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doc

合集下载

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课堂,课堂的导向在于提问,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向,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领会新知、探索新知、巩固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

课堂提问是否得法,课堂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课堂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广大教师的重视。

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有效性,主要表现在:(1)教师提问多,满堂灌,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的问题没有梯度,问题之间不连贯,课堂散乱,学生也没心听;(3)提的问题模棱两可,模糊不清,让学生没有正确的定位感;(4)提问的形式和内容陈旧、老套,问题缺乏新意;(5)提问对象太盲目,有些学生浑水摸鱼说“懂了”老师也不再深挖,导致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扎实。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值得每个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纵观全球教育改革的走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突破性课题,加大研究力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社会,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所以,现代教学论研究主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既研究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探究的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探究的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探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作为人类重要的交流手段,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重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其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

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提问技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语文课程中提问的实践情况,以及教师在提问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质量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措施。

三、研究方法(一)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提问进行深入研究,理论总结,形成相关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

(二)访谈法选择若干教师作为访谈对象,探讨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方法、技巧和策略,以及提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课堂观察法通过观察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对教师的提问方式、学生的反应与表现等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

四、研究内容的大致规划(一)提问方法的研究1. 常用的提问方式和技巧2. 问题难度和深度的控制(二)提问与学生思维的关系研究1. 教师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2. 不同提问方式对学生思维的影响(三)提问策略的研究1. 如何设计提问策略2. 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四)提问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1. 提问中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2. 如何解决提问中遇到的问题五、研究预期成果通过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教师在提问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预计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和成果:(一)指出提问技巧和策略的实际应用方法和效果,为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和方法参考。

(二)深化对提问的理解,清晰提问的功能和必要性,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使用提问方法。

(三)发现提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方案和策略,提高提问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思考。

(完整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开题报告)

(完整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开题报告)

(完整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开题报告)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开题报告)问题描述本研究致力于探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参与度。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形式,我们旨在找到适用于初中语文教育的提问模式,并深入了解其对学生研究的影响。

研究目标1. 探究初中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形式;2. 分析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形式对学生研究效果和参与度的影响;3. 确定适用于初中语文教育的有效提问策略;4. 提出改进初中语文教育中提问问题的建议。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1. 文献综述: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当前研究状况和已有成果;2. 实地观察:观察不同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方式和形式,并记录学生的反应和表现;3. 调查问卷: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不同提问方式和形式的评价,并采集相关数据;4. 数据分析:统计和分析实地观察和调查问卷的数据,得出结论和研究结果。

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达到以下成果:1. 确定适用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2. 揭示不同提问方式和形式对学生研究效果和参与度的影响;3. 提供改进初中语文教育中提问问题的建议和指导;4. 为语文教师提供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参考。

参考文献- Smith, J. (2015). Effective Questioning Strategies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s.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20(2), 45-58.- Zhang, L. (2018).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Questioning Forms on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41(3), 89-102.- Wang, H. (2019). Research on Effective Questioning Strategi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35(1), 23-36.以上为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开题报告,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吴素丽李云霞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要使学生参与课堂、并且是有效地参与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提问的效度,教师的提问必须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提问,必须是有效的提问。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地提问,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要提高提问的效度,必须要从有效提问特点入手进行突破。

课题研究的意义: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常用的基本手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

钱梦龙先生认为提问就是有目的设疑。

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独立性和批判性。

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

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提高之目标方可指日可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上半叶。

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 effective teacher )?对教师课堂提问技巧还没有作深入的研究。

最早掀起课堂提问实证研究的是美国学者斯蒂文思( 1912 ),他在调查中发现:美国中小学教师课堂上所提的 66% 的问题 , 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教师不善于设计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这种提问的低效在近期另一项来自英美学者的调查中被进一步证实,而斯蒂文思认为,“有效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教学的核心,也就是说,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幼儿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幼儿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幼儿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背景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有效的提问,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提问的策略在幼儿科学课堂中并不一直有效,需要进一步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幼儿科学课堂中有效的提问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幼儿的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提问、提问的顺序和频率等因素对幼儿研究的影响,我们可以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我们将观察一批幼儿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记录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幼儿的反应。

然后,我们将设计一份问卷,调查教师和幼儿对不同提问策略的看法和评价。

通过分析观察结果和问卷数据,我们将得出幼儿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发现一些有效的提问策略,包括提问的方式、问题的难度和开放性等因素。

这将有助于提高幼儿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幼儿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此外,本研究的结果还可以为幼儿科学教师提供实际的教学指导,提升他们的教学效果。

研究计划与进度本研究计划为期六个月,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文献综述: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明确本研究的定位和研究方向。

2. 实地观察:选择合适的幼儿科学课堂进行观察,收集教学数据和幼儿反馈信息。

3. 问卷设计:依据观察结果,设计一份问卷,调查教师和幼儿对提问策略的看法和评价。

4. 数据分析:整理观察数据和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果呈现。

5. 结果讨论与总结: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结果讨论,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预期挑战和解决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样本选择的困难、数据收集的时间压力等挑战。

我们将通过合理的样本选择、高效的数据收集方式和细致的数据分析,解决这些挑战,并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主要围绕幼儿科学课堂中的提问策略展开,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5篇

《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5篇

《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5篇第一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四川省仪陇县新政初级中学校龚禧然一、查阅文献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标准》,建构主义理论,系统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并浏览了初中数学教学网等相关网页。

1、《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每一个目标要求都没有离开“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2、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是由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即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系统教学理论系统论认为,教学系统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

一般系统论强调从整体出发分析系统内部要素以及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系统,反对将教学系统简单分解为独立的部分进行设计。

系统论的整体性观点则强调研究和处理事物时,要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整体功能的优化。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有效的教学工具,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却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不充分、不具体、不深入等,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进行调查,探究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改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1. 问题意义当今,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探究原因,提出改进策略,对于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 研究目的(1) 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师的提问现状,分析其不足之处;(2) 探究教师提问不够有效的原因;(3) 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以改善教学质量。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小学语文教师对提问过程的看法和认识,对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反应进行分析。

同时,采用访谈法,了解教师对提问的具体操作和思考过程,以及学生对提问的反应和影响。

4. 研究策略(1) 分析小学语文教师提问现状,找出不足之处;(2) 查找相关文献,了解现有研究成果,为提出策略提供依据;(3)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4) 借助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所需信息;(5)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结果如下:(1) 描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现状;(2) 分析造成提问不足的原因;(3) 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改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四、研究方案1. 研究内容本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3) 研究方法和分析;(4) 研究结果和分析;(5) 研究结论和建议。

《课堂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其主要表现有:(1) 教师主宰。

(2) 主客体错位。

(3) 忽视差异。

(4) 知能脱节。

(5) 重负低效。

(6) 物式灌注。

(7) 追求形式。

(8) 发展畸形。

总之,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生活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对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

具体来说,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即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结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因此,评价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化: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诸因素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影响有效教学的“致命因子”,再通过实践研究使这些因子逐步得到优化,探索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有效”。

(3)“课堂教学有效化” :指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程序,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王喜春
一、课题研究背景
首先,从现代社会及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来看,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而现代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还学生学习的真正主体地位”,“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培养良才”。

其次,从理论依据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就已十分重视少年儿童们的能力的培养。

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纵观全球教育改革的走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突破性课题,加大研究力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所以,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学最终是从研究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获得的。

现代化社会,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课堂
活动的中心,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所以,现代教学论研究主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既研究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反馈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还可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

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

事实上,当课堂提问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才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

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还要强调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

当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我们不能
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课堂内的有效提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既可以此时他们集中注意力听好课,又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弥补知识上的缺漏;既可以及时诊断他们的思维障碍,并及时得到矫治,又可以开启他们的心扉,产生巨大的成功感与自信心,因此,有效提问是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的有效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研究内容
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研究思路本课题属于综合研究范畴。

本课题研究将坚持“四个结合”和“四个注重”的研究原则,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相结合;研究过程中注重研究资料的准、全、深、新,注重比较研究,注重多学科综合分析,注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应用性与指导性。

3、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

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

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

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5)、个案研究法。

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对有效教学战略发展的目标、方向、措施、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有效教学的发展进行战略调整:完善小学教育的体系结构,全方位拓展有效教学的功能结构,建立多元的教育目标结构,大胆创新教育的模式结构。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在时间与精力的有限,尚缺少相关的研究和实验条件,无法对其他各省市以及各地区小学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尤其很难收集到相关的和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但是,我相信,课题组的成员会竭尽全力认真钻研,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采取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广泛地进行实地考察,不断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可能快且多出好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与进程
1、课题研究队伍组成
(1)课题主持人:
王喜春大乌苏小学校长
(3)课题组核心成员:
金国涛副校长
李文习教导主任
李立敏三年级班主任
吕贤芝六年级班主任
熊丽岩四年级班主任
程春章二年级班主任
丁薇五年一班班主任
2、研究进度
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2005年11月~2005年12月)
1、文献研究、情况调查,确立课题;
2、确立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
3、开题论证;
4、进行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分项调查(问卷法、谈话法)。

阶段成果:调查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6年3月~2009年6月)
1、进行实验,个案研究;
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
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并设计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阶段成果:课堂教学个案及课堂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2月)
1、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
2、经验总结。

最终成果形式:实验报告、经验论文和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开放性学习案例。

3、课题研究经费预算
(1)经费支出预算:
课题开题费500元
课题鉴定费1000元
区内调研差旅费1000元专题研讨会费约700元其他约3000元
合计:620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