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放模型的力学分析与计算问题
专题8 应用动力学解决滑块-滑板模型问题 2021年高考物理二轮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

专题8 应用动力学解决滑块-滑板模型问题1.模型特点上、下叠放的两个物体,并且两物体在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
2.解题指导(1)分析滑块和木板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2)对滑块和木板进行运动情况分析,找出滑块和木板之间位移关系或速度关系,建立方程。
(3)通常所说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对地而言的。
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一定存在关联。
它就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4)求时间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量定理:应用动量定理时特别要注意条件和方向,最好是对单个物体应用动量定理求解。
(5)求位移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能定理,应用动能定理时研究对象为单个物体或可以看成单个物体的整体。
另外求相对位移时,通常会用到系统能量守恒定律。
(6)求速度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能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要特别注意系统的条件和方向。
3.两种位移关系滑块由滑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滑板同向运动,二者位移之差等于滑板长度;反向运动时,二者位移之和等于滑板长。
4.易错点(1)不清楚滑块、滑板的受力情况,求不出各自的加速度;(2)不清楚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的条件。
说明:两者发生相对滑动的条件:(1)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动力学条件);(2)二者速度或加速度不相等(运动学条件)。
(其中动力学条件是判断的主要依据)5.分析“滑块—滑板模型”问题时应掌握的技巧(1)分析题中滑块、滑板的受力情况,求出各自的加速度; (2)画好运动草图,找出位移、速度、时间等物理量间的关系; (3)明确每一过程的末速度是下一过程的初速度。
例1.如图,质量为M 且足够长的倾角为θ的斜面体C 始终静止在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 的长方形木板A 上表面光滑,木板A 获得初速度v 0后恰好能沿斜面匀速下滑,当木板A 匀速下滑时将一质量也为m 的滑块B 轻轻放在木板上,滑块B 在木板A 上下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与B 组成的系统在沿斜面的方向上动量不守恒B.A 的加速度大小为2g sin θC.A 的速度为012v 时B 的速度也是012v D.水平面对斜面体有向右的摩擦力 【答案】C【解析】A.因木板A 获得初速度v 0后恰好能沿斜面匀速下滑,即沿斜面方向受合力为零,可知sin cos mg mg θμθ=当放上木块B 后,对AB 系统沿斜面方向仍满足2sin 2cos mg mg θμθ=⋅可知系统沿斜面方向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则系统沿斜面方向动量守恒,选项A 错误;B.A 的加速度大小为sin 2cos sin A mg mg a g mθμθθ-⋅==-选项B 错误;C.由系统沿斜面方向动量守恒可知012v mv mmv =+ 解得12v v =选项C 正确;D.斜面体受到木板A 垂直斜面向下的正压力大小为2cos mg θ,A 对斜面体向下的摩擦力大小为2cos =2sin mg mg μθθ⋅,这两个力的合力竖直向下,可知斜面体水平方向受力为零,即水平面对斜面体没有摩擦力作用,选项D 错误。
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微专题4动力学中的“木板_滑块”和“传送带”模型教案

微专题四动力学中的“木板-滑块”和“传送带”模型动力学中“木板-滑块”模型1.模型分析模型概述(1)滑块、滑板是上下叠放的,分别在各自所受力的作用下运动,且在相互的摩擦力作用下相对滑动.(2)滑块相对滑板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若两者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板长;若反向运动,位移之和等于板长.(3)一般两者速度相等为“临界点”,要判定临界速度之后两者的运动形式。
常见情形滑板获得一初速度v0,则板块同向运动,两者加速度不同,x板>x块,Δx=x板-x块,最后分离或相对静止滑块获得一初速度v0,则板块同向运动,两者加速度不同,x板<x块,Δx=x块-x板,最后分离或相对静止开始时板块运动方向相反,两者加速度不同,最后分离滑板或滑块受到拉力作用,要判断两者是否有相对运或相对静止,Δx=x块+x板动,以及滑板与地面是否有相对运动2。
常见临界判断(1)滑块恰好不滑离木板的条件:滑块运动到木板的一端时,滑块与木板的速度相等.(2)木板最短的条件:当滑块与木板的速度相等时滑块滑到木板的一端.(3)滑块与木板恰好不发生相对滑动的条件:滑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且二者加速度相同。
[典例1]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
5 m,如图(a)所示。
t=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1 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
已知碰撞后1 s时间内小物块的v。
t图线如图(b)所示。
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
求:图(a)图(b)(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2)木板的最小长度;(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大题拆分]第一步:分析研究对象模型.设小物块和木板的质量分别为m和M。
【动力学中的“板块”和“传送带”模型】规律总结

考点二 传送带模型
多维探究
第 1 维度:水平传送带问题
1.情景特点分析
项目
图示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情景 1
(1)可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情景 2
(1)v0>v 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先减速再匀速 (2)v0<v 时,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再匀速
项目 情景 3
图示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1)传送带较短时,滑块一直减速达到左端 (2)传送带较长时,滑块还要被传送带传回右端.其中 v0 >v 返回时速度为 v,当 v0<v 返回时速度为 v0
2.思路方法 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清楚物体与传送带的相对运动情况,从而确定物体所受摩擦力 的大小和方向.当物体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物体所受摩擦力可能发生突变.
【总结提升】 解答传送带问题应注意的事项 (1)比较物块和传送带的初速度情况,分析物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其主要目 的是得到物块的加速度. (2)关注速度相等这个特殊时刻,水平传送带中两者一块匀速运动,而倾斜传送带需 判断 μ 与 tan θ 的关系才能决定物块以后的运动. (3)得出运动过程中两者相对位移情况,以后在求解摩擦力做功时有很大作用.
(2) 速度关系 滑块和滑板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分析速度关系,从而确定滑块受到的摩擦力的方 向.应注意当滑块和滑板的速度相同时,摩擦力会发生突变的情况. (3) 位移关系 滑块和滑板叠放在一起运动时,应仔细分析滑块和滑板的运动过程,认清对地位移 和相对位移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就是解题过程中列方程所必需的关系,各种关系找到 了,自然也就容易列出所需要的方程了.
考点一 “滑块—滑板”模型
师生互动
1.模型特点
上、下叠放两个物体,在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两物体发生相对滑动.
02-3.4 力学模型和力学简图(课件)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力学建模: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过程。对任何实际问题进行力学分析、计 算时,都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然后对力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任何力 学计算实际上都是针对力学模型进行的。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力学模型是进行力学计 算所必须的、重要的、关键的一环,将直接影响计算过程和结果。
不光滑圆柱简化为光滑圆盘
载荷简化为集中力
P
B
FNB
光滑接触约束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力学简图
将力学模型用简单明了的图形来表示,这类图形称之为力学简图。
一个力学简图可能对应多种实际结构。 A
B
4、力学模型与力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
一个实际结构也可能简化成不同的力学模型。
C
A
B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4、力学模型与力学简图
力学建模的原则
• 抓住关键、本质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 多方面进行抽象化处理 A、非均匀材料假设成均匀 B、结构有变形但抽象成刚体 C、三维物体有时处理成二维 D、复杂形状简化为简单形状 E、载荷简化为集中力或分布力 F、很多约束简化为理想约束
F
A
FNA
假设碾子材质均匀
将碾子和障碍视作刚体 三维问题简化成二维
专题04+动力学中典型模型-高考物理必考经典专题集锦+Word版含解析

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一:“滑块—滑板”模型1.模型概述(1)滑块、滑板是上、下叠放的,分别在各自所受力的作用下运动,且在相互的摩擦力作用下相对滑动.(2)滑块相对滑板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若两者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板长;若反向运动,位移之和等于板长.(3)一般两者速度相等为“临界点”,要判定临界速度之后两者的运动形式.2.常见情形动,且v板<v块,则两者加速度不同,x板<x块,Δ-x板,最后分离或相对静止考点二“传送带”模型1.模型概述:传送带模型包含水平传送带和倾斜传送带,求解的关键在于对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物体所受摩擦力可能发生突变.2.常见情形:(1)v0>v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先减速再匀速送带较短时,滑块一直减速到左端传送带较长时,滑块还要被传一直加速可能先加速后匀速可能一直加速可能先加速后匀速可能先减速后反向加速典例精析★考点一:“滑块—滑板”模型◆典例一:(2018·湖北武汉模拟)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足够长,传送带始终顺时针匀速运动,长为1 m的薄木板A的正中央放置一个小木块B,A和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A和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薄木板A的质量是木块B质量的2倍,轻轻把A,B整体放置在传送带的中央,设传送带始终绷紧并处于水平状态,取g=10 m/s2.在刚放上很短的时间内,A,B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A.6.5 m/s2,2 m/s2B.5 m/s2,2 m/s2C.5 m/s2,5 m/s2D.7.5 m/s2,2 m/s2【答案】A◆典例二:如左图所示,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块长木板P,小滑块Q放置于长木板上最右端。
现将一个水平向右力F作用在长木板的右端,让长木板从静止开始运动。
滑块、长木板的速度图象如右图所示,己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滑块Q始终没有从长木板P上滑下。
重力加速度g=10m/s2。
HyperWorks基础教程

nodeA决定另一方向。(在direction node下面的按钮, 你选择的是Y direction 那么就决定了Y方向,如果你选择 了Z direction那么就决定了Z方向),方向为nodeA指向 node。
Gap单元在有限元接触问题中易于建模,且gap单元易于理解, 即把gap单元看作是线性弹簧。
通过周围单元的刚度来确定Gap单元的弹性刚度 差异的! 例如:150mm长、2.5 mm宽、5mm高的悬臂梁 端面施加5N的集中载荷。 材料:E=70Gpa
U=0 理论计算结果:
HyperWorks基础培训
作 者: 汪 谟 清 校 核:李 戈 操
安徽合力新技术研究所CAE室
1
HyperWorks基础培训
1、HyperMesh基础知识介绍 1)单元类型介绍 2)常用基础操作介绍 3)网格划分技巧介绍 2、Optistruct求解器分析步骤介绍 1)静力学结构分析 2)模态分析 3)优化分析 4)疲劳分析
单元类型介绍
一、1D和0D单元
二、2D和3D单元
单元类型介绍
单元类型介绍
Mass单元 通过在质心位置的节点上赋予一质量来模拟零件的质量。如: 在不考虑轮胎受力情况下其应力的情况,也即不考虑轮胎 受力后的反应。可将轮胎的总质量按照用质心处节点赋予 质量来模拟。单元形式主要有:
Conm1:在某节点定义质量矩阵 Conm2:某节点定义质量。这个最常用。
单元类型介绍
Bars单元和Rob单元 区别:Bars可以用来模拟梁的弯曲,而Rod只能模拟承受“拉
伸 和压缩”的受力分析。 对于Bars单元,必须建立梁的横截面。 横截面的建立:1D——HyperBeam——standard Section HyperBeam的操作:
专题57 磁场的叠加、安培力大小和安培力作用下的平衡动力学问题(解析版)

2023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重点热点难点专题特训专题57 磁场的叠加、安培力大小和安培力作用下的平衡动力学问题特训目标 特训内容目标1 安培定则和磁场的叠加(1T —4T )目标2 安培力的大小(5T —8T ) 目标3 安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9T —12T ) 目标4安培力作用下的动力学问题(13T —16T )一、安培定则和磁场的叠加1.如图所示,在空间三维直角坐标系中过x 轴上12x a x a ==-、两点,沿平行于y 轴方向放置两根长直导线,导线中均通有相等的沿y 轴负方向的恒定电流I 。
已知通电长直导线周围某点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与电流I 成正比,与该点到导线的距离r 成反比,即IB k r=⋅。
则下列描述坐标轴上各点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图像中一定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C【详解】根据安培定则以及磁场的叠加可知,O 点的磁感应强度一定为零,图像C 一定错误; 在x 方向,在x <-a 范围内磁场方向沿-z 方向,在-a <x<0范围磁场方向沿+z 方向,在0<x <a 范围磁场方向沿-z 方向,在x >a 范围磁场方向沿+z 方向,若选择+z 方向为正方向,则图像可能为A ;若选择-z 方向为正方向,则图像可能为B ;沿z 轴方向,由叠加原理可知,O 点的磁场为零,无穷远处磁场也为零,则从O 点沿z 轴正向和负向,磁场应该先增强后减弱,则图D 正确。
此题选择错误的选项,故选C 。
2.两完全相同的通电圆线圈1、2平行放置,两圆线圈的圆心O 1、O 2的连线与圆面垂直,O 为O 1、O 2的连线的中点,如图所示。
当两圆线圈中通以方向、大小均相同的恒定电流时,O 1点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 1;若保持线圈1中的电流以及线圈2中的电流大小不变,仅将线圈2中电流方向反向,O 1点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 2。
则线圈1中的电流在O 2点和O 点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B 3、B 4一定有( )A .B 3=122B B +,B 4=122B B - B .B 3=122B B +,B 4<122B B - C .B 3=122B B -,B 4<122B B - D .B 3=122B B -,B 4<122B B + 【答案】D【详解】当两圆环中电流方向相同时(设俯视逆时针方向的电流),则设两圆环在O 1点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均向上,设大小分别为B 11和B 21,则O 1点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11121B B B =+①仅将线圈2中电流方向反向,O 1点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21121B B B =-②,①②两式相减解得12212B B B -=而线圈1中的电流在O 2点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123212B B B B -==由①②两式相加可得12112B B B +=因线圈1中的电流在O 1点的磁感应强度B 11一定大于在O 点的磁感应强度B 4,则111242B B B B +=>故选D 。
4.6滑块-滑板模型

方法指导
2.运动学条件判断法:先求出不受外力F作用的那个物 体的最大临界加速度,再用假设法求出在外力F作用下 滑块和滑板整体的加速度,最后把滑块和滑板的整体加 速度与不受外力F作用的那个物体的最大临界加速度进 行大小比较。若滑块与滑板整体的加速度不大于(小于
或等于)滑块的最大加速度,即 a a,ma二x 者之间就不发
(1)若地面光滑,计算说明铁块与木板间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
(2)若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2=0.1,求铁块运动到木 板右端所用的时间.
动力学中的滑块—滑板模型
典型例题
(1)A、B 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 fm>μ1mg=0.3×1×10 N=3 N(2 分) 假设 A、B 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 对 A、B 整体:F=(M+m)a(2 分) 对 A:fAB=Ma(2 分) 解得:fAB=2.5 N(1 分) 因 fAB<fm,故 A、B 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1 分) (2)对 B:F-μ1mg=maB(2 分) 对 A:μ1mg-μ2(M+m)g=MaA(2 分) 据题意:xB-xA=L(2 分) xA=12aAt2;xB=12aBt2(2 分)
知识梳理
3.两种位移关系:(相对滑动的位移关系)
滑块由滑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
中,若滑块和滑板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
板长;反向运动时,位移之和等于板长.
F
x1
L
x2
F
x2
L
x1
同向运动时: L=X1-X2
L
反向运动时: L=X1+X2
方法指导
一、滑块与滑板间是否发生相对滑动的判断方法
方法有两种: 1.动力学条件判断法:即通过分析滑块——滑木板间的摩 擦力是否为滑动摩擦力来进行判断。可先假设滑块与木板 间无相对滑动,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滑块与木板整体 列式求出加速度,再把滑块或木板隔离出来列式求出两者 之间的摩擦力,把求得的摩擦力与滑块和木板之间的滑动 摩擦力进行比较,分析求得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 摩擦力,若为静摩擦力,则两者之间无相对滑动;若为滑 动摩擦力,则两者之间有相对滑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运动,则此摩擦力与F1为一对平衡力,即此摩擦力大
小等于50N。 第二空:在甲图中,将A、B看作一个整体,它们做匀速直
线运动,则桌面对它们的摩擦力与F1为一对平衡力,即桌 面对A下表面的摩擦力大小等于F1,为50N;将F2=80N的水
平力按如图乙所示作用在A物块上时,它们一起做匀速直线 运动,但它们对桌面的压力大小不变,按触面的粗糙程度 也不变,则桌面对A物块的摩擦力大小也不变,仍然为50N。
对象,以“先上后下”的顺序,结合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点拨:甲图中以AB整体(C1)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整体 处于匀速直线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F与地面对整体
的_滑__动__摩擦力f1(地面对B的摩擦力)作用,则f1_等__于__F; 如图①所示。
甲图中以A为研究对象,A做匀速直线 运动,在水平方向受拉力F和__B__对 A的__静__摩擦力f2作用,且f2_等__于__F; 如图②所示。
例题:(多选题)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 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F B.乙图中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大小为F C.甲图中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零 D.乙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零
思路:(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分别以整体、A、B为研究
4.(自贡中考)如图所示,A、B两物 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水平拉
力而保持静止,已知F1=5N,F2=3N。 那么物体B受物体A和水平桌面对它的
摩擦力大小应分别为( B )
A.5N、3N B.5N、2N C.2N、3N
D.3N、5N
解:A在水平向受拉力F1及摩擦力而处于静止状态,故由二 力平衡可得,A受B的摩擦力fB对A=F1=5N; 对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则整体在水平向上受F1、F2及地面对 B的摩擦力而处于静止状态,故三力的合力应为零,则摩擦
对点练习
1.(安顺中考)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A、B两物块叠放在 水平桌面上,用F1=50N的水平力作用在B物块上,A、B一 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B物块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N;若 将F2=80N的水平力按如图乙所示作用在A物块上,它们一 起做直线运动,则桌面对A物块的摩擦力为_____N。
点拨:第一空:甲图中,F1对B有50N的推力,B相对于A有
6.【多选题】(潍坊中考)如图所示,用水平推力F将质量 均为m的木块A、B压在竖直墙面上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BC )
A.木块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等于F B.木块B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 C.木块A受到墙面的摩擦力大小等于2mg D.若增大力F,则木块B受到的摩擦力变大
端施加一个大小为__4_0__N的水平向左的推力。
分析:由甲图可知,物体A、B在20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 一起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A、B间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或相 对运动的趋势,所以物体B不受摩擦力,即摩擦力为0;以 AB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AB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受到 地面的摩擦力与拉力平衡,则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 为20N;在乙图中,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接触 的粗糙程度不变,压力也不变,因此摩擦力也不变; 乙图中,当A和B整体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整体水平方 向上受到水平向右的力F2,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f、水平向 左的推力F(其中摩擦力仍然为f=20N)整体处于平衡状态, 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F1+f=20N+20N=40N。
2.(襄阳中考)如图,三个相同的物 体叠放在一起,当B受到5N的水平拉 力时,三个物体一起向右匀速运动, 则A与B之间、B与C之间的摩擦力分
别为___0__N和__5___N。
解:对A受力分析,A受竖直方向的重力和B对A的支持力, 三个物体一起向右匀速运动,A与B相对静止,故AB之间不 受摩擦力,摩擦力为0N; 同理对AB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C对BA的支持力, 水平的拉力,以及C对B的摩擦力,由于三个物体一起向右 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BC之间的摩擦力等于拉力, fBC=F=5N。
叠放模型的力学分析与计算问题
提分点:整体法和隔离法在叠放模型中的应用。
叠放物块分析力,抓住关键是平衡。 整体隔离或假设,相对运动摩擦力。
例题:(多选题)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大 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论 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F B.乙图中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大小为F C.甲图中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零 D.乙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零
3.如图甲所示,相同的两物块A、B叠放在水平面上,在20N
的水平推力F1的作用0___N;若将A、B物块按图乙所示紧靠放在
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推力F2=__2_0__N;若要让图乙中A、B在水平桌面上一起
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不撤除F2的情况下,应该在B的右
力f地对B=F1-F2=5N-3N=2N。
5.(连云港中考)如图所示,斜劈A 放在固定的斜面上,其 上表面水平,物体B放在A上,在A和B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
的过程中( B )
A.A对B无支持力 B.AB之间无摩擦力 C.A对B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D.A对B的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
解析:物体B放在A上,物体B对A有压力,因物体间力的作用 是相互的,所以A对B有支持力,故A错误; A和B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的过程中,B相对A没有运动,也没 有相互运动趋势,所以A、B之间不存在摩擦力,故B正确; A、B之间不存在摩擦力,就无法谈摩擦力的方向,故C、D错 误;
乙图中以AB整体(C2)为研究对象进 行分析,整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在 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拉力F与地面对整 体的_滑_动__摩擦力f1′(地面对B的摩擦 力)作用,则f1′_等__于_F;如图③所示。
乙图中以A为研究对象,A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 若在水平方向受到静摩擦力,但没有其他力来与之平衡, 故__静___摩擦力作用,如图④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