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特作品平面性倾向论文
论文范文:丁绍光克利姆特绘画艺术风格对比研究

论文范文:丁绍光克利姆特绘画艺术风格对比研究第一章装饰绘画风格及其成因1.1 装饰绘画风格形成因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这给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艺术家的思想随之改变,创造出来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他们使用带有欧洲中世纪与十八世纪“洛可可”艺术的造型精髓,并运用新工业材料创作出一些具有手工艺文化的装饰特色的绘画形式。
“新艺术”装饰运动是这一时期的欧洲和美国展开的艺术运动,影响范围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艺术领域。
新艺术运动体现出强烈的装饰特征,带有非常明显的唯美倾向。
新艺术运动受来自亚洲工艺品的影响,并大量借鉴民族艺术形式,形成画面中极具平面性装饰特征。
新艺术运动涉及到欧洲很多国家以英国、法国和比利时为中心。
新艺术运动与包豪斯学院所提倡的艺术形式对当时的和现代的艺术家都有很大的启示。
“在奥地利,新艺术风格并不只是接受流行样式,更是作为一种与传统相分离的行动开展的,维也纳的‘分离派’就是其代表。
克里姆特是‘分离派’画家新艺术运动时期最有特色的画家”①。
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华美的装饰、流动的线条, 有着金银材料的堆砌,也有着拼图式的法则……。
“克里姆特19 世纪末最能代表维也纳艺术风格的大师比任何人都能更多地描绘出那个时代这个城市令人‘痴迷’的一面”②这正是新艺术运动中最完美的体现。
克里姆特早期接受的是完全传统的学院派和历史题材古典主义绘画教育,当时维也纳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象征主义绘画风格和汉斯·马卡特的融合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克里姆特。
克里姆特后来又受到印象派、象征主义、新艺术思潮的影响,他认为奥地利的美术视野狭窄,墨守成规,他的艺术观念产生了巨变。
如早期的《塔纳格拉少女》和《夹竹桃与少女》已经在传统风格中加入了新艺术的装饰元素,绘画风格的与众不同表明艺术家已经开始接受象征主义的主题。
克里姆特绘画风格对我创作的启示

克里姆特绘画风格对我创作的启示克里姆特是象征主义绘画中维也纳分离派的艺术大师,是19世纪下半叶曾经席卷欧美的“新艺术”运动中三个伟大代表之一,是一位才华横溢,独具个性,艺术理念别具一格的艺术家,也是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最复杂、争议最多的一位艺术家。
他的绘画创作深刻的影响了当今艺术的发展,并获得了无数人的关注与赞赏,使其成为奥地利艺术领域里德高望重的名人。
画家马克斯˙艾斯勒是第一位评价克里姆特的艺术史家,他曾经说:“克里姆特连结了历史的必然和内涵”。
艺术评论家海因里希˙格鲁克也在1924年发表的专文《维也纳的国际艺术地位》一文中写到:“一般人并不认为克里姆特已将国际化风格融入了維也纳,就此而言,他的确是一名烈士”。
本文结合自身兴趣,主要从自己所学专业出发,以画家克里姆特的一些代表画作为例,通过对画家克里姆特的绘画风格及其绘画风格成因的探索,系统的从立意,色彩,画面形式感等方面来研究克里姆特绘的绘画艺术是如何表现当时的时代特征,再结合自身创作,总结对克里姆特绘画手法的理解与感悟。
标签:克里姆特、绘画风格、创作启示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形成都脱离不了他所生活的环境,时代,以及当下的社会文化。
克里姆特出生在一个金饰雕刻家的家庭和一个变革的时代,受其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影响他从小对艺术颇感兴趣,从小便显示出过人的艺术才华。
克里姆特的绘画经历了从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到表面上尽可能的消除客观因素,企图通过“非物质的“形式来体现作品内容的象征主义时期。
这与他当时遭受的人生变故不无关系,也正是这些遭遇让他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解读和认识。
他这一时期的绘制的作品《哲学》、《医学》、《法学》开始采用独特的象征性符号和象征性语言来表达他对生死的释义,也是克里姆特打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思想的开始。
克里姆特受他父亲职业的影响,从小便对金色有特殊的喜爱与迷恋,金色风格时期是他绘画生涯中最鼎盛的时期。
克里姆特最后一种风格是东方绘画风格,与金色风格不同,在用色上大胆的运用对比色来烘托画面气氛。
研究论文:镶嵌在维也纳的艺术大师克里姆特

83610 艺术理论论文镶嵌在维也纳的艺术大师克里姆特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推动了艺术的高速发展,“维也纳分离派”诞生了。
维也纳分离派旨在反对传统的学院派艺术,主张创新,既强调个性又主张与现实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艺术新样式。
维也纳分离派艺术风格注重平面装饰性。
克里姆特作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的装饰特点非常明显,装饰画的风格已经成为他的标志。
他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运用独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装饰性图案进行创作,体现了绘画艺术与工艺美术相结合特点。
一、画面的装饰性语言克里姆特生活在工业发展的新时期,各种新潮思想层出不穷。
克里姆特的艺术不仅受到印象主义、新文艺运动和象征主义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了东方文化、欧洲中部奥地利、罗马尼亚民间艺术的影响。
尤其重要的是在1903年克里姆特参观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时期的教堂,教堂里金碧辉煌的镶嵌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克里姆特早期的肖像画都属于传统的学院派风格,自创立维也纳分离派之后,作品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装饰性极强。
评论家把这个时期称之为克里姆特的金色时期。
金色时期的克里姆特作品极具装饰性特色,复杂图案、怪异的构图、像马赛克般的堆砌,并且经常运用沥粉、贴金箔、贴羽毛、嵌螺钿等特殊技巧描绘出一些理想中的作品,他十分重视线条、色彩、图案在画面中的运用,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些技巧的运用和自己雕金师的父亲关系密切。
克里姆特作品中的结构严谨,画面中人物面部、裸露肌肤等地方使用传统写实的手法进行描绘具有立体感,衣服部分则用平面装饰的手法表现。
克里姆特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画面中人物的外形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这种线条在画面中起到分割的作用,使画面更具装饰性。
从克里姆特的作品中能看到很多东方元素,如漩涡纹和中国画线描。
漩涡纹是中国新石器陶器上面的装饰纹样。
这种古代的装饰纹样在克里姆特的作品里频繁出现,营造了一种神秘感。
如作品《期待》《成就》《史托克乐宫壁画》等,大量使用螺旋纹,这种在远古社会有着特殊意义的符号有秩序的分布,画面增添了形式感。
浅析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绘画的装饰趣味

浅析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绘画的装饰趣味摘要十九世纪下半叶象征主义绘画中“维也纳分离派”的杰出领袖——克里姆特,可以说是一位既具独特艺术个性,又以强烈民族风格见长的绘画大师。
他综合了壁画、油画的创作方法,用重视图形化与肌理效果的创作方式以及平面化处理手法和镶嵌、点彩等各种技法,着重强调画面的构成关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他在绘画的艺术手法上往往运用象征性和实用的装饰风格,将人的精神与肉体的矛盾与痛苦,这些抽象的哲理性内容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使整个画面弥漫着一层浓厚的装饰趣味。
关键词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绘画风格装饰风格象征性一、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绘画风格之形成作为十九世纪下半叶象征主义绘画中“维也纳分离派”的杰出领袖——克里姆特,可以说是一位既具独特艺术个性,又以强烈民族风格见长的绘画大师。
他生于维也纳一个工艺美术家庭,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在当地一所美术学校学习,毕业后进行着壁画、壁饰的艺术创作。
1888年,因为维也纳城堡剧院所作戏剧史壁画《阿波罗神坛》《莎士比亚的伦敦剧场》《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一举成名。
1894年起画风大变,开始追求绘画的哲理性,善于运用象征性装饰风格的艺术手法,尤其在他的油画作品中有着更明显地体现,在他的油画作品中往往摆脱了写实主义手法,通常以象征与装饰设计风格来表达人生的某种欲望,所以他的绘画风格被人们称为“装饰象征主义”。
1908年他的代表作《吻》创作完成后,画面的装饰风格更加成熟,给人的整体视觉效果也逐渐统一。
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绘画中的装饰趣味(一)色彩上的装饰趣味——色彩之绚丽高更曾经说过一句话:“色彩应当是思想的结果,而不是观察的结果。
”从克里姆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不重复于现实、客观存在的色彩,而是强调自己的主观意识,反映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通俗地说,也就是他在运用色彩时不是仅仅满足于现实中的色彩,而是通过思考运用一种比现实更理想化、个性化的色彩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色彩。
油画毕业论文浅谈克里姆特风景油画的视觉特征

油画毕业论文浅谈克里姆特风景油画的视觉特征克里姆特(Gustav Klimt)是20世纪初期奥地利的一位著名画家,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艺术触觉而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包括肖像、壁画和风景画等多个主题,其中克里姆特的风景油画以其独特的视觉特征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浅谈克里姆特风景油画的视觉特征。
一、颜色运用克里姆特的风景油画以其鲜明的色彩和丰富的调子而著称。
他运用大量的金色和银色来突出作品的豪华感,并通过对比明暗的色彩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
克里姆特的风景油画中,经常运用红色、绿色和蓝色等鲜艳的颜色,使整个画面充满活力。
二、线条勾勒克里姆特的线条勾勒非常特别,他运用了大量的流畅曲线和装饰性的图案来描绘风景。
他将自然界的景物进行抽象和简化,通过独特的线条勾勒方式,创造出了独具个性的风景画面。
克里姆特的线条勾勒既有准确的轮廓,又有丰富的细节,使画面更为立体和生动。
三、符号象征克里姆特在他的风景油画中经常使用各种符号和象征,这些符号和象征增强了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例如,他常常使用树木、花朵和动物等元素来象征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神奇。
同时,他还会加入一些神秘的符号,如黄金、螺旋和阳光等,给作品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
四、装饰性细节克里姆特的风景油画中充满了大量的装饰性细节。
他善于将不同的图案和纹饰融入到风景中,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装饰性细节既是作品的点睛之笔,又提升了画面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五、情感表达克里姆特的风景油画中充满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他通过画面的色彩和构图来传达出他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情感表达。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体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克里姆特风景油画的视觉特征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家的才能和个性。
他独特的色彩运用、线条勾勒、符号象征、装饰性细节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处理,使他的风景油画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通过对克里姆特风景油画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的艺术世界,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欣赏风景油画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
再谈艺术大师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将画面形式构成作为一个单独因素进行j i就,为后来的艺术家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影}
形的大与小、精与简等推向高潮,但是又不{ j研究是现代派绘画的一种特色或潮流。画面! j响,不仅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希勒、科柯施} 时地在画面上协调着这些矛盾,使画面最终 达到和谐效果。这也说明了作者在处理画面 j上的独具匠心,也就是如何使画面达到统一 性又产生表现的意味性。 《死神与生命》、((少女》、《艾米莉埃・弗 雷格肖像》的处理上作者基本采用《希望Ⅱ》} 中的手法,一是运用装饰图案填充主体形} 象。《死神与生命》是用十字形填充死神的身} 体,《少女》用卷草纹样的图案装扮美少女的} 衣服。一是用面积很小的写实手法处理任务} {的脸部与抽象、虚幻的背景形成对比,((艾米; j形式构成是说整幅作品中的形式安排、局部 形式的功能性以及画面整体所阐发出的形式 意味,这些形式结构会成生一种对美的直觉 {卡等人直接受到了他的启发,而且20世纪表} 现主义、象征主义等新艺术流派都有着直接l
细节采用象征的意义。这说明了克里姆特开: i竖构图,画面上安排了四个人物。其中三个: 始追求画面自身的语言的表达力与象征性,l }人物几乎近于平面化处理后相互重叠在一起 画面除了在构图上烘托大的主题外,在尽精; ;的,与右上角的另一个人物形成鲜明的疏密} 微上下了一定的工夫,使画面变得可感可; j对比效果。近于平面化的人物处理手法远看} 知、有血有肉,生动而有激情。 ;时呈现三个鲜亮的不规则形,与浓重的背景l
使画面不断产生出神秘、力量、运动的感觉, 以此来象征着对于生命、死亡的思考与感 受。因为是对重大主题的关注与思考,这些 形象已经与客观真实拉开了一定距离,不再 是生活中的某一个人或某处景的具体写照。 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也是经过作者处理之后的 一种象征意义,不代表具体的个体,只是一 个象征的符号而已。这样的手法很有点类似 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或水的形象,也不是真山 真水之写照一样,突出的是一种处世哲学。既 然如此,作者在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不再使用 透视来突出强调三维空间而是运用二维或二 维半这种手段来处理画面空间,让人更有一 种神秘之感。这种方式在Ⅸ法学》作品中体现 得尤为强烈,直接将人物形象进行了图式化 处理安排在画面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几乎近 于剪贴的形式安排在画面上,打破旧有对称、 平衡的构图程式,营造一个虚拟的平面化的 世界,呈现出如梦似幻般的感觉。画面上大块 黑白灰的对比处理表明了作者不再拘泥于微 观世界的琐碎细节,而是对人生的一种宏观 把握与表达。中国的古诗“意匠惨淡经营中” 用在这里应该也不为过。《哲学》表达的是人 类对整个现存世界的痛苦之谜,《医学》是对 人的生理及生老病死的诉求,《法学》是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正是讲这种“似与不似”的感 觉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的艺 术家石涛、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等一些画 家,他们通过作品表达人格、寄托自己的情 怀,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克里姆特已经与我们 东方的哲学精神有似曾相识之感。 同样在《贝多芬壁画))中《敌对力量》和 《渴望快乐》部分中形象大与小的、色彩明与 暗的对比能充分感受到对矛盾的激化、音乐 的美妙、生活的超脱,把人生的几个阶段表 达得淋漓尽致。品读之间有“惊天地、泣鬼 神”之感,仿佛使人能从中聆听到交响乐团 在演奏一般,当然这种效果用客观真实的世 界是表达不出来的。作者将人物平面化并带 有一定装饰性的手法进行处理,作者没有具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绘画艺术特点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绘画艺术特点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一位具有争议的艺术家,他将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结合,他早年的绘画由写实主义转为装饰象征主义,顶峰时期又转为表现主义风格,晚年时他的绘画作品装饰性相对减弱,绘画性增强,表达与现实相结合,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哲学意味,有对死亡,情欲等的人生问题的剖析。
本文从构图、线条、色彩、意象四个方面论述克里姆特绘画艺术的特点;让我们从而认识到克里姆特在绘画中的创新性和他的独特的价值。
克里姆特的每一幅作品都体现着他对人生的思考,有很强哲学意味在其中。
标签: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装饰性;象征主义1 引言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欧洲新艺术运动时期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人物。
在他一生中绘画风格不断转变,由写实主义到象征主义、最后转为表现主义。
他把艺术和现实生活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走向对人类情感与生死问题的感悟。
他的绘画更加突出主观感受。
克里姆特作品采用独特的手法和装饰,并且采用了大量,金箔、银箔等贵重金属;东方元素如浮世绘等也运用其中,色彩华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装饰效果,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克里姆特新颖的创作形式在当时内置现在都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也间接的让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有了交流与融合。
让我们通过对他绘画的研究重新认识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探索他作品独创的价值。
2 克里姆特的绘画艺术特点2.1 构图——镶嵌式的平面构成克里姆特将学院派中传统的立体造型形式与比较抽象的平面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极具个性化的风格特征。
他以“平涂,简洁而又含蓄的绘画语言,将现实中的各种场景、物体重新组合,置放在一个虚设的空间之中,产生出某种特定的错位感和虚幻感。
由于这种处理使人们更加感受它的内心观念。
克里姆特在绘画中把原来重点刻画的人体放在次要,主要则是背景与衣物,虽然人体采用立体,但是镶嵌式的背景衣物则更加出彩,让本来主要的人物成了起到烘托作用,结果更加巧妙,这种抽象而又简化的做法,形成了克里姆特独特的镶嵌式平面构图。
克里姆特装饰性绘画语言的表现特征分析-绘画论文-艺术论文

克里姆特装饰性绘画语言的表现特征分析-绘画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克里姆特的画作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缤纷璀璨的色彩,还有极富有装饰感的绘画符号,即装饰性语言的表达。
形状各异的几何图案、纷繁多样的纹理,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在他的作品中浑然天成,富有独特美感的同时,也开创了全新的装饰性绘画艺术。
文章选取了克里姆特的几幅代表作进行分析,探讨装饰性的语言在其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克里姆特,绘画,语言,表现特征克里姆特是奥地利最有名的象征主义画家之一,他的作品极富有象征和装饰意味。
在绘画创作中,他常常采用具有装饰感的绘画符号和绘画纹样来表现自己的绘画理念。
在每次创作之前,他从画面构图,到主要角色的位置安放,都无不进行一番深思熟虑。
特别是在画面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些装饰性符号元素,徘徊于主体物与画面背景之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无形中衬托着主体物,让二者相得益彰[1]。
无论哪一种艺术,要想在世界艺术之林永远长青,就一定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语境和艺术精神。
克里姆特正是如此,他在绘画这门艺术中融入自己独有的生命经验和生命感悟,潜心钻研各种绘画语言,并运用到创作中,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克里姆特的绘画作品中,克里姆特超越宇宙、超越自然,挣脱各种,将自己的个性和生命感受热情奔放地挥洒在画纸中。
此外,他的每一幅画作都展示了不同的美,不仅蕴藏着自己的创作理想,也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
克里姆特的画作乍一看虽然狂放热情,但其实暗暗隐匿着创作者对人生的遗憾和伤感。
比如在作品《女人的三个阶段》中,克里姆特将人的一生分为少年、中年、老年这3个阶段,他运用小小的圆圈为画面打底,这些圆圈如同人的细胞一样,密集盘旋在人的周围,蕴藏着生命回归之意。
在人物勾勒中,画作中一位幼儿恬静地熟睡在妈妈的怀抱里,这位妈妈脸上的皱纹纵然千沟万壑,却依然气定神闲,神态十分安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里姆特作品平面性倾向论文
摘要:在作品《女人的三个阶段》中,一条横线和一块竖的区域将整个画面分割成了三大块,五个区域,让人感觉整个画面沉稳安静。
之后又在背景,绘画主体设置了不同的肌理效果让主题更加突出。
画上的小孩、母亲和老妇人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象征人生岁月的变迁。
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根本不是一个客观真实的场景,而完全是一个想象的、虚构的空间场景。
这种构图不仅使画面具有了丰厚的装饰意味,而且使它本身又重新构成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克里姆特作品中的平面性特点
在日本浮世绘、中国艺术和马赛克镶嵌造型艺术的影响下,克里姆特的绘画形式发生了转变。
他将传统绘画中的光影、明暗、透视、空间的多种绘画形式平面化,整个画面不再是一味的复制,而是更加注重整体气氛的营造及作者情感的加入。
画面中的人物和场景被巧妙而意向地组合,简单抽象的图形和大面积的色彩平涂突出主体,既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又有强烈的平面装饰性。
例如《生与死》中,骷髅和人群形成一大一小、一冷一暖两个长形色块,纵向并行于画面,对比强烈。
平面化的处理使人物与浓重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神秘感充斥着整个画面。
骷髅沉重的色彩,扭曲的线条,像是从周围环境中吸取某种能量,使整个画面在不同形状运动着的视觉较量中产生了平衡与和谐,把人类对生命的向往和对死亡的恐惧分离于黑绿色的背景。
画面主要形象延伸到画面之外借鉴了镶嵌画和日本浮士绘的造型与表现形式,人物独立于画面并形成整体的团块,柔和优美的线条分割画
面,画中人物、背景的比例饱满却没有丝毫的拥挤与不安,画面氛围和谐幽雅,却又是那么平衡。
他以平涂,简洁而又含蓄的绘画语言,将现实中的场景、物体重新组合,置于一个虚设的空间之中,这种非对称的构图,平面虚拟的世界产生某种心理上的错位,却更多了些梦幻之感。
克里姆特正是以独特的构图、简化的空间层次、精妙的细节描绘,主体的极致塑造,营造出画面视觉的愉悦,从而使平面抽象呈现出直接而丰富的生命力。
而这种方式的出现恰恰是对被压抑的绘画形式的解放,克里姆特的绘画在与东方艺术的碰撞下,形成了本时代极具个性化的创作特征,体现出他创作的主观表现。
从他1902年克里姆特所画的《艾蜜莉·芙露吉肖像》中可以看出,除了艾蜜莉·芙露吉的脸和手的刻画用了写实主义手法,呈现出来立体效果,其他地方都表现的非常平面化。
他开始大胆的丢掉早期的写实主义,作品变得更具有象征主义和平面化。
在表现人物形象主体的时候手法和《吻》有异曲同工之处,他对衣服的描绘很明显借鉴了日本浮世绘中的和服在描绘衣服方面,借鉴了日本浮世绘中和服的风格,宽大竖起的衣领被作者主观抽象变形,以平面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圆润的身体在衣服掩饰下,也做了立体效果的处理。
绘画中平面化的形象、亮丽的色块和流畅的线条交相呼应,形成了克里姆特个性化的风格。
二、克里姆特作品中的装饰性特点
(一)色彩上的装饰性
传统写实油画的色彩运用依据于科学的光色原理,通过色彩的冷
暖、布局、对比等来表现物象的三维空间和质感,注重反映真实的自然世界。
克里姆特并没有拘泥于此,他摆脱了光影的束缚更加注重色彩间内在组合美感,主动的安排画面的色彩关系。
在他的绘画中,不论人物形象还是色彩明暗,都采用大块平涂,画面对比鲜明形象生动。
这种采用纯色平涂,对比色作画的手法使画面色彩明亮鲜艳,绚丽多姿。
如在《阿黛尔·布洛赫一鲍尔夫人的肖像II》画面中,红绿两色切割画面成两块面积不等的空间背景,继而形成主体格局,上面红色的背景中以黄、黑、白点缀,凸显画面热烈、丽、醒目之感;下面绿色背景缀以紫、红、白,强调画面神秘、明快、清爽之情。
炫丽的色彩在强调主题人物同时又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和浪漫气息。
独特的色彩感悟不但展现了其作品的寓意性还表达了他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诉求。
在《女人的三个阶段》中,肤色白皙的母婴与枯黄的老妇形成强烈对比,似乎象征着初生的绚烂与终老的落寞;画面上方大块黑色散发着死亡气息,黑色之下布置干枯斑驳的褐色,像是寓意死亡的衰竭,这些色彩的运用潜现着艺术家对生命终结的无奈和忧伤。
正如马尔克所说的那样:“艺术色彩色彩不应该仅仅是对自然的摹写,而应该是由外到内地揭示隐藏复杂世界内部的客观存在。
每一种色彩都有它的独特的象征意义,能够折射出艺术家对人类精神的感悟和体会。
”
(二)材料和几何图案的装饰性特征
克里姆特常在作品中结合各种材料工艺,把亚述、古典希腊和拜占庭的镶嵌画的装饰风格引入到自己的画中,他常常用贴孔雀的羽毛
和金银箔片、镶嵌螺钿、饰如贝壳等装饰方式装饰画面。
蜗牛壳的纹样、羽毛的色彩、金银箔片的光泽使画面显得层层叠叠,幽暗神秘,具有“画出来的镶嵌画”之称,作品的绘画性和工艺性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平面感的画面又不失绚丽璀璨。
克里姆特用材料装饰画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多芬装饰壁画,他用的主要材料有硬石、珐琅、镜子的碎片和彩色玻璃,使画面显得非常精美。
金箔的镶嵌让他的画中凡是金色的部分都闪着金子般的光芒,晶莹华丽,高贵却不庸俗。
他还利用酪蛋白在涂有灰泥的金属网上作画,画面表现出来的东方风格和各种材料的工艺技巧使他的装饰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克里姆特的巅峰之作《阿黛尔·布洛赫一鲍尔夫人》的创作中几何图案的装饰毫不掩饰的表现出来。
例如在服装描绘上,画家用了正方形、三角形、菱形、卵形、螺旋形等造成了密密麻麻的金色装饰效果,而统一的金色背景和左下角一小块绿色用的恰到好处是画面疏密有致,富有韵律。
女人的轮廓模糊不清,只有白皙的面颊和紧张交叠的双手逃过了金属色的覆盖,似乎被镶嵌在整块的金属上一般。
画家想表现的是有时候女神的胜利也是对她的禁锢,她似乎被囚禁在绚烂金属制作的棺木中一般,置身于那些昂贵的装饰元素之中,被活活地封闭在墙上。
(三)构图的装饰性趣味
米勒曾说过:“所谓构图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艺术。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构图的目的。
构图就是画家对所画对象加工
处理构思后呈现在画面上的一种绘画过程。
在克里姆特绘画中,他试着将油画与工艺美术结合起来,形式构成运用到造型方面,使画面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就好像在阐释客观世界,但又不是真实的世界。
不再是照搬我们肉眼所看到的现实,而是更加注重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和情绪的渲染。
在作品《女人的三个阶段》中,一条横线和一块竖的区域将整个画面分割成了三大块,五个区域,让人感觉整个画面沉稳安静。
之后又在背景,绘画主体设置了不同的肌理效果让主题更加突出。
画上的小孩、母亲和老妇人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象征人生岁月的变迁。
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根本不是一个客观真实的场景,而完全是一个想象的、虚构的空间场景。
这种构图不仅使画面具有了丰厚的装饰意味,而且使它本身又重新构成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