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等级与职务之--古代官员的品级勋官和散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中国古代官员品级是古代中国官僚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官员的等级和地位,并决定了他们在政府中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官员品级的划分是根据官员的职位和功绩来确定的,不同的品级有着不同的待遇和权力。

一、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最早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唐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品级,从高到低分别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和正五品。

品级越高,官员的地位和权力越大。

二、九卿制九卿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另一种形式,它出现在唐代末年。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九卿是朝廷的最高行政官员,他们负责管理国家的各个部门,具有很高的权力和地位。

三、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演化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宋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三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国家的政务,门下省是负责监察官员和处理诏令的机构,尚书省是各个部门的管理机构。

在六部中,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吏部负责人事管理,礼部负责礼仪和外交事务,兵部负责军事事务,刑部负责司法事务,工部负责工程和工艺事务,户部负责财政事务。

这六个部门负责国家的各个方面,官员在其中任职,根据职位和功绩被分为正司郎中、郎中、官员等不同的品级。

四、九品官人制九品官人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改革形式,它出现在明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丞、卿、令和史。

这个制度取消了原有的官职名称,以九个等级来代替,官员的晋升和待遇都与品级相关。

五、九品芝麻官制九品芝麻官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变体,它出现在清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清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和九品。

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

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

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
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即指古代中国官员的等级和职务体系。

它起源于秦朝,发展并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较为完备和复杂的状态。

一般来说,古代的官阶等级制度可以分为九品官人制、三品官人制以及文武官员制。

1. 九品官人制:在这个制度下,官员被分为九个品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荫、客、庸、吏。

这九个品级又可细分为品、秩等不同的具体官职。

2. 三品官人制:唐代改革官制,将九品制改为三品制,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为正一品,中品为从一品至正九品,下品为从九品至正二十七品。

这个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广泛推行。

3. 文武官员制:这是明清时期推行的官员制度,通过将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个体系来规范官员的等级和职务。

文官制度按照九品制,武官制度则按照官阶进行划分。

同时,官员还有特殊的衔号和贵族头衔,如王、侯、伯、子等,这些是在官阶制度外的额外身份和尊贵地位。

官阶等级制度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规范了官员的等级和职务,还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代官员等级划分

古代官员等级划分

古代官员等级划分
古代官员等级的划分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般的概括性介绍。

在中国,古代官员主要分为九品官员和三公九卿两个等级。

九品官员是以品级来划分的,品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九品、八品、七品、六品、五品、四品、三品、二品、一品。

官员的晋升是通过考试或升官制度来实现的。

三公九卿则是以职务来划分的,三公包括太师、太傅、太保,九卿包括司徒、司空、司马、太尉、光禄大夫、卫尉、太仆、大理、少府。

这些官员担任着重要的行政职务,他们的权力和地位高于九品官员。

在罗马帝国时期,官员等级主要分为共和国官员和帝国官员两类。

共和国官员包括议员、执政官、预备执政官、财政官等职务,这些官员的选举和晋升是通过公民投票或议会决定的。

帝国官员则是由皇帝任命的,职务包括总督、理事、守护神等。

这些官员的权力和地位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和任命。

总的来说,古代官员等级的划分是根据职务或品级来实现的,不同地区和时代有
不同的划分标准。

古代官员级别划分

古代官员级别划分

古代官员级别划分古代中国的官员级别划分是非常严格的,不同级别的官员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权力,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官僚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最高的官员是皇帝,而最低的官员则是各级县令。

在古代中国,官员的级别分为九品,每个品级又分为正、从、员三个级别。

从最高的品级开始,分别是九品中正、九品中从、九品中员、八品中正、八品中从、八品中员、七品中正、七品中从、七品中员,依次类推。

在这个官员体系中,不同级别的官员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权力。

最高的官员是皇帝,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有着绝对的权力。

皇帝下面的官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央官员,另一类是地方官员。

中央官员包括太尉、大司马、太傅、太保、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太傅、少傅、太常、太仆、太府、大鸿胪、大司徒、大司空、大司农、大匠卿、大理寺丞、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房部尚书、光禄卿、侍中、中书舍人、中书侍郎、中书令、司徒、司空、司农、司马、尚方官、太常卿、宗正卿、博士、祠部郎中、宗人府丞等。

这些官员的职责非常重要,他们直接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

例如,尚书令是负责处理官方文书的官员,他们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而太常卿则是负责宗教和祭祀方面的工作,他们需要负责每年的祭祀和宗教仪式。

与中央官员相对应的是地方官员,他们的级别和职责也各不相同。

例如,州、府、郡的长官是八品中正,县的长官是八品中从,而乡的长官则是九品中员。

这些地方官员的职责是维护当地的治安,管理当地的资源。

除了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之外,还有一些专门负责某些领域的官员。

例如,吏部尚书是负责选拔和管理官员的官员,而礼部尚书则是负责国家礼仪和儒家文化的官员。

在古代中国,官员级别的划分非常严格,每个官员都有着明确的职责和权力。

这种官僚体系的优势在于可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治理,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可能会导致官僚主义的问题。

汉代官员品级和官职表

汉代官员品级和官职表

汉代官员品级和官职表汉代官员品级和官职表品级:1.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2. 九卿:太常、大理、御史大夫、大司马、太仆、尚书令、尚书左右、光禄勋、卫尉3. 中二千石:太仆少卿、少府、博士、郎中令、郎中、功曹、主簿4. 下二千石:太仆丞、少府丞、郎中令丞、郎中令史、功曹史、主簿史5. 从九品:卫尉丞、长史、司隶校尉、司马、丞相府谒者、大将军府谒者、太尉府谒者、司徒府谒者、司空府谒者、太常府谒者、光禄勋府谒者、中郎、郎中、功曹郎、主簿郎6. 从十品:中郎将、郎将、功曹将、主簿将官职:1. 太尉:总揽军事、主持兵制2. 司徒:主管礼仪、教化百姓3. 司空:主管工程、负责国土建设4. 太常:负责祭祀、官方宗教5. 大理:主管司法、审判民事刑事案件6. 御史大夫:监察政府、检举官员不法之事7. 大司马:统领军队、主管军事8. 太仆:管理皇室饮食、器物、车马9. 尚书令:掌管朝廷文书、记录政务10. 尚书左右:辅助尚书令11. 光禄勋:负责宴会、礼仪、待客12. 卫尉:主管皇家卫队、保卫皇室13. 太仆少卿:协助太仆14. 少府:管理国家财政15. 博士:负责研究、编纂典籍16. 郎中令:主管医疗、卫生17. 郎中:协助郎中令18. 功曹:主管文书、记录政务19. 主簿:管理公文、协助功曹20. 卫尉丞:协助卫尉21. 长史:协助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22. 司隶校尉:主管都市治安、监察市民23. 司马:主管军事、兵器装备24. 丞相府谒者:辅助丞相25. 大将军府谒者:辅助大将军26. 太尉府谒者:辅助太尉27. 司徒府谒者:辅助司徒28. 司空府谒者:辅助司空29. 太常府谒者:辅助太常30. 光禄勋府谒者:辅助光禄勋31. 中郎:协助三公、九卿32. 郎中将:协助郎中令33. 郎将:协助郎中将34. 功曹将:协助功曹35. 主簿将:协助主簿。

古代官员级别划分

古代官员级别划分

古代官员级别划分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中的官员级别划分十分严格,官员的级别关系到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古代官员级别的划分及其特点。

一、官员级别的划分古代中国的官员级别划分主要有三类:品级、衔级和职务级别。

品级指的是官员的品德、才能、功勋等方面的等级,品级高低决定了官员的晋升和地位。

古代中国的品级分为九品,由高到低分别为:九品中正、九品芝术、九品锦衣、九品贵戚、九品芝泽、九品芝田、九品芝荣、九品芝信、九品芝林。

品级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官员的品德、才能、功绩等方面的表现而定,品级越高,官员的地位越高。

衔级指的是官员的职称,古代中国的衔级分为十八衔,由高到低分别为: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大司马、大将军、车骑将军、军师祭酒、都督中外诸军事、卫将军、镇南将军、镇东将军。

衔级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官员的职称而定,衔级越高,官员的地位越高。

职务级别指的是官员的职务,古代中国的职务级别分为三品、二品、一品,三品指的是从九品到七品的官员,二品指的是从六品到四品的官员,一品指的是从三品到一品的官员。

职务级别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官员的实际职务而定,职务级别越高,官员的地位越高。

二、官员级别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官员级别划分有以下几个特点:1. 级别划分严格古代中国的官员级别划分非常严格,品级、衔级、职务级别三者相互配合,官员的级别越高,地位越尊贵。

在古代中国,官员的级别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关系到官员的地位和荣誉,还关系到官员的晋升和发展。

2. 晋升途径有限古代中国的官员晋升途径非常有限,通常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或者官场推荐才能晋升。

而且,官员的晋升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规定,例如要有一定的年龄、品德、才能和功绩等。

3. 官员级别与收入挂钩古代中国的官员级别与收入是挂钩的,官员的级别越高,收入也越高。

古代中国的官员薪水分为俸禄和禄米两种,俸禄是官员的基本工资,禄米是官员的补贴,一般以谷物、布匹等形式发放。

古代官阶品级对应表

古代官阶品级对应表

古代官阶品级对应表在古代社会,官阶品级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身份象征,它代表了一个人在朝廷中的地位和权力。

官阶品级的划分既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又有一定的升迁规则。

下面是一份古代官阶品级对应表,带您了解古代官员的身份和职责。

一、九品官员1. 列侯:掌管一座县城的行政事务。

2. 亭长:负责一个乡镇的治安和民生。

3. 市丞:管理一个市场的商业活动。

4. 知县:主管一个县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5. 知府:管理一个府州的政务和经济发展。

6. 知州:负责一个州的行政管理和税收征收。

7. 刺史:管理一个州的政务和军事事务。

8. 州牧:掌管一个州的军政和农业发展。

9. 大都督:统领一个大区域的军队和行政机构。

二、八品官员1. 丞相: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国家的决策和治理。

2. 太师:辅佐丞相,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

3. 太傅:负责皇室贵族子弟的教育和培养。

4. 太保:负责皇帝的安全和保卫工作。

5. 太尉:掌管国家的军队和军事事务。

6. 太尉:负责国家的司法和刑法事务。

7. 太仆:管理国家的财政和物资供应。

8. 太宰:负责国家的宗教事务和祭祀仪式。

三、七品官员1. 尚书:负责国家的文书和文书管理。

2. 司马:掌管国家的军事和军队管理。

3. 司空:负责国家的工程和建筑事务。

4. 司徒:管理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5. 大理寺卿:负责国家的司法和刑法审判。

6. 少卿:辅佐各级官员,参与政务决策。

7. 守备:负责边境地区的军事和防御。

8. 太常:管理国家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四、六品官员1. 大学士:担任皇帝的谋士和顾问。

2. 尚书令:掌管国家的文书和文书管理。

3. 大司马:负责国家的军事和军队管理。

4. 大司空:管理国家的工程和建筑事务。

5. 大司徒:负责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6. 太仆寺卿:负责国家的财政和物资供应。

7. 大理寺少卿:参与国家的司法和刑法审判。

8. 都督:统领一方地区的军队和行政机构。

五、五品官员1. 大学士:担任皇帝的谋士和顾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官员的等级与职务之--古代官员的品级、勋官和散官
一、官员的品级
古代官员的等级主要是指官员品级,是区分官员等级的标志即九品正从十八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

秦汉以前主要以官员俸禄作为官员的等级,最高一级是万石,以下依次是中二千石,真二干石,二千石,比二干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石,比百石,斗食俸。

品级始于三国曹魏末年的九品官品。

北魏孝文帝进而分为正、从、下三十级,北周改为九命九秩,隋唐时九品十八级正式形成。

二、勋官
勋官主要用于奖赏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是一种武官官制。

源于南北朝时期西魏之柱国。

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

隋置上柱国与柱国以酬军功勤劳,皆无职掌,凡十一等。

初名散官,至唐始别称为勋官。

历代相沿,大体同唐,品级或有小异。

元无武骑尉。

明无上柱国而有左、右柱国,另有文勋官左右柱国、柱国、正治上卿、正治卿、资治卿、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修正庶尹、协正庶尹十一阶,清代废止。

清代则取消了勋官,改设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等世职。

唐朝,凡有军功的,授以勋官。

勋官最高一阶称为“上柱国”,正二品,需要经“十二转”才能达到。

《木兰辞》里“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十二转”就是说:花木兰立了最大的军功。

最低一阶为“武骑尉”,等于从七品,只需一转。

“转”是授予勋官时用来衡量功绩的单位。

凡以军功授勋的,战场上或战后由随军的书记员记录战前的情况,战争的过程和胜负的结果,同时要记录每个官、兵杀死或俘虏敌人的数字,上报到尚书省吏部。

吏部的司勋郎中反复审查,验证为实,然后拟定官阶,奏上皇帝,等待授官。

以战前的条件分:以少击多为“上阵”;兵数(包括战士人数和装备)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

按战争的结果分: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四十,为“上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二十,为“中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十,为“下获”。

按照战前的条件和战争的结果,综合起来,拟定“转”数。

上阵、上获为五转;上阵、中获为四转;上阵下获为三转,以下递减类推。

勋官没有职务,不管事,仅仅加官而已。

勋官要入仕参政,则依照门资、出身的规定。

五代授勋颇滥,初叙勋即授柱国。

北宋沿唐之勋级,淳化三年定文臣京官、幕职州县官始授武骑尉,朝官始授骑都尉。

此年以后不许用勋赎刑。

在宋代勋通常止为虚衔既无职事也无俸钱。

武官勋官列表
等级勋号视品
十二转上柱国视正二品
十一转柱国视从二品
十转上护军视正三品
九转护军视从三品
八转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
七转轻车都尉视从四品
六转上骑都尉视正五品
五转骑都尉视从五品
四转骁骑尉视正六品
三转飞骑尉视从六品
二转云骑尉视正七品
一转武骑尉视从七品
明朝勋级分为文、武两类。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
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
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
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

武勋六品十二阶: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
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
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
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
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清朝将勋级撤并入其世爵世职。

四、散官
散官: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称号,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

例如唐代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士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戌副尉凡四十五阶。

故散官亦称阶官。

宋代称为寄禄官。

明清散官等级也有变化。

明代文散官四十二阶,武散官三十一阶。

清代文武散官均为十八阶。

汉至南北朝,朝廷有时对高级文武官员于本官外另加位亚三司、仪同三司等名号,以示尊崇而无职掌。

隋始定散官名称,加给文武重臣,皆无实际职务,而统称官员之有实际职务者为职事官。

唐承隋制,置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至文林郎、将
仕郎共二十九阶为文散官,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至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四十五阶为武散官,凡九品以上职事官皆带散位,称为本品。

职事官随才录用,迁徙出入,参差不定;散位则皆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进叙。

职事官与散官品级不定一致,散官低而充高级职事官称守某官,散官高而充低级职事官,称行某官,待遇则按其散官品级。

宋初沿唐制,置文武散官,神宗元丰三年(1080)改革官制,依官名确定职掌,据唐朝及以前散官旧制,制定文臣阶官,用以规定官员地位、俸禄等待遇,徽宗政和六年(1116)又制定武臣阶官。

金、元皆有文武散官,并有司天散官、太医散官、内侍散官、教坊司散官等。

明朝的散官制度与唐宋时不同,表现为按官授阶,因此散官的地位与作用下降。

与官品相配,明散官也分为九品十八级,从九品至正五品及正、从一品每级又有初授、升授两等,从四品至正二品则有初授、升授、加授三等。

散官的授予办法是,初授或升授某品官,司时赐予初授散官;初考称职时,赐升授散官;再考功绩显著者,赐加授散官。

考核平常者,不赐升授或加授散官。

除给散官外,文官一品至五品,武官一品至六品,经再考,可参照散宫同时授予勋级。

因此,散官与勋级既是附加性官衔,又可视为考核制度的补充,但与实职和俸禄并无关系。

明之文散阶有四十二阶,以历考为差: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
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
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
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
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明之武散阶三十阶: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清代官员的等级待遇进一步向实际职务倾斜,散阶制继续淡化、简化。

勋级撤并入世爵世职,散官则变成了封赠。

从顺治初年起,清朝政府就规定,凡官员“覃恩及三年考满”,按品衔高低都可以封赠。

康熙四年(1665年),停官员三年考满给予封典例。

故官员只要碰到朝廷庆典,颁发恩诏,而任职在2年以上者,便可请求封赠。

其封阶名称是:文官封赠十八阶:
正一品授光禄大夫,从一品授荣禄大夫;
正二品授资政大夫,从二品授奉政大夫;
正三品授通议大夫,从三品授中议大夫;
正四品授中宪大夫,从四品授朝议大夫;
正五品授奉政大夫,从五品授奉直大夫,俱授诰命。

正六品授承德郎,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宣德郎);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宣义郎),从七品授征仕郎;正八品授修职郎,从八品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授登仕郎,从九品授登仕佐郎,俱授敕命。

武官封赠十八阶:
正一品授建威将军,从一品授继威将军;
正二品授武显将军,从二品授武功将军;
正三品授武义都尉,从三品授武翼都尉;
正四品授昭武都尉,从四品授宣武都尉;
正五品授武德骑尉,从五品授武德佐骑尉;
正六品授武略骑尉,从六品武略佐骑尉;
正七品授武信骑尉,从七品授武信佐骑尉;
正八品授奋武校尉,从八品授奋武佐校尉;
正九品授修武校尉,从九品授修武佐校尉。

按照顺治年间的规定,文职正从一品均称光禄大夫,只是正一品官在光禄大夫前加特进二字。

武职一品称荣禄大夫。

经乾隆三十二年改定,始将武职中的荣禄大夫移于文从一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