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引言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和社会运动,旨在通过推翻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导向的社会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思想家的贡献,本文将对其产生和发展进行系统地探讨。
产生背景19世纪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工人们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问题愈发突出,这引发了一系列对现行制度的批判和思考。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社会主义学派,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乌托邦社会主义早期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者主张建立理想社会,通过消除私有制和实现所有权的公有化来解决社会问题。
他们提出了一种完美的社会形态,试图通过理想主义的方式引导社会发展。
乌托邦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查尔斯·富勒等。
莫尔的《乌托邦》描述了一种理想社会,强调公有制和平等。
而富勒则主张实行无产阶级工厂共同体,提出了“合作主义”的概念。
然而,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理念常常被认为过于理想化,并且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因而无法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正奠基人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等重要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里程碑,它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觉悟。
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革命性质的阶级,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彻底改造。
马克思主义给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理论力量,也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始终伴随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的摸索。
俄罗斯十月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里程碑。
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成功推翻了俄国沙皇制度,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

三一文库()〔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篇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和主要观点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经历的不同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而产生的思想体系。
从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算起,到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它经历了三百多年的盲目徘徊、寻求和探索。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六、十七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出现的只是关于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和德国的闵采尔。
以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为先声,继之有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闵采尔关于“千载太平天国”的幻想、英国“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的《自由法》等。
这一阶段的空想家门关于理想社会的描绘,还流于单纯的幻想,还只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一般来说,在这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萌芽阶段,只不过是粗线条的划出了自己的思想领域,用游记、小说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还完全缺乏现实主义精神,而且还参杂了小资产阶级乃至剥削阶级的思想杂质。
第二阶段,是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这时候在形式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突变,出现了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理想的著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
我们从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的论战著作、巴贝夫的论文和演说中,可以看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突破《乌托邦》以来的传统的文学游记的形式,利用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人性论,赋予它以崭新内容,着重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原则,论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在内容上,它们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启蒙学派所宣扬的观点,初步大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在这一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在由幻想故事走向理论化的过程,这些空想家们开始寻求在现实世界实现理想社会制度的道路。
马布利一方面幻想通过立法措施对现实社会进行逐步改革,经过一个过渡阶段,最后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又提出人民有权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暴君统治的主张。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篇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和主要观点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经历的不同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而产生的思想体系。
从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算起,到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它经历了三百多年的盲目徘徊、寻求和探索。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六、十七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出现的只是关于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和德国的闵采尔。
以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为先声,继之有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闵采尔关于“千载太平天国”的幻想、英国“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的《自由法》等。
这一阶段的空想家门关于理想社会的描绘,还流于单纯的幻想,还只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一般来说,在这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萌芽阶段,只不过是粗线条的划出了自己的思想领域,用游记、小说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还完全缺乏现实主义精神,而且还参杂了小资产阶级乃至剥削阶级的思想杂质。
第二阶段,是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这时候在形式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突变,出现了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理想的著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
我们从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的论战著作、巴贝夫的论文和演说中,可以看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突破《乌托邦》以来的传统的文学游记的形式,利用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人性论,赋予它以崭新内容,着重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原则,论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在内容上,它们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启蒙学派所宣扬的观点,初步大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在这一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在由幻想故事走向理论化的过程,这些空想家们开始寻求在现实世界实现理想社会制度的道路。
马布利一方面幻想通过立法措施对现实社会进行逐步改革,经过一个过渡阶段,最后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又提出人民有权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暴君统治的主张。
社会主义发展史从乌托邦到现实探索

社会主义发展史从乌托邦到现实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最初的乌托邦憧憬到现实的探索,其间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探索它从乌托邦到现实的过程以及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
一、乌托邦社会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最初出现于19世纪初,巴贝奇、欧文等人提出了一种理想社会的构想,认为社会应当摒弃私有制,实现人人平等、合作共赢的共产主义社会。
然而,这种乌托邦的设想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可行的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的崛起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认为通过阶级斗争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崛起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种子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发芽生长。
苏联、中国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试图通过国有化、计划经济等手段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境界。
然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四、社会主义的困境与挑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经济计划的僵化、资源分配的不公、创新动力的不足等。
此外,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权力集中和腐败问题,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公平正义的缺失。
这些问题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遇到了重重困境和挑战。
五、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的探索在面对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困境和挑战时,一些国家开始逐渐转向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的探索。
现实主义社会主义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重经济效益、市场机制的发挥,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化改革和私有经济的发展,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这种探索既保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六、前进道路的选择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探索表明,乌托邦社会主义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

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引言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实践导向,经历了从乌托邦式的遐想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演进。
本文将围绕乌托邦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个概念展开探讨,探究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体现。
一、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理念乌托邦社会主义,最早由托马斯·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提出。
其理念主要围绕着理想社会的设想,试图通过彻底的社会改革来实现人类的幸福。
乌托邦社会主义理念中,普遍存在对私有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共同财产的追求。
然而,乌托邦社会主义缺乏现实基础,其设想虽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无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得到实施。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乌托邦社会主义逐渐演变为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得益于19世纪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构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通过科学分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建立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幻想中解放出来,引入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的观念,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通过工人阶级的革命来改变生产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此外,科学社会主义关注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社会的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原则。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构成。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将社会主义的建立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消灭相联系。
列宁主义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和党的重要性。
科学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不断演进和发展。
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出现了毛泽东思想、斯大林主义、毛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等不同的派别和思潮。
这些思想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
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第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阶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
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
第四阶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第五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
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目录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诞生于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 的时期 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 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 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 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 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 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 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目录
改造任务
第一点 社会主义将消灭一切专制的政治形式,建立完备彻底的民主制度;国家将失去暴 力性质,成为单纯的管理机关和服务机构。与资本主义不同,资本主义要求限制 最高权力,社会主义则消灭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最高权力。 第二点 社会主义要求将人的思想从资本、宗教、国家下彻底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接受 思想和科技的优秀成果,使人的人格日益完善,智力日益发展。 第三点 资本主义最大限度地耗尽地球的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社会主义将合 理地使用资源,并妥善地解决人口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当社会大规模改造失去了资本这个最大的阻碍,将不可遏止,体力劳动与脑力劳 动的差别,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乡差别将最终被消灭。 大规模的社会改造运动得以展开,社会主义社会就将开始确立起来。无疑,这依 赖于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前提,由于世界市场的存在,社会主义革命从一 开始就将越出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团结人类的巨大力量。
目录
简介
托马斯· 莫尔( St. Thomas More又作Sir Thomas More , 1478年2月7日 — 1535年7月6日)欧洲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才华横溢的人 文主义学者和阅历丰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乌 托邦》而名垂史册。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和主要观点

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经历的不同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而产生的思想体系。
从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算起,到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它经历了三百多年的盲目徘徊、寻求和探索。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六、十七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出现的只是关于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和德国的闵采尔。
以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为先声,继之有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闵采尔关于“千载太平天国”的幻想、英国“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的《自由法》等。
这一阶段的空想家门关于理想社会的描绘,还流于单纯的幻想,还只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一般来说,在这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萌芽阶段,只不过是粗线条的划出了自己的思想领域,用游记、小说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还完全缺乏现实主义精神,而且还参杂了小资产阶级乃至剥削阶级的思想杂质。
第二阶段,是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这时候在形式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突变,出现了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理想的著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
我们从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的论战著作、巴贝夫的论文和演说中,可以看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突破《乌托邦》以来的传统的文学游记的形式,利用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人性论,赋予它以崭新内容,着重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原则,论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在内容上,它们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启蒙学派所宣扬的观点,初步大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在这一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在由幻想故事走向理论化的过程,这些空想家们开始寻求在现实世界实现理想社会制度的道路。
马布利一方面幻想通过立法措施对现实社会进行逐步改革,经过一个过渡阶段,最后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又提出人民有权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暴君统治的主张。
巴贝夫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刚刚建立的法国资产阶级政权,把革命实践同实现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以收入分配制度为视角论哥达纲领批判的贡献【摘要】:古往今来,和谐大同世界一直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
从莫尔的《乌托邦》,到欧文的“和谐公社”,以及我国历史上肇始于春秋时期大儒孔子所构想的“大同世界”以及清末太平天国所努力营造的“大同社会”的构建却都无一例外以失败而告终。
究其缘由,缺乏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无疑是它们失败的重要因素。
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此做出的精妙阐述,世人孜孜以求的和谐大同理想才从乌托邦走向了科学与现实。
【关键词】:乌托邦哥达纲领批判收入分配【正文】: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发展史经历着一个从财产公有到私有的历程。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开始有了剩余财富,个别人(部族酋长贵族)开始有了私有财产,财产私有化便不可逆转地发展起来。
然而,人类对于社会产品共同支配、消除贫富差距以构建和谐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望并没有消除。
此种意义上的大同而和谐的社会在收入分配体制上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倡导社会产品资源的公平分配。
收入分配体制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地位弥足重要。
众所周知,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着可供分配的社会产品的数量,制约着分配的方式。
然而收入分配制度(或者分配方式)作为社会关系也对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能反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进而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落后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则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乌托邦的构想16世纪初一个名叫莫尔的英国人创作了《乌托邦》一书,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莫尔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在书中勾画出一副美妙的乌托邦社会蓝图:在茫茫大海上,有一座孤岛。
岛上风光秀丽,气候宜人。
54个城市分布在岛上各处,各城市的规模也差不多,语言、风俗、法律也差不多。
岛上一切土地、房屋、生产工具都为大家所有,共同使用。
大家共同劳动,产品在各城市之间可由国家无偿调拨,互通有无。
消费品按需分配,这里没有货币,也没有买卖,金银被造成便桶,人们没有私有财产观念……莫尔笔下的乌托邦乐园很天真也很美好,可是也就仅此而已——纯粹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想或者幻想。
莫尔在现实中无法完成这种美好的社会愿望,只能寄望于思想的神游太虚——到最后莫尔本人也因反对当时社会压迫而为正义与理想献身。
“乌托邦”一词,是拉丁文的音译,本义为“乌有之乡”,中文译作“空想”。
然细查之下我们竟发现莫尔笔下的乌托邦世界关于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方面鲜有提及——基本都是“共有”、“按需分配”之类,而没有系统的详细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的政策。
众所周知,分配制度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弥足重要,可以说,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的缺陷与不足直接导致了莫尔笔下的乌托邦的失败。
18-19世纪的欧洲涌现了三位有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名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圣西门与傅立叶仅从思想层面对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做出构想,而欧文则投身实践,他带领一群志同道合者来到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了一块土地并建立了一个和谐公社进行示范试验。
在公社里,产业共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可惜“和谐公社”四年后全然瓦解。
与莫尔一样,欧文的悲剧也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其所努力构建的社会里收入分配制度对平衡社会生产的重要作用。
回到我国的历史,19世纪后期的太平天国历史上,以洪秀全为主的天国领袖提出并致力于构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大同社会,通过国家机构实现国民劳动收入全部上缴国库再平均分拨下去——然而残酷的现实是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模式根本行不通,盛极一时的太平天国也逐渐衰落以致灭亡。
再到上个世纪60年代时,我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形势而提出“大跨步步入共产主义”的口号,于是在广大农村基层搞“大锅饭”(食堂模式),农民成立公社,共同劳作,生产资料与工具全部归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后来,这种“大锅饭”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该模式也以失败而告终。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莫尔的乌托邦还是欧文的“和谐公社”以及太平天国的大同社会等无疑都是欠缺合理而系统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乌托邦”式社会构建模式,他们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其模式或理论的先天缺陷造成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社会产品与资源从公有走向私有——再最后走向公有(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规律需要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公有并不意味着绝对平均(分配),而上述“乌托邦”式的构想则在不注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展绝对平均的分配,因此注定将失败。
二、马克思之《哥达纲领批判》的贡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重点提到了劳动以及收入分配制度,其强调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
马克思在文中提及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观念——即需要扣除以下三部分(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份;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份;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并且,在进行个人收入分配以前还要扣除一些部分(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
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份将会立即极为显著地缩减,并将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份,如学校,保健设施等。
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份将会立即显著地增加,并将随著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份。
)只有在扣除上述部分后才谈得上纲领在拉萨尔的影响下专门注意的那种“分配”,也就是说才谈得上在集体中的个别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的那部份消费资料。
于是,“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有折有扣”的了,虽然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於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福利。
此外,马克思在纲领中也强调在共产主义社会初期要注意“实质意义上的平等”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外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劳动较长的时间;而劳动,为了要使它能够成为一种尺度,就必须按照它的时间或强度来确定,不然它就不成其为尺度了。
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它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它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劳动者不同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
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
权利,就它的本性来讲,只在于使用同一的尺度;但是不同的个人(而如果他们不是不同的,他们就不成其为不同的个人)要用同一的尺度去计量,就只有从同一个角度去看待他们,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去对待他们,例如现在所讲的这个场合,把他们只当作劳动者;再不把他们看作别的什么,把其它一切都撇开了。
其次,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一个劳动者的子女较多,另一个的子女较少,如此等等。
在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得到的事实上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
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最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详尽阐释了以前乌托邦没有能解释清楚地关于“按劳分配”的问题。
对于“大同社会”,按劳分配这一分配制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马克思指出,按劳分配只能借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而不是按劳动时间作为衡量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尺度。
其次,按劳分配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方式,但它应当处于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的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马克思敏锐地觉察到关于共产主义初期与成熟期的区别。
马克思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
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份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透过《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的社会收入分配观念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对在一个理想的以广大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里无疑通过严密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了收入分配制度的重大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清楚阐释无疑为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构思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从这一层面讲,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关于分配制度的科学合理的阐释无疑为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里理想做出了杰出贡献。
20世纪初俄国的十月革命及苏维埃的建立,以及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都借鉴了马克思对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的系统理论,从而也使得社会主义这一大同和谐的社会理想从“乌托邦”走向了科学与现实!三、结语马克思运用严谨的经济学社会学分析方法为全人类探寻到一条适合大同和谐社会发展的科学分配制度,并得到了历史的检验。
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述,只有到未来成熟的共产主义时期,随着人们知识及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最理想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会真正实现。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一规律已经表明,作为社会关系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必须要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涌现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如贫富差距加剧、低工资制度、城乡福利差别、东西部之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等;而在微观经济生活领域,蜗居蚁族海待涌现,就业难买房难看病难,腐败与灰色收入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乌托邦之痛,笔者不禁感慨:谁来拯救我们的乌托邦?——李玄诉讼10级参考文献:[1]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教育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