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包括小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七-理解段落作用专项训练PPT课文课件

④弟弟每天接受治疗,结束了便到房子里休息。
⑦远眺近望,大山的空作无一用人。,只(有2这分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
②脱离喧嚣世俗的自由与快乐。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 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 现力,谁看了不会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 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 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 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 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 。望着他步履蹒跚的样子,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 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⑨才隔一个星期,居然老人家就去世了。美丽烂漫的春天,从来就是 存在着腐败和消亡。婆婆身体不太好,才做完手术不久,家人觉得她身体 虚弱,不能到墓园这些地方,便决定瞒着她。那是对于我来说最煎熬的几 天,面对帮我带孩子的婆婆,要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周末,为了方便公 公过去帮忙料理外婆的后事,我带着孩子,让婆婆和我一起去公园玩。公 园里的樱花开得像海水一样蔓延开来,孩子无忧无虑地在花树下奔跑,婆 婆在好几个景致好的地方,热心地说要帮我照相。我都推说人太多了,不 照了。在明亮刺眼的春天阳光中,内心悲恸又心疼。
(二)父亲的背影(2019·怀化)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 。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 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 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 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时,喜欢到他那里玩 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 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 ,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 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应该和《采石工》 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 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四川省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鉴于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在现代文阅读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曲折、情感真挚感人的记叙文自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纵观近两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四川省各地市大多选两篇文章,考查两种文体,有的地市则三种文体都考,如南充、达州、内江等,但不管怎样选,记叙文阅读是必考文体。
而且在选材的内容与题型方面呈现了以下趋势:①阅读材料多来自课外,不仅注重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
注重对记叙文文体核心考点的考查,如对阅读材料标题的理解与作用的品析、内容的概括与梳理、理清记叙顺序和线索、词句的理解与品析、写作技巧的作用的品析等方面的考查,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②选文视野开阔,文化内涵丰富,内容涉及亲情、成长、家乡、品质、哲思等,体现人文性和时代性特点。
③题型更加灵活,特别是开放类试题,包括感言、感想、联想与想象、仿写、公益广告、现象评价等。
另外,题型还侧重与课文的结合。
④主观类试题及开放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表达能力,突出个性化体验。
预计在2016年中考中,记叙文仍将是中考命题者的宠儿。
“信息的提炼与概括、内容的分析与探究、语言的理解与品析、情感的体验与感悟”依然是重中之重。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要点(2015·乐山)老师!老师!阎连科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
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
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
初中记叙文、小说阅读技巧及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记叙文阅读包括小说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一、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按内容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二、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三、开头的作用1.结构上:①总领全文,统摄全篇;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作铺垫③与结尾相照应首尾呼应2.内容上:①点题;②点明主旨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渲染……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3.写法上: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首尾呼应四、结尾的作用1.结构上:①总结全文上文②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2.内容上:①深化中心,升华主题②点明主旨3.写法上:①总结全文上文②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③给人遐想的空间,意味悠长;五、题目:一作用1.总结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揭示文章的主旨3.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标题好在哪里1先分析题目的作用2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三题目的含义1、表面含义结合内容2、深层含义结合主旨四题目换成另一个好不好,为什么1、题目的作用2、换用的题目不能体现这样的效果记叙顺序1.顺序: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事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基础,使情节完整,结构紧凑;②丰富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人物……性格、品质等;如我的叔叔于勒杨修之死4.补叙:①补充交待故事情节,使真相大白,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等;如智取生辰纲四、写作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四、线索: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联缀起来的“依据”,通称线索;1.以某物为线索:如背影―背影,羚羊木雕―羚羊木雕;2.以事件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为明线;3.以时间为线索:4.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以某人为线索:某人倒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一个次要人物;6.以感情为线索: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明线,也可以是曲线的暗线;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讨厌、憎恨、崇敬、怀念这以感情变化为线索;藤野先生以爱国主义感情为暗线;怎样找线索1.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如背影羚羊木雕2.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如背影中,“背影”在文章反复出现了四次;3.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作者感情或态度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文章的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八、人称的好处作用一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1.使文章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2.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我”是次要人物二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便于情感交流三使用第三人称的好处: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九、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步骤:表面意思是……深层意思是……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1.先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本身表层含义:词语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句子先找准关键词并分析;2.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深层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方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3.最后分析表达了人物……心理、感情、态度、评价十、赏析语言: 角度+分析+情感赏析语言时,先找准角度,再加以分析,最后可加上其中体现的感情;角度: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词语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表达方式,富有哲理,句式整变换骈散句结合,长短句交错,多用四字短语,口语与书面语巧妙结合……十一、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性格+身份XX是一个……的YY.十二、语言特色1.语言朴实质朴自然,但饱含深情,易打动读者的心;如背影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感染力;3.语言尖锐、泼辣,充满嘲讽意味;4.语言幽默,诙谐风趣;5.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口语色彩浓重;6.语言含蓄,耐人寻味;十三、写作手法1.以小见大:如散步通过记叙一家三代散步的小故事,表现尊老爱幼的重大主题;2.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如春小石潭记;3.托物言志:如陋室铭中托陋室之物,言陋室不陋,言高洁傲岸之志;4.借物喻人:先情感丰富地描写“物”,再通过联想颂“人”;对“物”写得多而细,对“人”则点出、点到为止;写作的方向向着写人的方向发展,写“物”的目的是为了褒贬与“物”有类似特点的人;5.衬托侧面烘托: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1用其他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用“我”来反衬菲利普夫妇;再如爱莲说中用菊花的隐逸正衬、牡丹的富贵反衬来衬托莲的高贵品质;2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沉寂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索、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6.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7.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喻指具有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海燕8.描写景物的角度:善于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描绘:如春9.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写静10.表达方式: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机结合;11.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特点/性格/形象;如芦花荡12.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点名中心或开门见山13.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故乡14.联想和想像: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别一事物,“联想”出来的另一事物往往都是实际存在的;想像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想像出新的形象;“想像”出来的另一事物,往往都是虚幻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15.烘托:先从侧面进行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范进中举一文对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就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疯态场面的热闹,烘托了范进中疯的厉害与疯劲之大;16.埋下伏笔: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为下文埋下伏笔的多是一些细节的东西或是具体的物件;17.设置悬念:正面设置疑团而不立即予以解答,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一再使用悬念,引人入胜;18.虚实结合19.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或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2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21.运用修辞手法:(1)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形象,表达了……感情;(2)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形象,表达了……感情;(3)排比:突出强调……,强烈表达……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更有感染力、说服力,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4)夸张:突出人或物的……特征,强烈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5)反复:突出强调……,强烈表达……感情,富于感染力;(6)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启发思考,使文势波澜起伏有变化内容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结构上;(7)反问:突出强调……,强烈表达……,加强语气,更有感染力;(8)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给人以美感;十四、概括主旨主要内容通过写……内容,表达了作者……感情,告诉我们……道理/给我们……启示;小说一、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1.语言、动作、外貌肖像、心理、神态、细节等描写;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概括介绍、形象描绘详写、略写4.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态度二概括故事情节:谁做了什么事有什么影响/结果/意义三理清故事情节:1.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四个部分;看是否要求划分具体的段落;2.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现……性格/身份/地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待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 2.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身份,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二、题目的含义:1.表层含义结合课文内容2.深层含义结合小说主旨。
中考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型一:情节梳理方法指导1.审题干。
看清题目要求,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
2.明范围。
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找到相关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抓关键。
抓住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关键句,加以提炼整合。
题型二:内容理解与概括方法指导1.合段意。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要素。
写人记事的文章,弄清楚六要素,将其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结构。
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构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4.扩标题。
有的文章题目就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语的指代含义方法指导理解指示代词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1)认真阅读代词所在的段落,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出现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数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
因此,首先看代词的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
然后联系文章内容推断含义。
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或一句话。
对于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需要提取主要信息并加以归纳概括。
最后检验答案是否正确,选用“代入法”,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2)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在提出后,一般会相应地对此进行解释说明,而这些解释说明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因此,解题时可以从下句去寻找答案。
“×”(词)指代的是……,表示……。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题型一:句子理解方法指导1.品析关键词,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结合上下文,分析修辞,探究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3.联系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体会句子的情感或议论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哲理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记叙文知识清单(共46张PPT)

③第三人称 以“他”“他们”展开描述,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 场,将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如《孤独之 旅》《孔乙己》。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灵活自由,直接、客观 展现生活。
记叙的顺序
①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如《最后一课》。
②倒叙 先写结局或其他后发生的情节,再从事件开头按发展顺序 写。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心理描写(典型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对处在一 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的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 思想斗争……)的描写。 语言描写(典型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对人物的独 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③交代人物的身 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 刻画了……(人物形象)。
铺垫 特点:①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 往大肆渲染,以引起读者注意;②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 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铺垫是为了衬托。借描绘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来衬 托主要人物或事件。
前后照应 特点: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对同一 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③并列式 内容各部分没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是写作中 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如: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 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 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208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9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和小说)

对比
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人物或事物 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 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 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营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 楼”的艺术效果 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 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后,下文一定要有呼应
铺垫 伏笔
照应
文章前后内容上关照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 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 主题更加鲜明强烈。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 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使感情抒发一 次比一次强烈
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使之形象化,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 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即“托义于物”。如 《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 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 以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来突出人 物,强化感情。如《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 塑造就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 愚蠢 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此方法 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 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揭示文章主题 判断小说主人公: (1)看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判断主人公要看主题思想涉及谁。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手段,对表现主题起 决定作用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反映的 塑造 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这一主题是 人物 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表现出来的,由此不难 判断菲利普夫妇与于勒谁是主人公 (2)看故事情节和对人物着墨的多少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的,在情节中占 重要地位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作者 通过对菲利普夫妇语言、行动、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他 们的性格特征,反映了作品的主题 注意事项:线索人物不一定是主人公,出镜率高的不一定是主 人公,正面人物不一定是主人公,主人公也不一定是个体人物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答案篇一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中考考点】1、阅读记叙文能掌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2、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
3、理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
4、明白中心和质料的关系相识详略摆设的作用。
5、能辨析记叙、形貌、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明白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心情达意的作用。
6、能够从文段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看法和语言所表达的头脑情感。
7、小说中情况形貌的作用和人物形貌要领的运用。
8、理遣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等写作特点。
【考点剖析】一、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1、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结果和经由;因此我们把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事情的时间、所在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剖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生长的脉络。
如《老山界》人物红军某部的同志;时间从某一天的下战书到越日的下战书;所在长征路上的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事情的因由红军总部决议翻越老山界;事情的经由红军战士怎样战胜难题翻越老山界;结果红军指战员战胜了种种难题胜利翻越老山界。
全文把人物、时间、所在、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都交接清晰了。
2、记叙的顺序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
(1)顺叙即根据事情的发生、生长和了局的顺序写。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举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现实是相反的。
(3)插叙在叙述历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务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睁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接纳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热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凌驾“我”耳闻眼见的规模。
以圈外人的职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一、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按内容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
二、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三、开头的作用1.结构上:①总领全文,统摄全篇;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作铺垫③与结尾相照应(首尾呼应)2.内容上:①点题;②点明主旨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渲染……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3.写法上: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首尾呼应四、结尾的作用1.结构上:①总结全文(上文) ②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
2.内容上:①深化中心,升华主题②点明主旨3.写法上:①总结全文(上文) ②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
③给人遐想的空间,意味悠长。
五、题目:(一)作用1.总结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揭示文章的主旨3.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标题好在哪里?(1)先分析题目的作用(2)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题目的含义1、表面含义(结合内容)2、深层含义(结合主旨)(四)题目换成另一个好不好,为什么?1、题目的作用2、换用的题目不能体现这样的效果记叙顺序1.顺序: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事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基础,使情节完整,结构紧凑;②丰富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人物……性格、品质等。
如《我的叔叔于勒》《杨修之死》4.补叙:①补充交待故事情节,使真相大白,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等。
如《智取生辰纲》四、写作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四、线索: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联缀起来的“依据”,通称线索。
1.以某物为线索:如《背影》―背影,《羚羊木雕》―羚羊木雕。
2.以事件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为明线。
3.以时间为线索:4.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以某人为线索:某人倒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一个次要人物。
6.以感情为线索: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明线),也可以是曲线的(暗线)。
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讨厌、憎恨、崇敬、怀念这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藤野先生》以爱国主义感情为暗线。
怎样找线索?1.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如《背影》《羚羊木雕》2.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如《背影》中,“背影”在文章反复出现了四次。
3.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作者感情或态度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文章的线索。
如《阿长与<山海经>》八、人称的好处(作用)(一)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1.使文章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
(“我”是次要人物)(二)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便于情感交流(三)使用第三人称的好处: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九、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步骤:表面意思是……深层意思是……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1.先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本身(表层)含义:词语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
句子先找准关键词并分析。
2.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深层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方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
(3.最后分析表达了人物……心理、感情、态度、评价)十、赏析语言: 角度+分析+情感赏析语言时,先找准角度,再加以分析,最后可加上其中体现的感情。
角度: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词语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表达方式,富有哲理,句式整变换(骈散句结合,长短句交错,多用四字短语),口语与书面语巧妙结合……十一、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性格+身份XX是一个……的YY.十二、语言特色1.语言朴实(质朴)自然,但饱含深情,易打动读者的心。
如《背影》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感染力。
3.语言尖锐、泼辣,充满嘲讽意味。
4.语言幽默,诙谐风趣。
5.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口语色彩浓重。
6.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十三、写作手法1.以小见大:如《散步》通过记叙一家三代散步的小故事,表现尊老爱幼的重大主题。
2.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如《春》《小石潭记》。
3.托物言志:如《陋室铭》中托陋室之物,言陋室不陋,言高洁傲岸之志。
4.借物喻人:先情感丰富地描写“物”,再通过联想颂“人”;对“物”写得多而细,对“人”则点出、点到为止。
写作的方向向着写人的方向发展,写“物”的目的是为了褒贬与“物”有类似特点的人。
5.衬托(侧面烘托):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
(1)用其他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用“我”来反衬菲利普夫妇。
再如《爱莲说》中用菊花的隐逸(正衬)、牡丹的富贵(反衬)来衬托莲的高贵品质。
(2)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沉寂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索、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6.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7.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喻指具有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海燕》8.描写景物的角度:善于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描绘:如《春》9.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写静)10.表达方式: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11.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特点/性格/形象。
如《芦花荡》12.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点名中心)或开门见山13.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如《故乡》14.联想和想像: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别一事物,“联想”出来的另一事物往往都是实际存在的。
想像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想像出新的形象。
“想像”出来的另一事物,往往都是虚幻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
15.烘托:先从侧面进行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范进中举》一文对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就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疯态场面的热闹,烘托了范进中疯的厉害与疯劲之大。
16.埋下伏笔: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为下文埋下伏笔的多是一些细节的东西或是具体的物件。
17.设置悬念:正面设置疑团而不立即予以解答,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一再使用悬念,引人入胜。
18.虚实结合19.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或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2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21.运用修辞手法:(1)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形象,表达了……感情。
(2)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形象,表达了……感情。
(3)排比:突出强调……,强烈表达……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更有感染力、说服力,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
(4)夸张:突出人或物的……特征,强烈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5)反复:突出强调……,强烈表达……感情,富于感染力。
(6)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启发思考,使文势波澜起伏有变化(内容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结构上)。
(7)反问:突出强调……,强烈表达……,加强语气,更有感染力。
(8)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给人以美感。
十四、概括主旨(主要内容)通过写……内容,表达了作者……感情,告诉我们……道理/给我们……启示。
小说一、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1.语言、动作、外貌(肖像)、心理、神态、细节等描写。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概括介绍、形象描绘(详写、略写)4.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态度(二)概括故事情节:谁?做了什么事?有什么影响/结果/意义?(三)理清故事情节:1.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四个部分。
看是否要求划分具体的段落。
2.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现……性格/身份/地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待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
2.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身份,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二、题目的含义:1.表层含义(结合课文内容)2.深层含义(结合小说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