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回忆》

合集下载

孙犁《山地回忆》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孙犁《山地回忆》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孙犁《山地回忆》阅读练习及答案孙犁《山地回忆》阅读练习及答案孙犁《山地回忆》练习试题一.基础知识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里是山区,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

我在那穷山恶水、地老天荒的小山村度过了三年难忘的战斗岁月。

B.阜平的农民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小块土地上惨淡经营: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

C.我看了看我穿的那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耿耿于怀,永远不能分离了。

D.这女孩子的姥姥虽然九十岁了,老气横秋,但还那么结实,耳朵也不聋,我们说话的时候,她不插言,只是微微笑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A.读孙犁的小说《山地回忆》,我沉浸在优美的境界里,犹如手捧一束清新的山花,花朵焕发着淡淡的清香,令人陶醉、感奋。

B.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多年不见面了。

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

C.那是个冬天,我每天到河边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浸湿毛巾,把冰砸破,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

D.打了胜仗后,我跳到黄河里洗了个澡,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那个女孩子的纪念。

3.下列语段中的空缺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

,,,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

①部队重视民运工作②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③现在地里没活了④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⑤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⑥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A.⑤①⑥②③④B.⑤③①②⑥④C.③⑤②①⑥④D.③⑤⑥①②④4.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描述对象,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北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河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寒气冻住了她洗过的杨树叶,像闪光的鱼鳞。

二.课文阅读练习阅读《山地回忆》,完成5—8题5.妞儿刚出场时对八路军战士是什么态度?她为什么这样?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孙犁《山地回忆》人物赏析

孙犁《山地回忆》人物赏析

《山地回忆》人物赏析《山地回忆》的主人公是“我”和一个小女孩,她很乐观,也有点任性。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面洗去!”。

从她说话严厉的语气中,我读出了她的脾气很不好,而感叹号的运用,更能表现出她的不耐烦和任性,对我的不满。

当我反驳时,她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体现出女孩的讲卫生但不注意语气,以至于“我”认为她在骂人,更表现出对我极度的不满。

“天很冷,风吹红了女孩的脸,像带霜的柿叶。

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蓝的破袄裤”,这句话表现了女孩的贫穷和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下工作时的艰辛,又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凸显出普通老百姓在当时社会生存的不易。

我让女孩到我那边洗菜时,女孩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写出了小女孩觉得我不讲卫生和对我的一丝不屑以及一丝嫌弃,在我说自己讲卫生时,女孩认为自己才是“真”的讲卫生,而我们是“假”的讲卫生,这句话有些嘲讽之意。

女孩笑的时候:“她的牙齿洁白得发光”中牙齿白的发光和之前女孩讲卫生形成衬托。

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笑着”“冷水”“刨抓”更写出了女孩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的乐观的情怀。

小女孩问我:“你们不穿袜子,也叫做卫生吗?”于是我说八路军不到十月不发袜子。

这时,小女孩问:“为什么不穿袜子”,“不会买一双?”,“我给你做!”则突出了女孩对我的关心。

“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表现出女孩十分大方,以及对他人卫生的重视。

在我说:“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女孩就抢着说“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让我感受到她对战争的胜利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对不过贫穷让生活的期待。

大伯说:“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的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更加突显出女孩对我的关心。

当我们数票子发现赚了五千块时,女孩提出要买架织布机,女孩没有只想着自己,而是提了一个正当的要求,表现出她很无私。

工艺”做铺垫。

优秀课件《山地回忆》

优秀课件《山地回忆》

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 感受,促进思维碰撞与交流。
文学创作
指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发挥想象力,以《山 地回忆》为灵感创作自己的作品。
文化考察
组织学生进行当地文化考察,了解与作品相关 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
教学反思
不足与改进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挑战,寻找改进策略, 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
2 文学手法
作者运用独特而生动的语言、形象和情节,打动读者的心灵深处。
3 主要主题
作品深刻探寻人性,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 描绘了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 面貌。
文化背景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山水诗 歌的影响,作品融合了诗意 与哲思。
历史背景
作品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农 业发展问题紧密相关,体现 了时代氛围和历史背景的独 特意义。
总结与展望
总结教学成果,倾听学生反馈,为下一阶段的 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优秀课件《山地回忆》
一场令人难忘的文学之旅,带您领略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特点,并深入了 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
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赵伟,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擅长山水题材,曾获多个文学奖项。
作品简介
《山地回忆》讲述了一个农村少年在世俗与自然间的成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文学分析
1 文学体裁
《山地回忆》是一部小说,以散文般的文字展现了生活的真实与细腻。
教学思路
1
培养文学素养
通过分析和解读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引导主题与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主题与内涵,启发对人性与生活的思考。
3
探索多重关系
引导学生探索作品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关系,拓展视野和综合素养。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山地回忆》评课稿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山地回忆》评课稿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山地回忆》评课稿1.引言《山地回忆》是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材中的一篇散文,是由作家秦牧创作的。

本文通过描写山地中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巧妙运用了描写、叙述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整篇文章显得生动、鲜活。

本文评课稿将对该篇散文进行细致分析,探究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

2.结构分析《山地回忆》散文的整体结构清晰,由引子、正文和结束语组成。

引子部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作者对山地生活的美好回忆与现实中的忧郁斗争形成鲜明对比,引起读者的共鸣。

正文部分通过描写山地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作者对山地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同时又逐步展示了山地环境中的困难和艰辛。

结束语部分则回到了现实,并通过作者内心的坚定与努力,表达出改变现状的决心和信心。

3.语言运用秦牧在《山地回忆》中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表达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首先,描写手法。

文章中使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比如“纱窗外,沉静、肥沃与欲望都在发芽。

”通过对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描绘,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山地的美丽与神奇。

其次,对比手法。

作者通过对现实与回忆的对比,加深了读者对山地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思考。

比如,“我喋喋不休地在他面前说这个国家是如何的美好、如何的大、如何的才气横溢”,正是通过与现实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山地生活的美妙。

再次,夸张手法。

作者适度地运用了夸张手法,增加了文章的幽默和夸张感。

比如,“当火山即将爆发,村中的女人们的话声直达火山岩壁时,喷发,崩塌,用他们突然涌上崖壁的身体,其实只是为了锻炼一双跑具。

”4.主题思想本文主题主要包括对大自然的赞美,对山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通过秦牧对美好山地回忆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同时通过现实与回忆的对比,传达了对现实生活的追问和思考。

作者通过揭示山地生活的艰辛与困难,引发了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探讨。

文章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给人以启迪。

山地回忆分析

山地回忆分析

《山地回忆》作品分析中文八班由超20111110419 《山地回忆》是孙犁的代表性叙事性作品。

小说主要写了作者通过描写战争时期军民生活,尤其是对主人公的集中描写,道出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冀中一带人民的性格美、灵魂美、和人情美。

一、叙事内容(一)故事情节及结构《山地回忆》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作者在华北阜山区的一段生活。

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缘起,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第四部分(从“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至结束),写“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二)、人物《山地回忆》的主人公是那位女孩子,她没有姓名,她的父亲也只是称呼她“妞儿”,这是极为普通的称呼,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女孩子身上,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这个或这些美丽动人的人物,只是冀中地区千百万美丽动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缩影,但她或她们又绝不是一个“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或一些有着丰满形象的人物。

这个女孩子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一是爽快率直,甚至还透着点泼辣。

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高兴了。

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当她听到“我”的“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的辩解时,更加恼火了:“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不仅毫不让步,反而有些“得理不让人”了。

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的情景,初看起来,这个女孩子简直太过厉害,很不友好,很快我们就发现不是这样,这只不过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

女孩子的笑也被多次写道,如:“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

《山地回忆》完整课件

《山地回忆》完整课件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代表作品:《荷花淀》、 《白洋淀纪事》
作者简介:孙犁
文学成就: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诗人
文学影响:开创了“荷花淀 派”的文学流派
创作时间:1940年 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时期 创作目的:表现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的主题 创作过程: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与当地人民交流,收集素材
心理描写:深入揭示人物内 心世界
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人物形 象和场景
语言描写:运用朴实自然的 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 展现人物行为和情感变化
独特的叙事风格: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孩在抗日战争中的成长故事 深刻的人物塑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塑造了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 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表达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深刻的思想内涵
表现军民鱼水情深 展现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传递正能量,鼓舞人心
朴实自然: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 表现自然真实的生活场景
地域特色:运用地方方言和民俗风 情,表现地域特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细腻生动: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 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文学价值:通过文学手法,表现作 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
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腻的 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丰富的主题内涵:探讨人性、 爱情、友情等主题,引人深思
精美的艺术表现:运用生动的 比喻、形象的描写等手法,展 现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情节紧凑,环环相扣 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 主题突出,反映时代背景 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山地回忆》ppt课件

《山地回忆》ppt课件

《山地回忆》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但是我们读 了之后没有看到硝烟弥漫、炮火轰鸣,也没有看到血 腥的杀屠,反而感受到一种温情,一种诗意。作者是 不是在回避现实呢?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孙犁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写“真善美”,而不写“邪恶”。这和 孙犁自己的创作理念有关联的。有《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中 他写道:“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 是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 来。”
在《山地回忆》中,这种感情在妞儿一家人身上都可以看到。 因此,虽然孙犁没有写战争年代残酷的一面,但也绝不是“回避现 实”,他要表达的感情是“真实”的。他写妞儿这个形象的“真善 美”,其实是表达对人民美好品质的赞颂。自然地,对破坏这“真 善美”的侵略者,是一种什么感情就显而易见了。
妞儿这个形象是单独的么?

把握小说结构
❖ 第一部分是故事的缘起及我与女孩子妞儿在河边相 遇、相识。
❖ 第二部分写“我”与妞儿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 深厚情谊。
❖ 第三部分写抗战胜利,袜子遗失,激荡着我对于那 女孩子的纪念。
❖ 第四部分照应开头,交代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 态。
小结: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我们看到了 一个爽朗、热情、善良的妞儿。这也体现了孙犁 小说的一贯风格: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 (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写出人物的心灵美,性 格美,人情美。因为在孙犁看来,女性往往是真 善美的化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们付 出的代价、牺牲往往比男人更多,不仅要肩起革 命与劳动生产两副重任,而且还要照顾老人,抚 育后代。因此,孙犁在表现女性时,“用的多是 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 拂之中”。

高一语文课本《山地回忆》原文

高一语文课本《山地回忆》原文

高一语文课本《山地回忆》原文
高一语文教材中,《山地回忆》是孙犁小说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课本《山地回忆》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山地回忆》原文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

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

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

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

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

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

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比较·探究电子教案《山地回忆》【教学目标】1.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2.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3.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4.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把握小说中“妞儿”的形象特点。

2.把握小说作者质朴的语言却饱含深情的特点。

【教学设想】1.重视文本诵读。

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2.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故事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3.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

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

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

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

)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基本情况。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关于孙犁其人。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

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

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

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

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

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

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

关于孙犁作品。

“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条乡土文学的脉络。

鲁迅先生最早即被称为乡土艺术家,他本人也曾从乡土文学的角度评述过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写出这类小说。

他们主要写的是农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

例如鲁迅等人之写浙江,沈从文之写湘西,萧红萧军等人之写东北,以及蹇先艾之写贵州,废名之写湖北等等,留下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看,赵树理之写山西,孙犁之写河北,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物风情,继承了乡土文学的特点,进入这重要的传统。

但他们又有较大的差别。

上述乡土文学作家,当他们写作时,都已离开故乡,寓居各地,鲁迅先生曾将这种作品与“侨寓文学”相比。

他们的作品也因之较多流露对故土的离愁别绪,怀念中还时感失落,鲁迅先生曾评述到蹇先艾“心曲的哀愁”,许钦文“无可奈何的悲愤”,还评述到萧军“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的“作者的心理”。

赵树理、孙犁等人就不同了,他们都身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生活战斗于斯,作品中自然表现出与上述作家完全不同的心情和精神。

作为“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对后来写作农村题材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孙犁的《山地回忆》这篇小说。

三、把握小说结构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缘起,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第四部分(从“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至结束),写“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因而无须多加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人物和语言。

)四、分析人物形象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女孩子,她没有姓名,她的父亲也只是称呼她“妞儿”,这是极为普通的称呼,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孙犁小说常用的手法,例如《荷花淀》里的几位可爱的女子也大多没有姓名,这说明这个或这些美丽动人的人物,只是冀中地区千百万美丽动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缩影,但她或她们又绝不是一个“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或一些有着丰满形象的人物。

我们从这篇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位女孩子的形象。

(启发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对其形象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个女孩子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一是爽快率直,甚至还透着点泼辣。

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高兴了。

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当她听到“我”的“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的辩解时,更加恼火了:“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不仅毫不让步,反而有些“得理不让人”了。

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的情景,初看起来,这个女孩子简直太过厉害,很不友好,很快我们就发现不是这样,这只不过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意思是不懂得婉转,没有世故)。

这样写,也有点“欲扬先抑”的意思。

文中还多次写到女孩子的笑:“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

她的笑是那样的开朗、无遮无挡,就像开在深山石崖上的山花,灿烂、自然。

二是质朴善良。

这可以从她给“我”做袜子(使她的父亲没有袜子穿了),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等情节中看出。

三是勤劳能干。

她不仅会干一般的家务活计,任劳任怨,而且要强好胜,什么都想学会。

她四天的功夫就用手工缝制出“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的袜子,有了织布机,她就很快地“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这最后几个动词,一字一顿,很有感染力,尽管中间有些工序我们难以确定其准确含义,但我们读后分明感受到她的勤劳和智慧,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啦,依旧“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总之,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我们可以知道,孙犁的小说,不论是写孩子、妇女,还是干部、战士,都始终洋溢着生活的深情,人的深情,主要表现为在浓厚时代气氛下人民大众与革命者之间的血肉情谊。

孙犁理解这些,热爱这些,歌颂这些,他总是在生活之中,在人物之间,与他的形象共度艰辛,共享胜利。

五、布置作业1认真揣摩人物语言,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阅读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见《语文读本》第三册)等,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

第二课时一、简要的环境勾勒:任何小说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山地回忆》自然也不能例外。

但是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实在精彩。

说它精彩,就精彩在简要上。

“要”是不可或缺,“简”则是干净利落,仿佛稍多一点的描写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损害小说的精练完美。

例如开头的部分有处描写:“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

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

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

”不多的几句话,既可见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可见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真是一箭数雕,言简而意无穷。

二、清新自然的语言:孙犁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

现代文学史上,仅凭语言习惯和风格就可以判断出自那位作家之手的作品并不多,屈指可数的几位如鲁迅、沈从文……孙犁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语言,尤其是对话,是孙犁创作中极为精心的方面。

他的语言文字总是清新、明快、流畅,能描尽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含蓄的情感又常真挚得深沉、浓郁,能表现出独特的文体美。

缺少这些语言对话,便没有鲜明美好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这些动人的小说。

有些对话看似平淡,其实蕴涵深情(这一点要特别强调,或努力启发,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会,否则马虎的学生就会失之交臂)。

例如下面这段对白:“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

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

”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我给你做。

”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这一组对话中,并无什么优雅的辞藻,可真是活灵活现,今天读来,只感到人物还栩栩如生,“我”的话,句句仿佛是被动的回答,但巧妙地交代了时代或生活背景,女孩子的话,一开始仿佛在试探,进行得很“慢”,等她知道了明确的答案,节奏突然变得很“快”。

“我”可以帮你做,“我”家在什么地方,“我”有布(也愿意给你使),尽管中间加入了不可或缺的动作,还是几乎没有余隙。

仿佛不容对方考虑,事情就这么定了。

可是等到“我”真的前往时,女孩子又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就来了”。

从这里,我们分明看到女孩子美好的心灵和矫羞的情态,真是回味无穷。

即使是交代性的语言,作家也不是随便苟且。

例如小说的最后说:“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当年的女孩子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可是美好的心灵和要强的性格没有变,由此可见,“我”怀念她,就是因为她的美好和进步,决没有什么个人的情愫。

寥寥数语,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三、小说的叙述方式——倒叙这篇小说,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那双土气而又特别厚实耐用的袜子,做袜子要用布,所以小说就从布写起,不是写那块做袜子的布,而是写在解放后的天津买一块布带给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作品由此写到过去生活和战斗过的阜平乡下以及乡下的值得怀念的人。

这种倒叙的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凸现出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烘托出当年的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四、孙犁小说的特点:孙犁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有他自己独到的地方。

总的说来,孙犁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他的作品,不仅有美的乡土、人物,美的思想感情,还有美的语言、文体,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散文化的小说”,甚至“诗化的小说”,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使孙犁的小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品位,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孙犁的成就,是他生活、思想、艺术长期积累凝聚的结果。

首先,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他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