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律;结合教育实践和教育体验,初步形成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形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教育情感,着力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明确教师的职业要求,领悟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需要在多方面涵养师范素养,在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等方面不断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理论课程,是阐明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探讨高等教育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校教师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和理解其他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
其基本任务是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基本的教育原理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的职业要求,培养积极的教育情感,养成教育思维习惯,形成教育智慧。
三、教学原则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3、先进理论为指导,能力培养为重点。
4、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要求与具体内容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并掌握高等教育的概念。
2、了解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3、熟悉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概念,理解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3、了解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关系。
4、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内容。
5、能够运用高等教育目的理论分析高校在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什么是“社会本位”,什么是“个人本位”。
2、正确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2009年7月28日)说明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国家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
离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的目的将无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无法保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也将无法落实。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而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科学,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学理论、自觉地运用高等教育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既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又是高校新教师尽快熟悉和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途径,同时还是高校教师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的不竭动力。
为此,我们把《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了促进高校新教师能够尽快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高校教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确保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要求、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
本大纲的编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
三、讲课内容和时数讲课内容共10章,总学时40学时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2 学时)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4学时)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4 学时)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4学时)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6学时)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 6学时)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一)(4学时)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二)(4学时)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4学时)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2学时)本文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的概念二、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三、高等教育学及其学科性质四、高等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内涵与外延、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功能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的结构1、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与外延2、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制约因素3、高等教育的结构存在的问题4、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的趋势二、高等教育的功能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三、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1、高等学校职能的演变2、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3、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的关系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目标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方针2、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3、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作用二、高等教育目标体系三、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1、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几个理论问题四、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1、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的含义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教学重点: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学制、学位制度教学难点: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1、高等学校的学制2、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3、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二、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2、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教学难点: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师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2、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3、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4、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二、高等学校的学生1、大学生的基本特征2、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三、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1、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2、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3、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重点: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学科1、学科的概念2、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二、高等学校的专业1、专业和专业教育2、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3、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4、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三、高等学校的课程1、高等学校的课程概述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3、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一)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及其体系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学概述1、高等学校教学及其构成要素2、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1、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其制定的依据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三、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与环节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环节四、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方法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高等学校教学的方法五、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1、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及其意义2、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二)教学重点: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1、高等学校教学评价及类型2、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评价理论3、教育教学评价的走势4、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5、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状况评价6、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二、高等学校教学改革1、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模式2、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3、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三、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概述1、“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2、实施“质量工程”的意义3、“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4、“质量工程”的实施步骤5、“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6、“质量工程”体现的思想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教学重点:高校科研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高校科研的原则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与任务1、高校科研的内涵2、高校科研的意义3、高校科研的任务4、高校科研中的不良倾向及其对策二、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与原则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三、高等学校教育科学研究1、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3、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4、新时期高校科研工作的落实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重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教学难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和动因1、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1、高等教育规模改革与发展的现状2、高等教育投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3、高等教育类型改革与发展的现状4、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2、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大学生课程培训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大学生课程培训管理,提高课程培训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校所有开设课程培训的专业和班级,包括本科、研究生及各类成人教育等。
第三条课程培训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法性原则:课程培训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要求。
2. 质量原则:注重课程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
3. 实用性原则:课程设置应贴近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 公平性原则:课程培训机会公平分配,保障学生权益。
第二章课程设置与调整第四条课程设置应依据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论证后确定。
第五条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并注重以下内容:1. 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理论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3.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4.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六条课程调整应遵循以下程序:1. 由课程负责人提出课程调整申请,经所在学院审核后报教务处;2. 教务处组织专家对课程调整申请进行评审;3. 评审通过后,由教务处发布课程调整通知。
第三章教学实施与管理第七条教学实施应遵循以下要求:1. 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资质和教学经验,熟悉课程内容;2. 教学内容应科学、严谨,符合课程大纲要求;3.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4. 教学过程应规范,确保教学质量。
第八条课程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1. 考核内容应全面反映课程教学目标;2.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设计等;3. 考核过程应公平、公正、公开。
第九条课程培训管理应建立以下制度:1.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2. 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制度;3.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4. 课程资源管理制度。
高等教育学3-4

主要知识点 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高等学校科研的管理与评价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师
三、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1、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 息的传递。 2)由于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使组成 教学法的双方在整个体系中的比重发生较大 的变化——教师的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 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2、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3、高等学校其他的教学方法 1)seminar 既是教学方法,也是研究方法。 2)案例教学法 3)发现教学法 4)程序教学法 5)网络教学法
案例:28岁刘女士,因胃溃疡导致大出血被丈夫送到医院就医。因病 情危重,主治医师立即做出包括输血在内的急救处理意见,夫妻因宗 教信仰认为输别人的血有罪,拒绝输血。医护人员考虑患者如不接受 输血会有生命危险,并且其出生后7个月的孩子也会失去妈妈,立即与 其主治医师及其他主管医师商量,他们都认为若不立即输血,病人可 能会因失血致死。于是,医护人员又来到病人床前,此时病人脸色更 加苍白,呼吸急促(32次/min),脉搏快而微弱(110次/min),血压偏 低(60/130mmHg),舒张压已经听不到,意识不很清楚。医护人员再 次试着与其沟通,劝她同意输血治疗,但病人仍以非常微弱的声音回 答:“不要违背我的意愿”,可是当时病入的心智状态,很明显已不适 合自己做决定。 这是关于医患权利与义务的医学教学案例。课前打印好材料。设 疑:⑴在病人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医护人员是尊重其知情同意权还 是拯救其生命? ⑵医护人员是否应站在不让刘女士生命受伤害的原则 上采取行动?⑶若医护人员在征得其丈夫同意后实施输血,医护人员 是否有罪恶感? 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运用医学伦理学中关于医护人员的权利与 义务,患者的权利与义务的知识点及已经掌握的医学专业知识,对案 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写好发言提纲。结果有几种方案:⑴尊重病人的 意见,并让其履行书面承诺手续;⑵以病人丈夫的意见为准,对患者 生命进行抢救;⑶从生命利益出发,在关键时刻果断地替患者做主, 体现医务人员的职责。 总结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核要点

《高等教育学》考核要点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学的概念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而产生,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2、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3、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高等元宵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及学识修养的需要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及结构1、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高等教育的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围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质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等。
围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2、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及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
它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功能。
3、高等学校的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技术(3)开展社会服务4、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功能的关系(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教育目的类型有三类:个体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和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评价作用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社会需要(2)个体内在需要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教育指的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高等教化学》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化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化(1)高等教化的萌芽阶段:高等教化机构性质不明确,教化职能不确定,专业教化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化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高校):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化目的, 教化支配, 教化内容, 教化组织形式和教化管理体制,起先走向成型,成为一个特地的, 独立的学术及教学机构。
(3)高等教化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校起先围围着各个专业, 各个学科, 各门课程,组织其教化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日意义上的高等教化,即建立在一般教化基础上的专业教化。
(4)高等教化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
基于学问分化, 科学进步和社会须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化(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慢慢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养综合化(目标, 内容, 过程, 教化方法)的趋势。
(4)国际化:20世纪50年头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化面对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 全球的, 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 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供应教化一体化,留意教化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化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困难。
二、高等教化探讨及高等教化学1、个别探讨阶段:没有特地的探讨队伍,探讨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探讨阶段——高等教化学产生:20世纪70年头,有组织的探讨在西方的高等教化已起先。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化科学探讨机构——厦门高校高等教化科学探讨室成立,标记着中国高等教化探讨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探讨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化探讨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化会筹备工作会议。
7、高等教育理论综合 章节 总目录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第一节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p1第二节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p4第三节高等教育学概述 p8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p11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p14第三节高等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p19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p26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 p28 第三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p29第四章高等教育的教育制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p34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p39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p42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p44第五章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结构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p47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p48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p50第四节高等教育结构概述 p52第六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 p57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 p61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p64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第一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概述 p68第二节课程概述 p71第三节课程内容 p74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p78第五节课程评价 p79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与教学过程 p83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p88第三节教学工作概述 p90第四节教学评价 p92第九章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方法概述 p97第二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p101第十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第一节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概述 p107第二节科研程序与教育教学研究 p109第十一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p113第二节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 p116第三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p117第十二章高等教育的德育第一节高等教育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p121第二节高等教育德育的过程和内容 p123第三节高等教育德育的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p125第四节高等教育德育队伍的建设 p127第五节德育模式 p129第二部分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p133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p136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述 p137第四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p139 第二章大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p142第二节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p144第三节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p167第四节大学生的能力发展 p172第五节大学生的个别差异 p179第三章大学生社会心理第一节印象形成 p183第二节人际关系 p184第三节群体心理 p186第四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定义和类型 p190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 p192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p203第二节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p210第三节大学生的学习策略 p216第六章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形成第一节知识学习 p223第二节知识学习的过程 p225第三节技能的形成 p227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 p234第二节创造性 p237第八章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p242第二节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p244第三节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发展 p246第九章高校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 p255第二节课堂管理 p261第十章高校教师心理第一节高校教师的心里特征与教师威信 p263第二节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差异 p267第三节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p269第四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及维护 p270第十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p275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p278第三节心理评估 p280第三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p283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原则 p287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解读p290 第二节高校教师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p292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评价第一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p297第二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p301第四部分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 p306第二节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规范 p310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 p312第四节教育法律责任 p314第五节教育法律救济 p317第二章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定第一节学校在法律上的规定p324第二节教师在法律上的规定 p325第三节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定 p329第三章依法执教与高校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第一节依法执教 p332第二节高校教师违法(侵权)行为 p333第四章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节选)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选) p336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节选) p342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节选) p348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节选) p351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节选) p355第六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节选) p357第七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节选) p360第八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节选) p363第五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备课技能第一节备课概述 p372第二节制定教学计划技能 p373第三节教案设计技能 p375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课堂导入技能p377第二节课堂讲授技能 p379第三节课堂板书 p380第四节课程提问 p380第五节结课技能 p382第六节教学语言表达p383第六部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 p384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 p386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及方法论原则 p388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第一节研究课题的选定p392第二节文献检索 p395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构思 p398第三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第一节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概述 p402第二节教育研究中历史研究法的运用 p404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第一节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p406第二节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 p408第三节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 p410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第一节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p413第二节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 p415。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一、考试目标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动力和学科体系,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并能否运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考试内容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成长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
中心化。
综合化。
国际化。
职业化。
终生化。
多元化。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
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
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3.认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一、考试目标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了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考查是否认识了高等教育价值,理解高等教育外部基本关系和内部基本关系。
二、考试内容1.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2、局限性: (1)夸大了个人的经验; (2)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 (3)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 识和基本技能。
(三)综合课程(广域课程)
1、优点: (1)压缩课时; (2)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 识被人为地割裂; (3)符合个体认识世界的特点。
• 1、教材既要为教师服务,又要为学生服务 • 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 • 3、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社会和生产 实际问题,并具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 性 • 4、教材编排便于学生学习 • 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第三节 课程建设
• • • • 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其意义表现在: (一)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二)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 的相互联系 • (三)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 (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 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 (一)分科课程(学科中心课程或百科课 程) • 1、基本特点: • (1)分科设置; • (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 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 • (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 2、优点: • (1)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 贯起来,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 • (2)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 和严密性; • (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8、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分: 大课程、中课程、小课程和微型课程 9、根据课程传递的内容分: 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结构)
• 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 科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 • 大、中、小课程(课时结构)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课程的几种基本类型
三、教材
• (一)教材概述 • 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 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 纲的具体化。 • 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 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和注释。 •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 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 要保证。
(二)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 3、局限性: • (1)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 离; • (2)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压抑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1、优点: • (1)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 组织; • (2)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组织课 程内容; • (3)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 和教学内容
•
•
第一节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
• •
• • • • • • • • •
一、对课程的理解 (一)什么是课程? 1、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 2、课程即学生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4、课程即教学计划 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6、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7、课程即社会改造
2、局限性: (1)综合课程若不能真正体现综合,就会变 成“凑合”; (2)教科书的编写、师资的培养也存在一定 的问题。
四、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 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 可接受性; (四)课程理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
• 4、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 •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 实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 5、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 •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 6、从层次构成上分: •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 7、从选课形式上分: • 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 • • •
二、课程的形态与结构
• 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为标准: • 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 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 • 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 程、活动课程 • 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 指向为标准: • 认知性课程、情意课程、技能操作课程
• 一、教学计划 •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 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 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 的主要依据。
• (一)教学计划的组成 • 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和学 年编制等。 • (二)学分制教学计划 • 整个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 业教育三大板块构成。
二、教学大纲
• (一)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 •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 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 教学指导文件。 • 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即说明、正文和附录。 •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二)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
• • • • • 1、明确的目的性 2、前沿性 3、思想性 4、启迪性 5、教学适用性
五、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 (一)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 (二) 强调加强基础 • (三)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 性发展 • (四) 重视个别差异 • (五)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 联系 • (六)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 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第二节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 (一)课程建设的内容 • 1、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 2、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
• 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
• 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二)课程建设的要求
• 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
• 2、教材要合适
• 3、教学资料要完整
• 4、考核手段要科学
(二)课程的含义
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 • 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进程,是指学 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 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 从广义上讲,即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 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学 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 的总和。
(三)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 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并重; •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 “空无课程”并重; •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 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