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氏族谱补遗修改8次
熊姓来源和熊姓名人 (1)

熊姓来源和熊姓名人熊姓在当代百家姓中居于六十八位,全国熊姓人口大约有400多万。
据多种姓氏古籍记载,熊姓来源有三。
一说熊姓起源与黄帝有关。
相传黄帝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
后世子孙中有一支为表示对黄帝的尊敬以“有熊氏”为姓,后省去“有”,单姓“熊”,是为熊姓最早的起源。
另有黄帝后人鬻熊,对周朝有功,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于楚,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
熊绎建楚国,以先祖之名为姓。
后世代相传,是为湖北熊氏。
鬻熊,黄帝第三十六世裔孙,不仅是楚国的缔造者,又是道家学说的开拓者,是楚国最早的政治家、思想家、YHB电动润滑油泵哲学家,著书《鬻子》,曾辅佐周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
《鬻子》是中国第一部子书,是中国哲学第一部著作,更是楚国哲学第一部著作,又是道家第一部著作,可谓四个第一。
还有一支源自西周时期罗国。
罗国与楚国同祖,其子孙中也有熊姓,史称罗国熊姓。
YHB齿轮润滑泵三支熊姓,以湖北熊氏最为发达,建立了疆界广大的楚国,曾雄霸中原。
后代即以湖北熊氏为熊姓正宗。
一、熊姓名人录熊姓起先在湖北、江西一带,后散居全国。
历史上以南昌熊氏最为有名。
另外福建建阳、湖北武昌、孝感等地的熊氏都曾是历史上的望族。
熊姓多文人,少武将。
秦灭楚后,走向沉寂。
自汉开始,熊姓人逐渐为官,南北朝时走向兴旺,出现了众多才士俊杰。
北朝有经ZYB增压燃油泵学家熊安生,著有《周礼义疏》、《礼记义疏》共六十卷。
历史名人熊姓多文人,少武将。
秦灭楚后,走向沉寂。
自汉开始,熊姓人逐渐为官,南北朝时走向兴旺,出现了众多才士俊杰。
北朝有经学家熊安生,著有《周礼义疏》、《礼记义疏》共六十卷。
唐代诗人熊孺登曾与白居易、刘禹锡唱和吟诗。
御史熊衮自夺魁来百代文人世胃,从苍生雨钱后累ZYB增压燃油泵朝忠孝家声。
宋元时期有受业于朱熹的熊兆、画家熊应周等。
元朝提刑御史熊如泉等。
熊如泉后任明朝副御史捷授都察院,历官三代,居晋陵之麻城筷子街,明成祖永乐二年分抚孝感县,迁居孝感洪乐乡柏松村,其夫人杨老太君,诰封三品淑人明代以后,熊姓名人,灿若星河,有“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有过目不忘的熊万仞,书法家熊方受,享誉国内外的诗人熊少牧,ZYB系列增压泵首发宁王朱宸濠谋反的吏部尚书熊浃,官至尚书的熊一潇,通俗小说家熊大木,医学家熊宗立,文武双全的熊桴,经略辽东、励精图治反被冤杀的熊廷弼,康熙年间的名臣熊赐履及清代哲学家熊伯龙等。
浅谈丰城熊氏支族源流及迁徙

浅谈丰城熊氏支族源流及迁徙浅谈丰城熊氏支族源流及迁徙熊氏自鬻熊为周文王师,成王念先世元勋封绎于楚居丹阳郡今江陵,绎传三十一主列于七国,汉兴五年高祖以楚地既定,宜立义帝,后越明年,封越为郴侯,世祀义帝,九年冬十一月,迀名家豪族于关中,兴利田宅,时有与迁者,继是子孙日益蕃衍散居四方,其在西川眉州者则绿筠子与张子房传赤松子,道同游江西饶州之鄱阳,因家焉,后子孙复徙豫章。
西汉景帝五年,名允者官治粟校尉,长子槁官中郎将,次子槙官中尉将军,允之孙多树武功,有官衛尉,有官谒者;武帝初年间,允裔孝嗣均列爵于朝,州牧一刺史二内史二,历宣帝成帝年间,仕进云仍迨贼莾之乱,祸及朝,士鸿飛豹隐者比比矣;建武二年,曰弇者博洽六经,精通七略,从大将军姚骐先,由讨赤眉贼建功永平间,晋阶大司马,弇子叚由明威将军建初七年从征天水,进爵列侯,羲由侍中迁北海,守得治体,桓帝召为司农,弇传六世至延熹,建宁间一门有五刺史之盛,乔初平中辟曲江长,尚为绥民校尉,均拜骑都尉。
传至三国,吴徵士僧循名高一时,子昭吴永安五年历尚书令,睦亦吴尚书,昭子千里千乘并仕一时,千里授吴长史,传王太子,千乘授征夷将军,迺为西河守,迺子评为丹阳守,僧循传六世孙疋,西晋惠帝时,官授太子洗马,子琨任直殿御史,其时翘之子远以孝廉闻于豫章,郡守屡辟不就,晋元帝南渡,引为主簿,历官尚书左丞,少有志尚,朝臣劝帝亲征杜弢,远谏止,会弢平累,迁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帝每叹其忠,及王敦作逆,亦惮其正而有谋。
远字季文,世居豫章无传,弟缙仕至鄱阳太守,复家鄱阳,长子鸣鹄为九江太守,幼子鸣鹤为武昌太守出继远为嗣,仍居豫章,今普贤寺乃其故宅,鹄之后曰伯川曰敏中曰邈曰逊曰勵曰彬曰導者,皆仕于晋宋齐梁陈隋之间。
迨大唐初廷,京组词博物作鹦鹉赋以献政府,唐武德九年(626年)有名显者登进士第,为南阳邑令,转南阳郡守,封平阳侯;曰修太宗朝真定侯;京四世孙广开元十一年廷试,除集贤院学士,敕命作国纪与唐陵碑,曰洋为西台御史;曰邦者德宗之时为殿前都太尉亦褒封为侯;曰曜贝州参军,刚甚有词学,与达奚询王维为文章三友,弟暄辟明经,校书秘署,曜之后邠举贤良授参军录事,曰崟为京兆,长子仲牧为司勋郎中,幼子叔献为侍制,生子翼,翼生子五器噩嚚嘂嚣,嚣子尚,初居豫章数十传至光弼,徙丰城穆湖。
熊氏宗谱读谱随笔

熊氏宗谱读谱随笔近日,闲来无事,突然对家乘谱牒产生了兴趣。
于是从大哥家里借来本支宗谱,一册一册逐页翻阅。
由于初涉此领域,对一些诸如版式、序言、传纪、图谱、世系等似懂非懂。
因此,又在网上海淘,先是在孔夫子旧书网、国家数字图书馆搜寻到一些宗谱的片言只语或是祖图遗像之类,后又认真拜读熊裕德先生收藏的古谱、孝感熊家湾老谱、麻城礼教堂宗谱、监利熊绪乾鄱阳堂宗谱以及豫章熊氏博客、熊林涛先生“探寻安义熊氏祖先之宗脉”等经典文章,很受启发,大有收获。
不过,由于熊氏各支各系无联谱,且宗谱久无续序,谱间存在明显疑点也无人深究考证。
现将晚生发现的存疑之处合盘托出,以供有识之宗亲参考。
一、关于廷楷公身世江西省武宁县鲁溪镇双溪河熊氏贻明(104世)家谱载:第1世:鬻子(亦名鬻熊、熊鬻,商末人,世居丹阳,即今湖北省枝江,周文王之师,着有论政哲学论文《鬻子》二十四篇,故受文王赐封为熊姓,见《史记•楚世家》)、第2世:丽、第3世:狂、第4世:绎(因先祖有功于周室,赐子男田令,受封地于江陵)、第5世:艾、第6世:旦、第7世:旸、第8世:渠、第9世:挚疵、第10世:严、第11世:季徇、第12世:鄂、第13世:仪、第14世:坎、第15世:通(周不加位,则自立楚国,号楚武王)、第16世:赀(楚文王)、第17世:君喜(楚成王)、第18世:商臣(楚穆王)、第19世:旅(楚庄王)、第20世:审(楚共王)、第21世:弃疾(楚平王)、第22世:轸(楚昭王)、第23世:章(楚惠王)、第24世:中(楚简王)、第25世:当(楚声王)、第26世:疑(楚悼王)、第27世:良夫(楚宣王)、第28世:商(楚威王)、第29世:槐(楚怀王)、第30世:横(楚襄王)、第31世:元(楚考烈王)、第32世:负刍、第33世:廷楷、第34世:金龙、第35世:广之、第36世:恺、第37世:宗尹、第38世:崇杰、第39世:贵昉、第40世:谅、第41世:松、第42世:筹、第43世:民、第44世:师、第45世:合明、第46世:睦、第47世:僧循(西晋黄州刺史,后迁居鄱阳,为江西熊姓之祖)、第48世:远、第49世:炜、第50世:瑛、第51世:用选、第52世:文简、第53世:武庄、第54世:襄(南北朝为太帝伺卿)、第55世:植之(南齐武帝永明时为国子博士)、第56世:秘、第57世:衮(为南陈宣帝大建年间御史大夫,至孝,尝尽资戡乱、后父丧已无资治葬,乃痛泣动天,化雨为钱以葬,故其后裔宗祠,有雨钱堂之称)、第58世:输万、第59世:九思、第60世:克、第61世:濯、第62世:宇、第63世:询、第64世:世昌(唐太和年间进士,西川西市县令、由四川彭城徙湖北江陵,复迁洪州,擢任豫章丞相,)、第65世:万亿、第66世:斗忠、第67世:子华(官雷州通判,后居海昏,即武宁)、第68世:怀德、第69世:岩、第70世:仁瞻、第71世:绍诚、第72世:逊、第73世:俸(分宁学正致仕)、第74世:公信、第75世:子达(双溪河之脉太公,由本县石渡迁入双溪)、第76世:熙仁、第77世:诚信、第78世:崇六、第79世:益雅、第80世:景文、第81世:如涛、第82世:楹、第83世:应武、第84世:信可、第85世:宗禄(上庄庄太公)、第86世:启忠(楼下晚房)、第87世:绍仁、第88世:曰福、第89世:荣显、第90世:廷生、第91世:天韶、第92世:元国、第93世:亨家、第94世:慕近、第95世:佳安、第96世:政禄、第97世:明显、第98世:德儒、第99世:世喜、第100世:远经、第101世:仁柏、第102世:里坤、第103世:自中、第104世:贻明(斤酒山人)、第105世:安武。
赤壁熊氏族谱续修

赤壁熊氏族谱续修第一篇:赤壁熊氏族谱续修热烈祝贺《熊氏宗谱》续修启动熊氏族谱编委会:获悉赤壁熊氏续修族谱,感到由衷的欣慰!并深表敬意!熊氏家族源远流长,据《中华熊氏通谱》记载,黄帝(公元前2697—前2599年)是熊氏之始祖,为中华熊氏笫1世。
他建都于有熊山(今河南新郑市境内),其后代以地名为姓,称为有熊氏,后世逐步去掉“有”字,简称熊氏。
族谱是世系相传的家族档案,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最具平民特色的文献,它与国家正史、地方志构成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炎黄子孙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上慰先祖,下惠子孙;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之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让祖上之德得以昭彰,后世孝悌有序。
它真实记录着家族世系繁衍的脉络和生命血缘的延续,记录着本家族人口发展、居地变迁、人文变革、婚姻状况和家族传统美德,家族成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等。
它标志着一个家族的文明程度及社会影响,反映其家族成员兴旺程度和综合素质,是联系每个家族成员的桥梁、纽带和根基。
敬宗收族、续修家谱乃族中大事,事务繁多,责任重大。
近年来,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民族文化研究盛行,建谱续牒者比比皆是。
熊氏乃百强大姓,谱碟续修怎能落后于他姓?相信我族人均能齐心协力、慷慨解囊为本届修谱做贡献,相信本届编委会能克服困难、精益求精,使本届族谱成为精品。
祝熊氏家族贤良永昌!祝本届族谱撰修圆满成功!新店镇古井庄常晖公元二零一四年(甲午岁初夏)第二篇:熊氏续修族谱倡议书**熊氏续修族谱倡议书各位宗亲:熊氏家族全国人口约400多万,绵延了三千八百余年,有国必有史,有姓必有谱,而**西乡马井熊氏上次修谱(四修)于1921年,距今已92年了,欣逢国运昌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之时,熊氏宗亲合议,拟续修**西乡马井熊氏族谱,其目的是以免长幼不分、亲疏不明、遗忘先辈之功绩。
尊宗敬祖是华夏传统美德,修谱是为了宗族世代繁衍有据,激励子孙后代,进而丰富发展,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也有利于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为此,经二0一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在**城区召开的第一次**马井熊氏宗亲会联谊会讨论,决定续修马井熊氏(五修)族谱,倡议如下:一、为调查、挖掘修编好宗谱,希望家族成员无偿提供有关熊氏家族的历史资料,如谱书、手本、字画、图片、碑文及祖坟墓地位置,上述资料经拍照复印后原件奉还;二、凡我族不论何支或何地,都要配合修谱工作人员走访登记,做到所提供的文字、数据、实物等准确无误;三、修谱是个复杂、庞大的工程,因家族居住分散,在族谱成书之前,需相当的人、财、物力,如车船之旅,打印资料,拍照等费用之需,望族人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无私捐款,捐款者功绩将载入新修族谱,此外,每位族人在登记之时凭工作人员开具的专用收据交纳工作费用20元;四、为便于工作,特成立**马井熊氏续修族谱组委会,其人员组成如下:主任:菊禧顾问:正炎、席成副主任:尚理、水芳、熊剑(建平)秘书长:熊剑(建平)总联络员:小平各地联络员名单见附表五、专门成立财务小组,由熊剑(建平)任组长,小平任会计,展新任出纳,收取费用采用加盖专门印章的收款收据,修谱结束后,进行财务审查并公布;六、为方便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市北正北路228号人和家居宗亲们,此次修谱,功在当代,惠及子孙,望大家同心同德,尽自己应尽之责,由于家族大,居住分散,本倡议书难以逐户送达,敬请相互传阅,以达家喻户晓之目的,另外,因各种原因可能思虑不周,差错难免,敬请谅解的同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使续修族谱工作圆满成功。
熊氏续修族谱倡议书

熊氏续修族谱倡议书尊敬的家族成员们:大家好!作为我们熊氏家族的一分子,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深知维系家族血脉与凝聚家族力量的重要性。
为了传承和发扬熊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我们决定发起熊氏续修族谱的倡议。
家谱是一家族的根基和记忆,记录着我们辈辈相承传扬的血脉。
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许多家庭针对族谱的维护与流传工作逐渐被忽视。
熊氏家族的族谱记录不完整,信息缺失,已经影响了我们对自家族史与文化的了解。
为此,我们呼吁家族成员共同努力,积极参与熊氏家族族谱的续修工作。
我们将以以下几点为倡议内容:1. 筹备组成立:成立熊氏续修族谱筹备组,负责族谱整理、更新与发行的工作。
筹备组将由家族成员自愿参与,通过协调与组织工作,促进族谱的修订与完善。
2. 家谱收集:筹备组将发起家谱信息收集活动,通过走访家族成员、征集文物与图片等方式,收集更为详实的家族史料。
同时,鼓励家族成员积极提供自身信息,以便更新与完善族谱内容。
3. 编修与出版:在收集齐全的基础上,筹备组将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族谱编修工作。
编修过程中,将注重校对与核实,确保族谱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之后,我们将考虑族谱的出版与发行,以便更好地传承与宣传家族文化。
4. 家族联谊:在族谱修订完成之后,我们计划组织熊氏家族的联谊活动。
通过召开家族大会、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增进家族凝聚力与归属感。
熊氏家族是我们共同的根,也是我们共同的骄傲。
让我们携手努力,将族谱修订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更为完善与珍贵的家族记忆。
相信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与支持下,熊氏续修族谱的倡议必将取得成功!谨代表筹备组,诚挚邀请每一位家族成员积极响应,参与到熊氏续修族谱的工作中,共同为家族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熊氏家族续修族谱筹备组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中华巨姓:熊姓起源、迁徙分布和名人迁居始祖姓熊的名人

中华巨姓:熊姓起源、迁徙分布和名人迁居始祖姓熊的名人话题:姓熊的名人文化大革命始祖中华巨姓:熊姓起源、迁徙分布和名人迁居始祖一、熊姓起源(上古)上承伏羲之遗风,下启黄帝之后裔开华夏疆之先河,辗转上下八千年自唐朝衮公孝感动天而雨钱历千年自明朝麟则公晋陵迁徙抚孝感至今“熊”,本写作“今/酉”即上今下酉,帝王之意。
有熊国,即有帝王国家。
上古有万国,但帝王只有一位。
秦始皇令李斯不造“今/酉”,故两千多年来连历史学家都不知明里。
当代出土楚王墓时才发现,秦始皇借用“熊”来代替“今/酉”字,是为了抹掉上古历史,熊家人当牢记这个字和历史。
大熊伏羲与女娲联姻,绵延三千八百多年,共一百五十三代。
伏羲女娲大氏族共传七十七帝。
之后为其后裔炎帝和黄帝,至此龙的传人便发扬光大了。
(祥见《八千年华夏有熊氏熊姓宗谱》。
)出自上古大熊皇朝之显赫家族——伏羲帝和女娲帝有熊氏直系家族,历经大熊、有熊、芈熊、楚熊四个王朝,创造了灿若星河的上古文明。
《大熊皇朝》历经3800年(即史称的三皇时期)。
公元前6163年,大熊伏羲于甘肃榆中代燧人氏称帝,号罗奉、史称“人皇”。
图腾是龙。
《有熊帝国》历经300年(即史称五帝时期)。
黄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华夏大地的帝王,为少典与附宝所生。
黄帝生在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县),国号有熊,为华族伏羲帝和女娲帝有熊氏直系第79代帝。
黄帝,中华五帝之首,开创了中华有熊帝国。
《芈熊王朝》历经1000年(与夏、商同时代)。
季连,黄帝第八世裔孙,芈熊王朝的创立者,楚熊王国王族的先祖。
十有二年舜赐姓羋(音米),建芈熊王朝。
季连带着华夏文明进入楚丘(今河南滑县)。
《楚熊王国》历经840年(与西周、春秋战国同时代)。
公元前十一世纪,黄帝第36代裔孙鬻熊,是伏羲八卦的嫡系传人,著书《鬻子》。
鬻熊为周文王的老师,传八卦于弟子周文王,周文王作《易经》(《易经》,中国群经之首也)。
其子事文王,早卒。
湖北省熊姓排谱

湖北省熊姓排谱一、湖北省荆州市1、荆州府公安县排谱嗣永光先绪家传志克昌善贻兴可远仁泽世承芳2、荆州熊氐永居此地排谱为道学登洲纪家传自楚印孝慈修祖德诗书必发昌3、江陵家族排谱:江陵县熊河与普济两地熊氏系明未清初自江西南昌迁入其排谱为,新长房为:宜宗前绪,经学永传,礼义道德,可以希贤,晋升履泰,谦豫益乾,声名克振,荣华芳联。
东分一支派为:乃自全心德,长怀锡祖培,登廷崇有道,光甲贵多才,士正文芳茂,义纯志愈开,传家惟以学,玉诏恒飞来。
【熊永祥先生提供】4、监利正大光明德家传治楚邦【本谱由熊治富(QQ12831510)提供】5、监利楚开文明礼义维先诗书继舒四代忠良......后面我不记得了,我是维字辈.主要居住在监利县的新沟镇中岭村的后熊台、红阳村的前熊台;周老镇的熊园子和另外一个熊姓村。
【熊网会员蓝色古董提供】6、石首文本觐光行惟远世纯其祖武延枝万亿佑启后学【湖北石首-熊波(QQ923699692)提供】7、公安县熊姓一支家谱为:应继知方元本自良世学正道人定伦常有位立显新君傅瑞民国兆祥【熊爱民,正字辈】8、洪湖老谱记载,清咸丰年间,曾修族谱,字派如下:存仕仲伯,九观纲大,世维曰一,敬学道在。
明德作善,承先必良,周庭受锡,楚祖发祥,克遵圣训,懋建家邦,敦本孝友,经国文章,宗功继美,绳武争光,昭传异秉,其绪永昌。
我族近年修谱,与湖北浠水《楚熊通志》并派接轨,按新百字派如上次所述:发源稽肇祖,崇绪本高阳。
英秀钟圣贤,功勋耀汉唐。
臣心孚武穆,师道启周疆。
虎石雄威著,鳌峰正学张。
金钱雨孝子,宝剑赐忠良。
和象传音乐,嘉言庆寿康。
名儒标介节,太守具慈祥。
献捷东夷畏,荥旌甲第光。
前谋贻燕翼,后起兢龙骧。
俊颜时蕃衍,绵延德泽长。
9、豫章熊氏石首分房珠公后裔排谱熊文珠、熊文环,熊文玉三兄弟于大明成化年间自江西南昌迁湖北荆州石首熊家台及金银凼,为石首始祖。
后有分支于大清康熙及乾隆年间迁湖南安乡、华容、临澧、石门、吉首、龙山、桑植(启绪公之子怀绣、怀绎于乾隆十年迁出);还有四川及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洛河乡(启绪公之子怀纪、怀绶于乾隆十年迁出)等。
熊氏联宗合谱字辈对照表(1)

仕仕仕仕仕仕仕仕仕仕仕仕仕仕仕仕仕仕仕仕仕
启启启启启启启启启启启启启启启启启启启启启
8 元龙支系
9
10 11 12 13 14 15
明远支系
迁灿支系
廷 献
兴周
映荣 谓登
世俊
16 朝宁
凤朝玉二来明 廷迁光朝廷兴 映荣世莲朝 为 奇海科元让远 智灿福子献周 谓登俊贞宁 昆
为昆
赫 章 古 达
赫 章 青 山 远 依
水 城 德 坞
水 城 场 坝 菜 园 子
水 城 南 开 鸡 市 上
修 文 迁 维 新 合 支
毕 节 关 屯 后 箐
赫 章 平 山 堡
赫 章 平 山 堡
赫 章 六 曲 倮 歪
世
然邦
邦
无
辅
指彦
彦
枝
启启
高良
良
道
文文
见时
时
开
灯灯
德启
启
时
火兆
嗣以国
奉以
世
在登登 定景贤
之 景 元周
作廷廷 显运步
方 运 运来谷 来
熊志
登 龙
滇
滇
滇
川
启国国尚赢熊 风赞选乃生志
顺自润美文天熊 理贵清彰粹有瑛
会
镇 雄 大 湾 四 里
镇 雄 母 亨
镇 雄 马 峰 毡 冒 营
镇 雄 尖 山 田 弯 凹 田
赫 章
赫 章 松 林
赫 章 松 林 小 河
四 川 拱 县
宣 威 得 禄 支 度
宣 威 文 兴
宣 威 得 禄 大 梨 树
镇 雄 林 口 凤 岩 发 拖 窝
序号
1
祖 名
筠州熊氏大成宗谱汇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巫山熊氏族谱(补遗)顾问:熊克玉、熊克陛编写:熊昌炳、熊昌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零一二年(壬辰年)春目录第一章:族谱的重要地位1-2 第二章:巫山熊族各代传承人名表3-8 第三章:巫山熊氏谱谍的延续9-11 第四章:熊氏先哲鬻熊简介12-19 第五章:楚国故都(郢都与荆州)的兴衰20-24 第六章:中国人的姓名25-30 第七章:中华民族古今文明道德警语拾零31-38 编后说明39-41巫山熊氏族谱“补遗”第一章族谱的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之历史已有五千余年,远在商周之前,即有断断续续的甲骨文、铭文、碑刻文出现。
而“尚书”、“春秋”则更系统而较全面的记载了国家及帝王将相的一些大事,即所谓“正史”的出现。
左丘明和孔子编写的“春秋”,“使乱臣贼子懼”,说明正史更为客观、公正和重要。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各国的历史一火而焚之,只允许秦史为“正史”,秦亡之后,又陆续将各国匿藏的史料收集起来,汉朝司马迁立下大功,他所编写的“史记”,至今还是中华民族最为完整、最为客观的一部“正史”。
所谓“族谱”(或称谱谍),即民间以本族为背景,记载本族的主要事迹和发展情况,用以教育后世,勿忘祖先创业之艰辛,继承并发扬祖先之文明道德。
它与国家之“正史”、“地方志”组成全民族形成、发展的一部完整历史,三者缺一不可。
族史(谱)几乎与正史相伴而生,彼此混合在一起,如“孔子世家”、“屈原列传”等,既是“正史”,也是“族史”。
“族谱学”独树一帜,已在唐、宋、南北朝时期盛行,各族的祠堂、碑文纷纷兴起,因其不为统治者倡导,或称为“野史”,一般也不被统治者反对,有时也被视为异类,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文革时期破除“四旧”,视“族史”为反动野史,焚古书、毁祠堂、砸碑文,无所不用其极。
改革开放以米,一些志士仁人,深知中华民族历五千年而不败,乃因民族风尚正义,民族道德优秀,许多文明国粹已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全人类生存相处的客观准则,是人类的瑰宝,务须发扬光大,正本清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一个没有文明道德的民族,是一个野蛮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愚昧的民族,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唯我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枝独秀的优秀民族。
近人梁启超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各民族之婚姻状况、人寿年龄,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生育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等诸问题,除族谱家史之外,更无他途可以获得资料”。
孙中山先生说:“族谱论述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应用”。
周恩来说:“爱家乡、爱宗族的人,才会爱国”。
他多次敦请族人整理搜集鲁迅的家谱,他与鲁迅是同族同乡,它与周建人、许广平认亲、序辈,非常重视家族的传统文化。
江泽民说:“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和认同感”。
国家文化部通知各省市编纂家谱时说:“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人物事迹等各方面的历史图笈,它与地方志和正史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可见,编写族史是热爱本族、爱我中华民族的具体表现,是增强本族乡亲凝聚力,团结中华民族的实际行动,是每个族人的责任。
第二章巫山熊族各代传承人名表自少典建立“有熊国”开始,黄帝统一朝政之后,熊族则以黄帝为一世,这一事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正史中记述详尽,而巫山熊族自荆州公安县上川之始祖熊公嗣泰以上,可以由熊家顺先祖“意志簿”中上溯查及二十余辈姓氏人名,再往上溯已无记载。
幸然,2006年,重庆市涪陵区熊朝富族裔在全国广泛收集资料时,将熊氏先祖传承脉络制成表格,清晰记载各世代祖先之姓名。
指出,以下传承人的排序,它分别取自“史记”,“楚国史”,“荆州博物馆楚王史”,“熊家顺意志簿”和“中华熊氏族谱”第一卷等资料,各资料史基本一致,微小差异暂难验证。
巫山熊族各世代姓名表上表说明:①“有熊国”是始祖少典创立,炎黄二帝继续领导,其后世则一直沿用,逐渐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氏族。
②由1—10世祖,参考司马迁“史记”。
③由11—35世祖,司马迁说“中微,弗能纪其世。
”参考本表“中华熊氏通谱”第一卷。
④由36—50世祖,参考“史记”,“楚国史”和“荆州博物馆”资料。
⑤由51—117世祖,引自“中华熊氏通谱”第一卷。
⑥由118—130世祖,根据熊克物公提供的熊家顺世祖“意志簿”记载。
⑦由131—145世,根据巫山县熊氏集居地实际情况而定。
即131—136世根据熊家邦祖公“祖宗一脉考”及熊克理公提供的资科,按大房第一名排列;137—145世按辈序延续最快的一支排序。
此表由各个时期的资料组成,到目前为止,算是比较完整的谱系,其中难免有遗漏和错误,需要日后继续寻求补充和修正。
“巫山支族”系由第51世祖熊瑕开始分支,本表与2005年之“熊氏族谱”中“楚王系列表”人名(第73—76页)并不完全一致。
各分支越分越多,可以根据不同的分支自己排列。
第三章巫山熊族谱谍的延续熊族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支优秀而古老的大族群;从少典氏建立“有熊国”开始,炎黄二帝继承其国号,常称中华后裔为炎黄子孙,黄帝统一建国后,黄帝成为一世祖,已有五千年历史,熊族沿袭至今,约有140余代了。
在这历史长河中,历代都有杰出人物和光辉事迹:鬻熊为周文王之师,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政治和哲学思想,至今光芒四射;熊绎被封到楚地丹阳,以艰苦创业精神,开拓疆域,发展生产,是楚国的始祖;熊赀将都城由丹阳迁至郢,正式称王,历经41代君主;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雄踞南方,彪炳史册;屈原(熊原)的爱国思想和文学造诣,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人类的瑰宝。
可以说历代均有不少文才武略的杰出人士,出自熊氏后裔。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国之后,其后裔为逃避灾难,有的隐姓埋名,有的流落他方,分散于长江流域和岭南诸省,后来有部分族人再迁回荆州、公安一带;熊族在各地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建立祠堂宗庙,古时因交通阻塞,信息不通,彼此联系困难,难以建立统一的族谱,因而排序混乱,给后人认祖归宗造成困难。
从1982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得知,熊族广布于全国各省市,而以长江流域和岭南居多,尤以鄂、湘、赣、闽、粤诸省为最多,人口约有350万左右,在百家姓中居68位,在全国是一支重要的族群。
今天若按全国近30年的人口增长率推算,熊氏人口大约有500万左右。
巫山熊氏上川始祖熊嗣泰公,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他由荆州府公安县长乐乡伯湖村,携带全家落籍巫山南岸,至今已有300余年,繁衍后代子孙十余代,成为巫山县的一支旺族。
由于开始就能按照统一的族谱排序,各代长幼序派分明,因而一向尊老爱幼,尊祖孝亲,长幼和平相处,团结互助,发扬了祖先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了祖先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族人的凝聚力,教育子孙后代奋进创新,世代兴旺,家族永远不败,为我中华民族建功立业。
然而,我族现有谱谍为40代,目前已用15代了,再往下只有25代就排到最后“振英开万年”了。
为进一步发挥族谱统一有序,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和睦团结,长期稳定友爱的局面,延续排序很有必要。
但续谱是一件非常严肃和影响深远的工作,为此特邀集我族四代(克、昌、善、仪)部分族人,经多次共同议定,反复修改,基本同意再续延40派,以便在前40派用完之后,可继续绵延下去。
从众多的谱谍中看出:谱谍排序应十分认真,要求和顺吉祥,音韵流畅,字句简洁,不俗不繁。
切忌前后重复,追求时尚,文字繁琐,晦涩难记。
现将我族已有谱谍和续谱列出如下:一、原谱谍嗣永光先绪,家传自克昌,善仪庆可远,仁泽世承芳。
兴隆国业盛,鼎礼品朝天,祖德孝本吉,振英开万年。
二、续谱谍思宗源典黄,端期后哲祥,建邦在荆楚,文武著川湘。
勤俭定族训,忠爱尚弘扬,九州共和睦,俊才启华章。
续谱说明:我们考虑到熊氏具有5000年的光荣传统和后世子孙的发展问题,续谱既要数典思祖德,又要勉励后世的兴旺发达,故在前段写成“思宗源典黄,端期后哲祥,建邦在荆楚,文武著川湘”;典黄建立有熊国时,即期望后哲既吉祥又有开创大业的雄心壮志,而熊绎、熊赀等后生,果然艰苦创立楚国,在川湘等地辈出文臣武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十分辉煌,未负祖先之教训,鬻熊的政治哲学思想,至今光芒四射,熠熠生辉;屈原(熊原)的文学天才和爱国言行,是人类世界的瑰宝;所以更希望后代要以“勤俭定族训,忠爱尚弘扬,九州共和睦,俊才启华章。
”意在勉励后哲要继承祖先坚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和团结开拓精神,志存高远,忠爱祖国的高尚品德;立志面向九州,迈向世界大同的光辉篇章;这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目标,也是人类的理想世界。
第四章熊氏先哲鬻熊简介(一)、“鬻熊”其人(亦称鬻子或粥子)商纣末年,纣王无道,国穷民怨,我先祖鬻熊不堪其暴,率领其部族弃商投周,受周族首领伯昌(周文王)的器重。
日后,周文王见鬻熊博学多才,明辨是非,遂以鬻熊为师。
《史记·周本纪》云:伯昌“日中不暇食以侍士,士以此多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周人留下的甲骨文记载:“曰今秋楚子来告”。
这些记载均证明鬻熊投周的事实。
鬻熊接受周人之分封,正式建立楚国。
《史记·孔子世家》载:“楚之祖封于周”。
《汉书·艺文志》载:“鬻熊周封为楚祖”。
《史记·楚世家》载,楚武王曾尊鬻熊为“吾先”,所谓“吾先”意即楚立国之先祖,并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注:“鬻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
这许多记载,充分说明自鬻熊开始,楚人与周室接触甚密。
到鬻子之曾孙熊绎时,楚人再次受周成王之加封,举其为文武勤劳之后嗣,封之子男之田,居丹阳。
在《意林》书中引“鬻子”谓:“昔文王见鬻子,年九十始,文王曰:“噫,老矣。
”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麋,臣已老矣,坐策国事,臣尚年少”。
可见鬻熊仍然是高寿,是老当益壮,是老有所为,给周室立国,出了不少策谋,是当时的有名人焉,有用之材。
总之,鬻熊是楚国的缔造者,是周文王之师,很受器重,他的远见卓识,他的深邃学问,不仅是当时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而且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在楚人的创建史上,有其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其子孙始终推崇他为楚国的始祖,并以“熊氏”为举族之姓,永远追思为先哲,视为后世之光荣。
(二)、鬻熊的政治思想1.治国之道。
鬻子强调以“道”治国,他所谓“道”的定义:“发教施令,而为天下福者谓之道”。
他说:“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
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
君王发教施令是手段,为天下人谋福才是目的。
如何才能达到治国之道?他认为,构成社会的三个阶层:君,吏,民三者,必须各守其职,各司其政,“为人下者(指民)敬而肃,为人上者(吏)恭而仁,为人君者敬士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