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姓的来源介绍

合集下载

关于熊姓的研究报告的结论

关于熊姓的研究报告的结论

关于熊姓的研究报告的结论
根据对熊姓的研究,以下是对熊姓的研究报告的结论:
1. 熊姓起源于中国:研究表明熊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许多古代文献和族谱都记载了熊姓的存在,并将其与中国的地理区域联系在一起。

2. 熊姓在中国人口中的分布广泛:熊姓在中国各个地区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湖北、重庆等省份。

这表明熊姓的人口分布相对均衡,没有明显的地域聚集特点。

3. 熊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尽管熊姓起源于中国的观点较为广泛接受,但也存在其他的说法。

例如,有学者认为熊姓可能来源于西藏或其他地区,并通过迁徙或婚姻等方式扩散到中国各地。

4. 熊姓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熊姓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一些熊姓的先祖在历史上曾担任过重要的官职或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做出了贡献。

5. 熊姓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熊姓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较为普遍,许多熊姓的人口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有相应的代表。

研究表明熊姓的教育水平较高,许多人从事着白领、教育、技术和商业等专业。

总之,对熊姓的研究显示出其起源于中国,并在中国人口中分
布广泛。

熊姓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一定的重要性,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和地位。

关于熊姓研究报告

关于熊姓研究报告

关于熊姓研究报告熊姓研究报告引言:姓氏是家族的象征,记录了一个人身份和家族背景的重要信息。

熊姓作为中国姓氏中较为常见的一个,流传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本报告将对熊姓的起源、分布、人口和特点进行研究,以期揭示熊姓的发展脉络和特殊意义。

一、起源熊姓起源于中国,据研究表明,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周代。

熊姓的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熊为姓源,二是以地域、族群为姓源。

1. 以熊为姓源:熊作为一种动物,在古代被人们视为勇猛、威武的象征。

因此,部分人可能因为自身的勇猛或与熊相关的事物而取姓熊。

2. 以地域、族群为姓源:熊姓还有一种来源是以地域或族群为姓源。

大约在明清时期,有些苗族人有以先祖、山岳或支族名为姓氏的习俗,因此一些苗族成员有了以“熊”姓为姓氏的现象。

二、分布熊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广东和四川等省份。

熊姓在这些地方有很多分支和世系,形成了许多熊姓家族。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口迁移,熊姓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如福建、江苏和广西等地。

三、人口根据历史资料和人口普查数据,熊姓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

以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例,中国全国范围的熊姓人口为约240万人。

其中,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湖南,其次是湖北和四川。

熊姓人口数量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这与中国的人口增长和熊姓的迁徙有关。

四、特点1. 姓氏文化:熊姓有着丰富的姓氏文化,如熊姓的宗族团结、重视家族传承和家训的传统等。

熊姓的家谱较为完整,有许多家族具有自己的姓氏宗祠,用于祭祀和记录族谱。

2. 行业分布:熊姓在中国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

根据研究,熊姓在古代以农业、军事、官员等行业为主。

近年来,熊姓人群逐渐多元化,涵盖了各行各业。

3. 文化传承:熊姓家族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如家训的制定、族谱的编纂和姓氏群体的聚会等。

这有助于增强熊姓人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结论:熊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姓氏文化。

其起源多源于熊与地域、族群的关联。

姓氏 熊

姓氏 熊

姓氏:熊被查看次数:579原始排名:121最新排名:68一、姓氏源流熊(Xióng)姓源出有三:1、出自黄帝后裔。

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七世孙有季连,为芈姓,其后裔有鬻熊者,乃周文王之师,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

2、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

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其后有以地为氏者,称熊姓。

3、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苗族仡熊氏,汉姓为熊;普米族本牙氏,汉姓为熊;傈僳族以熊为原始图腾的氏族五饶时,汉姓为熊;四川、甘肃地区白马人当纳氏、热惹氏、哑咕氏等均汉姓为熊;今布依、彝、满、蒙古、瑶、阿昌、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鬻熊。

商末人,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护国侯。

其先祖为黄帝,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鬻熊为季连之裔孙。

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

西周成王时,封熊绎在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

春秋时,楚国一度强大,势力曾扩展到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二二三年,楚为秦所灭,后人多以熊为姓,并尊鬻熊为熊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这一地区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区。

秦汉之际,熊姓仍旧以上述地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数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熊姓已迁入我国江南广大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发展,逐渐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壮大起来,并陆续有人到朝中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为其郡望堂号的。

唐宋年间,熊姓后人陆续向江苏、浙江地区迁移,而南昌与江陵两地的熊姓依旧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族大人众,据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所载,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五大姓之首为熊姓。

可见在宋代时,熊姓仍广泛分布在江西南昌及湖南岳阳一带。

关于熊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熊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熊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熊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对熊姓进行研究,并分析其相关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特征。

一、历史:熊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据《百家姓》记载,熊姓始于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

相传熊姓源于黄帝的后代熊氏,属于黄帝的子孙之一。

后来熊姓逐渐分布于各地,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

熊姓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熊庆来、熊秉元、熊希鲲等。

这些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熊姓的骄傲。

二、现状: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熊姓在中国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湖南、四川、广东、江西、湖北等省份。

其中,湖南省是熊姓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

熊姓的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所增长,这与中国的人口增长和族裔流动有关。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熊姓也逐渐涌入一、二线城市,并在教育、医疗、科技等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熊姓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许多熊姓的企业家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熊猫电子、熊猫奶粉等知名企业。

这些企业为熊姓带来了丰厚的财富,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熊姓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熊姓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礼仪。

他们勤劳、善良、团结,对家庭和睦、邻里和谐非常重视。

熊姓人士也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活条件。

总结:熊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熊姓的人口和地位在不断提高。

熊姓的人们以勤劳、善良、团结的品质为人处世,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研究对熊姓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概括,但由于篇幅有限,无法涵盖所有细节。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讨熊姓的起源、族裔迁徙、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熊姓的特点和贡献。

五年级关于熊姓的研究报告

五年级关于熊姓的研究报告

五年级关于熊姓的研究报告
熊姓是我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占有一定的人口比例。

以下是五年级关于熊姓的研究报告:
一、历史渊源
熊姓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考古学家研究,熊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

这个姓氏的起源与古代部落制度、氏族制度有关。

熊姓在历史上也有许多有名的人物,比如熊安、熊玉麟等。

二、分布情况
熊姓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广东、湖北等省份。

这些地区是熊姓的发源地,也是熊姓人口最多的地方。

在这些地方,熊姓人口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

三、文化特点
熊姓人多以务农为主,他们勤劳朴实、勇敢坚韧。

熊姓人重视家庭和谐,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许多地方,熊姓人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和节日,比如熊艳会、熊姓宗亲会等,这些都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

四、著名人物
熊姓有许多著名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熊十力、熊十力夫妇、熊十力父子等。

他们是中国近代的革命烈士,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和影响着后人。

五、现状和发展趋势
熊姓人口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较快的增长,尤其是在教育、经济等方面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现在,熊姓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很多人已经涉足各行各业,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商业等多个领域。

六、总结
通过对熊姓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熊姓的历史渊源、文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熊姓人多勤劳朴实,注重家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现代熊姓人已经融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熊姓的来源和历史

熊姓的来源和历史

熊姓的来源和历史赵钱孙李~熊纪舒屈!百家姓是中华绵延五千年文化传统的瑰宝,字里行间透露着溯本求源、叶落归根的宗族思想。

那么你是否了解和熟悉自己姓氏的来源和历史?未出生便已定的宗族标签,你究竟了解多少?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印记蕴含了多少艰辛坎坷,荣辱兴衰?本章,我们一起来了解熊姓的来源和历史。

熊姓,百家姓排行一百二十一,不要以为排行很靠后。

当前百家姓收录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熊姓是实打实的历史望族。

自人类始祖三皇五帝开始,姓氏主要来源自地域和封号,而熊姓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

《元和姓纂》记载黄帝诞生寿丘,建都在有熊。

所以黄帝一族被称轩辕氏,同时他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有熊氏。

妥妥的根红苗正的古老氏族。

至于网络流传熊姓源自明代少数民族改姓一说,不值信服。

历史上凡改姓者,必伴有大动作,或皇帝加封,或躲避灾祸。

明朝时,中华大地文化灿烂,思想深邃,出现的姓氏已颇具内涵。

事关宗族,不会出现黑天摸瓦砾,孩子叫瓦块儿的类似情节。

何况元朝时期已有元朝文学家熊朋来在录。

熊姓和牛姓、马姓、龙姓等属同一时期产物,源于原始时期图腾崇拜,象征祖先们希望像熊一样健壮勇猛。

因此按照动物活动区域推测,熊姓应起源于中原腹地,靠山脉区域,即现在的大别山山脉。

此处水草丰茂,粮食充足,大型猛兽稀少,却可以偶然遇到。

既满足信息供给,又保留了神秘力量的色彩。

所以熊姓族人大多出现在湖北、湖南以及江西等省。

历史战乱、灾荒导致人口流动,秦汉时期有少数分散于河南、河北以及山东,等到南北朝时则迁徙到了江南地区。

熊氏名人:鬻熊----商朝西伯侯姬昌的老师。

熊绎----鬻熊的孙子,西周诸侯国楚国的始君。

熊安生----北朝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熊朋来----南宋咸淳甲戌(1274)年进士。

宋亡后,隐居乡里,传授儒学。

曾任福建、庐陵(江西吉水县东北)两郡教授熊廷弼----明末将领,万历进士,楚党。

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

熊式辉--1893~1974,江西安义人。

姓熊姓的研究报告

姓熊姓的研究报告

姓熊姓的研究报告《姓熊姓的研究报告》姓熊是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之一,采取熊作为姓氏的人口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本报告旨在对姓熊的来源、分布和特点进行研究。

一、姓熊的来源姓熊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先祖的职业有关。

据考证,先祖有部分是从事捕猎或养殖熊的,因此以熊为姓氏。

另一种说法与地理环境有关,先祖居住在熊山附近,逐渐形成了以熊为姓氏的传统。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体现了先祖对熊的崇拜和依赖。

二、姓熊的分布姓熊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的一些省份,其中江西省是姓熊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另外,湖南、湖北和广东等地也有相对较多的姓熊人口。

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与姓熊的来源有一定的关联。

三、姓熊的特点1. 姓熊人口众多:姓熊作为常见姓氏之一,人口相对较多。

据统计,中国全国范围内姓熊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左右。

2. 文化传承与延续:姓熊的人口在保留自己姓氏的同时,也积极传承和发扬着自己的文化。

他们在生活中尊敬长辈,注重家庭教育,重视传统节日等,这些都有助于姓熊文化的延续。

3. 产业分布:姓熊的人口在产业分布上比较广泛。

根据调查,姓熊的人口从事的职业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领域。

其中农业仍然是姓熊人口的主要生计来源,这与他们分布地区的经济特点有关。

4. 姓熊宗亲会:为了加强宗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一些姓熊人口组织成立了姓熊宗亲会或家族组织。

这些组织通常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宗族文化传承和交流活动,促进了姓熊宗族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总结:姓熊作为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其来源众多、人口分布广泛,同时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通过对姓熊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姓氏文化的了解,促进各姓氏之间的交流和传承。

熊姓的由来

熊姓的由来

一.熊姓的由来
1、出自黄帝后裔。

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七世孙有季连,为芈姓,其后裔有鬻熊者,乃周文王之师,曾孙熊绎建立楚国,以王父字为氏。

2、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

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始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又称有熊氏,其后有以地为氏者,称熊姓。

家族名人
熊安生:北朝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长乐阜城(今河北省阜城东)人。

通五经,精“三礼”,北齐时任国子博士。

后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宫露门学博士。

不久即去世。

他沿袭东汉儒家经说,撰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皆劓。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礼记熊氏义疏》四卷。

熊廷弼:明湖广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飞百,万历进士。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

他召集流亡,整肃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在职年余,后金军不敢来攻。

明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他被排挤去职。

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沈阳失守,再任经略,与巡抚王化贞不和。

次年王兵败溃退,他同退入关,后为魏忠贤冤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姓的来源介绍熊姓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时期,得姓历史悠久。

关于熊姓来源,目前有源于芈姓、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源于苗族、普米族等说法。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熊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熊姓源出1.源于芈姓,出自黄帝后裔。

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七世孙有季连,为芈姓,其后裔有鬻熊者,乃周文王之师,曾孙熊绎建立楚国,以王父字为氏。

2.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

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始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又称有熊氏,其后有以地为氏者,称熊姓。

3.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苗族仡熊氏,在战国中期受楚文化影响颇深,当时即有改汉姓为熊氏者。

到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时,已基本改为汉姓熊氏了。

4.源于普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熊姓迁徙分布熊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二位的大姓,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

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这一地区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区。

秦汉之际,熊姓仍旧以上述地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数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熊姓已迁入我国江南广大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发展,逐渐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壮大起来,并陆续有人到朝中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为其郡望堂号的。

唐宋年间,熊姓后人陆续向江苏、浙江地区迁移,而南昌与江陵两地的熊姓依旧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族大人众,据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所载,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五大姓之首为熊姓。

可见在宋代时,熊姓仍广泛分布在江西南昌及湖南岳阳一带。

而宋初移居福建省建安(今建瓯县)等地的熊姓,也逐渐成为望族,后世出了不少名人学子。

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征讨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拼死抵抗,但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也,故节节败退,南宋王室也从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败退广东孤岛——崖山。

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江浙一带之熊姓有迁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广东,以避兵火。

明初洪武年间,熊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陕西等省。

明代以后,熊姓子孙陆续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各处迁徙,并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者。

到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国各地,亦有闽粤之熊姓渡海赴台,进而迁居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者。

如今,熊姓分布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为多,上述四省之熊姓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熊姓姓氏文化郡望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

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

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

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

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

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

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秭归县:秭归县是楚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掘资料,在距今7000年以前,县境东邻朝天嘴一带就有人类定居生活。

商王武丁时代(公元前十三世纪),秭归为归国所在地。

西周周成王时代(公元前十一世纪),为楚子熊绎之始国。

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为郡县,归乡在南郡辖区内。

西汉朝元始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置秭归县。

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屈原有贤姊,闻原放还,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北周建德六年(丁酉,公元577年)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改秭归县为长宁县。

隋朝开皇三年罢下诸郡,改长宁县为秭归县。

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次年辖秭归、巴东、兴山三县。

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

乾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置归州。

宋代仍名归州。

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升为归州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元至元十六年(庚申,公元1356年)降为州。

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

明洪武十年(丁巳,公元1377年)再改秭归为长宁县,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裁长宁县复置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

清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省,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并容美、龙潭十九个土司。

清雍正十三年(癸酉,公元1753年)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

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为秭归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名秭归县,先后隶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宜昌专员公署,宜昌地区革革委员会,宜昌地区行政公署。

1992年宜昌地区与宜昌市合并,秭归县隶宜昌市管辖。

堂号江陵堂:以望立堂。

江陵堂熊氏族谱江陵堂熊氏族谱兰溪堂:以望立堂。

秭归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亦称豫章堂。

射石堂:古时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叫熊渠。

有一次他夜间走路,老远就看到前面有一只老虎趴在那里。

他拿箭就射,老虎却一动不动。

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而且箭头射进去几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来是一块大石头。

熊姓家族名人熊安生:北朝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长乐阜城(今河北省阜城东)人。

通五经,精“三礼”,北齐时任国子博士。

后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宫露门学博士。

不久即去世。

他沿袭东汉儒家经说,撰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皆劓。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礼记熊氏义疏》四卷。

熊廷弼:明湖广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飞百,万历进士。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

他召集流亡,整肃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在职年余,后金军不敢来攻。

明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他被排挤去职。

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沈阳失守,再任经略,与巡抚王化贞不和。

次年王兵败溃退,他同退入关,后为魏忠贤冤杀。

熊大木:福建省建阳人,明代通俗小说的编著者与刊行者。

编有《全汉志传》、《唐书志传》、《宋传续集》、《杨家将演义》等通俗小说,其咏史诗别具一格,颇有新意。

熊朋来:元朝文学家、音乐家,豫章(今南昌)人,宋咸淳时进士。

入元后,官至福清州(今福建福清)判官。

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经说》、《瑟谱》。

熊文灿:永宁卫(今四川省叙永)人,明代大臣,累官至兵部尚书。

熊赐履:湖北省孝感人,清时大臣、政治家、一代学者。

累官至吏部尚书,治程、朱理学,认为可以用理学指导政治,强化思想领域的统治。

有《经义斋集》等。

熊伯龙:清初无神论者,字次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汉阳(今属湖北省)人。

历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熟悉西方天文算学,通佛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

曾编著《无何集》将王充《论衡》中驳斥谶纬神学的言论分类编排,从儒学立场对传统宗教迷信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天不故意造作”,“灾异非天谴告”,人的生死是自然之道,人死不能为鬼神。

熊秉坤:湖北省江夏人,早期民主革命者,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曾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委员,兼任武昌市等职,解放后任政协委员。

熊希龄:湖南凤凰人,光绪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甲午战争时因反对与日议和,被革职,戊戌政变时被禁锢。

辛亥革命后,拥护袁世凯。

后任唐绍仪内阁财政总长、内阁国务、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等职。

熊雄(1892-1927.5),江西省宜丰县人。

中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熊克武——四川省井研人,近代民主革命者。

辛亥革命后曾任四川督军、川军总司令等职,建国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务。

1970年病逝于北京。

熊耀华(1938.6.7—1985.9.21),笔名古龙,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

熊佛西(1900-1965)戏剧教育家,剧作家。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熊召政,著名作家,诗人。

熊天平(Panda,1969年8月24日-),本名熊威,台湾歌手,台中市和平区谷关人,祖籍湖北,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韩文系,曾担任过民歌手、滑雪教练、国家滑雪队储训队员。

熊汝霖,(Shawn Rolling,1978.1.2—)内地著名创作型男歌手,毕业于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音乐系。

2006年央视《梦想中国》冠军,2012年成立个人飞行大道音乐工作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