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有感
《诗经》读书心得体会5篇

震撼。那种质朴,那种清爽,那种深沉,直抵心间,无可比拟。
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
遇见《诗经》,是这十月天里,最美的邂逅。诗是对生活的唱歌、 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爱的是他的爱情诗。
吟咏,在创作与歌咏间享受了美感,升华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在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也是一条母亲河,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民的心灵中,经风 雨,历磨难,成为中华名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审美的大河.我们是 这条河里的一条鱼,因为宿命的连接,我们无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鱼 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只鹰,天空是自己的家乡和归宿.但是,他们忘 了,作为我们不能长出翅膀,这是我们生存于天空的劣势却是生存于大 河的优势.回到大河,我们欢乐无比.一条鱼的生命灵魂里只能有一条大 河,其他的水源都是临时的栖身繁衍之地.
爱情。类似表达纯净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
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存了下来,并得到了进展, 情不都是美妙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日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
《诗经》读书心得 5
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
《诗经》里我亲见了《桃夭》的繁华,《出车》的深沉,好像是真的回
美妙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到遥远的古代。
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
《诗经》读书心得 4
子为追求心爱美妙的女子用力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净的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诗经读后感1第一次读《诗经》的时候,我对它的第一眼可能是枯燥的,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迫人感觉。
一行行字组成一列诗句,一个个诗句组成一整首诗。
第一次读《诗经》时,我读得十分困难,停顿不知所措。
太多的生字词,太多的诗句,太多的翻译,不懂,或者是根本没有读懂过。
第一次读《诗经》的时候,我仿佛闯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时代,那里有金碧辉煌的元朝,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情,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春慕,有着知天地生来为谁的天问奈何,我仿佛进入到了一个伤春悲秋的多感春阔,那里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相思愁,有无可奈何花荡去的感伤,有陌上公子如心,可缓缓归矣的重逢相守的痴恋;我仿佛融入进一杯茶里,一句诗里,一片花叶里,去细细品,去用心聆听它们的每一寸美好,每一秒的心跳。
我似乎看见她了,在慢天雪落中找到一处归家,在桃之夭夭中寻到一朵芳华,在江南烟雨中觅到一片云角,在戏子身影翩纤的台摸到一张不知的劫,在戏火喧哗的三月烽烟中停到一方笙歌起落的天朝,停到历史血液深处的.芳华里,那般别样风采,别样花季。
在漫天云卷云舒中,满庭花开花落的寂静中,我捧着那一本沉厚的《诗经》仿佛抱着一份沉重的历史,茶香静静得绕满整间小房,心间仿佛有什么东西离开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我和有人的最好誓言。
式微,式微,胡不归?是那份盼心归的千千心切。
清晨,我一人走在通幽的野径中,看着天边的初日,感受阳光散进骨子里的那一份暖意,心也渐渐地暖了起来。
大街上人流汹涌动着,人影交映着,我仿佛看到了涌动着的历史,它拥有着沉浐的韵味,有着文化的佳承。
从小货郎到商人,从沿街摆摊搬进了店铺,从石子路走成了水泥路成了条条柏油大路。
正如《诗经》一般,有大数人的收集装订和整理出一本经典一般。
《诗经》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在不同人的眼中,它是不同的,你怎么看它,它就怎么看你。
拍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诗经读后感2寻遍所有的名词,我认为把《诗经》比作为晴朗的夜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诗经》中的每一篇则是夜空中最独一无二的星星。
《诗经》的读书心得范文(通用9篇)

《诗经》的读书心得范文(通用9篇)《诗经》的读书心得范文篇1《诗经》,呢喃着这两个字,仿佛看到一片青涩的芦苇,像泛黄的雪绒漫天扑过来。
芦苇青涩,天真,最接近自然,最让人感到亲近。
而《诗经》,诗三百,总结起来,也正是:思无邪。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读完这一段话,仿佛美丽端庄的庄姜就站在眼前,她有着闭月羞花的容颜,有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妃黛无颜色”的神韵。
这段话,读的似懂非懂的人会感慨她的楚楚动人,而确切理解每个字词解释的人更会惊叹古人的艺术水平:柔荑草,蝤蛴蝎、瓠犀虫,讲人的美貌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最古老淳朴的人,生活在自然的人对大自然亲近、敬仰的体现啊!此时自然与人,已经融合在了一起。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多么妙的一句话啊!细想:在浩荡的淇水浅湾处,生长着绿而茂盛的竹林。
它们身姿挺拔,不向风雨,不向烈日低头弯腰,正如为人处世都很正直的君子。
经历了切磋琢磨的玉石,光滑剔透,晶莹夺目,温润如君子。
这两句话多么恰当啊!而这里又是用自然比喻人,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尽管只是喻人的品质、性格,在当今我们能脱口而出“温润如玉”、“出水芙蓉”。
“亭亭玉立”的时代,看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但是谁又知道它是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始祖呢?在古人的世界里,他们怀着一颗亲近自然的心,去接受自然,敬畏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
在一句句如“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的优美的诗句里,他们对自然的真挚之情也可见一斑。
比起现在的我们,自认为能吟上一两句古人的“关关雎鸠”,就认为自己是文艺青年,在浮躁的社会里用浮躁的心去对待万物,实在是愧对于这一两句诗后不出于任何目的的热爱自然的真挚之情啊!《诗经》如芦苇,若想真正了解,必须先有一颗芦苇般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字每一句背后那种最原始,最纯真,最贴切自然的心。
《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

《诗经》读后感《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读后感1早都知道《诗经》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面对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时,却感觉好无韵味可言,索性就将它丢在一边,结果让我错过了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则是咖啡伴侣,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开它享受品咖啡的过程。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个细腻温娴的女子。
她将《诗经》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来。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宣其室家。
”原以为“逃之夭夭”是正确,这里只不过是引用而已,经过反复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
这句诗大概的意思是说,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红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觉得《桃夭》该是一首歌:“桃花盛开朵朵艳,桃林内外红缠绵;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乐天天。
”重点在这“桃”上,“桃”可以引申为桃花林,桃花运等。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丽的桃花运。
可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会有落空。
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有又一次桃花运,然后从此“飞黄腾达”。
事实证明80%的女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
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证你心仪的对象也看中你吗?女生有了桃花运便会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运只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剧,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们更不是黄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岛上看桃花。
所以,现实点,学着《诗经》中女主人公快乐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所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朴实,最真诚的。
相反地,谁能想到过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为生活所奔波,所劳累,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迷失了自我。
《诗经》读书心得体会作文7篇

《诗经》读书心得体会作文7篇诗经读书心得体会(篇1)中谷有蓷,暵其干矣。
有女仳离,嘅其叹矣。
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暵其脩矣。
有女仳离,条其啸矣。
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蓷,暵其湿矣。
有女仳离,啜其泣矣。
啜其泣矣,何嗟及矣!——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鲁迅说,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但是如果单单从表面上看,也许人们会有感到相互理解的时候,而不必产生对于对方烦恼的烦躁和厌恶感。
大多数的解释对于中谷有蓷这首诗的看法是,一个女人遇人不淑,遭人遗弃,只得在山中感叹不已。
但是也许事实并不如此,因为并不是人被打倒了就单纯是被打倒了,痛苦也有其他的意义,比如说,诗经中有众多的女子都是被遗弃了,那也不意味着消极,痛苦并非仅仅是摧毁,有的人反而勇敢对糟糕的过去说不,这也是相当好的经历。
在诗经中,我们看到过很多女子都是被抛弃,有“氓”里面的女子勇敢地告别过去,还有“谷风”中女子也是被始乱终弃。
但是有一点相同的是,如果是要展现一个人的悲伤,心境的变化,这两处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写的。
这里的说法并不是在胡乱解读,因为从前两首中,一个女子的喜悦,欢快,渐渐生出的紧张,哀痛,都是明显可见的变化,但是在中谷有蓷这里,只是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看,他看到一个女子在那里,似乎有什么悲伤的事,他知道那女子发生了什么,但是他似乎无法真正地走近那女子,他不能随便地去安慰,不能随便地引起她的注意。
因为她的忧愁在那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要面对的事情,而那女子的经历终归是她自己的经历,也许从这首诗角度,看过去的人“我”也正面临了自己的困境,左思右想无法想出结论,于是就只能到山谷中躲起来,想要自己一个人安静一下。
这样看来,这首诗就没有那么消极了,一个女子离婚了,她或许曾经有过美好的向往,或许对未来有过信心,总之,她正刚刚摆脱了一段不怎么好的经历,现在正躲在山里,想要仔细思考这件事,也许没有思考,但是不怎么想和其他人交流,因为必然会带上自己的情绪。
《诗经》读后感通用15篇

《诗经》读后感通用15篇《诗经》读后感1《诗经》这篇__主要讲了:《诗经》最初被称为《诗》,后来又被汉代的读书人改名叫《诗经》、《诗三百》。
《诗经》里的内容,也就是歌曲的歌词。
《诗经》中的乐歌,主要用途就是作为各种典礼的一部分,娱乐,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后来,《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读了《诗经》这篇__,令我感受颇丰。
我一看到“诗”这个字,就想到了一个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诗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诗句。
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表达了他思念家乡的感情。
从小,我和“诗”就有了不解之缘。
妈妈曾经跟我说过,我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妈妈就经常教我背诗,当时是为了让我多说话。
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诗开始有了兴趣。
上了小学之后,我接触和背诵的诗歌更多了。
有《水调歌头》、《望天门山》、《马说》、《爱莲说》等各种题材的诗歌。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吕老师刚刚给我们介绍的《木兰诗》了。
《木兰诗》是介绍弱女子花木兰替父亲从军的故事。
每每背到“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这句诗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木兰主动替父亲从军那种孝顺之情,令我很敬佩。
但是每每背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这句诗的时候,我又感到很心酸。
我能感受到,木兰一个弱女子去替父亲从军打仗,一定很危险,所以时常想念自己的父母。
每首诗都有它自己的寓意,这正是我对诗感兴趣的地方。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所以我以后还要多读古诗,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文化,长大做个有才华的人。
《诗经》读后感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
它创作于距今约2500年左右的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305篇,首首是精华,篇篇是瑰宝。
《诗经》里,我最喜欢的一首便是十五国风中的《秦风﹒无衣》。
《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相关推荐《诗经》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读后感1第一次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就被他短小精致的诗句所吸引.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读后感2中华经典——《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诗经》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诗经》所蕴含的宝贵哲理,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文化资产。
今天,我读了诗经中的名篇《硕鼠》。
《硕鼠》是一首政治讽喻诗。
这首诗运用比拟手法把压榨人民的统治者惟妙惟肖地比作大老鼠,发誓要离开它,表现出了无比愤慨的阶级对立情绪。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诗经》读后感1曾经总觉得,《诗经》之于我太晦涩、太难懂,于是总想逃避,更不要说对它有什么感觉。
然而今日读《氓》,却陡然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
我也不知是从何而来的莫名的感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
一遍又一遍地轻声诵读,四字一句地,朗朗上口,越发竟觉得余音绕梁。
这是来自一个幽怨而悲惨的妇女的灵魂深处的哀叹。
几千年前的她和她的刻骨铭心的愁恨,就浓缩在这几段稀稀落落的文字里,经不得挖掘,因为一挖就是痛彻肺腑的悲哀。
一切婚姻都是从美好的爱情开始的。
而诗歌开头所描绘的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两情相悦,竟是为悲戚的结局埋下的伏笔。
在年轻的姑娘眼里傻得有点楞的小伙子,眼里带笑地抱着布来换丝,她就在窗前等着。
一不小心四目对视,小伙子的眼里满是最纯真的热情,而她的眼里是遮掩着的爱意,突然又觉不好意思了,含羞地笑着低下了头。
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一转睛一回眸之间,都四溢着无暇的纯情。
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正处花季年华的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他如何腼腆地说,她如何婉婉地辞以秋期;他如何依依不舍地走,她如何望眼欲穿地盼。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韶华与美好,是如此令人流连,又是如此稍纵即逝。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样的句子似乎就出于一个含着淡淡忧伤的封建少妇。
再怎样强烈的感情,都要被刻意地压制。
在这含蓄婉转的话语中,在这饱含激烈的感叹号之后,隐藏着的究竟是警示?是悲呼?还是无尽的哀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爱情悲剧的真面目终于原形毕露。
自从她嫁给他,清苦贫寒她任劳任怨。
悠悠的淇水啊,你能为我作证么?你有眼么?我对他的控诉,你都听到了么?淇水不言,只是依旧默默地将船帷沾湿。
后面的句子实在太残忍了,默读之时,心中总有隐隐的绞痛。
三年的凄苦生活,她任劳任怨,“承受”就是她生命意义的全部。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最残忍的是郎心。
日日夜夜的亲密无间,最终将美好的感情慢慢消磨,留下的只有空洞、乏味和枯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诗经》有感
——《诗经》给我们留下的那些瞬间即是永恒
初读诗经是在小学五年级,那时候我们的语文书在最后几页总会有一些需要课外鉴赏的文章,《蒹葭》就是其中的一篇。
遗憾的是那时的我完全没有想过要读一读,赏一赏。
现在回想起来我总是感觉有点后悔和遗憾,我在想倘若那时的我认真读一读《蒹葭》,早一点接触到诗经,那些在我年少时做的决定会不会有所改变,那些莽撞的错误会不会少犯一点,那些曾让我烦恼万分的难题会不会迎刃而解。
当然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也没有”倘若“,我不想吧年少时的无知变成年老时的遗憾。
如今我又一次与《诗经》相遇了,我不想再错过了。
如愿以偿的这学期我们学了《诗经》。
开篇我们就学了《蒹葭》这首爱情诗。
爱情是这世界上最美丽,最圣洁,最动人,同样也是最纠结,最无悔,最让人丢不开放不下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是天然的,友情是顺其自然的,因为前者有血缘在牵绊,后者有利益关系在冲突。
只有爱情是独立于利益,身份,地位,血缘等之外的超然存在。
这种情感是不求回报,无怨无悔付出的。
所以千百年来无数的青年男女在追逐爱情的时候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蒹葭》中”伊人“如同不可可望不可即的仙女,又如同”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清水莲子。
在诗中伊人似乎始终只是一个意像,男子远远的
追逐着美丽的伊人,不管道路遥遥,艰险而曲折,有的是不断寻觅,追求的勇气与毅力。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如同暗夜的天空中闪烁的星星,耀眼炫目。
当然《诗经》中也不全是对爱情的讴歌,还有对婚后不幸的人们的同情与怜悯。
《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送子涉淇“,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再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位痴情女子很快嫁与自己的情郎。
可是她的幸福生活开始了吗?很遗憾,没有。
等待她的是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琐碎。
当然这些并没有将我们的女主人公打到,真正让女主人悲伤的是情郎的背叛。
虽然我们的女主公”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可是当一个男子要抛弃一个女人时,你往日所作所为又怎能挽回他的心,无非是恶心自己而已。
我只是觉得原来哪个时代都不缺少小三,哪个时代不缺少负心汉,薄情郎。
纵然“女也不爽”又怎么样?在《氓》中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每次当我读到《氓》时我都有一种称之为气愤的东西,还有一种对女主的同情。
我这样其实很可笑,因为我的气愤与怜悯是对那些早已不存在的古人,可这种气愤与怜悯是如此真实,即使觉得叫我难以启齿,可我毕竟不能否认。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这种感受完全是因为没有读懂《诗经》,没有深层次的去感受《诗经》,理解《诗经》的缘故,因为我似乎只是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与表面之中,缺少一种理性的思维,只浮于表面。
可我依然要说我是热爱《诗经》的,不因为她的故事情节,不依赖于她的煽情手段,只是因为她给我开启的另一扇通往真、善、
美的康庄大道,让我有了一个去窥探古人内心的机会,让我可以在匆匆的现代社会找到一个逃避污秽,稍作休息的地方。
每每读起《诗经》我的内心就会得到平静与安详。
这样看来似乎有点好笑与滑稽。
《诗经》明明是写实主义的,如今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有别于现实主义的罗曼蒂克。
其实这个应该也不难理解,结合《诗经》的起源与特点就可解开这个疑惑。
《诗经》是以北方民歌为基础的,这就奠定了她现实主义的基调。
另外她的内容丰富,包括婚恋诗、社会政治诗、农事诗、征役诗、祭祀诗和史诗——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
她的罗曼蒂克其实与她的写作艺术或者说特点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首先《诗经》四言为主。
二节拍的四言句的节奏感十分强烈,并且鲜明而短促,乐感十足。
其次《诗经》分为风、雅、颂。
这三部分分别以诗歌、乐曲、舞曲为或主或辅的基调,可以说《诗经》是诗、乐、舞的统一与结合。
故而说《诗经》罗曼蒂克实属理由充分。
刚才也提到了《诗经》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大致分就有六种之多,细分之下简直不知其数。
前面我们仅仅只说到了婚恋诗这一个类型。
而在《诗经》中不得不提的另一个类型就是社会政治诗社会政治诗。
这一类型的诗多表现了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出于下层人士的对社会现象或事件的评论与讽刺。
典型的就是《黍离》,当然这篇诗歌并非出于下层及民间,而是出自公卿列士之手。
因而也不难推测出此篇诗歌正是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破灭的哀悼之情,以及“国破山河在”悲凉沉痛的心情。
诗中写到“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行迈靡靡,中心如醉”,“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这三句不仅从
动作上,还从心理上细致的描写和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的形象。
另外纵向来看,这三句也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联系,沉痛的感情不断加深,渐趋强烈。
而诗中的三章中都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来结尾,实属妙招。
不仅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作者强烈的哀痛之情跃然于纸上,起到了渲染气氛的效果。
诗歌的开头写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是典型的“兴”的用法。
何为兴呢?兴即见物起兴,借助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的描写,以此开头,引发联想,引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黍离》中作者就是以小麦,高粱起兴的。
在接下来的两章中作者写到“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从苗到穗再到实,这是一种植物的生长历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史,从主题出发,作者如此写应该是以此表明朝代更替。
不得不说《诗经》担得起”倾世之作“的美名。
在《诗经》中赋、比、兴的使用比比皆是,三者并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七月》中描写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农事,就是运用了赋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三种的用法也构成了后世文学表现的基本手法。
《诗经》的奥妙说不尽,道不完,唯有坚持不断地学习与钻研,才能在探索《诗经》奥妙的道路上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但不管怎样,懂与不懂,《诗经》留给我们的瞬间即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