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 (1) 2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山鬼》1 分析山鬼的形象?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率真,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

既真实生动,又浪漫感人。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

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

!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

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

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1,你认为汉语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汉语之美,美在其音,美在其形,美在其意。

形神意兼备。

用词上,词藻可华丽,可朴实,可冗长,可精简,灵活万变,语感上,节奏韵律强,跌宕起伏,给人听觉享受,书写上,可一笔一划,可一气呵成,具有视觉冲击美,历史渊源上,中华文明上下5千年的进步离不开它。

音调,字体要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2,汉语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答:首先1 汉字使用人数目前世界第一. 2 汉字是联合国官方文字之一,所有文件必须翻译成汉字存档. 3 但是目前被用作官方文字最多的是英文. 4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学习汉语\汉字的外国人日渐增多。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3,你认为汉语会走向拼音化道路吗?答:我觉得是不会的!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

在中国,汉语拼音只是帮助学习汉字,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提高汉字的实际交际能力的一种工具。

建设汉语拼音并不是要汉字彻底拼音化。

我们应该强烈反对那些以汉字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借口而要求汉字全盘西化的观点。

因为“现代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灭,传统文化将于现代文化并存”。

我们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4,汉语繁体字将会取代简化字吗?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繁体字回取消,而简化字回越来越流行的。

但是目前来看简体中文不会取代繁体字的。

但我想做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繁体字的。

简体字相比较繁体字,书写便捷;且学成简体字繁体字也可以无师自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繁体字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说,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价值。

《大学语文》复习思考题

《大学语文》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问仁1、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2、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3、《论语》中“仁”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看法。

原君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2、文中运用的对比方法,对凸现主旨有什么作用?3、《原君》一文中,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是什么?应当如何认识?第二单元和而不同大同1、如何评价孔子理想的“大同社会” ,这一理想社会与如今改革开放后我们正在建设的康社会”有何异同?2、大同社会是古代的理想社会,今天如何评价这种理想?机构怎样才能实现?要具有哪些条件?3、本文在语言表达的特点是什么?容忍与自由1、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忽视巧妙地阐述了自己的什么思想?2、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容忍”3、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 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第三单元胸怀天下北征1、为什么说《北征》是杜甫诗歌中“诗史”的代表作? 你能从这首诗中梳理出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表现吗?2、诗中的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3、举例说明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有人说杜诗“万景皆实”,读了这首诗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4、杜甫为什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5、试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艺术特点。

我的世界观1、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社会,还是社会进步上都是伟大的,请结合本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

2、爱因斯坦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因此对别人尽力有所报偿,你觉得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是否有得也有失。

3、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也以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对科学研究有无副作用,是否浪费精力与时间?文要学点理,理要学点文,这能有什么益处?文理能否互相渗透互补?4、结合科学、文化思想发展史,我们如何评价爱因斯坦。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课后思考题1. 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并传播语言文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思维能力。

语文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1) 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字、词、句、篇章的基本规律和运用方法;(2) 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交际技能;(3) 培养文化素养,包括对语言文字背后文化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2.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够理解和解读各种类型的文本,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语文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有助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章:课后练习题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文言文: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且目自礼法齐全者,未可以不免于戾也。

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臣之言也,不可以不察也。

古之既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今之或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

处理之谓也,不可以不察也。

虽察之言也,不可以不说也。

问题: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对“不可以不察也”一句的理解。

答案: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可以理解“不可以不察也”一句是强调了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的察觉和观察,才能够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处理。

在文言文中,提到了“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以及“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的句子,都是在强调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陈洪主编《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陈洪主编《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思考题参考现代文《语言的功能与陷阱》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 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 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

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下棋》1. 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2010-2011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

2010-2011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

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2. 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诗人采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抓 住生活化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吃苦 耐劳、坚强不屈、勇于牺牲、无怨无悔的 充分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农民形象。 又运用超越时空的抽象性语言将个体形象 提高到普遍性与群体形象的高度,使一个 具体的农夫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主体形象 的象征。
六、我的世界观
1.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 1.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 是社会进步上都是非常伟大的, 是社会进步上都是非常伟大的,请结合他这篇文 章谈谈你的体会。(确实伟大) 。(确实伟大 章谈谈你的体会。(确实伟大) 2.爱因斯坦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 2.爱因斯坦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因此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对别人尽力有所报偿, 对别人尽力有所报偿,你觉得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是否有得也有失?(得到的是主要的, ?(得到的是主要的 是否有得也有失?(得到的是主要的,失去的微 不足道) 不足道) 3.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 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 3.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也以追求真善美作为 自己的理想,这对科学研究有无副作用, 自己的理想,这对科学研究有无副作用,是否浪 费精力和时间?文要学点理,理要学点文, 费精力和时间?文要学点理,理要学点文,这能 有什么益处? 理能够渗透、互补么?( ?(能 有什么益处?文、理能够渗透、互补么?(能)
2010-2011大学语文(本)
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齐桓晋文之事
1.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1.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谈谈你对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 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 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用“礼义” 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 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 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 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 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 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

第一课《诗经·秦风·蒹葭》思考练习题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开头,在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2.本篇如何抒发“隔水相望,可望而不可即”的感伤?3.如何理解牛运震所说的本篇“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可思不可言”?第二课《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思考练习题1.《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楼上女形象赏析。

2.谈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一诗中“以乐景写哀情”艺术手法的表现与运用。

第三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思考练习题1.填空题:(1)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

(2)江天一色无纤尘,。

(3)江畔何人初见月??(4)人生代代无穷已,。

(5)不知江月待何人,。

2.背诵:“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为什么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月”是全诗的灵魂?第四课辛弃疾《摸鱼儿》思考练习题1.背诵《摸鱼儿》这首词。

2.分析《摸鱼儿》风格特点。

3.联系词人生平论析《摸鱼儿》的思想内容。

第五课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思考练习题1.谈谈你对《牡丹亭》所写的“情”的认识。

2.阅读【醉扶归】【皂罗袍】两支曲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两支曲子出自哪部作品?作者是谁?(2)“旦”和“贴”指谁?“行介”是什么意思?(3)这两支曲子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象?(4)这两支曲子表达了主唱者(旦)怎样的情感?第六课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王子猷居山阴》、《桓公北征》思考练习题1.从《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看王子猷“任诞”的美学价值何在?2.从《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体察晋人的生命意识。

3.材料作文有一个人攀登一座山峰,爬了8000多米就返回了,有人说,你仍可以往上爬,甚至可以到顶峰。

但此人说:“我感觉到自己只能爬到这儿了。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单元通古今之变《大同》(精读)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

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

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

再如“礼”、“纪”、“里”、“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泛读)1. 总结王安石所列仁宗治国的主要政治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题型1、单选题(无多选题)2、背诵题(20分)3、简答题(5个简答题)(可能会从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出题)4、阅读理解(30分)(分两种类型,古文与现代文PS均在教材里出题)5.作文(20分)(如下是我们上学年考试的范围,不知道你们这次会不会变动,仅供参考)第一讲《蒹葭》思考题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

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5.独特的艺术魅力风诗的艺术特征:(1)复沓章法、灵活句式(2)和谐韵律、生动语汇(3)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朦胧美:中国第一首朦胧诗。

全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①“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朦胧不清、飘忽不定;②“秋水”的意象也是朦胧凄迷,具有多重寓意;③抒情主人公的意象模糊不定;④“伊人”所在空间位置游移缥缈,难以捉摸。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1.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诗人由今夜忆及昨夜,触景伤情,叙写别后相思之苦。

从艺术方法来看,这一联全是物象的并置,诗人不着一个动词,也完全省略了人物的活动,而让读者从星辰、晚风、画楼、桂堂所构成的画面中去展开审美联想,体味诗人的惆怅。

含蓄蕴藉,深情绵邈,这正显现出李商隐笔调之高妙。

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言承上,就今夕相隔之苦而生发出缠绵深刻的爱情体认,并提炼与升华出人类爱情生活中无比深情动人的语言。

这一联对仗精工,设喻精妙,而用情至深。

上句写形分,下句写神合。

细致而又深刻写出了有情人因为某种原因造成的爱情阻隔的痛苦、渴望相见的期盼、无计重逢不能厮守的憾恨,与心有默契的欣喜、两情久长的慰藉。

一“无”一“有”相反相成,互相映照,互相生发,内蕴丰厚,富有艺术张力:越是身受阻隔,就越是体会到心灵相通的喜悦和珍贵;越是心灵契合,就越是感到身不能接的苦恼和惆怅。

两种情愫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互相映照。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展开,写身不能接的阻隔与想望。

对这两句,有几种解释:其一,谓诗人眼见别人通宵宴饮游戏的情景。

其二,是诗人想象情人与别人欢宴游戏时的情景。

其三,写昨夜诗人自身与情人一起在宴会上游戏时的情景。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在最后两句诗中,诗人从爱情的阻隔之苦联想到自己仕途的失意之悲,把自己爱情的悲剧体验与身若飘蓬的人生失意之痛连接起来。

这样一来,这个自伤身世的结尾,就使诗作突破了纯粹的爱情主题,而带上了一点自己身世沉沦的灰暗色彩,反映了封建时代文人士子的内心苦闷,这就大大开拓了诗作的意蕴,并获得了相当宽广的社会意义。

首联诗人通过今夕此时的心理活动,由今夕追忆昨夜,将昨夜之时空与今夕之时空叠映在一起,营造出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时空情境;颔联跳出具体场景的描写,由实入虚,由画楼桂堂的实景转入内心情思的表现,将笔触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借助与比兴和象征的方式,开掘出深情动人的爱情心理。

颈联又由虚返实,转入想象中灯红酒暖的欢宴场面的描写;尾联由对灯红酒暖欢宴场面的悬想回到现实情境,透露自己为了爱情之终宵伫立苦与身若转蓬的人生失意之悲,从而綰结全诗。

这样,大幅度的跳跃,虚实的转换、比兴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加上语言的精美、声韵的和美,使诗作具有具有独特的朦胧诗美,令人回味无穷。

但相对而言,这首诗的意境还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比较清朗的。

2.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第四讲韩愈与潮州文化思考题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

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

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

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其中。

3. 一般祭文多使用韵语,本文则通篇散体。

由此生发,你认为内容决定形式的说法正确吗?有一定的道理。

为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作者大胆摒弃了已成抒情桎梏的四字韵文或骈文的传统格局,而采用了长短不拘的散体,以便于更自由地抒写心中的巨大哀恸,但是传统的祭文形式也能写出真挚的内容,如李商隐的韵文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

第五讲婉约派宋词李清照思考题写作背景:本词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晚年避难江南、流寓临安时的作品。

这首词通过写南渡之后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十分深沉地反映了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艺术特色:1.运用今昔对照与哀乐情景相映衬的手法。

2.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

描写采用文语,叙事抒情上用赋笔,直书其事,直陈胸臆,用的却是平常语。

3.层次安排上极有次第,手法稳健沉着。

上片开始连用三个反问。

1. 这首词如何使用反衬手法,以乐衬哀?“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

“怕见夜间出去”,一个“怕”字,写尽她不堪承受的精神苦痛。

全词以元宵为聚焦点展开描写、叙事、抒情,思路由今而昔再到今。

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以他人反衬,益增悲慨。

1. 分析这首词如何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写步步深入。

如作者抬眼空中“雁过也,”内心感触悲凉,“却是旧时相识”;又如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愈加触动情怀,“如今有谁堪摘”,景随步移,情触景生。

2. 你所读过的古典诗词中,还有哪些也是借助声调韵律来抒情写意?如李颀的《送陈章甫》,李贺的《送沈亚之歌》、《浩歌》及《罗浮山人与葛篇》。

3. 你从本词能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伤感和惆怅,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情感,它不是强烈的生活失意的直觉体验,而是一种莫名的孤寂感。

通常它总是发生在气质敏感、感情细腻、学养天分较高的诗人词人身上,李清照即是如此。

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题材。

(清新明丽)后期:写国破家亡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

(悲苦感愤)李清照词的特色㈠语言独具特色⒈通俗优美。

通俗自然,明白如话,擅长白描、善用口语,既浅近又不庸俗,既工丽又不艰深,称为“易安体”。

⒉善于用最平常而简炼的生活化语言,精确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流程。

㈡音韵和谐入乐㈢善于选取自己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

㈣淡雅清疏的审美意境第六讲豪放词苏轼辛弃疾思考题1. 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 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黄州时期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3.名词解释豪放派第七讲李白杜甫李白《侠客行》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

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

侠客得以结识明主,明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一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

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也写上一笔。

前四句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

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

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

“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

进而写游侠的行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也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

诗人是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赞的。

事实上,诗人之所以少好任侠,乃是以此为理想人格而向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侠社会意识,写得如此深刻而生动。

最后,诗人以战国时“窃符救赵夺晋鄙军”中的侯赢、朱亥”二壮士”例,阐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之旨。

虽在歌颂任侠,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把诗人少年的豪情壮志,表现无遗了。

不同的诗歌题材: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

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

不同的创作方法:李白善用虚。

“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

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

杜甫善用实。

杜甫严格的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

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描写的准确、传神。

常常用描写与叙述。

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的风格是清雄奔放。

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

杜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

杜诗的艺术成就1、“沉郁顿挫”“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杜甫《进鹏雕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