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氏宗谱读谱随笔
四川熊氏家谱字辈100字

四川熊氏家谱字辈100字四川熊氏家谱字辈100字熊氏家族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以四川省广安市为故乡。
家族自宋代就开始编写家谱,至今已经传承了千载。
下面是家族字辈表中的前100个字辈。
第一辈:气和公熊家始祖,取名气和,被封为广安伯。
第二辈:平隆公、思远公、明远公气和公的三个儿子,一支在平定州(今荣县)落户,以平隆公为名;另外两支分别在思南、柄厂(今岳池)落户,以思远公、明远公为名。
第三辈:京隆公、京宁公、洪城公、华城公、甘城公、宜宾公平隆公的六个儿子,分别在荣县、达州、彭州、都江堰、安岳、宜宾等地落户。
第四辈:致远公、致和公、致贤公、致良公、致敬公、致勇公、致强公、致富公、致明公、致诚公、致信公、致行公、致和公、致恒公、致威公、致智公思远公的16个儿子,分别在雅安、宜宾、资阳、岳池、重庆等地落户,并在儿子中广泛分布,成为熊氏家族的主要分支。
第五辈:建业公、建同公、建重公、建义公、建声公、建长公、建贤公、建勇公、建德公、建明公、建恒公、建毅公、建强公、建诚公、建平公、建智公明远公的十六个儿子,分别在自贡、宜宾、凉山、成都等地落户。
第六辈:定时公、定年公、定国公、定民公、定海公、定达公、定福公、定吉公、定威公、定祥公、定涛公、定琛公、定豪公、定骏公、定凯公、定雄公明远公第二个儿子,定国公熊定时的十六个儿子,分别在仁寿、资阳、崇州、成都等地落户。
第七辈:毅祥公、毅果公、毅正公、毅雅公、毅洲公、毅贵公、毅钊公、毅德公、毅辰公、毅杰公、毅波公、毅焕公、毅玮公、毅瑄公、毅琪公、毅恆公定年公的十六个儿子,在广安、内江、宜宾、成都等地落户,成为一支显赫的熊氏家族。
第八辈:智文公、智成公、智达公、智东公、智东公、智伟公、智家公、智凯公、智光公、智展公、智涵公、智琰公、智琪公、智瑾公、智璋公、智喆公洪城公的十六个儿子,在遂宁、泸州、乐山、宜宾等地落户。
第九辈:勇和公、勇业公、勇勤公、勇华公、勇刚公、勇建公、勇坚公、勇宽公、勇骏公、勇朋公、勇鹏公、勇奇公、勇明公、勇松公、勇伟公、勇信公华城公的十六个儿子,在万源、通江、达州、成都等地落户。
熊姓字辈排行

熊姓字辈排行字辈排行:湖北枝江熊氏字辈:“正大光明学维端方”。
湖北洪湖熊氏字辈:“明德作善承先必良”。
湖北武汉熊氏字辈:“大耀天忠光明尊守”。
湖北汉川熊氏字辈:“大开文学崇德向前”。
湖北恩施熊氏字辈:“明世代龙文”。
湖北宜昌熊氏字辈:“大臣朝天子永远定家邦”。
湖北应城熊氏字辈:“楚国光辉远荣华继祖开温良恭谨让存仁必世昌”。
湖北咸宁熊氏字辈:“廷福寿立胜大光明恢先庆绪永远昌荣燕奕怡谋祖德瑜盛正启家申元亨利珍”。
湖北秭归熊氏字辈:“开光营远宗组得达昌隆”。
湖北武穴、广济熊氏字辈:“德胜万帮西”。
湖北利川熊氏字辈:“克应朝臣正国上原开世永兴光前玉坤富贵百代荣华万年”。
湖北荆州熊氏字辈:“道学登洲纪家传自楚印孝慈修祖德诗书必发昌”。
湖北江陵熊氏字辈:“宣宗前绪经学永传礼义道德可以希贤晋孙履泰谦豫益乾声名克振荣华芳联”。
湖北监利熊河字辈:古派:永立添日思,可应系文本。
老派:道启周南统,心传大廷章。
新派:同宗绍先哲,继世振家昌。
盛德长隆庆,贻模焕楚才。
声名扬显后,甲第锦云开。
湖北石首熊氏字辈:“文必宗梦天尚昌启怀予德世自芳敦本传家惟孝友修身华国在忠良”。
湖北公安熊氏字辈:“嗣永光先绪家传志克昌善贻兴可远仁泽世承芳”。
湖北十堰熊氏字辈:“文章听思应山大永房深林青月正丽从首学天道”。
湖北竹山熊氏字辈:“茂先贤世明”。
湖北麻城孝感迁四川绵阳安县排谱国正天兴顺思应大永芳文明佑啟昌湖北熊氏合修字辈:“发源稽肇祖崇绪本高阳英秀钟圣贤功勋耀汉唐臣心孚武穆师道启周疆虎石雄威著鳌峰正学张金钱雨孝子宝剑赐忠良各象传音乐嘉言庆寿康名儒标介节太守具慈祥献捷东夷畏荣旌甲第光前谋贻燕翼后起兢龙骧俊颜时蕃衍绵延德泽长”。
湖南南县、益阳熊氏字辈:“大发再修旗传家维礼浪”。
湖南安化熊氏字辈:“咸丰豫履泰师萃责观临益需谦节晋乾震鼎恒升”。
湖南娄底熊氏字辈:“文韫→九泰→应华→贡元→超群→凤仪→元庆→嗣武→淮→纪梁→素常→泰林→忠富→良洋→远逊→胜雷→日高→升玉→丽书→荫远→德定→振芳→绍斗秀侃凌大本梦嘉养之楚才光安国经纶启仕荣咸丰豫履泰师卒贲观临益需谦节晋乾震鼎恒升圣智开新运化雨溥元群科学臻民富诗书展俊昆蕃衍江陵庆康乐兆和平英雄图壮景飞虎跃前程宏谟绵万世宗泽迈长春”。
熊氏湖北天门分支族谱字辈

熊⽒湖北天门分⽀族谱字辈
南国微⾬/周记茶庄/熊⽒周郎
我祖楚亡后迁湖南,后迁⼭东,宋朝时【哲宣公】巡抚江西,后定居临江府。
永乐18年,始迁祖【⼦清】【⼦洪】迁湖北襄阳光化县,正统初年迁竟陵⼩提⼝,历时六百年,1993年【⼦清】【⼦洪】两公九房第四次重修谱系,⼈⼝约⼗万之众。
本⽀⼀百字辈如下:
祖继师⽂业,燕翼以次传;
元运亨南纪,长源衍万川;
敬守思绳武,炬遵⾃述先;
忠⽌铭彝⿍,诗书启佑贤;
寿寓昭仁惠,宗枝介⼤年;
礼从修齐⽴,⾏为达道全;
滋荣孚嘉吉,毓秀庆远延;
桂林良材裕,昆⼭宝⽟连;
茂本培之厚,名德树益坚;
明章芳百世,家声振楚天。
堂号:江陵堂(待考)。
熊氏续修族谱倡议书

熊氏续修族谱倡议书尊敬的家族成员们:大家好!作为我们熊氏家族的一分子,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深知维系家族血脉与凝聚家族力量的重要性。
为了传承和发扬熊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我们决定发起熊氏续修族谱的倡议。
家谱是一家族的根基和记忆,记录着我们辈辈相承传扬的血脉。
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许多家庭针对族谱的维护与流传工作逐渐被忽视。
熊氏家族的族谱记录不完整,信息缺失,已经影响了我们对自家族史与文化的了解。
为此,我们呼吁家族成员共同努力,积极参与熊氏家族族谱的续修工作。
我们将以以下几点为倡议内容:1. 筹备组成立:成立熊氏续修族谱筹备组,负责族谱整理、更新与发行的工作。
筹备组将由家族成员自愿参与,通过协调与组织工作,促进族谱的修订与完善。
2. 家谱收集:筹备组将发起家谱信息收集活动,通过走访家族成员、征集文物与图片等方式,收集更为详实的家族史料。
同时,鼓励家族成员积极提供自身信息,以便更新与完善族谱内容。
3. 编修与出版:在收集齐全的基础上,筹备组将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族谱编修工作。
编修过程中,将注重校对与核实,确保族谱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之后,我们将考虑族谱的出版与发行,以便更好地传承与宣传家族文化。
4. 家族联谊:在族谱修订完成之后,我们计划组织熊氏家族的联谊活动。
通过召开家族大会、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增进家族凝聚力与归属感。
熊氏家族是我们共同的根,也是我们共同的骄傲。
让我们携手努力,将族谱修订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更为完善与珍贵的家族记忆。
相信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与支持下,熊氏续修族谱的倡议必将取得成功!谨代表筹备组,诚挚邀请每一位家族成员积极响应,参与到熊氏续修族谱的工作中,共同为家族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熊氏家族续修族谱筹备组日期:XXXX年XX月XX日。
热烈庆祝衡东熊氏七修族谱圆满成功

热烈庆祝衡东熊氏七修族谱圆满成功一句话、一首诗、一篇文、一种观点都是随心而发、源自灵魂、来于生活的一种声音诗之勤、心之城正是有这种声音的地方热烈庆祝衡东熊氏七修族谱圆满成功文‖宣哲公二十五代裔孙诗勤今五一国际劳动节,欣逢熊氏宣哲公后裔在衡东县状元村熊家大屋举行祭祖大典及七修颁谱,看熊氏族亲天南地北,赶赴这百年一遇的盛事,真是人山人海,到处是欢声笑语!真是有联:祖功祖德,灿及寰宇,喜逢鬻熊世系江陵堂子孙祭祖大典功成,设宴百席迎宾。
宗恩宗惠,辉若日月,欢庆熊氏分支宣哲公后裔七修族谱圆满,举酒千杯共庆。
衡东熊氏宣哲公的后裔庭植祖与堂弟集甫、麟岳于明洪武年(公元1368年)由南昌丰城豫章熊塘迁于衡地,经历了世事变迁,现在枝繁叶盛分布在衡阳各个地区。
其中有衡东的德圳、大埔、杨梓坪、大桥湾、杨林、紫浦、草市、南湾,衡山的长江、九龙泉、清峰、后山东湖、坪田、马迹,湘潭的马家河、安仁白沙、峝岗、彭家坳、马南岸等地。
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衡东熊氏出过无数杰出的名人,引领着时代的前进,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一一道来:宣哲公第十三代孙吉士公:是一代善人,良田百亩,他儿子在朝为周侯,有家人百余人,主修第一届族谱。
宣哲公第十四代孙之珩公:活了九十多岁,是乡贡进士侯选儒学教谕,一代儒学,为族培养人才,办私塾!宣哲公第十四代孙旐襄公、添穉公:一代儒商,走转衡州各地。
宣哲公第十五代孙楚重公:为翰林庶吉士,在朝为官。
宣哲公第十六代孙子玠公、子刚公:儒学大家。
宣哲公第十七代孙生杰公:为邑庠生(秀才),在县府为官。
宣哲公第十八代孙湘灵公:为善乡邻。
宣哲公第十九代孙国俊公:为邑庠生,主修两届族谱。
宣哲公第十九代孙国桓公,儒学大家。
宣哲公第二十代孙家懋公、家雋公:为善乡邻。
宣哲公第二十一代孙声燔公:儒学大家。
宣哲公第二十二代孙振鹤公、振南公:儒学大家等等。
除开以上所属宣哲公后裔的名仕,还有我族的历代名仕如下:汉朝时期遠(远)公、字孝闻,从事中郎迁至散骑常待。
湖北省熊姓排谱

湖北省熊姓排谱一、湖北省荆州市1、荆州府公安县排谱嗣永光先绪家传志克昌善贻兴可远仁泽世承芳2、荆州熊氐永居此地排谱为道学登洲纪家传自楚印孝慈修祖德诗书必发昌3、江陵家族排谱:江陵县熊河与普济两地熊氏系明未清初自江西南昌迁入其排谱为,新长房为:宜宗前绪,经学永传,礼义道德,可以希贤,晋升履泰,谦豫益乾,声名克振,荣华芳联。
东分一支派为:乃自全心德,长怀锡祖培,登廷崇有道,光甲贵多才,士正文芳茂,义纯志愈开,传家惟以学,玉诏恒飞来。
【熊永祥先生提供】4、监利正大光明德家传治楚邦【本谱由熊治富(QQ12831510)提供】5、监利楚开文明礼义维先诗书继舒四代忠良......后面我不记得了,我是维字辈.主要居住在监利县的新沟镇中岭村的后熊台、红阳村的前熊台;周老镇的熊园子和另外一个熊姓村。
【熊网会员蓝色古董提供】6、石首文本觐光行惟远世纯其祖武延枝万亿佑启后学【湖北石首-熊波(QQ923699692)提供】7、公安县熊姓一支家谱为:应继知方元本自良世学正道人定伦常有位立显新君傅瑞民国兆祥【熊爱民,正字辈】8、洪湖老谱记载,清咸丰年间,曾修族谱,字派如下:存仕仲伯,九观纲大,世维曰一,敬学道在。
明德作善,承先必良,周庭受锡,楚祖发祥,克遵圣训,懋建家邦,敦本孝友,经国文章,宗功继美,绳武争光,昭传异秉,其绪永昌。
我族近年修谱,与湖北浠水《楚熊通志》并派接轨,按新百字派如上次所述:发源稽肇祖,崇绪本高阳。
英秀钟圣贤,功勋耀汉唐。
臣心孚武穆,师道启周疆。
虎石雄威著,鳌峰正学张。
金钱雨孝子,宝剑赐忠良。
和象传音乐,嘉言庆寿康。
名儒标介节,太守具慈祥。
献捷东夷畏,荥旌甲第光。
前谋贻燕翼,后起兢龙骧。
俊颜时蕃衍,绵延德泽长。
9、豫章熊氏石首分房珠公后裔排谱熊文珠、熊文环,熊文玉三兄弟于大明成化年间自江西南昌迁湖北荆州石首熊家台及金银凼,为石首始祖。
后有分支于大清康熙及乾隆年间迁湖南安乡、华容、临澧、石门、吉首、龙山、桑植(启绪公之子怀绣、怀绎于乾隆十年迁出);还有四川及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洛河乡(启绪公之子怀纪、怀绶于乾隆十年迁出)等。
熊氏家谱24字辈

熊氏家谱24字辈熊氏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家族,自古以来,熊氏家族就以其博大的影响力以及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而闻名家族之一。
追根溯源,熊氏家谱分为24字辈,分布在三十多个省市,遍布全国。
24字辈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熊氏家族在谥号以“武”字作为家族标识,象征着熊氏家族的精神:不服输、勇于创新、勤奋耕耘、矢志不渝。
时至今日,熊氏家族仍然传承着这种家风,不断超越自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4字辈的构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说熊氏家族的祖先熊英,是一位仁义兼备的英雄,因在一次攻打楚国胜利,而被封为“武公”。
他非常重视其后裔,将其子孙分别设立成“英、昭、发”三个字辈,分别负责军事、农耕、教育。
熊公原有四子,其第四子将自己与弟弟合称为“贵”字辈,负责家族财产的管理与保护。
就此,熊氏家族成立了“英、昭、发、贵”四个字辈,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英、昭、发、贵、正、文、晋、忠、绍、仁、信、高、天、龙、说、豪、修、衡、运、极、庆、志、昌、廷”十六个字辈,最终形成了熊氏家谱的24字辈大家族。
熊氏家族的24字辈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而且拥有众多的贤能人才。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熊氏家族的后代曾任重要职务,如熊氏家族后代熊梦溪曾任过宋代“大理寺三司”,也曾被封为“大将军”,而另一个后代熊梦卿当时被尊为“河西都督”,并负责保护宫殿和官邸。
此外,熊氏家族也有不少优秀士人在学术界有所成就,如熊英川创作的《诗史》,曾被封为“文书”,并被列入国学经典。
在现今的熊氏家族中,24字辈的传承仍然相当活跃。
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以弘扬熊氏家族的家风家训为出发点,身体力行,多年来不断繁荣发展。
除了家族大会,更有众多家族成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熊氏家族的24字辈延续至今,是熊氏家族的骄傲。
家族的发展不仅仅依靠一代一代的传承,更为了家族的繁荣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今天,熊氏家族的24字辈已经横跨全国,为中国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熊姓排谱

湖北省熊姓排谱一、湖北省荆州市1、荆州府公安县排谱嗣永光先绪家传志克昌善贻兴可远仁泽世承芳2、荆州熊氐永居此地排谱为道学登洲纪家传自楚印孝慈修祖德诗书必发昌3、江陵家族排谱:江陵县熊河与普济两地熊氏系明未清初自江西南昌迁入其排谱为,新长房为:宜宗前绪,经学永传,礼义道德,可以希贤,晋升履泰,谦豫益乾,声名克振,荣华芳联。
东分一支派为:乃自全心德,长怀锡祖培,登廷崇有道,光甲贵多才,士正文芳茂,义纯志愈开,传家惟以学,玉诏恒飞来。
【熊永祥先生提供】4、监利正大光明德家传治楚邦【本谱由熊治富(QQ12831510)提供】5、监利楚开文明礼义维先诗书继舒四代忠良......后面我不记得了,我是维字辈.主要居住在监利县的新沟镇中岭村的后熊台、红阳村的前熊台;周老镇的熊园子和另外一个熊姓村。
【熊网会员蓝色古董提供】6、石首文本觐光行惟远世纯其祖武延枝万亿佑启后学【湖北石首-熊波(QQ923699692)提供】7、公安县熊姓一支家谱为:应继知方元本自良世学正道人定伦常有位立显新君傅瑞民国兆祥【熊爱民,正字辈】8、洪湖老谱记载,清咸丰年间,曾修族谱,字派如下:存仕仲伯,九观纲大,世维曰一,敬学道在。
明德作善,承先必良,周庭受锡,楚祖发祥,克遵圣训,懋建家邦,敦本孝友,经国文章,宗功继美,绳武争光,昭传异秉,其绪永昌。
我族近年修谱,与湖北浠水《楚熊通志》并派接轨,按新百字派如上次所述:发源稽肇祖,崇绪本高阳。
英秀钟圣贤,功勋耀汉唐。
臣心孚武穆,师道启周疆。
虎石雄威著,鳌峰正学张。
金钱雨孝子,宝剑赐忠良。
和象传音乐,嘉言庆寿康。
名儒标介节,太守具慈祥。
献捷东夷畏,荥旌甲第光。
前谋贻燕翼,后起兢龙骧。
俊颜时蕃衍,绵延德泽长。
9、豫章熊氏石首分房珠公后裔排谱熊文珠、熊文环,熊文玉三兄弟于大明成化年间自江西南昌迁湖北荆州石首熊家台及金银凼,为石首始祖。
后有分支于大清康熙及乾隆年间迁湖南安乡、华容、临澧、石门、吉首、龙山、桑植(启绪公之子怀绣、怀绎于乾隆十年迁出);还有四川及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洛河乡(启绪公之子怀纪、怀绶于乾隆十年迁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氏宗谱读谱随笔
近日,闲来无事,突然对家乘谱牒产生了兴趣。
于是从大哥家里借来本支宗谱,一册一册逐页翻阅。
由于初涉此领域,对一些诸如版式、序言、传纪、图谱、世系等似懂非懂。
因此,又在网上海淘,先是在孔夫子旧书网、国家数字图书馆搜寻到一些宗谱的片言只语或是祖图遗像之类,后又认真拜读熊裕德先生收藏的古谱、孝感熊家湾老谱、麻城礼教堂宗谱、监利熊绪乾鄱阳堂宗谱以及豫章熊氏博客、熊林涛先生“探寻安义熊氏祖先之宗脉”等经典文章,很受启发,大有收获。
不过,由于熊氏各支各系无联谱,且宗谱久无续序,谱间存在明显疑点也无人深究考证。
现将晚生发现的存疑之处合盘托出,以供有识之宗亲参考。
一、关于廷楷公身世
江西省武宁县鲁溪镇双溪河熊氏贻明(104世)家谱载:第1世:鬻子(亦名鬻熊、熊鬻,商末人,世居丹阳,即今湖北省枝江,周文王之师,着有论政哲学论文《鬻子》二十四篇,故受文王赐封为熊姓,见《史记•楚世家》)、第2世:丽、第3世:狂、第4世:绎(因先祖有功于周室,赐子男田令,受封地于江陵)、第5世:艾、第6世:旦、第7世:旸、第8世:渠、第9世:挚疵、第10世:严、第11世:季徇、第12世:鄂、第13世:仪、第14世:坎、第15世:通(周不加位,则自立楚国,号楚武王)、第16世:赀(楚文王)、第17世:君喜(楚成王)、第18世:商臣(楚穆王)、第19世:旅(楚庄王)、第20世:审(楚共王)、第21世:弃疾(楚平王)、第22世:
轸(楚昭王)、第23世:章(楚惠王)、第24世:中(楚简王)、第25世:当(楚声王)、第26世:疑(楚悼王)、第27世:良夫(楚宣王)、第28世:商(楚威王)、第29世:槐(楚怀王)、第30世:横(楚襄王)、第31世:元(楚考烈王)、第32世:负刍、第33世:廷楷、第34世:金龙、第35世:广之、第36世:恺、第37世:宗尹、第38世:崇杰、第39世:贵昉、第40世:谅、第41世:松、第42世:筹、第43世:民、第44世:师、第45世:合明、第46世:睦、第47世:僧循(西晋黄州刺史,后迁居鄱阳,为江西熊姓之祖)、第48世:远、第49世:炜、第50世:瑛、第51世:用选、第52世:文简、第53世:武庄、第54世:襄(南北朝为太帝伺卿)、第55世:植之(南齐武帝永明时为国子博士)、第56世:秘、第57世:衮(为南陈宣帝大建年间御史大夫,至孝,尝尽资戡乱、后父丧已无资治葬,乃痛泣动天,化雨为钱以葬,故其后裔宗祠,有雨钱堂之称)、第58世:输万、第59世:九思、第60世:克、第61世:濯、第62世:宇、第63世:询、第64世:世昌(唐太和年间进士,西川西市县令、由四川彭城徙湖北江陵,复迁洪州,擢任豫章丞相,)、第65世:万亿、第66世:斗忠、第67世:子华(官雷州通判,后居海昏,即武宁)、第68世:怀德、第69世:岩、第70世:仁瞻、第71世:绍诚、第72世:逊、第73世:俸(分宁学正致仕)、第74世:公信、第75世:子达(双溪河之脉太公,由本县石渡迁入双溪)、第76世:熙仁、第77世:诚信、第78世:崇六、第79世:益雅、第80世:景文、第81世:如涛、第82世:楹、第83世:应武、第
84世:信可、第85世:宗禄(上庄庄太公)、第86世:启忠(楼下晚房)、第87世:绍仁、第88世:曰福、第89世:荣显、第90世:廷生、第91世:天韶、第92世:元国、第93世:亨家、第94世:慕近、第95世:佳安、第96世:政禄、第97世:明显、第98世:德儒、第99世:世喜、第100世:远经、第101世:仁柏、第102世:里坤、第103世:自中、第104世:贻明(斤酒山人)、第105世:安武。
该谱上廷楷公为三十三世,系楚复王负刍之子。
这与熊裕德先生收藏的古谱完全一致,古谱上说,“三十二世楚复王字负刍,妣成氏,生子一,廷楷……”。
而重庆市宗亲熊朝富等在湖北省荆州市、麻城市等地寻访入川始祖熊寅士之世系,搜集《中华熊氏通谱》出版面世有关资料时,认为廷楷公系达公所生。
其世系为:黄帝(姬姓)—昌意—颛顼—称—卷章—吴回—陆终—季连—(芈姓)--附沮—穴熊……(司马迁“楚世家”中未叙而断代,前共35世)--鬻熊(称熊氏1世)--丽(始熊姓)--狂—绎—艾--黑旦(左黑右旦)—扬—渠—挚庇—严—季苟—咢—仪—坎—通—瑕(改姓屈)--丐—重—荡—到—建—生—莲—庆—文—续—机—辰—伯庸—屈原—嶽(复姓熊)--达—廷楷—金龙—广之—恺—宗尹—崇杰—贵昉–谅—松—筹—明—师—合明—睦--僧循—远—炜—瑛--用选—文简—武庄—襄—植之--秘--衮—输万—九思—克—曜—宇—询—世昌—万亿—斗忠--子华—荣--岩--仁瞻—绍诚—守逊—俸—公信—子达—熙仁—诚信—崇六—益雅—景文—涛—楹—应武—信可—丙六—易甫(86世)--寅士--(87世)。
这与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昌
炳等编写的《巫山熊氏族谱》(补遗)中巫山熊族各世代姓名表基本一致。
巫山熊族各世代姓名表如下:
上表说明:
①“有熊国”是始祖少典创立,炎黄二帝继续领导,其后世则一直沿用,逐渐
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氏族。
②由1—10世祖,参考司马迁“史记”。
③由11—35世祖,司马迁说“中微,弗能纪其世。
”参考本表“中华熊氏通
谱”第一卷。
④由36—50世祖,参考“史记”,“楚国史”和“荆州博物馆”资料。
⑤由51—117世祖,引自“中华熊氏通谱”第一卷。
⑥由118—130世祖,根据熊克物公提供的熊家顺世祖“意志簿”记载。
⑦由131—145世,根据巫山县熊氏集居地实际情况而定。
即131—136世根据熊家邦祖公“祖宗一脉考”及熊克理公提供的资科,按大房第一名排列;137—145世按辈序延续最快的一支排序。
再比较廷楷公两种不同的身世记载,不难发现重大分歧点还有一处,即楚武王熊通是否有第三子熊瑕,或者说楚将军屈瑕后裔屈原是否存在临终交代屈岳认祖归宗改姓名为熊岳。
年代久远,难以考证。
二、熊瑕与屈瑕
据豫章熊氏博客资料:据豫章熊氏通谱记载,我族乃熊暇一支。
熊暇为楚武王熊通次子,长子熊赀继位为楚文王。
熊暇分封屈邑(即秭归)食采,以地名“屈”为姓,熊暇第十五代为屈原。
屈原父屈伯庸生一女一子,女曰女嬃;子曰屈原。
谱载,屈原投江前曾戒其子,曰“我本楚之同宗,奈何先代因地姓屈,今果遭屈而不能申。
我身后,尔当复其姓,毋为人所屈也!”。
屈原子屈岳遂更名为熊岳,我等即为熊岳之后。
且不论熊瑕与熊暇之不同,再看清咸丰辛酉年张文藻客序麻城东屈《屈氏宗谱》之《肇修序》、同治元年屈达璜、屈达智等《源流序》,虽一致认为屈氏源出周朝楚族,与楚王同姓,麻城有屈氏定居始于明洪武初年屈德安、屈德永兄弟的迁入。
但其自述称资料来源为“稽他谱所载”,具体所指不详。
东屈《屈氏宗谱》谱载:楚武王封子瑕于屈,瑕遂以屈为氏。
屈瑕是屈氏受姓始祖。
屈氏以封地为氏。
“楚武王封子瑕于屈”既可以理解为楚武王封他的儿子瑕于屈地,也可以理解为楚武王封子瑕于屈地。
又据《左传》载: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
由此可见史上确有屈瑕这个人。
至于屈瑕何时成为熊瑕(暇)的,实无所考。
再者,屈原姓氏为何,也无详细史料记载。
屈原的身世颇多争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现存关于屈原身世的唯一史料,但其关于屈原的记载,有“屈原者名平”之说,与屈原离骚中的屈原自我交代“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不尽相同。
有专家解释说:名“正则”与“平”相结合,则意法天,字“灵均”与“原”相结合,则意法地。
难道说熊瑕(暇)就是屈原的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认定屈氏实为熊氏而将祖宗的姓氏擅自更改?试想,如果前文中“谱载屈原投江前曾戒其子,曰’我本楚之同宗,奈何先代因地姓屈,今果遭屈而不能申。
我身后,尔当复其姓,毋为人所屈也!’。
屈原子屈岳遂更名为熊岳”是真实的史料,也只可能自屈岳以后改为熊姓,不至于追溯到屈瑕吧!究竟是谁改了屈瑕的姓氏?更何况,东
屈《屈氏宗谱》、《临海屈氏世谱》一致认定屈原为其先祖,无后世改姓氏之说。
宗谱世系关系到家族兴亡,国泰民安。
正本清源,匹夫有责!
龙坪江陵堂熊氏希文公世系同宗后裔
熊銮森草于湖北武穴
201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