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莲都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经济学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国外研究动态从理论发展进程看,收入分配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遵循马歇尔的思路,以研究要素分配为主,50年代之后研究重点转向了以基尼系数为核心的个人或家庭分配问题,研究方法倾向帕累托分析。
按时期特征分,收入分配理论包括:以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以瓦尔拉斯、克拉克、马歇尔等为代表的新古典时期收入分配理论,以及后凯恩斯学派、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等。
1933年美国颁布《农业调整法》,1962年欧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运用目标价格、营销差价补贴、保护价收购等手段来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
日本则主要通过成本加收入补偿、最低价格保证、价格平准基金等一系列制度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970年韩国针对工农发展失衡状况,启动“新村运动”来强调农村综合发展[1]。
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Sen,A.K.,1992)等人对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的福利水平和差距提出疑问[2]。
刘易斯(A.Lewis)指出,在二元经济中维持生计部门的收入与资本主义部的工资水平会有较大的差距[3]。
在内生性研究模型的应用中,卢卡斯运用微观化的个量分析方法,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引入索洛模型,视其为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一增长的动力形式[4]。
西方学者认为“三农”问题的直接根源就是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向城市倾斜的问题比较严重,再加上农村居民收入的基数小、起点低,农村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5]。
(二)国内研究动态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收入分配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及实际部门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成为我国经济学研究领域广大学者研究的重点题目。
从现今已有的学术研究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定的收入差距拉大,可以实现先富带后富,然而过度拉大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丽水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结构的描述性分析

丽水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结构的描述性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与矛盾。
如内需不足,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
丽水虽然隶属于东部地区的浙江省,却也是该省经济发展最为滞后的一带,该地区农村居民占据总人口的65%,其农民消费问题尤为突出。
为此,文章简单地回顾了相关的居民消费理论,再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近年来丽水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的变化状况。
以2011年丽水地区9个县(市)1800户农村居民委样本,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消费行为的数量关系,提出了目前丽水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丽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边际消费倾向一、引言(一)选题背景首先,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一直是大家很关心地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农村总体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一难题仍然没有被攻克。
相对应的,具体反映到消费层面上,就表现为城市和农村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上仍存在巨大差异,消费市场的总体发展状况也仍处于“消费不旺,启而不动”的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已逐步向以买方为主导的市场转变,且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我国的出口疲软,投资受抑,这也就更突显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中“消费”的重要性,而作为消费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自然更应得到重视。
因此,本文选择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浙江省丽水市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消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关原理,试图研究其消费的变化情况及背后的原因,希望能为当地的发展尽一份力。
(二)选题意义(1)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能提高居民的消费质量。
(2)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有利于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宏观消费状况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角度来看,由2002年的3475.78元提高到2011年的7809元,净增4333.22元。
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经济学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整体上在不断提高,然而在实现共同富裕、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其中以“贫富分化日益突出”最为严峻。
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连续多年超过0.4的警戒位,财富分配也越来越向少数人倾斜。
国家统计局指出,就城乡差距看,2003年以来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持续保持在3.2倍左右[1]。
城乡收入差距要是长期处在这样一个高位将使爆发社会动乱和政治动荡的潜在可能性增大。
国家为了促使社会安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拉动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浙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
然而在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十五”期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就由2000年的2.18:1扩大到2005年的2.44:1。
1978年以来,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阶段性波动特点,每一时期的表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的影响。
在浙江省内部各地区的城乡差异又表现为地区性,受到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的影响。
从总体来说,浙东北的经济远比浙西北发达,收入差距远远低于浙西北。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些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重视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可能会带来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潜在危害,那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平安浙江”、“和谐浙江”将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意义重大。
当然,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若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对全国来说也是相当有参考意义的。
本人大量查阅、浏览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近年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依然热情不减,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本文写作提供素材。
本人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同时,结合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情况加上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对问题进行探讨,希望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浙江山区26县居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新农村2024.2加快推进浙江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居民收入实现富民的关键举措。
针对当前地区间收入差距绝对量扩大问题,通过调研分析、数据测算,梳理形成山区26县居民收入总体情况,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打造山区特色产业、加快提升山区县城承载力、深入推进山海协作、持续壮大山区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挖掘26县发展潜力、动力、创新力,加快打造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
1.总体情况近年来,山区26县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省内其他地区,但存在两者绝对值差距不断拉大现象。
一是山区26县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
2021、2022年山区26县居民收入分别为42139元和44560元,增速分别达10.9%、5.7%,比全省平均9.8%、4.8%高1.1个和0.9个百分点。
二是山区26县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绝对差距不断拉大。
差距从2019年的13869元扩大到15752元。
三是山区26县居民收入高于全国水平。
2021年、2022年,山区26县居民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0、1.21倍,连续两年高于全国排名第7的福建省平均40659、43118元。
2.原因分析近年来,山区26县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差距不断拉大,其主要是受发展基础影响。
以2022年为例,当年全省居民收入为60302元,较2021年增长4.8%。
山区26县居民如果要缩小与全省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差距,理论上2022年、2021年增速至少要达到6.6%、13.5%,高于实际增速。
山区26县发展基础薄弱的原因,既有客观条件制约,也有主观因素影响。
大部分山区县区位条件、产业发展等方面基础较差,且有11个山区县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整体发展受负面清单限制。
部分山区县在富民增收方面实招硬招不多,没有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切口,内生动力有待强化。
3.目标设定缩小全省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首先要正视差距客观存在的同时,分层分类科学合理制定发展目标。
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扩中提低”行动。
莲都区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规划20132017年

莲都区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规划(2013-2017年)莲都区扶贫办二〇一四年十二月目录一、前言 (1)二、基本情况 (4)(一)莲都区情概况 (4)(二)近年来莲都区扶贫工作概况 (5)(三)莲都区低收入农户现状 (7)(四)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 (13)(五)低收入农户帮扶需求 (14)三、规划范围、实施对象和期限 (19)(一)规划范围 (19)(二)实施对象 (19)(三)实施期限 (19)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9)(一)指导思想 (19)(二)基本原则 (20)(三)主要目标 (21)五、主要任务 (23)(一)实施“产业开发帮扶工程” (23)(二)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 (25)(三)实施“农民异地搬迁工程” (27)(四)实施“社会救助保障工程” (28)(五)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29)六、主要举措 (31)(一)实施“金融服务支持行动” (31)(二)实施“区域特别扶持行动” (32)(三)实施“山海协作助推行动” (32)(四)实施“社会帮扶关爱行动” (32)(五)实施“改革创新促进行动” (34)七、投入产出估算、资金筹措渠道 (35)(一)投入产出估算 (35)(二)资金筹措渠道 (36)八、效益分析 (37)(一)经济效益 (37)(二)生态效益 (37)(三)社会效益 (37)九、保障措施 (38)(一)强化组织领导 (38)(二)明确工作职责 (39)(三)加大要素投入 (39)(四)完善工作管理 (40)(五)加强工作考核 (40)(六)增强舆论宣传。
(40)附表1:莲都区2013年低收入农户汇总表 (41)附表2:莲都区扶贫重点村名单表 (42)附表3:莲都区扶贫重点村结对帮扶安排表 (43)附表4:莲都区产业化发展规划(2013-2017年) (49)附表5:莲都区来料加工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年) (50)附表6:莲都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规划(2013-2017年) (51)附表7:莲都区培训及劳动力转移规划(2013-2017年) (52)附表8:莲都区异地搬迁规划年度计划表(2013-2017年) (53)附表9:莲都区2013-2017年异地搬迁规划汇总表 (54)附表10:农业主导产业投入产出估算表(2013-2017年) (55)附表11:农民培训工程投入产出估算表(2013-2017年) (56)附表12:莲都区2013-2017年异地搬迁规划土地及资金需求表 (57)莲都区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规划(2013-2017年)一、前言长期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有力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欠发达地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欠发达地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作者:吴丽仙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11期吴丽仙(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富岭街道办事处浙江丽水 323000)摘要:村集体经济收入是乡村修路、修渠、美化乡村环境等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资金来源。
我国在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经济收入普遍减少,村级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探讨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11个行政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状况为例,分析了村干部、收入渠道、奖罚机制等影响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村集体经济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232-02丽水市地处浙西南地区,全市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8.42%,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
相比浙江省的其他地区,丽水市总体经济水平发展水平偏低,农民收入也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据统计,2012年丽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855元,约为全省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85%,属于浙江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而位于浙江省丽水南城规划区的11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其中14个畲族自然村),是“处州白莲”、干水果、蔬菜的重要产地,辖区内有100个村民小组,4299户,统计人口数约为10564人,其中农业人口占到97.5%。
1 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情况分析近年来,上述11个行政村大力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休闲旅游和劳务输出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生活明显改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势态,但总体而言,除个别村庄外,多数村庄的集体经济收入水平仍然很低。
总体来看,2009年至2012年是这些村集体经济收入快速增长的时期,年均增收幅度高达53.45%。
2012年11个行政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7.75万元,同比2009年增长了2.5倍多(见图1)。
丽水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情况总结及下步工作思路

丽水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情况总结及下步工作思路第一篇:丽水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情况总结及下步工作思路丽水市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情况总结及下步工作思路一、工作回顾2013年以来,按照省扶贫办统一工作部署,对全市2012年度家庭人均纯收入5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26.12万户61.64万人进行扶持,在建设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为载体,不断完善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全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5年,全市所有县(市、区)如期实现“消除4600、摘帽欠发达”;2016年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帮扶长效机制,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9550元,同比增长19.5%,增幅列全省第一;除低保户外,80.2%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
主要做法有:(一)建立精准帮扶长效机制。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巩固“消除4600”成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市扶贫办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6次深入扶贫重点村专题调研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协同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多次研究扶贫济困的有效对接问题。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扶贫办起草了《关于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帮扶长效机制的通知》(丽委办发— 1—…2016‟70)以并以市“两办”的名义下发,《通知》明确了帮扶对象为农村特困户、农村低保户、农村低保边缘户(低保线150%以下)、农村支出型贫困家庭和“原4600元以下”动态管理对象等五类农村困难家庭及人员,通过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开发带动和社会扶贫帮扶,切实保障农村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住房安全、基本医疗、子女教育和持续增收。
(二)深化农民异地搬迁。
四年来,全市投入资金43亿元,新(续)建安臵小区(点)63个,实现农民异地搬迁2.3万户7.4万人,其中实现整村搬迁446村9319户27280人,占总搬迁人数的36.7%。
深入开展“美丽新家园”创建工作,提升农民异地搬迁安臵点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累计创建莲都区月山小区等15个市级美丽新家园。
浙江省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浙江省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序言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旨在运用严谨的数据分析,以更为客观、真实的角度,对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剖析和阐述。
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同时围绕关键指标即土地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对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需注明出处。
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可以帮助投资决策者效益最大化,是了解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参考渠道。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数据客观、精准。
目录第一节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 (1)第二节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指标分析 (3)一、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现状统计 (3)二、全省土地面积现状统计 (3)三、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比重统计 (3)四、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省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同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分析 (7)一、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 (7)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分析 (7)三、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统计分析.7四、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图表目录表1: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表 (1)表2: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3:全省土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4: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比重统计表 (3)表5: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4)表6: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省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同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表 (7)表12: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统计表 (7)表13: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18)统计表 (8)表14: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第一节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表第二节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指标分析一、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现状统计表2: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现状统计表二、全省土地面积现状统计表3:全省土地面积现状统计表三、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表4: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比重统计表四、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表5: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五、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6: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省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表7:全省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七、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8: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同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9:丽水市市区土地面积同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三节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分析一、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表10: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表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分析表11: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表三、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统计分析表12: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元)占总值比重四、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表13: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18)统计表五、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表14: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表15: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18)统计表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表16: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17:丽水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水市莲都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关键词:经济增长;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一、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1983年以来,莲都区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但城镇居民收入绝对增长量明显高于农村。
198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0元。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8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41元。
城乡收入比是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尺度。
1983到1994年城乡收入比呈逐年扩大趋势,1994年扩大到了3.2:1。
自1995年开始,差距又开始逐渐减少,截至到2000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但2001年之后差距又开始扩大,截至到2005年底,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3:1,并持续到2007年底。
而从2008年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呈逐年下降趋势,截止2012年,收入差距缩小到2.6:1。
1983年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9元增至28087元,年均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00元增至10841元,年均增长13.2%。
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略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趋势基本相同。
但就各个阶段来看,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有高有低。
其中,1994年,城镇收入比农村收入增幅高出37.7个百分点,1996年,农村收入比城镇收入增幅高出15.2个百分点。
2001到2007年,城乡收入增幅差距逐年减少,从9.9个百分点降到0.3个百分点。
从2008年起,农村收
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收入增幅。
二、从收入来源角度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一)莲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分析
莲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83年的499元增加到2012年的28087元,29年间增长了55.3倍,年均增长14.9%。
工资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总收入中占主导地位:从绝对量上看,从2003年的8137元增长到2012年的17297元,9年间增长1.1倍左右,年均增长8.7%;从相对量上看,它一直占莲都城镇居民总收入的51%以上,尽管近年来略有下降,但仍是城镇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转移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总收入中排第二位:从绝对量上看,从2003年的2890元增加到2012年的9549元,9年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4.2%;从相对量上看,比重一直在16.8%-32.6%之间浮动。
经营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总收入中排第三位:从绝对量上看,从2003年的1059元增长到2012年的3013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2.3%;从相对量上看,经营性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财产性收入的绝对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657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1049元,增长59.7%,年均增长了5.3 %;从相对量上看,财产性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重最低。
(二)莲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分析
莲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3年的300元增长到2012年的
10841元。
29年间增长35.1倍,年均增长13.2%。
与莲都城镇居民收入不同,经营性收入在莲都农村居民纯收入中占主导地位:从绝对量上看,从2003年的2526元增长到2012年的4948元,年均增长7.8 %;从相对量上看,它一直占莲都农村居民纯收入的50%左右,尽管其比重从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4年67.0%下降到2012年45.6%),但截至2012年,它仍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5.6%,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工资性收入在莲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排第二位:从绝对量上看,工资性收入从2003年的697元增长到2012年的4364元,9年间增长了5.3倍,年均增长22.6%;与经营性收入不同的是,其相对水平随着绝对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由2003年的18%增加到40%。
莲都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相对量上都无法与城镇居民相比。
从绝对量上看,2007年以前,莲都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都在200元以下。
从2003年的81元增长到2012年的804元,增长了8.9倍,年均增长29.0%;从相对量上看,它在莲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莲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绝对量总体呈低速上升趋势。
从2003年的538元增长到2012年的729元,年均增长3.4%;从相对量上看,它在莲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比重基本稳定,从2004 -2011年始终保持在7%- 8%之间。
(三)莲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结构分析
从2003-2012年莲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分析来看,由
于莲都城乡居民收入来源不同,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的贡献不同:
1.工资性收入
莲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率不同:城镇居民为8.7%,农村居民为22.6%。
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影响力及其变动趋势也有较大差异:一方面,工资性收入在莲都城镇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影响力呈下降趋势,但2012年比重仍高达56.0%,是城镇居民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收入;另一方面,它是莲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其比重和影响力呈逐年递增态势,2012年比重达40.3%.对农村居民纯收入的贡献逐年提高。
2.经营性收入
莲都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7.8 %)远低于城镇居民(12.3%)。
经营性收入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2012年比重仍达45.6%,是莲都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它在城镇居民收入中是第三大收入来源,其比重呈上升趋势,2012年比重达9.7%,对莲都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在逐步提高。
3.财产性收入
莲都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5.3%,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速为3.4%。
它们对城乡居民收入的贡献都比较小,其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基本维持在7%-8%之间,在城镇居民收入中的比重更低,基本维持在4%左右。
4.转移性收入
莲都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远大于城镇居民
(29.0%>14.2%)。
转移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对莲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比重基本维持在22%左右;另一方面,它虽然在莲都农村居民纯收入中位列第三,但其作用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无法与城镇居民相比,2007年以前,莲都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一直在200元以下,2012年也仅为80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