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优秀读后感精选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诗经读后感1《关雎》——彼岸的虚影。
听着耳边水鸟相唤,眼中仿佛只剩下一个人,河对岸的那个窈窕身影。
孤零零地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样都无法抹去她的惊鸿一瞥,于是梦中相见,琴瑟表示亲近,钟鼓使她快乐,沦陷进这一场海市蜃楼的`梦幻,却在梦醒时将这一切都归为虚无,笑他宏愿空想,却不过是相思成灾。
《蒹葭》——坠落于迷茫。
蒹葭苍苍芦苇荡,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那人却在水中央。
虽路途艰难却依然要去追寻那一抹身影,但总是相距不远,无法靠近,只为一抹微弱光芒执着追寻。
不断追逐,追逐,可是他到底在追什么?心里是不是早就有了答案,明白自己陷进了无法破译的迷障,却不愿面对现实。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束白月光,追着它有时会指引人生,有时却会迷失方向。
所谓lover(爱人)也会over(结束),过度执着于单恋终究只会越陷越深,倒不如选择放手,去寻找更加幸福的未来。
诗经读后感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今天下午,我和陈建一一起去上远方文学课程。
今天讲的是《诗经》!历史上第三个朝代,是周朝。
周朝是当时的第一大国,有300万平方千米,周天子总共分了800多个诸侯国。
但是怎么能保证这些诸侯们能治理好自己的人民?于是,周天子找了一些40多岁的,没有结婚的老光棍,还得有文化。
把他们叫过来,给他们进行更上等的培训,让他们周游列国。
把民俗风情,人们所唱的歌和当时的情况记录下来,最后,进行筛选。
有305首,被称为“诗300”。
秦始皇焚书坑儒,可秦始皇十分推崇法家思想,只留下了医学书,农耕社会的书,剩下的.书全部烧毁。
后来的汉朝,有几百年的历史,汉朝十分推崇儒家经典和儒家学说,就又开始收集了305首诗,编辑到一块,就有了后来的《诗经》!老师讲的真有趣啊!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诗经读后感3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
作者的见解很独到,结合生活感悟,所见所闻,写出了如此好的诗经中的植物书籍。
慢慢读,值得一读再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词义精深。
《诗经》读后感17篇

《诗经》读后感17篇《诗经》读后感篇1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
作者心心念念的这件“绿衣”,应该是亡妻生前所穿之物,因此他触物生情,想念与自身感情深厚的妻子。
通过重章叠句的表述,表现作者缠绵悱恻的感情。
用寒风凄凉来表达心境之凄凉,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剧:你为我织造的衣服仍然在身,可那个为我加衣的人,你在哪里啊?这种睹物思人的写法为后世同类型的诗作广泛借鉴,最出名的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这首词也是触景生情,只不过是梦中所见而已。
他想念亡妻,不是写缠绵悱恻,不是抒发呜呼哀哉,反而写的是“千里孤坟”,是“明月夜,短松冈”,通过那月夜下唯有青松作伴的孤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景象,远比直接抒发情感要动人得多。
全词中的感情都是内敛的,不话凄凉,无言相述,但那真实的、强烈的情感是根本不需要任何言语而能直接击碎人心的。
尤其是上阙收尾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对应下阙开头的“小轩窗,正梳妆”,那种时空错乱的幻象更加让人唏嘘和悲痛。
《诗经》读后感篇2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考磐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勿谖”,记得当初是因为看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才得知有这么一句的,郭襄对多年前的杨过难以忘怀,心中早已是一滩死水,然而在少林寺与何足道萍水相逢时却因为这一句和那琴声而心中顿起涟漪,不能不说是诗文的魅力使她迷醉。
“考盘在陆,硕人之轴,独寐独宿,永矢勿告”,她留下这样一句而去,剩下的只能是一段没有下文的露水情缘,然而这段我看很多遍还是无法完全明了个中真意,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吧。
当然,诗经中所有的不只是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句子,还有对国家的忠志之誓和对人民的怜惜之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诗经》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诗经》的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的读后感1诗经,就如古朴的石阶:虽陈旧,却已屹立千年;虽古朴,却载满了人情冷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我读到的关于《诗经》的第一句句子。
那时候的我学习《关雎》,什么都不懂,就只能听老师给我们讲它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和它所表达的意义。
而如今,老师讲的我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唯一记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载的满满的浓情与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无奈。
我也已经不再像曾经那样只能“听老师讲”了,我已经可以独立地从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
诗经,可以在我彷徨躁动时给我清风般的抚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诗经·桃夭》是我在整部《诗经》中最喜欢的一首。
《桃夭》虽是一首婚嫁赞歌,但写的却是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愿。
《桃夭》中虽无对女子的妆容进行描述,但是却通过对桃树的描写,从侧面展现了女子的美丽。
虽无直接表达对女子的祝愿,但是却通过满树的果实和茂密的枝叶,表达了他对女子的祝福。
诗经,可以在你孤独无助时给你阳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战事不断,戍地不稳,战士背井离乡,妻儿孤苦,老母年迈。
但倭寇猖獗,又岂可弃国家于不顾?无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战场为国家而厮杀。
或许家人会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对国家无愧,这就够了。
而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人生的挫折。
诗经,可以在人迷茫时如灯塔般为人指引方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灭的热情,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有故事,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一场又一场的戏,聚集,然后淡然的离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轮回,出生,然后孤独的死去。
我们不停地记录一张张面容,与别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过。
《诗经》读后感4篇

《诗经》读后感4篇《诗经》读后感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是《诗经》众多诗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是青青是你的衣领,长长地挂在我的心。
纵然我还不能去,你为什么不寄个音?青青是你的佩带,长长地在我想念哉。
纵然我不能去,你为什么不来?你轻盈地往来啊,登在城楼上啊。
一天不看见你,如同隔了三个月啊。
读《子衿》时,会深深的感受到古代爱情的勇敢、直白。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能去,你为什么不来?如此的斗胆直接。
回想古代,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封建”二字,在封建王朝这么斗胆直接的谈情说爱是不可能浮现的。
每一个人都那末的羞涩,有爱不敢言,只能等待媒婆的提亲,时常遇到喜欢的人却不敢说出口,于是酿成了不少的惨剧,对照这些《诗经》时代的爱情显得那末可贵,显得那末夸姣。
读《诗经》中的诗时会感受到他们的心情或者是感情。
例如《静女》一诗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读这首时脑子里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男子约一个漂亮的少女到城隅约会,男子非常开心的到达约会场所,少女故意躲藏起来。
男子等了很久,逐渐变得烦躁,而当他不知所措时,女子蓦地浮现,献上彤管作为礼物,一丝甜蜜爬上了男子心头融化了他先前的不安与烦躁。
这是一幅多么夸姣的画面。
《诗经》时代那简单,却甜蜜的恋爱,没有山盟海誓,却同样令人羡慕,没有浪漫的玫瑰,普通的彤管,依旧浪漫甜蜜。
时代的改变,物质也在改变,如今约会送彤管已再也不浪漫,而人们渴望的甜蜜,那简单的爱却没有改变。
《静女》中的女子躲藏男子,看他着急的样子,看他等待的不知所措的样子,看到他那末的着急,内心反而会更加开心,因为对方那末的在乎自己。
而向来等待的男子,看到女子浮现,并送上彤管,彤管随处可见,没什么特殊意义,可是从心爱的人手里送出,却显得意义非凡,感觉那彤管特殊的漂亮,而在等待过程中的不安,烦躁,也随之消失,等来的是满满的甜蜜。
《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

《诗经》读后感《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读后感1早都知道《诗经》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面对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时,却感觉好无韵味可言,索性就将它丢在一边,结果让我错过了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则是咖啡伴侣,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开它享受品咖啡的过程。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个细腻温娴的女子。
她将《诗经》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来。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宣其室家。
”原以为“逃之夭夭”是正确,这里只不过是引用而已,经过反复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
这句诗大概的意思是说,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红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觉得《桃夭》该是一首歌:“桃花盛开朵朵艳,桃林内外红缠绵;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乐天天。
”重点在这“桃”上,“桃”可以引申为桃花林,桃花运等。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丽的桃花运。
可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会有落空。
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有又一次桃花运,然后从此“飞黄腾达”。
事实证明80%的女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
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证你心仪的对象也看中你吗?女生有了桃花运便会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运只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剧,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们更不是黄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岛上看桃花。
所以,现实点,学着《诗经》中女主人公快乐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所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朴实,最真诚的。
相反地,谁能想到过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为生活所奔波,所劳累,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迷失了自我。
《诗经》读后感(通用15篇)_1

《诗经》读后感(通用15篇)《诗经》读后感1中谷有蓷,暵其干矣。
有女仳离,嘅其叹矣。
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暵其脩矣。
有女仳离,条其啸矣。
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蓷,暵其湿矣。
有女仳离,啜其泣矣。
啜其泣矣,何嗟及矣!——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鲁迅说,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但是如果单单从表面上看,也许人们会有感到相互理解的时候,而不必产生对于对方烦恼的烦躁和厌恶感。
大多数的解释对于中谷有蓷这首诗的看法是,一个女人遇人不淑,遭人遗弃,只得在山中感叹不已。
但是也许事实并不如此,因为并不是人被打倒了就单纯是被打倒了,痛苦也有其他的意义,比如说,诗经中有众多的女子都是被遗弃了,那也不意味着消极,痛苦并非仅仅是摧毁,有的人反而勇敢对糟糕的过去说不,这也是相当好的经历。
在诗经中,我们看到过很多女子都是被抛弃,有“氓”里面的女子勇敢地告别过去,还有“谷风”中女子也是被始乱终弃。
但是有一点相同的是,如果是要展现一个人的悲伤,心境的变化,这两处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写的。
这里的说法并不是在胡乱解读,因为从前两首中,一个女子的喜悦,欢快,渐渐生出的紧张,哀痛,都是明显可见的变化,但是在中谷有蓷这里,只是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看,他看到一个女子在那里,似乎有什么悲伤的事,他知道那女子发生了什么,但是他似乎无法真正地走近那女子,他不能随便地去安慰,不能随便地引起她的注意。
因为她的忧愁在那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要面对的事情,而那女子的经历终归是她自己的经历,也许从这首诗角度,看过去的人“我”也正面临了自己的困境,左思右想无法想出结论,于是就只能到山谷中躲起来,想要自己一个人安静一下。
这样看来,这首诗就没有那么消极了,一个女子离婚了,她或许曾经有过美好的向往,或许对未来有过信心,总之,她正刚刚摆脱了一段不怎么好的经历,现在正躲在山里,想要仔细思考这件事,也许没有思考,但是不怎么想和其他人交流,因为必然会带上自己的情绪。
《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精】《诗经》读后感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诗经》读后感1这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中的动植物与自然现象的专著,自从吴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来,涉及这门学问者代不乏人,至于晚近,则此调不弹久矣。
作者胡淼先生是长期研究农学的专家,他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但决不人云亦云,而提出了很多的创见。
据胡先生统计,《诗经》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动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现象,可以说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而这1232个知识点,就是胡先生这部著作的释读对象。
《诗经》首篇是人们最熟悉的《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中的“雎鸠”一般解释为鱼鹰,胡先生认为鱼鹰不在河州地区生活,亦非歌手,故“雎鸠”应该是东方大苇莺。
《周南·麟之趾》中的麒麟,常被视为传说中的动物,或被认为是先民的图腾,胡先生引用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说麒麟实际上是今仅存于中部非洲一带的麋羚,古时曾遍布于东亚到西亚及非洲的广大地区,《诗经》《春秋》和《山海经》等书有关麒麟的记载,表明它曾在我国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过。
大约在公元前52017年前后,它在山东地区最后消失。
河南南阳石桥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刻有麒麟奔越的优美图像。
《召南·采蘩》《豳风·七月》《小雅·出车》中的“蘩”,前人多注为“白蒿”,《中药大辞典》定为大籽蒿。
实际上,蒿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混合种群。
大籽蒿只是白蒿中的一个种,是旱生性的,而诗中指明蘩是生长在涧和沚的水生植物。
所以蘩应该是蒌蒿(水蒿),是一种清香可口的蔬菜,古人誉为“嘉蔬”,既可用于祭祀,也可食用,需要量很大,女子常常成群结队地去采摘。
《诗经》读后感集锦15篇

《诗经》读后感集锦15篇《诗经》读后感1《周南》一共11篇,分别为《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
读过之后感觉古人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没有政治的教化之声,彰显的是浓浓的远古自然气息、朴素的本真。
流露的是克制之后的情感,谨慎有序的行为。
就这11篇诗歌逻辑顺序而言第一篇《关雎》写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
第二篇《葛覃》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心情。
第三篇《卷耳》是抒发新婚夫妻短暂分别之情。
第四篇《樛木》则是描写新婚燕尔夫妻的幸福生活。
第五篇《螽斯》是祝福婚后子孙满堂,人丁兴旺。
第六篇《桃夭》是对婚后美丽贤惠、善于持家的妻子的赞美。
《兔罝》作为第七篇,歌颂的是丈夫外出为国立功的纠纠武夫形象。
第八篇《芣苢》则歌咏妻子在家勤快劳作的情形。
第九篇《汉广》写有夫之妇不可逾越的人伦鸿沟。
第十篇《汝坟》描写的是夫妻久别重逢后的心情。
最后一篇《麟之趾》则以咏叹调的方式歌颂合乎礼乐的爱情才是生生不息的根基。
对我而言,内容印象最深的是《桃夭》和《汉广》。
《桃夭》和《汉广》,前者表达新嫁娘的'种种喜庆愿景,用词精确、画面喜人,音韵上即使现代汉语读也是很有味道。
写出了自然美让人心怡,家庭美让人心欢,音律美让人心静,诗人如聆听天籁,舒泰无比。
就是在这种心怡、心欢、心静中让心境情感在克制中谨慎着自己的行为。
后者每章后两句,表达男子对游女求而不得又眼看她出嫁的怅惘之情,极尽温柔敦厚意味。
一唱三叹,浑然天成,光明的心境在歌咏行为中得到自然有度的克制。
形式印象最深的是《麟之趾》和《芣苢》。
前者出现了三句为一章的格式,前两句先兴发后叙事,后一句抒情感慨,简洁有力,它是“周南”里唯一一首只九句的诗歌;后者虽然仍然是“周南”惯有的四句一章,一共三章,但变动的词却只出现在偶字句中,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字,它是“周南”里语词变动幅度最小的。
而《麟之趾》赞美贵族,追求吉祥平安、生活美好的的愿望也是在谨慎中表达着先民们有序的行为;《芣苢》则在采摘车前子的喜悦中让我们的心境转入金玲作响,明镜、舒展、清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优秀读后感精选《诗经》对我文化影响较为持久,且内容优美,不知道大家读完诗经后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诗经读后感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诗经》优秀读后感精选芦苇边的千古绝响——诗经《秦风-蒹葭》读后感说起诗经《蒹葭》,可能大家稍感陌生;提起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在水一方》,可能也不尽为人知;不过提起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在水一方》,由邓丽君演唱的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却久久回响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在大陆与海峡两岸。
歌曲的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则是取自诗经《秦风-蒹葭》稍作调整而成。
那么,“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秦风-蒹葭》又有着怎么样的内涵呢?《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收录了305首诗。
取材于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周初历史的生活画卷。
其中“国风”部分占一百六十首,是《诗经》中最美的篇章,也是其精华所在。
“国风”主要讲述平民的生活,其中大部分为爱情诗篇。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爱情作为人世间最真诚、最美好的感情,一直以来是人们的追求。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蒹葭》一诗讲述的正是一场发生在芦苇边的爱情故事。
全诗先提到“蒹葭”和“白露”,指出了所处的地点和时间。
这也是这是《诗经》中常用到的比兴用法,中国人含蓄内敛,古人更是如此。
在提及爱情是委婉,所以先从身边的场景、动植物说起。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本站向你推荐:)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伊人真的是在那里吗?读完全诗才发现,其实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他只知道她在河水的另一边。
读完全诗,就写作意境和艺术特色我总结起来有四点:1、独特的风格这样的一首诗,在《秦风》中无疑是独特的。
诗经大部分诗作集中在春秋时期,当时秦人地处边缘,被中原地区视作蛮夷,他们素以好战爽直著称,《诗经·秦风》中的作品内容大都为征战猎伐,充满粗犷豪迈之气,表情达意直白而率真,这也印证了秦人豪爽的性情,而像《蒹葭》这样充满哀婉柔美的情致,表达复杂微妙的情感的诗歌在《秦风》中实属另类。
2、朦胧的爱情其实初读本诗,我还没搞清楚诗人究竟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在看了译文和相关评论后才发现全诗主题是爱情。
我多次品读后不禁感叹,本诗虽写爱情,但却只字未提“爱”,不过却又字字总关乎情。
写作手法是如此的含蓄。
本诗先写时间,从白露“为霜”到“未晰”再到“未已”,再写水的状态不断变化,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从而让人想象道路之艰,追逐之痛苦。
这样的时空变化,其实是在暗示男主人公追寻、等待伊人过程中的心情也在不断的变化, 距离产生美,女子“在水一方”,让这边的男子苦苦徘徊却怎么也抵达不到她的身边。
男主人公高贵的精神和坚贞的爱情操守也越来越感动人。
3、虚幻的象征另一方面,本诗中只字未提爱情,所指向的意义给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诗经之后至今的几千年历史中,对本诗内容的诠释也多种多样。
比如“伊人”可以理解为关乎爱情的意中人,也可以是关于理想的追求,甚至还可以认为,主人公所追求的“所谓伊人”,只是所有理想的象征,它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意中人”,也可以指形而上的一种境界。
见仁见智。
4、无尽的追求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
比起还有辛弃疾的著名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经的中的这位诗人寻觅伊人之路似乎更为艰辛,让人不禁慨叹咫尺天涯!这让我想起了《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荫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吧。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总之,诗的艺术美感和朦胧的意境展现出的浪漫精神让我深深着迷。
诗歌表述婉转而又深切动人,在把主人公的真情实感展露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会让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全诗通过对时间场景的变换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苦苦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焦虑。
古人常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总能引起当世人和后世人的共鸣,而追求过程中的辗转和最终求之不得的惆怅与失落,更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全诗中没有一个思字、愁字,却让我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怅。
我想,不管男主人公能否追寻到心中的美人,不管现实的世界是多么冷酷无情,但我们也需要像这个男子一样在面对那样残酷的现实以致朦胧的未来时,有这种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火热激情,大胆拥抱理想并乐观地活着,这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存姿态吧!附:全诗及译文蒹葭苍苍,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为霜。
秋深露水结成霜。
所谓伊人,意中人儿在何处,在水一方。
就在河水那一方。
溯洄从之,逆着流水去找她,道阻且长。
道路险阻又太长。
溯游从之,顺着流水去找她,宛在水中央。
仿佛在那水中央。
蒹葭凄凄,河边芦苇密又繁,白露未唏。
清晨露水未曾干。
所谓伊人,意中人儿在何处,在水之湄。
就在河岸那一边。
溯洄从之,逆着流水去找她,道阻且跻。
道路险阻攀登难。
溯游从之,顺着流水去找她,宛在水中坻。
仿佛就在水中滩。
蒹葭采采,河边芦苇密稠稠,白露未已。
早晨露水未全收。
所谓伊人,意中人儿在何处,在水之涘。
就在水边那一头。
溯洄从之,逆着流水去找她,道阻且右。
道路险阻曲难求。
溯游从之,顺着流水去找她,宛在水中沚。
仿佛就在水中洲。
《诗经》优秀读后感精选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优秀的传统。
《诗经》的出现,则展开了中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一页。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
《诗经》的体制是按风、雅、颂编排的。
风,就是民歌。
风诗的题材广泛,从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在一百六十篇国风中,有的反映了各种传说和历史;有的反映了阶级矛盾,对农业奴隶的剥削压榨;有的反映了农、牧、渔等劳动生产情况;有的是描写爱情与婚姻的诗篇;有的则是反应军役的诗篇……雅,也是乐调。
古代有的认为雅是秦音。
颂,是天子诸侯的音乐,伴随着音乐、舞蹈而歌唱,用于宗庙祭祀。
它不只歌功颂德,也可以张大声势,增加统治阶级权威。
《伐檀》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翻译: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貉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伐檀》的作者是伐木的奴隶,当他们在河边伐木,看到奴隶主和贵族不劳而获,自己却一无所有,藏在内心的反抗怒火,不能不蓬勃而出了,于是唱出了这首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诗中对奴隶主进行了有力的指责和辛辣的讽刺,表现出他们对社会现实有很清醒的理解。
《伐檀》先从劳动开始,抒写了伐木奴隶从事砍伐檀树制车的劳动和眼前风光,然后从正面揭露贵族们不劳而获,最后对他们又作非常辛辣的嘲讽,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诗经》优秀读后感精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
秦风。
蒹葭》。
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读诗经有感作文800字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
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
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
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
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