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
中考文言文诗词常识整理

一、文言文知识:㈠课内文言常识:1、《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3、《橘逾淮为枳》选自《晏子春秋》。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善辞令,很有外交才干。
4、《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5、《周处》选自《世说新语》。
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主张施仁政。
7、《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
8、《核舟记》选自涨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人。
9、《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0、《黠鼠赋》选自《东坡全集》。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汉族,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1、《狼》选自《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聊斋”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12、《王顾左右而言他》选自《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主张施仁政。
13、《公输》选自《墨子》。
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
兼爱、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非攻,就是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14、《庄子钓于濮水》选自《庄子》。
庄子,名周,宋国人,战国时哲学家。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1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16、《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17、《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初三古诗词文言文重点

初三古诗词文言文重点初三阶段的古诗词文言文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初三阶段古诗词文言文的重点内容:1. 古诗词鉴赏- 学习古诗词时,要注重对诗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的理解和鉴赏。
- 掌握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格律,能够背诵并默写一些经典诗词。
- 通过阅读注释和赏析,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文言文阅读- 学习文言文时,要注重对文言文的词汇、句式、语法的理解。
-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
- 通过阅读文言文,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
3. 文学常识积累- 学习古诗词文言文的同时,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如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 了解不同朝代的文学特点和流派,如唐诗、宋词、元曲等。
- 掌握一些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学批评的观点。
4. 文学创作实践- 在学习古诗词文言文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文学创作,如仿写古诗词、创作文言文短文等。
- 通过创作实践,加深对古诗词文言文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5. 文化素养提升- 通过学习古诗词文言文,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学习古诗词文言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总之,初三阶段的古诗词文言文学习,不仅是对文学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年中考过去了但又一年中考要来了,对于中考文言文是一个必考考点,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汇释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 动词:同情)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 防备)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动词:完成、完b副词:全部、都)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田忌欲引兵之赵⑥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名词:疾病b名词:耻辱、忧虑c动词:生病d 形容词:困苦不堪)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形容词:与“厚”相对b动词:迫近、快到)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称赞b动词:著称)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大的、多的。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第:但、只管,虚词,假借用法。
射:赌注。
重射:大赌注)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中考古文(20篇)知识点、考点集锦

2005年中考古文(20篇)知识点、考点集锦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3、默写(大纲规定的20篇古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子、字体工整、字迹清晰。
注意面具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
补充事例及名言。
)附:近几年已考文章,不考阅读知识,但要背诵文中的名句。
2002年《陋室铭》、2003年《曹刿论战》、2004年《五柳先生传》.重点复习文章为(1-8篇)中考必考古文点拨一、《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 弥 蛏 サ迷蛩馈:舳 胫 械乐 烁ナ埽货矶 胫 蛉瞬恍家病M蛑釉虿槐缋褚宥 苤 蛑佑谖液渭友桑∥ 抑 溃 捩 睿 肚罘φ叩梦矣耄肯缥 硭蓝 皇埽 裎 抑 牢 幌缥 硭蓝 皇埽 裎 捩 钗 幌缥 硭蓝 皇埽 裎 肚罘φ叩梦叶 菏且嗖豢梢砸押酰看酥 绞 浔拘摹?br>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天性,天良”2、患:祸患,灾难3、辟:通“避”,躲避4、箪:竹筐5、蹴:用脚践踏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中考语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总结中考语文古诗词知识一、哲理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二、生活情趣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2、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4、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6、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8、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三、读书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6、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8、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10、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四、奉献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2、字形、字音(读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3、默写(让背篇目)(准确熟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多字、草字)4、实词翻译(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思想,作者感情、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自己的感受)一、《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曦月:阳光,月亮。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清荣峻茂素;白色。
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4、区别: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献:极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分写)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二、《五柳先生传》(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文学常识: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
《五柳先生传》出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桃花源记〉〉,诗有《饮酒》《〈归园田居〉其三》2、人物欣赏:(1)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2)从三方面描写其形象的:一是: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二是: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三是: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
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
(4)本文与,《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
是与民同乐。
3、名句及成语:(1)不求甚解:现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
本文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意思: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重点实词:会意: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会;体会,领会。
意:书中的意旨)亲旧:亲戚、朋友。
造饮:到、往。
到别人家里去喝酒。
期:希望,愿望。
环堵:周围环着四堵墙。
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打补丁。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若人:此人。
俦:朋友,伴侣。
觞:酒杯。
嗜:爱好,喜欢。
5、重点句子翻译:(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3)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6、理解背诵:《五柳先生传》中(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文中描写“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诗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三、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
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重点实词。
臣本布衣:平民。
躬耕:亲自。
以驱驰:奔走效劳。
倾覆:兵败。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大。
失义:适当恰当。
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
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刑赏:罚。
以遗:给予。
夙夜:早晚。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表明。
之慢:怠慢、疏忽。
以咨诹(询问)善道,雅言(正言)之理:治。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6、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恐托付不效。
(成效)。
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6、特殊用法:之秋:时。
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猥(这里指:降低身份)自。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7、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翻译重点句子:(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