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病句辨析的十一个切入点

合集下载

辨析病句的10个切入点

辨析病句的10个切入点
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 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通过老师耐心的教育,终于使我醒悟过来, 我真的错了。
出现在句首的介词常见的有:“通过”、 “经过”、“由于”、“对于”、“为了” 等,而且句中常伴有“使”字出现。
五、句子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
(一)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
5、确定文章论点或题目。 《“要害”见真知 》《技艺价更高》《简易中的最难 》
《“一笔两圈”的奥秘 》《价值背后是汗水》 6、联想平时所学,寻找论据并组织材料。
1、整体阅读,确定材料中的主要描述对象 襁褓中的婴儿及文字信息
2、分析所有描述对象的主次关系,确定主角 相互补充,都是主角
3、分析所写对象的主要特点。 不学走路不去摔跤永远都不会行走,将永远处于襁褓中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亦叫表述不周)
包含正反两方面意义的词语配搭不当,如好坏、高 低、是否、多少等词兼有正反两方面意思,这类词语只 能和含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其它词语搭配,如果只顾一 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会造成判断错误.
错例1: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 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 本任务。

病句辨析的切入点

病句辨析的切入点

病句辨析的切入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病句辨析的切入点》的内容,具体内容:是解决病句的源头。

病句辨析切入点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病句辨析切入点,欢迎阅读1切入点之一:句首由介宾短语引导,审视是否缺主语。

1、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是解决病句的源头。

病句辨析切入点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病句辨析切入点,欢迎阅读1切入点之一:句首由介宾短语引导,审视是否缺主语。

1、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2、在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排除了这十几个隐患,保卫了防洪大堤。

分析:句首介宾短语如"通过......"、"经过......"、"在...中(下)""从...中"等,一般充当状语,表明原因、理由或时间或处所等,它后面没有主语时,就有可能是缺了主语了切入点二:宾语部分较长,可能缺宾语中心语。

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2、你们要尽量完成党交给你们的探听敌人的情况。

提示:在一个句子中,如果宾语部分比较长,要特别注意是否缺宾语中心语。

切入点之三:定语或状语较长,能否与中心语搭配,排序是否恰当。

例:我们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分析:句中的"把我国的教育事业"作谓语"达到"的状语, "达到"不是表处置的动词,"把...事业"与"达到"不搭配,可将"把"改为"使"。

切入点之四:句中有双面词注意前后应一致。

1、能否做到一拼到底,是事业有成的重要条件。

2、对错误的行为不进行严厉的批判,是革命能不能成功的重要一环。

病句辨析的切入点

病句辨析的切入点

病句辨析的切入点病句修改是例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且分值很高。

众多的复习资料都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我只想在此谈几点可操作性的办法。

一、抓两面对一面一般来说,句子前后的内容应是对应的。

例一:加快本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内外投资,建设好基础设施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的一条重要途径。

前面是" 建设好""搞好""办好" ,后面是" 能否" ,搭配不当,应当把" 能否" 去掉。

但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例二:能否考上大学与个人的勤奋程度有关。

其中,前面用了" 能否" 而后面并没有表示两面的词语,因为" 勤奋程度"本身就包含了两面性,所以说,这种表述也是正确的。

二、抓介词(一)、句首出现介词,应考虑是否因此而湮没了主语。

例一、从大量的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察。

(应把" 从""中" 删去。

)(二)在……上在……下中间插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不用谓词性短语。

如:学校在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上,做了不少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改为" 为了改善……条件" )在……中,如果插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则表示该动作行为正在进行。

(三)介词的误用如:对征税机制完善的国度,是没有特殊身份可言的,即便你是炙手可热的权贵,只要你有偷税嫌疑,照样差你没商量。

(" 对" 应改为" 在" )(四)有些介词是成套使用的。

如:当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希腊是现代文明之源,杜兰博士则认为欧洲大多数的发明来自埃及和东方。

(介词" 当" 应改为" 当……时".)还有一些如" 以……为……""从……上""自……以来" 等,都是成套使用的。

病句辨析十一个标志词

病句辨析十一个标志词

• 2009年江西高考第4题a项: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 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 与素。
标志五:否定词或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
• 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在高考当中出现的频率也 是很高,否定词相对容易辨别,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如 “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忘记” 等就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不容易辨析。 • 例如2005年江西高考第6题b项:科学的发展逼得反科学 的人不得不戴上伪科学的的面具来反对科学。(科学的 面具本身就是虚假的,再加上个“伪”,反而把意思说 反了)

• 如2006年江西高考第5题b项: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 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因为连词“和”的作用,容易让人只看到“提高”“水平”的 可行性,却忽视了“培养”“水平”的不可行性。) • 2007年江西高考第5题a项: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 犬、狂犬的决定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严禁在市 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有歧义。即捕杀野犬、狂犬是否被在 禁止之列。另外,“拥护”是指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 示赞成并全力支持。“支持”是指给以鼓励或赞助。“拥护”含 全力支持的意思,所以宜放在支持后,以示递进才妥。)
所以,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句子或并列短语,就 如2006年江西高考第5题c项: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 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 材。(并列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中“球衣、球鞋” 不能算是乒乓器材)
• 2008年江西高考第5题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 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 权利。(“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并列不当,这三个 概念的范围有交叉。)

辨析病句的10个切入点共16页文档

辨析病句的10个切入点共16页文档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6
辨析病句的10个切入点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高考语文病句辨析的二十二个切入点

高考语文病句辨析的二十二个切入点

• 十一、看助词 • 常见的助词是“的”“了”,使用助词 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不合逻辑、漏用, 使句意不明。 • 35.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 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 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 36.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 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 十二、长宾语 • 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 37.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 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 员技术培训班。 • 38.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 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 暴造成的损失。 • 39.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 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 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 爱的乡音。
• 六、看否定词 • 是多重否定造成表意相反、否定词和反问句连 用造成表意相反、否定词和带有否定意义的动 词连用造成表意相反、位置不当 • 19.其实,只要部分观众适应了字幕版的放映 方式,根本就没有必要不因为配音这一环节而 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消耗。 • 20.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 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 21.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 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 22.这所学校把学雷锋活动没有放在口头宣传 上,而是强调“学雷锋要见行动”,因此效果 很好。
• 二十二、多义词 • ㈠.当句中出现一些可以作几种意思 理解的多义词或多义短语时,要特 别注意是否有歧义。 • 58.这个粮库的大米保管没问题。 • 59.门没有锁。 • 房产权一事已告徐×× 。 • 这个人好说话。 • 课桌一边坐着一个孩子。
• ㈡这种多义理解在短语中常常是兼 类现象引起的歧义。 • 60.我要炒肉丝。 • 61.躺在床上没多久,他就想起来了。 • 发、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 意不明 • 12.党的指示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社 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 • 13.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 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都被 挂在走廊两边的墙壁上。 • 14.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 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 字不规范的现象。

辨析病句十大切入点

辨析病句十大切入点
“针对”缺少宾语,在“攀升”的后面加上“状 3、鸦况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比较 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04春招)
“对于”造成主客体的倒置,“学生”对于“中国近代
二、 关注介词
方法探究:
一、看。就是看到句中的介词,如“由、由于”
“经过”“通过”“对于”“当… ” “在…” “正…”
反馈检测:
2、下列句子中,无语病的一句是( D )。 A、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
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 成部分。
B、对认知奥秘的新认识,不但可能带来教育科 学的革命,而且将开启信息技术新的变革。
C、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 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辨识病句的十大切入点:
一、留意并列的短语和句子 二、留意介词 三、关注关联词语 四、留意指代性的词语 五、留意否定性的词语 六、留意两面性的词语 七、留意程度副词 八、留意句中的“是”字 九、留意句中的特殊短语 十、关注数量短语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养成关注并列短语、介词,关联词 的意识。
二、掌握并列短语、介词,关联词造成 语病的辨析方法
3、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 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 品。(07湖北)
“水产品”包括“鱼虾、甲鱼、牛蛙” , 造成并列失当
一、 关注并列短语
考题引路:
请指出下列各句的毛病:
4、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05年黑吉桂蒙)
马上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它常常造成语病。
二、判。判就是判定它造成了什么错误,一般说
来介词常造成三种错误。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之病句突破 病句歧义诊断的十个切入点素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之病句突破 病句歧义诊断的十个切入点素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之病句突破病句歧义诊断的十个切入点素材多年来,歧义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看一个句子有没有歧义,需要从多个切入点去诊断。

这里介绍诊断的十个切入点,以求给大家以帮助。

一、看相关词语是否存在多义如:1、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xx 年高考全国卷3)2、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xx年高考全国卷2)二、看重音是否可以落在不同的字眼上如:1、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1989年高考考题)对本句来说,如果读时重音落在“就”上,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产量太少了。

如果重音落在“五百台”上,句子表达的意思则是产量真不少。

2、你为什么打他。

(1989年高考题)重音落在“打”上,句子的意思是不该打“他”,而该是好好教育他。

重音位置不同,句子的意思则为该打的是“我”。

看来,重音位置不同,同一个兔子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

三、看是否可以在不同位置停顿如:1、教师节中都是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2004年高考全国题)在“礼品”后停顿,可理解为教师希望学生送祝福,别送礼品;在“别”后停顿,可理解为老师希望学生礼品祝福都不要送。

2、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在“来”之前停顿,就是把水留给晚上上来的人喝;在“晚”后停顿,就是把水留给晚一步上来的人喝。

四、看同一成分是否能够修饰不同词语如:1、身体瘦弱的水生的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了。

“身体瘦弱”可以修饰“水生”,也可以修饰“祖父”,这样,这个句子有歧义。

2、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2004年高考全国卷)“数百位”可修饰“死难者”,也可修饰“亲属”,从而造成句子有歧义。

五、看是否因为标点的关系产生歧义如:1、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1991年高考题)有三种理解:(1)只要你单位同意,秘书组就负责解决报销食宿费、路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病句辨析的十一个切入点
句首的介宾短语如“通过……”、“经过……”、“在……中(下)”、“从••… 中”等,一般充当状语,表明原因、理由或时间或处所等,它后面没有主语时,就有可能是缺了主语了。

如1992年全国高考第4题D项:“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句首的介宾短语“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充当句子的状语,后半句的“他”用在使令动词“使”之后, 也不能充当全句的主语,全句缺主语。

在一个句子中,如果宾语部分比较长,要特别注意是否缺宾语中心语。

如2002年高考第6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句中
“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是谓语“进入”的宾语部分,稍加分析即可发现:“进入……归属……分成”不能搭配,“进入”应与“阶段”搭配,所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只是残缺的宾语中心语“阶段”的限制成分。

(注:该句错误不止一处)
如果一个句子成分齐全,搭配合理的话,就要想到检查它是否合乎逻辑,因为这时语法知识是帮不上忙的。

如1995年高考第6题:“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对这道题,用语法知识是检查不出毛病的,我们只有审视它的逻辑。

据该句表述,似乎“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这显然是不符逻辑的,既无法演奏又无法演唱的东西怎能说是音乐作品呢?
(一)不合逻辑。

并列结构,并列的各项不能有意义上的交叉、范围上的包含与被包含,否则会引起矛盾。

如2000年高考第5题B项:“我们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 句中的“报刊”、“杂志”、“一切出版物”不能并列,因为“报刊”包括了“杂志”,而“一切出版物”又包括了“报刊”。

(二)搭配不当。

并列结构的各项,在句中充当同一成分。

如果充当主语,就要考虑平列的每一项是否能与共同的谓语搭配;如果充当谓语,就要考虑平列的每一项是否都能与共同的主语和宾语搭配。

如1999年全国高考题第5题A项:“今年春节期间, 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句中的“消防车、消防官兵”是平列短语,在句中充当主语,它们的共同谓语是“放弃”,可以说“消防官兵放弃休假”,但不能说“消防车放弃休假”。

(三)表意不明(四)语序不当
5.切入点之五:定语或状语复杂,审视其能否与中心语搭配、排序是否恰当
(一)能否与中心语搭配。

如1991年“三南”高考第4题A项:“我们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句中的“把我国的教育事业”作谓语“达到”的状语,“达到”不是表处置的动词,“把……事业”与“达到”不搭配,可将“把”改为“使”。

(二)排序是否恰当。

多项定语的排序顺序一般是:①表所属的名词、代词(表示“谁的”);② 指示代词或数量短语(表示“哪一个”或“多少”);③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怎样的”);
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表示“什么样的”);⑤表示性质或性别的名词(表示“什么”)。

多项状语的排序顺序一般是:①条件;②时间;③ 处所;④语气;⑤范围或否定;⑥程度;⑦情态;⑧对象。

当试题中的定语或状语不止一个层次时,就应该考虑其排序是否恰当。

如1998年高考第5题D项:
“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句中的“几个学校”充当“领导”的定语,“几个”表数量,“学校”表领属,按多项定语的排列规律,表领属的定语应放在表数量的定语之前,即“学校的几个领导”。

由于多项定语排列不当,句子产生了歧义。

6.切入点之六:句中有肯定与否定(或正面与反面)相叠的短语(如能否、优劣、好坏等),审视是否需要配套使用类似的短语
请看1995年上海高考试题第3题A项:“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
的一个重要条件。

”前半句中的“好坏”是正面与反面相叠的短语,而后面的“是保证生
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是从肯定这一角度讲,没有从否定的角度讲。

这个句子应改为:“机器质量的好坏是能否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7.切入点之七:如果是否定句或反问句,审视否定是不是恰当
汉语语法上有如下规律:单重否定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意思;肯定句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因为反问格式相当于一重否定),单重否定句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

当一个句子既是否定句又是反问句时,尤其要谨慎辨析。

如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第6题B项:“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后一个句子既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否认……不”是双重否定),又是一个反问句(“谁又能……呢”),因为双重否定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需要学习雷锋了”。

显然该句否定不当。

8.切入点之八:句中有表数量或程度的词语,审视它是否与其他词语矛盾
请看199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甲项:“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句中的“都”是范围副词,用来总括前面提到的
各项,但前面的“平均”只能有一个数,故“都”与“平均”矛盾。

句末的“90分以上”是约数,也与前面的“平均”矛盾。

9.切入点之九:句子初读感觉特别别扭,审视是否句式杂糅
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说法可能不止一种。

如果在表达一个意思时,不是选择一种说法而是把两种说法糅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结构混乱,不伦不类。

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会很别扭,如2002年全国高考第6题B项“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在创作。

”这句话读起来很别扭的原因就是将“本栏目是将各地电视台。

进行的再创作”和“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

进行了再创作”两种说法杂糅到了一起,造成了结构混乱。

10.切入点之十:句中有敬辞谦辞,审视是否用错对象
现代汉语中,用“光临”称宾客到来,用“惠临”指对方来到自己这里,用“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用“令尊”、“令堂”称对方的父亲母亲。

这些都是敬辞,适用于对对方,不能用于自己。

另外用“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用“家父”、“家母”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母亲,用“犬子”和“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这些都是谦称,只用于自称。

11.切入点之^一:如果是复句,可作如下五方面的审视
(一)关联词是否需要
(二)关联词的位置
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时,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就放在主语后面;当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两个分句关联词均放在句首,否则,就会因关联词位置不当而影响表达。

如1988年广东省高考试题D项:“不但他能够领会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精神实质,而且能够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句中的主语“他”是两个分句陈述的对象,关联词“不但”应放在“他”的后面。

(三)关联词语搭配
请看1992年全国高考第4题C项:“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句中的关联词“无论”不与表并列的“和”配套,而与表选择的“还是”配套,组成“无论……还是(或)……都……”的结构形式,表示条件不同而结论(结果)一样。

(注:本句错误不止一处)
(四)两个分句的句序是否恰当
请看1997年上海高考题:“……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这是个递进复句。

递进复句后一个的范围应比前一个分句进一层(即扩大),但句中“人类”的范围比“中华民族”大,应将之
改为:“ •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且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珍品。

”(五)分句较多,审视是否中途偷换主语而使句意不明
请看2000年全国高考第5题D项:“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这个复句共有4个分句。

前两个分句的主语是“这家工厂”,表意明确。

第三个分句没有主语,是承前省略,由“这家工厂”作主语吗?显然不能,因为
“这家工厂”不能“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

仔细审视全句可知,“三次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的只能是这家工厂生产的某一种或几种“产品”。

这个句子犯了偷换主语的毛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