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故事-国家与玫瑰

合集下载

各国国花的花语个个国家的国花

各国国花的花语个个国家的国花

各国国花的花语:个个国家的国花中国国花--牡丹牡丹花的花型宽厚,被称为百花之王,寓意着圆满、浓情、雍华富贵。

鲜艳的牡丹,娇艳的盛开,象征着生命的期待,淡淡的爱和用心的付出。

牡丹花叶象征着一类人,他们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牡丹的国色天香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颂赞不己。

壮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有记载,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术己有很大的开展。

在唐朝,牡丹更是艳压群芳,被誉为“花王”。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这里的长安花,就是牡丹。

明朝迁都北京,在极乐寺内遍植牡丹。

清朝时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欣赏牡丹,题匾曰:“国花寺”,可见远在清朝,壮丹就己戴上国花的桂冠。

英国国花--玫瑰玫瑰花花语:热情、热爱着您我爱你、热恋, 希望与你泛起激情的爱于蔷薇、月季、玫瑰这三种花来说,人们总把它搞混,它们虽同科同属,但却并不完全一样,但人们似乎比拟偏爱玫瑰这个词,所以把这三种花统称为玫瑰了。

在英国及欧美许多国家,都把玫瑰(月季)定为国花,以表示亲爱,又因茎上有刺,表示严肃。

基督教中,相传耶稣被出卖后,被钉在十字架上,鲜血滴在泥土中,十字架下便生长出玫瑰花。

红玫瑰象征了爱情,这可能是世界通用的花语。

相传爱神为了救她的情人,跑得太匆忙,玫瑰的刺划破了她的手脚,鲜血染红了玫瑰花。

红玫瑰因此成了爱情的信物。

俄罗斯国花--向日葵向日葵花语:光明和希望前苏联人民热爱向日葵,并将它定为国花。

如今俄罗斯把国花仍定为向日葵“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合人带来美妙希望之花,它全身是宝,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

关于向日葵,历史上有一美妙传说。

古代有一位农夫女儿名叫明姑,她憨厚老实,长得俊俏,却被后娘“女霸王” 视为眼中钉,受到百般欺侮虐待。

一次,因一件小事,顶撞了后娘一句,惹怒了后娘,使用皮鞭抽打她,可一下失手打到了前来劝解的亲生女儿身上,这时后娘又气又恨,夜里趁明姑娘熟睡之际挖掉了她的眼睛。

玫瑰公主童话故事5篇

玫瑰公主童话故事5篇

玫瑰公主童话故事5篇玫瑰公主童话故事篇一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和王后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公主,她有着一头玫瑰色的头发国王和王后给她取了一个很高贵的名字叫玫瑰,国王和王后希望玫瑰色可以给她带来好运。

有一天这个国家发生了战争,国王和王后都去世了,只剩下玫瑰公主一个人,他难过的离开了她的国家走了很久遇见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问她:“你是不是又饿又累呀孩子?走,婆婆家有松软的床,还有热腾腾的面条。

”玫瑰公主说:“谢谢您婆婆您可真是一个善良好人。

”他们走了一会就到了老婆婆的家中,玫瑰公主一进门就感觉阴森森的,感觉很恐怖的样子,还有一只乌鸦全身黑不溜秋的,宛如穿着一件黑大衣。

它的叫声很吓人。

玫瑰公主赶紧往外跑,可是门已经锁住了,原来这个老婆婆是一个老巫婆,老巫婆施了一个法术,她把玫瑰公主变成了一件玫瑰色的大衣,老巫婆可喜欢这件大衣了。

没日没夜的穿着这件大衣。

过了很久老巫婆在其他国家干了一件坏事,这个国家的王子殿下一直追到老巫婆家门口,他们经过了很久的打斗王子终于把老巫婆消灭了,那件玫瑰色的大衣也慢慢的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公主,王子看到后很吃惊,公主说:“是你救了我吗?”王子说:“大衣怎么能变成一位公主呢?”公主很伤心的把他变成大衣的前前后后告诉给了王子,王子很同情公主,就把公主带回了自己的国家最后成为了王子的妻子。

这个童话故事告诉了我们看人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随便相信陌生人。

玫瑰公主童话故事篇二从前有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它生长在一个小溪旁。

一天,一个国王带着他心爱的小公主来到了小溪旁,小公主想去看小溪里的鱼时却看见了一朵红色的玫瑰花,小公主非常的高兴,一眼就喜欢上了那朵玫瑰花,就赶紧去摘。

突然却听到玫瑰花急切的声音说道:“别摘我”。

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可吓坏了小公主。

正在公主害怕不知所措的时候,玫瑰花却又说:“别怕,我不会伤害你的。

”小公主听了慢慢的说:“我很喜欢你,我可以邀请你去我的王宫做客吗?”玫瑰花开心地说:“可以呀”。

阅读与作文:国家与玫瑰

阅读与作文:国家与玫瑰

阅读与作文:国家与玫瑰国家与玫瑰熊培云【导读:回望人类历史,千百年来,我们守望的不只是爱,还有生活】一个冬日,雨水绵绵,我去布雷斯特的FNAC买回一张《小王子》的法语磁带,一路上边走边听,听到我熟悉的那段文字时,不禁停了下来,泪水夺眶而出。

如果一个人爱上了亿万颗星星中的一朵花,他望望星空就觉得幸福。

他对自己说:“我的花在那儿……”但是,如果羊把它吃了,对他来说,所有的星星都像忽地熄灭了……你须寻得你所爱,并且为之守望。

这是我初读《小王子》时的感动,至今未息。

而且,这种爱并不止于男女之情,也包括我对文字与思想之热爱。

我曾经和删除我文章中的好句子的总编辑说,如果你删除文章里我最想表达的那句话,我之所爱,这就像羊把小王子的玫瑰吃掉了一样,对于我来说,这篇文章里所有的字在你的报纸上都忽地熄灭了。

回望人类历史,千百年来,我们守望的不只是爱,还有生活。

当政治横行无忌,夺走我之所爱,夺走我之生活,那些被人高歌的伟大事业同样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忽地熄灭了。

尽管历史充满残酷,但它又是那么丰饶多情。

关于爱与生活,本文不作长篇大论,只讲两个与之相关的小故事,一个发生在古代,一个发生在现代,却有着共同的主题。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古罗马时期。

据说当年的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讷时,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芳心”,他们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

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讷。

难怪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讷征服罗马帝国”。

生活,让战争走开,让帝国坍塌。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巴黎玫瑰”的。

1942年5月,据说,当德军进驻巴黎时,卖花姑娘洛希亚看到平时生意兴隆的花店竟然没有一个人来买花,她心里十分难受,不是担心凋敝的生意,而是沦落的生活。

于是,她将店里所有的玫瑰花和她从别人店里买来的玫瑰花一起打包,送给左邻右舍。

洛希亚的行为感动了大家,第二天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

玫瑰与卷心菜

玫瑰与卷心菜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作家鲁文·达里奥讲过一个寓言:伊甸园里,有一株美丽的玫瑰,有一个魔鬼对她说:“你的确很美。

不过……你没有用。

你看看为生灵提供食物的大树——玫瑰啊,美丽是不够的……”于是玫瑰像夏娃一样受了诱惑——想变得有用。

她去请求上帝:“您能把我变得有用吗?”上帝回答道:“如你所愿,我的孩子。

”就这样,世界上有了第一颗卷心菜。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分析】整体情节:玫瑰改变成为卷心菜态度1:赞成玫瑰的改变观点1:卷心菜意味着其价值被社会所承认所接受。

个人只有在被需要中才能寻找自我,完成自我。

观点2:卷心菜意味着牺牲与奉献,个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实现。

个人只有面向他人与社会献出自己,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完成自我生命的更高道德的意义上的超越。

态度2:反对玫瑰的改变观点1:本自华贵,何须庸人自扰。

观点2:坚持自我,才能成就自我。

态度3:改变无所谓对错,改变本身即生命常态观点1:就像蚕的由卵而虫,蝴蝶的由蛹化蝶一样,改变本身即是生命自我实现的常态。

不必害怕改变,因为改变即是为了寻找、为了实现、为了升华。

观点2:由玫瑰到卷心菜的改变本身,即意味着生命由:封闭的、内向的、自我的、小众的华贵到开放的、外向的、社会的、大众的朴素转变过程。

这一个改变的过程正是每个个体生命最大的生命寓言:每个人都必须走出自我,走向社会;在参与到社会的奉献过程中,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

态度4:改变本身即是错误观点1:改变意味着自我价值的认识与定位的迷误。

改变会导致自我的迷失和价值的矮化。

关键情节:“审美”与“实用”象征义理解:“玫瑰”象征着审美的、精神的、价值的、生命的、出世的、彼岸的意味;而“卷心菜”象征着实用的、物质的、价格的、生活的、入世的、此岸的意味。

“玫瑰”象征着自我的、内向的、小众的意味;“卷心菜”象征着社会的、外向的、大众的意味。

世界各国国花及花语

世界各国国花及花语
鸢尾花的图案。二说“是宗教上的象征”。根据基督教的
教义,上帝虽然只有一个,但却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 一体。公元1376年,法国国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
把原有国徽图案上的鸢尾花改为三枚花瓣,代表着圣父、
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三说“法国人民用鸢尾花表示光明 和自由,象征民族纯洁、庄严和光明磊落”。
有两个花块,像两只“金眼” ,象征着高瞻远瞩,它的茎 向上升,象征着发达,兴旺 。它的花一般会一朵谢落 一朵开,这样开花的方式 象征着新加坡国家民族的 命脉源远流长。
• 花语
• 卓锦万代兰原名胡姬花,是东南亚对兰花 的通称。它象征着卓越锦绣,万代不朽。 卓锦万代兰是一位西班牙的园艺师艾飞丝 卓锦,在自己的花园里,将胡姬花培育出 的新品种。1981年,新加坡文化部宣布将 其定为新加坡国花。
• 花语 • 新鲜的恋情,微妙的美。
• 尼泊尔——杜鹃花(Azaleas)
• 杜鹃花在尼泊尔称做“拉里格拉斯”。由于尼泊尔境内有 许多野生的杜鹃花,万紫千红的花姿随处可见,自然而然, 她的国民便对杜鹃产生
• 特殊的喜好和感情,因 • 此杜鹃花就顺理成章的 • 成为她的国花了。尼泊 • 尔人把杜鹃花视为美好 • 的象征、吉祥的预兆, • 并经常把它们绘制在一 • 些装饰物上以及国徽上。
• 新西兰——桫椤(Cyathea) • 在毛利人的传说之中,桫椤原本是在海洋里居住的,其后
被邀请来到新西兰的森林里生活,就是为着指引毛利族的 人民,作用和意义都非常
• 重大。从前的毛利猎人和 • 战士都是靠桫椤的银闪闪 • 的树叶背面来认路回家的。 • 因为,只要将其叶子翻过 • 来,银色的一面便会反射 • 星月的光辉,照亮穿越森 • 林的路径。
• 挪威——欧石楠(Europe heather) • 俗名苏格兰石楠,有一个美丽的译名——艾莉卡。 • 它在冰封的荒原倔强 • 地生长,漫山遍野, • 从不凋萎,在万物枯 • 槁的极地冰原,为驯 • 鹿们带来冽冽严冬里 • 温馨的食粮。但欧石 • 楠树丛的原意就是荒 • 野。

生命与和平相爱

生命与和平相爱

侃侃而谈( kǎn ) 娴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xián )
四件事:
1、阅读中文长篇小说 2、流利的普通话 3、通过美国汉语水平高等级考试 4、还掌握了多门外语
故事欣赏
为了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在每一个 犹太人的家庭中,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 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 然后小孩则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 式的用意不言而喻———让孩子从小就知 道书本是甜的,读书会对人生大有裨益。 犹太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孩子灌输这样的 道理:生命有结束的时刻,读书求知却永 无止境。
一个家庭良好的氛围和教 育能够造就一个杰出的人才; 一个民族的 民族精神 可 以造就这个民族众多的杰出人 才。
拓展迁移
自1901年开始,诺贝尔文学奖已 走过百余年的历史,共有99位作家榜 上有名,而犹太裔作家就有11位,占 十分之一强。而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中 国,却走在了后面。结合本文,说说 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我们该更新 一些什么观念?
马克思
爱因斯坦
历经苦难的民族
公元前10世纪左右,长期以游牧为生的希伯来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 -犹太王国,定都耶路撒冷。然而,在此后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这个并不强 大的国家却先后遭受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的侵略和统治。公元 135年,犹太人反对罗马帝国的起义失败后,被赶出了自己祖辈生息繁衍的土地, 开始了漫长的流浪历程。 中世纪是犹太人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八次十字军东征,犹太人成为最惨重 的牺牲品。到15世纪末,犹太人从整个西欧被赶了出去,只有在德国和意大利的 一些地方尚保留有一些犹太居住区。 19世纪下半期,在欧洲又出现了一股新的极端种族主义的反犹狂潮。在俄国, 犹太人受到大规模的镇压和屠杀,约100多万俄国犹太人被迫背井离乡,投奔美 国,形成了犹太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浪潮。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犹太人再次遭到希特勒纳粹的洗劫,给饱经忧患的犹太 民族带来一场灭顶之灾。大约占当时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犹太人成为纳粹种族主义 学说的牺牲品,更有600万人丧生在希特勒党徒的铁蹄下,其惨状真正令人发指。 犹太民族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里,尽管遭受了种种歧视和侮辱,尽管经历多少磨难, 但犹太人始终不屈不挠地同命运抗争,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正是这些苦难的经 历,锻造了这个民族无比坚强的意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以笑声净化忧伤的生 活态度,这些性格特点,促使犹太人在精神文化、经济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人们把这种不屈的民族意志称为“犹太人意识”。

读书报告《自由在高处》

读书报告《自由在高处》

自由在高处,幸福在低处——读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所想接触这本书是因为响应学校假期读书活动的号召。

自从毕业以来,已经好久没认真的读过一本书了,有时候想想自己的放纵,真有点不好意思。

学校的读书活动终于促使我下定决心好好的读一本书。

其实刚开始我从书店买回来的是熊培云的另一本著作《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被腰封上震撼人眼球的介绍吸引,可买回家之后和它对战了一个星期,我终于缴械投降了。

反而是书中提到的另外一本书《自由在高处》引起了我的兴趣,所以我一咬牙又到书店去了,反正学校给报销。

对于本书的作者,我也不是很了解,我到百度上搜过他的简历。

熊培云 1973年生,祖籍江西。

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

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

思想国网站创始人。

过去与现在与熊培云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驻欧洲记者(主笔);《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我看书有一个毛病,就是在打开之前先把书的封皮封底封二封三什么的仔细看一遍,在看到封底时,读到了这样一句话:“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

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这一句颇有些“山不过来,我便过去”味道的话瞬间在我心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于是觉得很应该来看看这本书了。

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面包与玫瑰,自救与自由以及演讲与独白。

第一部分:面包与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而玫瑰代表较高的生活质量。

面包和玫瑰都要有,并且,我们不能因为失去面包而认为不必再追求玫瑰,作者想要强调的是没有面包就要寻找面包,以积极的心态去找寻面包,而不是失望甚至一味地绝望。

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则是本书的方向和重点。

在一个国家,国家整体是自由的未必每个个体都是自由的,而如果每个个体自由了,意味着整个国家自由了。

世界经济史第四章商业革命

世界经济史第四章商业革命

封 建 制 度
政治经济 领域
采邑制为基础 的封建等级制
领主与封臣是一种 责任与义务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 领地分封制
领地不具备 “民族性”,
1492年 欧洲——美洲
洪都拉斯
麦 哲 伦
菲律宾 麦哲伦死亡之地
西班牙 塞维利亚
麦哲伦海峡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哥伦布航线
迪亚士航线
麦哲伦航线
达•伽马航线
四、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或意义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影 响
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 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 体。 殖民掠夺之路: 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最终 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思想震撼之路: “地圆学说” 冲击了神学理论。
条件
其他支持
专制政府的支持
(一)物质条件:包括物资和资金。 (二)航海技术: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到 欧洲,没有罗盘针的使用,远洋航行简直是不可能的。 (三)造船技术:已出现了新型的快速、舱宽的大船. (四)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
地圆说 星盘 指向标
多桅帆船
客观条件:造船技术的发达,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圆 学说的广为流传,为新航路的 开辟准备了客观条件。
商业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很大——引起了广 泛的物种交流 商业活动在某些方面控制影响着工业的发展
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 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 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 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 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世界历史故事-国家与玫瑰
尽管历史充满残酷,但它又是那么丰饶多情。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古罗马时期。

当年的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讷(今法国博讷)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丰厚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种植葡萄,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

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芳心”。

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讷。

在临终前,他还说:“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巴黎玫瑰”的。

1942年5月,当德军进驻巴黎时,卖花姑娘洛希亚看到平时生意兴隆的花店竟然没有一个人来买花,心里十分难受。

她不是担心凋敝的生意,而是担心大家沦落的生活。

于是,她将店里所有的玫瑰花和她从别人店里买来的玫瑰花一起打包,送给左邻右舍。

洛希亚的行为感动了大家,第二天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

当时法新社记者以《玫瑰花的早晨》报道此事,给了远在伦敦的戴高乐将军和战士们极大鼓舞。

十年后,戴高乐还专门找到了洛希亚,并且将她称为“巴黎的玫瑰”。

这是两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前者,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政治野心。

后一个故事则表明,即使枪炮压倒了玫瑰,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人们一样可以选择站在玫瑰一边。

你可以摧毁我的美好生活,却不能摧毁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

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