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包括小说
四川省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鉴于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在现代文阅读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曲折、情感真挚感人的记叙文自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纵观近两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四川省各地市大多选两篇文章,考查两种文体,有的地市则三种文体都考,如南充、达州、内江等,但不管怎样选,记叙文阅读是必考文体。
而且在选材的内容与题型方面呈现了以下趋势:①阅读材料多来自课外,不仅注重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
注重对记叙文文体核心考点的考查,如对阅读材料标题的理解与作用的品析、内容的概括与梳理、理清记叙顺序和线索、词句的理解与品析、写作技巧的作用的品析等方面的考查,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②选文视野开阔,文化内涵丰富,内容涉及亲情、成长、家乡、品质、哲思等,体现人文性和时代性特点。
③题型更加灵活,特别是开放类试题,包括感言、感想、联想与想象、仿写、公益广告、现象评价等。
另外,题型还侧重与课文的结合。
④主观类试题及开放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表达能力,突出个性化体验。
预计在2016年中考中,记叙文仍将是中考命题者的宠儿。
“信息的提炼与概括、内容的分析与探究、语言的理解与品析、情感的体验与感悟”依然是重中之重。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要点(2015·乐山)老师!老师!阎连科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
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
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
中考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型一:情节梳理方法指导1.审题干。
看清题目要求,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
2.明范围。
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找到相关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抓关键。
抓住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关键句,加以提炼整合。
题型二:内容理解与概括方法指导1.合段意。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要素。
写人记事的文章,弄清楚六要素,将其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结构。
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构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4.扩标题。
有的文章题目就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语的指代含义方法指导理解指示代词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1)认真阅读代词所在的段落,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出现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数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
因此,首先看代词的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
然后联系文章内容推断含义。
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或一句话。
对于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需要提取主要信息并加以归纳概括。
最后检验答案是否正确,选用“代入法”,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2)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在提出后,一般会相应地对此进行解释说明,而这些解释说明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因此,解题时可以从下句去寻找答案。
“×”(词)指代的是……,表示……。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题型一:句子理解方法指导1.品析关键词,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结合上下文,分析修辞,探究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3.联系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体会句子的情感或议论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哲理意义。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技巧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技巧考点导航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1)概括文章(段)内容。
(2)归纳文章主题。
(3)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文章的线索、顺序及结构层次,故事情节等。
(4)理解文章题目含义、给文章拟标题。
2、结合具体语境,品析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及作用,赏析特色语句。
(1)理解、体味,推敲词语的意义,体会其表达作用。
(2)体味、感悟句意,体会其表达作用。
(3)理解文中重点段落的作用。
(4)鉴赏语句,品味其丰富的意蕴或独特的表达。
3、在阅读中分析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及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及技巧。
4、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5、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从中总结有益的启示。
(4)能根据作品所提供的情境进行合理的想象,有创意地表达。
方法引领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理清思路(1)把握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时间的先后叙述。
作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经过。
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生动性,引起下文内容的叙述。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
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内容更加充实,为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2)理清线索①注意文章的标题,不少标题就是线索。
②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有的是以时间变化为线索,有的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
③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④注意抒情、议论句。
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3)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
②按地点转移划分。
③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专题13 记叙文阅读——小说

第二部分 阅读
考点三
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3.方法拓展 关键句(段)作用分析法:分析某一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 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总领全文;过渡作用,承上启 下;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做铺垫;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和开头,使 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引人深思。内容上的作用可以在概括句(段)意的 基础上,联系主旨及作者情感进行具体分析。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将结构 上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对应题型(3)、(5)】
老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村主任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解题时,可先确定并概括小说 的高潮部分。小说的高潮,是故事最感人,矛盾最激烈,人物形象最鲜 明的部分。在本小说中,高潮是“老葛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 树”。这样,再去概括开端和高潮之间的发展部分就容易了。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 小 说
中考考点聚焦
【典例1】 〈2016·兰州·20分〉 守 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 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 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 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 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 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
第二部分 阅读
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 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 一棵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 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 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 “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 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 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 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 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 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跺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 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教学: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八-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模板模板示例

⑦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 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 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 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⑧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 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 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 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 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模板揭秘
1.刻画人物的方法。 小说中人物描写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方式,其中正面描写 的基本方法有六种: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 态描写、细节描写。 ①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 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 性格等情况。
——《陌上桑》
侧面烘托出罗敷的美丽。
2.分析人物形象。 ①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1.情节的安排以人物为轴心。 如《皇帝的新装》。
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 2.从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 如《植树的牧羊人》。 塑造了一个不求名利,一丝不苟,默默奉献的人物。
②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等)来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还要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 描写。
④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 的……性格或……品质。
心理描 写
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 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 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 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了,也太危险了 ;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 ,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 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 ,我肯定上不去。
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小说

一、(2019·湖北孝感)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品紫砂壶余显斌①一个茶人,拿着一把紫砂壶,泡上一壶茶,坐在古柳大树下的青石上,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简直是山水田园般的生活。
这一刻,什么名利,什么得失,都已了无踪迹,心中唯有茶花如雪,清香细细,唯有蝉鸣声声,山泉溅溅。
②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这不是山中饮茶,是都市茶寮饮茶。
山中饮茶,当用紫砂壶,与田园生活,与篱笆豆角的山村风光很是吻合。
③陶渊明诗歌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时,茶饮还不普及,紫砂壶更未出现,否则“归去来兮”的他,捏着一把紫砂壶,在东篱下一边品茶一边观赏着菊花,真有一种“人淡如菊”的情态。
④紫砂壶的出现,要晚于许多茶具,譬如邢瓷、青瓷、兔毫盏等。
可是紫砂一出,后来居上,竟然成为一品茶器,也成为文人的喜爱之物。
文人,竟然将一把紫砂壶,当作一方宣纸世界,作为抒发情感的对象。
于是,造壶已经不只是匠人之事,也成为一些文人写诗填词之余的爱好。
⑤紫砂壶能葆茶香,能提茶味。
明末文震亨谈论紫砂壶的妙处时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紫砂壶让茶香清新如初,毫无异味,毫无变更。
紫砂因茶而兴,茶也得紫砂而香远益清。
⑥文人收藏紫砂壶,已不仅仅是为了品茶,更是为了在闲暇之余,在竹影琳琅、绿影映墙之时,拿在手里细细把玩,修身养性、涵养品德。
紫砂壶也因之成为文人梦寐以求的茶具,甚至千金难求,罕如美玉。
紫砂壶名家供春所制紫砂壶,清朝时期成为极品。
雍正年间的状元周澍曾得到一款供春的紫砂壶,绘画著文之余,泡茶独品,清雅非常。
此壶价钱,用他的文字描述:“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年,则值金一笏。
”⑦紫砂壶古朴厚重,如君子的为人;紫砂壶外实内虚,如君子的品德;紫砂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特质,如君子的。
文人赞美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
12-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1-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2.小说的主人公是姥爷,第③④⑦段却穿插详写“黄三帖”,这样写对 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姥爷轻利救人的高尚医德,高超的医术,不受金 钱诱惑,坚守初心。
3.第⑨段末尾写姥爷的秘方从来没让父亲瞧上一眼,这是什么原因? 姥爷担心父亲学医为求利,不能做到“悬壶轻己利,德品胜黄金”,所以 “从来没让父亲瞧上一眼”,这表现了姥爷具有仁心、轻利救人的品德。
多的精雕细琢,但人物形象依然深入人心,令人感动。
B.从王老师欣然应邀和李同学一起去看电影的情节,可以看出王老师是
一个善解人意、尊重学生的好老师。
C.文中第⑨段画线句“我”对王老师的问话,明显流露出“我”对“李
同学”的嘲讽、鄙视和不理解。
D.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我”的心理刻画,道出了“我”对青春的感悟
○17 翻到最后一页,有几行字,不是药方,而是一首五言小诗:“医
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悬壶轻己利,德品胜黄金。”
○18 蓦地,我似乎读懂了姥爷的秘方。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 年第 24 期,有删改)
1.你认为“姥爷的秘方”指的是什么?请阅读全文后作答。 表面含义指姥爷给病人治病的药方,深层含义指姥爷的医者仁心、轻利 救人的高尚品德。
③起初,我对妻子的话不以为意,琢磨了一会儿,竟也有了担心, 而且这种担心随着琢磨的深入愈来愈烈。终于,我坐不住了,关掉电视, 拿把雨伞,匆匆下了楼。
④屋外风雨正紧,走了不到百米,膝盖以下的裤子便湿透了,贴在 皮肤上,凉丝丝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一盏茶的工夫,终于来到菜 市场。收好雨伞一回头,发现妻子也跟了来,她在家里放心不下。
4.文中第⑭至⑱段写“我”得到姥爷的秘方后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请 你将方框内容补充完整。 期待→ 惊喜 → 失望 → 感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教学: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一-分析标题,拟写标题答题模板模

歌诀记忆: 标题含义怎么答,挖掘内涵多角度。 三大法宝巧运用,一析字词解含义。 二析手法解内涵,三析内容与主旨。 标题作用怎么答,五个方面要牢记 概括内容定对象,暗含主旨点中心, 标明线索串全文,巧用修辞添形象, 新颖独特留悬念,分点答题细分析。
分析标题,拟写标题
Hale Waihona Puke ④析背景线索,从文章背景线索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 思想内容。
例如:《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在普法战争 中,法军大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 士。联系这一背景,我们可以把握标题的含义:标题不 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 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 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 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2.分析标题的作用。
结构上: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2.分析标题的作用。
②交代文章线索。如《背影》,“背影”是贯穿全文 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 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 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 部分内容组织起来。
内容上:
①点明写作对象,如《藤野先生》《邓稼先》;交代文章 的内容,如《智取生辰纲》《最后一课》。
内容上:
②文眼,揭示或突出文章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再塑生命 》的深层含义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 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文题点明主旨。
《孔乙己》 《乡愁》
主旨 点明文章中心主题;揭示或暗示主旨,画 《走一步,再走一步》《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一、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按内容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
二、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三、开头的作用1.结构上:①总领全文, 统摄全篇;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作铺垫③与结尾相照应(首尾呼应)2.内容上:①点题;②点明主旨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渲染⋯⋯气氛,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3.写法上: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首尾呼应四、结尾的作用1.结构上:①总结全文(上文)②照应开头/ 题目,首尾呼应。
2.内容上:①深化中心,升华主题②点明主旨3.写法上:①总结全文(上文)②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
③给人遐想的空间,意味悠长。
五、题目:(一)作用1.总结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揭示文章的主旨3.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标题好在哪里?(1)先分析题目的作用(2)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题目的含义1、表面含义(结合内容)2、深层含义(结合主旨)(四)题目换成另一个好不好,为什么?1、题目的作用2、换用的题目不能体现这样的效果记叙顺序1.顺序: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事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基础,使情节完整,结构紧凑;②丰富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人物⋯⋯性格、品质等。
如《我的叔叔于勒》《杨修之死》4.补叙:①补充交待故事情节,使真相大白,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 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等。
如《智取生辰纲》四、写作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四、线索: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联缀起来的“依据” ,通称线索。
1.以某物为线索:如《背影》―背影,《羚羊木雕》―羚羊木雕。
2.以事件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为明线。
3.以时间为线索:4.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以某人为线索:某人倒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一个次要人物6.以感情为线索: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明线),也可以是曲线的(暗线)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讨厌、憎恨、崇敬、怀念这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藤野先生》以爱国主义感情为暗线。
怎样找线索?1. 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 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如《背影》《羚羊木雕》2. 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如《背影》中,“背影”在文章反复出现了四次。
3. 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作者感情或态度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文章的线索。
如《阿长与<山海经>》八、人称的好处(作用)(一)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1.使文章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
(“我” 是次要人物)(二)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便于情感交流(三)使用第三人称的好处: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九、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步骤:表面意思是⋯⋯深层意思是⋯⋯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1.先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本身(表层)含义:词语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
句子先找准关键词并分析。
2.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深层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方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
(3.最后分析表达了人物⋯⋯心理、感情、态度、评价)十、赏析语言: 角度+分析+情感赏析语言时,先找准角度,再加以分析,最后可加上其中体现的感情。
角度:修辞手法,写作手法, 词语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表达方式,富有哲理,句式整变换(骈散句结合,长短句交错,多用四字短语), 口语与书面语巧妙结合⋯⋯十一、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性格+身份XX是一个⋯⋯的YY.十二、语言特色1.语言朴实(质朴)自然,但饱含深情,易打动读者的心。
如《背影》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感染力。
3.语言尖锐、泼辣,充满嘲讽意味。
4.语言幽默,诙谐风趣。
5.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口语色彩浓重。
6.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十三、写作手法1.以小见大:如《散步》通过记叙一家三代散步的小故事,表现尊老爱幼的重大主题。
2.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如《春》《小石潭记》。
3.托物言志:如《陋室铭》中托陋室之物, 言陋室不陋, 言高洁傲岸之志。
4.借物喻人:先情感丰富地描写“物” ,再通过联想颂“人” ;对“物”写得多而细,对“人”则点出、点到为止。
写作的方向向着写人的方向发展,写“物” 的目的是为了褒贬与“物”有类似特点的人。
5.衬托(侧面烘托):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
(1)用其他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用“我”来反衬菲利普夫妇。
再如《爱莲说》中用菊花的隐逸(正衬)、牡丹的富贵(反衬)来衬托莲的高贵品质。
(2)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沉寂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索、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6.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7.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喻指具有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海燕》8.描写景物的角度:善于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描绘:如《春》9.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以动写静)10.表达方式: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11.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特点/ 性格/ 形象。
如《芦花荡》12.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点名中心)或开门见山13.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如《故乡》14.联想和想像: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别一事物,“联想”出来的另一事物往往都是实际存在的。
想像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想像出新的形象。
“想像”出来的另一事物,往往都是虚幻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
15.烘托:先从侧面进行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范进中举》一文对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就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疯态场面的热闹,烘托了范进中疯的厉害与疯劲之大。
16.埋下伏笔: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为下文埋下伏笔的多是一些细节的东西或是具体的物件。
17.设置悬念:正面设置疑团而不立即予以解答,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一再使用悬念,引人入胜。
18. 虚实结合19.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或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2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21.运用修辞手法:(1)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 形象, 表达了⋯⋯感情。
(2)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 形象,表达了⋯⋯感情。
(3)排比:突出强调⋯⋯,强烈表达⋯⋯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更有感染力、说服力,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
(4)夸张:突出人或物的⋯⋯特征, 强烈表达作者⋯⋯感情/ 态度,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引起读者的共鸣。
(5)反复:突出强调⋯⋯,强烈表达⋯⋯感情,富于感染力。
(6)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启发思考,使文势波澜起伏有变化(内容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结构上)。
(7)反问:突出强调⋯⋯,强烈表达⋯⋯,加强语气,更有感染力。
(8)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给人以美感。
十四、概括主旨(主要内容)通过写⋯⋯内容,表达了作者⋯⋯感情, 告诉我们⋯⋯道理/ 给我们⋯⋯启示。
小说一、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1. 语言、动作、外貌(肖像)、心理、神态、细节等描写。
2.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 概括介绍、形象描绘(详写、略写)4. 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态度(二)概括故事情节:谁?做了什么事?有什么影响/ 结果/ 意义?(三)理清故事情节:1.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四个部分。
看是否要求划分具体的段落。
2.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现⋯⋯性格/身份/地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交待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
2.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身份,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二、题目的含义:1.表层含义(结合课文内容)2.深层含义(结合小说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