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选择、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翻译)(一)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C、是.欺之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不学无术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闻.准入相/闻.之于宋君B、咏将去./去.后乃至C、准莫谕其意./意.与日去D、归取其传.读之/传.不习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三)列子学射【身】修养自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中.矣/一狼洞其中.B、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兄子.胡儿C、弗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退而习之./久之.,目似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3、关尹子让列子“守而勿失”的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A、妻常之.田/夫君子之.行B、家以.农亩为业/静以.修身C、时.天暴雨/年与时.驰D、乃省./吾日三省.吾身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

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按照部编版教材目录整理了全册的古诗文,文档中有原诗、翻译、选择题、简答题,后边附有答案。
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赏析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观沧海》答案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题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注释、翻译

七年级上全册古文习题【2020部编版】(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
【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注释、翻译习题

七年级上全册古文习题【2020 部编版】(一)第8 课《世说新语二则》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
【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二、重点句子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第12 课《论语十二章》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诫子书》《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古文标准翻译参考译文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诫子书诸葛亮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涵养德行,用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就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有所成就。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就会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陋室,又怎么来得及!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他的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听说了并传播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听到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回答说:“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2020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教参翻译整理(全册)

2020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教参翻译整理(一)《咏雪》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一会儿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谢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时分。
过了正午(那位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陈元方那年七岁,在门外嬉戏。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等您好久(您)没有来,(他)已经走了。
”那个朋友便生气地骂道:“不是人哪!跟我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同出行)。
中午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那个)朋友(听了元方的话)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他的手,元方(却)走进门去,连头都不回。
(三)《论语十二章》1.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时,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注】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席子。
④濡(rú):沾湿。
⑤逾:通“愈”,更加。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徙衽以从阴________②其阴逾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
徙:移动;②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2)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晚上。
句意为: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拙”具体表现在“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②是/吾剑之所从坠(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答案示例:①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
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
③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全册古文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三)第16课《诫子书》习题(四)第20课《狼》习题(五)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B.去后乃.至(才)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D. 太丘舍去.(去……地方)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雪日内集..(内在联系) B.俄而..雪骤(不久)C.讲论..文义(讲解) D.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3、选出与“相委而去”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出淤泥而.不染B、思而.不学则殆C、环而.攻之D、中峨冠而.多髯者4、选出下列“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渔人甚异之B.何陋之有C.下车引之D.属予作文以记之5、选出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渔人甚异之B.无案牍之劳形C.具答之D.吴广佐而杀之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去:去到)B、君与家君..:你的父亲)..期日中(家君C、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D、日中不至.(至:至于)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后乃至..(乃至:才到) B.相委.而去(委:委托)C.与友期.行(期:约定)D.下车引.之(引:拉)8、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A.白雪纷纷何所似(译:纷纷扬的大雪飘向什么地方?)B.俄而雪骤,公欣然曰(译:不久雪花突然停止了,公因此高兴地说。
)C.撒盐空中差可拟(译:这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译:谢太傅一家人因为寒冷而靠在一起。
)9、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A.尊君在不(译:尊敬的君子在不在)B.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待你很久时间也不到来,约定时间已经过去了)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D.元方入门不顾(译:元方赶着回家而顾不上他)10、下面对《咏雪》文中句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题目为“咏雪”,点明全文的主旨是赞叹雪花的高洁和雅观。
B.兄子胡儿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下雪如“撒盐”。
C.兄女的比喻则是神似,下雪如“柳絮”的轻盈。
D.在最后的“公大笑乐”,表示太傅欣赏道韫的才华。
11、下列是对《咏雪》课文写法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语言描写。
B.文章用“公大笑乐”侧面反映出道韫的才华。
C.本文的两个比喻句只有喻体,分别是盐和柳絮。
D.本文开始写下雪的环境描写是用来渲染寒冷、孤寂的气氛。
12、对《陈太丘与友期》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而“太丘舍去”,可见陈太丘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B.“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反映出友人是一个不守时、不守信用的人。
C.友人怒骂陈太丘“非人”,可见友人的无礼和无知,不懂得自我反省。
D.元方针锋相对,义正辞严地批评了友人,言之有理,可见他的机智聪明。
13、《咏雪》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对《陈太丘与友期》中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
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
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
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表示好感)。
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
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15、下列是对《陈太丘与友期》写作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语言描写的动作描写。
B、友人从“怒”到“惭”的表情变化,反映出其心理变化过程。
C、文章最后定“元方出门不顾”是全文的败笔所在,让元方变成了一个不尊重长辈的无礼小孩。
D、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元方针锋相对,义正辞严批评友人的无信、无礼”是高潮部分。
二、重点句子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2、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9、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A:《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略B:《郭伋传》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畏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⒈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丘舍去..(不讲信用)..(舍弃、丢下)[放弃等候离开了] B.则是无信C.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承接杂然而.前陈者:修饰B.计日告之.:他们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指元方。
C.遂止于.野亭:在骈死于.槽枥之间:在D.其.为人若此:他安陵君其.许寡人:语气词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⒋文段理解。
⑴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⑵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B.去后乃.至(才)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D. 太丘舍去.(去……地方)【解析】A约定。
B才。
C回头看。
D离开。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大雪日内集..雪骤(不久)..(内在联系) B.俄而C.讲论..文义(讲解) D.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解析】A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3、选出与“相委而去”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C )A、出淤泥而.不染B、思而.不学则殆C、环而.攻之D、中峨冠而.多髯者【解析】例句表示顺承。
A表转折。
B表转折。
C表顺承。
D表并列。
4、选出下列“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B )A.渔人甚异之B.何陋之有C.下车引之D.属予作文以记之【解析】A代词,这件事。
B宾语前置的标志。
C代词,指陈元方。
D代词,这件事。
5、选出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B )A.渔人甚异之B.无案牍之劳形C.具答之D.吴广佐而杀之【解析】例句是代指陈元方。
A代词,这件事。
B主谓之间。
C代词,桃花源中人的问题。
D代词,指两尉。
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A、相委而去.(去:去到)B、君与家君..:你的父亲)..期日中(家君C、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D、日中不至.(至:至于)【解析】A去:离开。
B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D到。
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去后乃至..(乃至:才到) B.相委.而去(委:委托)C.与友期.行(期:约定)D.下车引.之(引:拉)【解析】B委:舍弃。
8、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C )A.白雪纷纷何所似(译:纷纷扬的大雪飘向什么地方?)B.俄而雪骤,公欣然曰(译:不久雪花突然停止了,公因此高兴地说。
)C.撒盐空中差可拟(译:这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译:谢太傅一家人因为寒冷而靠在一起。
)【解析】A何所似:像什么。
B雪骤:雪下得急了。
D寒雪日内集: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9、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C )A.尊君在不(译:尊敬的君子在不在)B.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待你很久时间也不到来,约定时间已经过去了)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D.元方入门不顾(译:元方赶着回家而顾不上他)【解析】A尊君:您爸爸。
对对方爸爸的尊称。
B已去:已经离开了。
D顾:回头看。
10、下面对《咏雪》文中句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文题目为“咏雪”,点明全文的主旨是赞叹雪花的高洁和雅观。
B.兄子胡儿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下雪如“撒盐”。
C.兄女的比喻则是神似,下雪如“柳絮”的轻盈。
D.在最后的“公大笑乐”,表示太傅欣赏道韫的才华。
【解析】A主旨是赞叹谢道韫的才华。
11、下列是对《咏雪》课文写法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本文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语言描写。
B.文章用“公大笑乐”侧面反映出道韫的才华。
C.本文的两个比喻句只有喻体,分别是盐和柳絮。
D.本文开始写下雪的环境描写是用来渲染寒冷、孤寂的气氛。
【解析】D为下文咏雪作铺垫的。
12、对《陈太丘与友期》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陈太丘与友期行”而“太丘舍去”,可见陈太丘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B.“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反映出友人是一个不守时、不守信用的人。
C.友人怒骂陈太丘“非人”,可见友人的无礼和无知,不懂得自我反省。
D.元方针锋相对,义正辞严地批评了友人,言之有理,可见他的机智聪明。
【解析】A是友人不守信用。
13、《咏雪》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解析】 B“儿女”古今异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14、对《陈太丘与友期》中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
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
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
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表示好感)。
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
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解析】C引,是拉的意思;顾,是回头看的意思。
15、下列是对《陈太丘与友期》写作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本文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语言描写的动作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