仍展现出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这得益于二战后日本“苦修内功”和“对外推广”,这两个重塑正
面国家形象的基本着力点,与日本谋求长远发展和政治大国地位的战略密切相关。

Abstract:Japan after multiple disasters still unfolded the positive positive national image,this benefit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Japan “the self-torture internal strength ”and “the foreign promotion ”
,is remoulds the positive national image two basic points of application,this seek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al power status strategy with Japan is closely related.
关键词:日本国家形象
Keyword:Japanese country image 作者简介:崔聃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魏曌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83/87【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9-0019-01
政治
对外开放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后,在地震、海啸、核危机,以及
其他继发灾害的多重打击下,日本仍然展现出井然有序、信息公开、积极应对的整体形象,有媒体认为“灾后表现是日本最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

其实,对于日本的国家形象,世界各国褒贬不一。

从一个声名狼藉的二战战败国,经过几十年的战后重建,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科技强国、环保国家、发达国家的
正面形象,同时也背负着否定二战侵略历史、
参拜靖国神社等负面问题的阴影,其国家形象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根据评价一国国家
形象的综合性、
多数性、普遍性原则,综合日本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发展与成就,以及其对世界发展的贡献来看,日本的国家形象应该是正面上占优势的。

日本对其国家形象进行塑造的努
力主要可以分为
“苦修内功”和“积极对外推广”两个方面,这与日本谋求长远发展和政治大国地位的战略密切相关。

一、苦修内功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和资源实力作为基础,是很难形成在
世界范围内的软实力的。

日本对国家形象所进行的塑造,是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先决条件的。

战后日本在很短时间内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实行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道路,国民经济很快就得以恢复,并进入到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成为最早、且惟一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的东方国家。

日本能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故然有美国全方位扶持和战时对亚洲国家的资料掠夺作为基础,但客观分析可知,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突显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的地位,以及重视教育的普及和人材的培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些策略在日本经济腾飞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日本后来赢得世界科技强国的国家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方面,它着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投资。

日本科技由完全移植、模仿到个别改良、综合改革,到技术产品国产化,是日本技术发
展的一大特色。

其科研机构的种类、分布范围、结构设置、人才密集程度,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使得日本的科技水平始终保持在世界前列。

另一方面看,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早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注意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技术人材。

国民教育的扎实普及,造就了平均文化素质高的日本国民,为日本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加了砝码。

此外,日本企业的经营者十分重视在职教育和终身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轮训和研修,提高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理论技术知识。

日本企业特有的“终身雇佣制”、“年功系列工资制”以及资本家为笼络工人而灌输的家族意识、群体观念,使日本工人比较安
心工作,比较愿意钻研新技术。

这支拥有较高教育程度和熟练技术
水准的劳动力队伍,使日本能较充分地吸收、
消化和发展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迅速摆脱经济上、技术上的落后面貌,跳跃式地赶上或超过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二、积极对外推广
日本对国家形象的外部塑造和推广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首先是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开展海外经济援助,争取国际认同,提升国家形象。

日本通过对外经济援助的方式将资金输送到世界各国,也潜移默化的让自己的政治主张被受援国接受,日本在东南亚国家的“日圆外交”、在印度的扶贫开发、在阿拉伯国家以及非洲、
拉美地区的经济援助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为日本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使许多国家,尤其是亚洲以外的发展中国家,逐渐模糊了对日本的“侵略者”印象,代之以“富裕、爱好和平”的新国家形象。

日本本国也以ODA为“国际贡献的支柱”,希望借此树立“富国有德”的形象。

其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恐怖主义、人口、难民、毒品等全球性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些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是日本塑造正面国家形象的另一个突破口。

在环境问题上。

日本以其丰富的环保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同各国的环保合作,在国际社会推行环境外交,借解决全球问题树立和平的国家形象,为政治大国地位铺路。

最后,日本的输出文化对其国家形象起了巨大塑造作用。

日本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借助大众传媒的形式,将其多样的文化形式在全球进行传播。

文化的影响一旦形成,就会根植于受众思想深处,爱屋及乌的效果常常会遍及到文化主体的其他方面。

卡拉OK、动漫、日本文学作品、日本料理、日式建筑、和服、柔道、剑道、插花等日本文化形式的传播对日本国家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塑造作用。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岛国,然而在其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形象的设计上,日本却能扬长辟短,在发展的各个重
要时期,较深刻、
较实际、较长远地认识到自身条件及国际体系状况,进而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做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是中国在发展崛起过程中应该向日本借鉴的。

参考文献:[1]管文虎.国家形象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王众一,朴光海.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